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太平洋颱風季

熱帶氣旋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太平洋颱風季
Remove ads

太平洋颱風季,是指在一年內,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包括南海[1],所產生的熱帶氣旋的一段時間,可說是風季的一種。雖然現時各氣象台並沒有定下任何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的通常都會於五月至十二月期間形成熱帶氣旋。[2]

Thumb
每年太平洋颱風季,都可以把所有熱帶氣旋之路徑合成一圖,以上例子是2022年太平洋颱風季總結圖。

定義

Thumb
1985年至2005年期間生成的所有熱帶氣旋路徑圖。而圖中的路線組合可大致分成7部分,其中包括太平洋颱風季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的熱帶氣旋

不是一年內所有的熱帶氣旋也計算入太平洋風季,太平洋風季只計算形成於赤道以北、國際換日線以西,東經100度線以東的熱帶氣旋,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1] 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這些不符合太平洋風季範圍的熱帶氣旋都可能會被列入:

編號

  • 1945年至今,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會為它們認為發展成熱帶低氣壓的熱帶氣旋給予編號。其編號有正式編號與通用編號兩種:前者由2個英文字母及6位數組成,前兩位為洋域代碼(WP代表西北太平洋),中間兩位代表熱帶氣旋當年在洋域內之形成次序,後四位為當年公元紀年;後者則由兩位數及一個英文字母組成,前兩位數指熱帶氣旋於當年在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區域內形成次序,英文字母為洋域代碼(W同前述之WP範圍),此編號系統每年重新開始,故無專屬性。
  • 1951年至今,當日本氣象廳認為一股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便會給予4位數字的國際編號。前兩位為當年公元紀年最後兩位數,後兩位為該年熱帶風暴的先後次序。
  • 1978年至今,當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認為一股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便會給予4位數字的國際編號。前兩位為當年公元紀年最後兩位數,後兩位為該年熱帶風暴的先後次序。
  • 2019年至今,當臺灣中央氣象局認為有熱帶性低氣壓形成,便會依據先後次序給予編號。此編號每年重新開始。
Remove ads

命名

太平洋颱風季的熱帶氣旋,尤其是於西北太平洋,大多都會在五月至十一月期間形成[2],即該區的夏天秋天

受災地區

通常,太平洋颱風季所產生的熱帶氣旋,大致可分為三種:

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都可能會吹襲菲律賓,然後趨向臺灣島中國東南沿岸,如香港澳門廣東福建等,然後深入中國內陸地區,如2005年颱風海棠、2016年颱風尼伯特、2020年颱風無花果

在西北太平洋產生的熱帶氣旋,都可能會吹襲臺灣島或中國東面沿岸,如福建、廣東、浙江等,然後趨向日本朝鮮半島,如2002年中度颱風雷馬遜、2009年颱風莫拉克、2014年颱風麥德姆、2021年颱風璨樹

南海產生的熱帶氣旋,大多都可能會吹襲中國華南沿岸如香港、澳門、廣東、廣西海南越南等,然後深入雲南泰國寮國等內陸地區,如1997年颱風思蒂、2017年颱風塔拉斯、2021年颱風小熊

統計

香港城市大學

更多資訊 颱風季年份, 熱帶氣旋 ...

香港城市大學大氣研究實驗室曾運用1950年至2000年的熱帶氣旋數量來統計平均數目,並計算出1950年至2000年的平均熱帶氣旋數目為31個熱帶氣旋,其中平均27個達熱帶風暴程度,及17個達颱風程度。[3]


列表

以下是有紀錄以來(1939年、1945年至2023年)的太平洋颱風季的列表。但部分年份未有記錄低影響的熱帶氣旋,即強度未達熱帶風暴。因此,此太平洋颱風季列表中的數目只指風力達熱帶風暴熱帶氣旋形成的數目。

更多資訊 風季(年份), 熱帶風暴形成數目 ...
Remove ads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