阿拉伯語
亚非语系闪语族的语言,使用于阿拉伯国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拉伯語(اَلْعَرَبِيَّةُ,al-ʿarabiyyah [al ʕaraˈbijːa] (ⓘ)或者 عربي/عربى,ʿarabīy [ˈʕarabiː] (ⓘ)或 [ʕaraˈbij]),書寫形式也稱阿拉伯文,是除了英語和法語之外最多國家使用的官方語言。阿拉伯語源自公元6世紀的古典阿拉伯語。它包括書面語及流通於中東、北非和非洲之角(即索馬利亞半島)的各種口語。阿拉伯語屬於亞非語系。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3年11月7日) |
阿拉伯語 | |
---|---|
العربية/عربي alʻArabiyYah/ʻarabī | |
![]() 書寫形式的alʿArabiyYah(謄抄體) | |
發音 | [ˈʕarabiː] (ⓘ) [al ʕaraˈbijːa] (ⓘ) |
母語國家和地區 | ![]() 鄰近國家的少數群體: ![]() ![]() ![]() ![]() ![]() ![]() ![]() ![]() ![]() ![]() ![]() ![]() ![]() ![]() |
母語使用人數 | 3.6億 (2022)[1] |
語系 | |
早期形式 | 原始亞非語
|
標準方言 | |
其他方言 | |
文字 | 阿拉伯字母 阿拉伯盲文 敘利亞字母(加許尼文) 希伯來字母(猶太-阿拉伯語) 希臘字母(賽普勒斯阿拉伯語) 拉丁字母(馬爾他語) |
阿拉伯手語 | |
官方地位 | |
作為官方語言 | 現代標準阿拉伯語為27個國家的官方語言,數目位列英語和法語之後[2] |
承認少數語言 | ![]() ![]() ![]() ![]() ![]() ![]() ![]() ![]() ![]() ![]() ![]() ![]() ![]() ![]() ![]() ![]()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1 | ar |
ISO 639-2 | ara |
ISO 639-3 | ara |
Glottolog | arab1395 [3] |
語言瞭望站 | 12-AAC |
![]() 阿拉伯語為唯一官方語言(綠色)和官方語言之一(藍色) | |
阿拉伯語的書面語稱為現代標準阿拉伯語或書面阿拉伯語。書面阿拉伯語是目前唯一在官方及正式場合使用的阿拉伯語,用於大多數書面文件和講座、新聞廣播等正式講話。但這亦因國家而異。1912年,在摩洛哥加入阿拉伯國家聯盟之前,摩洛哥阿拉伯語曾在正式場合使用過一段時間。
阿拉伯語屬於中部閃米特語,與亞拉姆語、希伯來語、烏加里特語和腓尼基語相近。阿拉伯語書面語不同於其所有地方的口語,且更為傳統和保守。兩者是雙層語言的關係,用於不同的場合。
一些地方的阿拉伯語無論是書寫還是口頭形式,都無法互通[4]。而所有地方的阿拉伯語被當作是一個整體。即是說,純粹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說,它們是不同的語言;但是從政治及民族的角度來說,他們又是一個整體。如果阿拉伯語被當作一個整體,則世界上估計有4.22億人[5]以其為母語。如果各地的阿拉伯語當作是不同的語言,則很難估計到底有多少種,因為它們是方言連續體,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其中埃及阿拉伯語的使用人數最多,大約五千四百萬人[6]以其為母語——多於其他任何一種閃米特語言。
現代的書面語(現代標準阿拉伯語)源於古典阿拉伯語,用於學校教學及工作、政府、媒體等場合。兩者合起來被稱為書面阿拉伯語 現代標準阿拉伯語的語法與古典阿拉伯語有很多差異, 詞彙的意思有相當多的不同。古典阿拉伯語的一些語法結構在現代標準阿拉伯語中不再使用,在口語中不使用的詞彙也不在現代書面語中使用。而且現代書面語從口語中借入了一些詞彙和語法現象。新的詞彙大多用來表達近現代出現的概念。
阿拉伯語用阿拉伯字母從右往左書寫。有時在非正式場合也可用拉丁字母從左往右書寫,但沒有統一的形式。
中世紀時期,書面阿拉伯語成了歐洲文化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在科學、數學和哲學領域。這導致許多歐洲語言也從阿拉伯語中借入了大量詞彙。阿拉伯語在詞彙和語法方面對羅曼語族的語言(特別是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加泰隆尼亞語和西西里語)影響很大。
阿拉伯語也從其他語言中借入了大量詞彙,如早期從希伯來語、希臘語、波斯語、敘利亞語,中期從土耳其語,當代從歐洲語言(主要是英語和法語)。
語音系統
歷史
阿拉伯語源自古語言閃米特語,源於敘利亞沙漠 [7],於5世紀時在北方方言基礎上形成統一的文學語言[7],從公元6世紀開始便有古阿拉伯語的文獻,公元7世紀開始,伴隨著阿拉伯帝國的擴張,阿拉伯語完全取代了伊拉克、敘利亞、埃及和北非從前使用的語言。許多語言學家認為阿語是閃語系中最接近閃米特祖語的。
特點
阿語依照各國、各地的不同存在方言,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沿海,阿語有若干方言,這些方言統稱為南阿拉伯語,南阿拉伯語與北阿拉伯語差異之大以至人們認為是一門獨立語言。另外西北非的馬格里布方言和中東方言交談也不能互相理解。但各個方言區的人能採用《古蘭經》使用的古典阿拉伯語(書面語或標準語)作為標準,進而溝通。
使用較多的方言有埃及方言、敘利亞方言及伊拉克方言。由於埃及的文化產業特別是電影業(及相關行業)較之其他阿拉伯國家比較發達。以及阿拉伯小說家塔哈·海珊的小說廣為流傳。所以,埃及方言通過電影、歌曲、小說等形式傳播到阿拉伯各地。
阿拉伯語的標準形式稱作「夫斯哈」(الفصحى,現代標準阿拉伯語或古典阿拉伯語,在網際網路社交媒體有時按阿語鍵盤縮寫作「fus7a」),使得各地住民能夠交流。
阿拉伯語是世界上的一種重要語言,也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
阿拉伯語語法系統
阿拉伯語語法(النحو)是阿拉伯語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研究按《古蘭經》中確定的用法來運用的詞類、詞的屈折變化或表示相互關係的其他手段以及詞在句中的功能和關係。包含詞的構詞、構形的規則和組詞成句的規則。
中國伊斯蘭教徒的宗教語言
伊斯蘭教在公元7世紀唐朝便隨絲綢之路和波斯商人傳入中國,並在元朝時期在一些少數民族中得到廣泛傳播,主要包括原本信奉佛教的回鶻(現代維吾爾族的族源)和一部分蒙古族。受歷史上的宗教傳播路線影響,這些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中有很多來自於阿拉伯語、波斯語或烏爾都語的詞彙。元朝及後來的明朝統治期間,將信奉伊斯蘭教的漢族人和少量定居中國的西亞穆斯林後裔統稱「回回」,逐漸形成了現代意義上的回族。在日常生活中,回族普遍使用漢語和漢字。但是由於部分回族人的祖先來自阿拉伯語地區,加之信奉伊斯蘭教、使用阿拉伯語作為宗教語言,回族的語言中帶有少量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借詞,如「賽擺布」——「緣由」的意思,就來源於阿拉伯語「سبب」。
字母
阿拉伯語文字(字母)源於拉赫姆王國 阿語書寫分為數種字體,書寫方向從右至左。演化出許多十分複雜的阿拉伯文字體。其中比較流行的是庫法體、三一體、謄寫體、公文體等。阿語字母28個,全部為輔音字母;元音通過由加在字母上方或下方的標音符號來表示,但這些符號通常是省略,另外世界上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語言有波斯語、普什圖語、烏爾都語、一部分突厥語、柏柏爾語以及中國境內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等。另外還有一些原本使用阿拉伯字母的語言在現代化模仿西方的過程中轉而使用拉丁字母,如土耳其語、斯瓦西里語、土庫曼語和亞塞拜然語。亦有少數阿拉伯語的變體不使用阿拉伯文,例如馬爾他語是使用拉丁字母。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