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馬來西亞在野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马来西亚在野党
Remove ads

馬來西亞在野黨,也稱為反對黨,履行的職責與其他君主制大英國協國家在野黨相同。它被視為替代政府同時是現任政府在大選中的主要對手。在野黨主要任務為監督政府、批評和指責政府,影響政府政策,議會內外牽制等以避免一黨獨大以及執政黨濫用權力的局面。在野黨會在將近全國大選時提出競選宣言,以吸引選民支持其成為執政黨。

歷史

1955年至1959年

1955年大選選出立法會中的52名民選議員(另外46名為官委議員),聯盟贏下51席,泛馬回教黨贏得1席,成為立法會中的唯一反對黨。1957年馬來亞獨立後,立法會議員成為國會議員,直到1959年任期結束為止。

1959年至1969年

1959年的選舉中,馬來亞人民社會主義陣線(簡稱社陣,馬來西亞第一個反對黨聯盟)(由馬來亞人民黨馬來亞勞工黨組成)和泛馬回教黨為主要的反對黨,其他次要反對黨還包括人民進步黨國家黨馬來亞黨1964年,社陣、回教黨、進步黨繼續保持在野黨地位,還新增民主聯合黨人民行動黨

1966年,社陣解散,此後一直到1990年人民陣線穆斯林團結陣線成立,馬來西亞一直都沒有反對黨聯盟。

1969年至2008年

1969年的選舉中,人民進步黨(前稱霹靂進步黨)和民主行動黨及民政黨,以在野黨身份競選差點奪下霹靂州州政權,隨後悉數成為國民陣線(簡稱國陣,聯盟的擴大)的成員黨之一(除了行動黨)。因新加坡州被逐出聯邦後,由該州執政黨人民行動黨在半島的支部改組而成的民主行動黨也在這次大選贏得13國會議席及31州議席,崛起成為馬來西亞主要的在野黨。五一三事件以後,國內最大的在野黨為民主行動黨(1969年1974年1978年1982年1986年1990年1995年[1]大選中在野黨贏得最多席位的是民主行動黨)。

1990年,在從巫統分裂出來的四六精神黨的牽頭下,國內各反對黨組成人民陣線穆斯林團結陣線應對第10屆大選,穆斯林團結陣線在吉蘭丹州贏下全部州議席,執政丹州。第11屆大選期間,行動黨和四六精神黨與回教黨先後決裂,並退出人民陣線。再加上本屆大選反對黨成績不佳,兩個聯盟於1996年解散。

1998年9月,民主行動黨與回教黨及剛創立的國民公正黨組成替代陣線後,最大的在野黨為替代陣線(1999年)。然而在2001年民主行動黨因反對回教黨的伊斯蘭國概念而退出陣線,2004年馬來西亞大選中,反對黨中民主行動黨贏得的議席比替代陣線多,最大的在野黨也變成民主行動黨。

Remove ads

2008年至2013年

本屆大選參選的主要反對黨有民主行動黨回教黨人民公正黨大選後,三黨組成一個新的選舉聯盟人民聯盟(簡稱民聯)。由於2013年大選大多數華裔都一面倒支持反對黨,此次大選被時任首相納吉·阿都拉薩稱為「華人海嘯」[2],而這番言論也引起爭議[3]

2013年至2018年

人民聯盟三黨因對伊斯蘭刑事法有分歧不同,而在2015年6月解體。2015年9月22日,民主行動黨人民公正黨和由伊斯蘭黨開明派成立的國家誠信黨組成希望聯盟(簡稱希盟)。2017年3月14日,由馬哈地·穆罕默德成立的土著團結黨的加入使希盟成為能與國陣聯盟抗衡的在野黨。

2018年至2020年

2018年馬來西亞大選國陣丟失政權成為目前最大的在野黨,納吉也因此辭去巫統主席和國陣主席的位子[4],現任反對黨領袖阿末扎希。2018年9月26日,國陣宣布影子內閣成立,以便制衡現任政府[5]

2020年,時任首相馬哈迪宣布辭職,希盟政府垮台。國陣在這場政治危機中支持慕尤丁任相,由此組成國盟-國陣聯合政府,擺脫反對黨地位。

2020年至2022年

希盟政府垮台後,希望聯盟重新成為反對黨。因國盟政府「無能」和「無能力領導國家」,反對黨領袖兼公正黨主席安華於2021年5月9日宣布成立影子內閣

2021年,巫統主席阿末扎希發起「倒閣行動」,多名巫統部長辭職,最終導致慕尤丁請辭,國盟政府垮台。唯國盟繼續與國陣合作,巫統副主席依斯邁沙比利任相,希盟繼續維持反對黨地位。

2022年至今

2022年馬來西亞大選後,馬來西亞首次出現懸峙議會,沒有任何政黨聯盟能單獨執政。經過最高元首蘇丹阿都拉勸喻後,除國盟外各政黨及聯盟成立聯合政府,由安華任相,國盟因此成為反對黨。國盟反對黨領袖韓沙再努丁於2023年2月2日宣布成立影子內閣

2023年,民聯陣宣布撤回對聯合政府的支持,因此成為反對黨。

現任反對黨領袖

國會

更多資訊 議院, 標誌 ...

州議會

更多資訊 州/邦議會, 標誌 ...

參見

注釋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