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黃岡市
中國湖北省的地級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黃岡市,簡稱黃,古稱黃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下轄的地級市,位於湖北省東部。市境西北鄰孝感市、武漢市,南隔長江與鄂州市、黃石市、江西省九江市相望,東接安徽省安慶市,北界安徽省六安市、河南省信陽市。地處鄂豫皖贛四省交界,大別山南麓,長江北岸,地勢北高南低。舉水、浠水、蘄水等流經境內,均自北向南注入長江。全市總面積17,457平方公里,2018年戶籍人口740.64萬,2020年常住人口588.27萬[2]。市人民政府駐黃州區七一路8號。
Remove ads
歷史
宋代黃孝地區的移民已經不僅僅只來自北方,還有來自南方的移民。淳熙十一年江東流民累累不斷前往黃州「請耕閒田」(《誠齋集》卷125《吳燠墓志銘》)。據宣統《黃安鄉土志·氏族錄》,清代當地的家族中有6族系在南宋時自今江西境內的南昌、九江、吉安等地遷入。張國雄所列宋代遷入的26個氏族中,蘄春有6族,黃岡3族,廣濟3族,麻城2族,紅安、黃梅各1族,共占被統計的宋代氏族的62%。顯然,在宋代鄂東北人口中,江西移民占相當比重。這應該是江西移民對鄂東地區成系統影響的發端。
宋金戰爭時,鄂東、鄂北為宋金分界線的南側,傷亡極大。宋元戰爭、元末農民起義在鄂東、鄂北亦造成極大傷亡。在這種背景下,元末明初洪武大移民是對黃孝地區的人口重組式移民,徹底改變人口與語言構成。在元代及洪武年間遷入黃州府(治今黃岡市)的氏族中,江西移民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中饒州、南昌和九江移民數量相當。在明初洪武移民以前,歷代也有零星的移民,這些移民相對於明初新移民來說,已經成為新土著。扣除元末及洪武年間由本區遷入的土著,元末及洪武年間從外地遷入的移民大約占全部人口的62%左右,是一個「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區江西移民是這些移民來源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尤以來自饒州、南昌等贛北地區的移民數量最多。更詳細的說明,參見洪武大移民和江淮官話黃孝片。
Remove ads
黃岡歷史悠久,早在舊古器時代,本區域即有人類居住。
夏商時代,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史記·夏本紀》),本地域即為皋陶後人的封地(英六即英山、六安一帶)。春秋戰國時,本地屬楚國。秦統一六國推行郡縣制,本地先分屬南郡和九江郡,後屬衡山郡。楚漢之際,楚項羽以衡山郡立衡山國,國都邾城(今黃州禹王城)。
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恢復為衡山郡,屬淮南國。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江夏郡,本域黃州、蘄春等地屬江夏郡,黃梅、武穴等地屬廬江郡。東漢建武二十三年(47年)立蘄春侯國,傳三世,復為蘄春縣。建安十三年(208年),置蘄春郡,駐地蘄春,轄今蘄春、黃梅、黃州等地。
三國時,本地域分屬魏弋陽郡和吳蘄春郡。東晉咸和四年(329年)在境內置西陽郡。隋唐五代直至明初,黃岡大致均為黃州、蘄州兩郡(府、路)並治。
唐末之前,豫州、黃州、衡州、黃州府、永安郡、南安縣、黃岡縣等歷代州、府、郡、縣的治所均在舊「黃州」城(即今武漢市新洲區邾城),今黃岡市地域多歸其管轄。唐末,黃州、黃岡縣治所東遷女王城。宋初,治所再遷至今黃岡市北,原「黃州」城(舊黃州城)遂城「舊州」(後因俗改稱新洲)。
明代後,蘄州劃歸黃州府管轄,黃州府轄黃岡(主要包括今黃岡和武漢市的新洲區)、麻城、黃陂、黃安、蘄水、羅田、廣濟、黃梅八縣和蘄州,府治黃岡縣。清代基本沿襲明制,雍正七年(1729年)黃陂縣劃屬漢陽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廢黃州府,改蘄州為蘄春縣。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安徽省英山縣改隸湖北省。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蘄水縣為浠水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分黃岡縣置新洲縣。1952年8月,分置兵堡縣,9月更名為勝利縣,黃安縣復名為紅安縣。1955年8月,撤銷勝利縣,10月,黃岡縣駐地由團風遷至黃州。1959年,大冶劃屬黃石市。1965年,鄂城、陽新兩縣劃屬咸寧專區。1968年,成立黃岡地區革命委員會,1978年撤銷,設黃岡地區行政公署。1979年,鄂城縣劃歸黃岡地區,並建置鄂城市。1983年10月,劃鄂城縣、鄂城市及黃岡縣的黃州鎮,建立地級鄂州市,同時,劃新洲縣屬武漢市。1986年,撤銷麻城縣,設麻城市。1987年,撤銷鄂州市黃州區,恢復為黃州鎮,復歸黃岡縣;撤銷廣濟縣,設武穴市。1990年,撤銷黃岡縣,設縣級黃州市。1995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岡地區和黃州市,設立地級黃岡市,並以原黃州市北境建置團風縣,南境建置黃州區,黃岡市政府駐黃州區。至此,黃岡市轄黃州區、團風縣、紅安縣、羅田縣、英山縣、浠水縣、蘄春縣、黃梅縣、麻城市、武穴市。
地理
黃岡市位於湖北省東部,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北接河南,東連安徽,南與鄂州、黃石、九江隔江相望。地理方位為東經114°24′—116° 07′、北緯29° 45′—31° 40′。黃岡市黨、政、軍機關駐地黃州,西距省會武漢78千米。全市國土面積17446平方千米,占湖北省總面積9.4%。全市總面積中,平原占12.2%,崗地占10.3%,丘陵占43.3%,山地占34.2%。東西最長距離為168千米,南北最寬跨度為208千米。
黃岡自北向南逐漸傾斜,東北部與豫皖交界為大別山脈,主脊呈西北——東南走向,有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96座,位於羅田、英山兩縣的天堂寨主峰海拔1729米,為全市最高點。中部為丘陵區,海拔多在300米以下,高低起伏,谷寬丘廣,沖、壠、塝、畈交錯。南部為狹長的平原湖區,海拔高度在10-30米之間,河港、湖泊交織,30公頃以上湖泊38個。發源於大別山脈的倒水、舉水、巴水、浠水、蘄水和華陽河等六大水系,均自北向南流經本市匯入長江。長江流經本市215.5千米,故黃岡有「黃金水道」之稱。
黃岡屬副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溫暖濕潤,四季分明。以長江為主幹構成的龐大水網保證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態環境。具有相當好的農業生產基礎。
Remove ads
自然資源
2013年,黃岡市耕地總面積34.33萬公頃。
2013年,全市水資源總量90.53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蘊藏量46.4萬千瓦。其中可開發水能資源34.8萬千瓦。年發電量9.6億度。全市入境水量7565億立方米,出境水量7733億立方米。有大中小型水庫1230座,總庫容50.63億立方米;塘堰28萬口,蓄水22.39億立方米。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積31.86萬公頃。
黃岡有探明礦種73種,礦床點819處。其中非金屬礦49種,主要有石灰岩、白雲岩、花崗岩等。磷礦石儲量1698.5萬噸,主要分布黃梅、武穴。紅安螢石礦儲量在131萬噸以上。蘄春的脈石英礦含二氧化矽90%-99.9%,儲量在80萬噸以上。花崗岩、片麻岩、大理岩遍布黃梅、蘄春、浠水、團風、麻城、羅田、英山,分布面積約1000平方千米。巴水、浠水、蘄水、倒水、舉水5條河流黃沙儲量約10億噸,是長江中下游最大的黃砂基地。金屬礦發現有鐵、錳、鉻、銅、鉛、鋅、釩、鈦、鎘、鉬、金、銀以及稀有金屬鈮、鉭、鋯等礦點。其中鐵、金紅石、鉛、鋅儲量較豐富。境內有金礦點6處,分布在蘄春、羅田、浠水、團風、武穴、黃梅等地。巴、浠、蘄等河流黃砂中伴生有鐵砂。黃岡地熱資源豐富,發現12處,開發利用英山湯河、羅田三里畈等處。
2013年,境內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47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12種(原麝、金錢豹、白頭鶴等);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92種(虎紋蛙、穿山甲、豺、水獺等);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12種。全市有植被型組4個,植被型10個,群系29個。分布高等維管束植物195科、747屬、144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2種(銀杏、南方紅豆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22種(大別山五針松、金毛狗、金錢松、厚朴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植物35種(大別山地區特有瀕危物種大別山五針松,數量不足百株)。
政治
|
|
除正式行政區劃外,黃岡市還設立國家級黃岡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龍感湖管理區。
人口
202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79.02萬人,[12]其中,城鎮286.21萬人,鄉村292.81萬人。
根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市常住人口為5,882,719人[13]。同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6,162,069人相比,十年共減少了279,350人,下降4.53%,年平均增長率為-0.46%。其中,男性人口為3,034,519人,占總人口的51.58%;女性人口為2,848,200人,占總人口的48.42%。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6.54。0-14歲的人口為1,132,321人,占總人口的19.25%;15-59歲的人口為3,493,835人,占總人口的59.39%;60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256,563人,占總人口的21.36%,其中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918,512人,占總人口的15.61%。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2,797,377人,占總人口的47.55%;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3,085,342人,占總人口的52.45%。
境內居民以漢族為主,散居有土家族、壯族、回族、苗族、哈薩克族、黎族、土族、蒙古族、滿族、白族,佤族、瑤族、藏族、維吾爾族、布依族、彝族、高山族等45個少數民族。超過200人的有土家族、壯族、回族、苗族、哈薩克族、黎族、土族等7個少數民族。
全市常住人口中,漢族人口為5,869,280人,占99.77%;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3,439人,占0.23%。與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減少288,877人,下降4.69%,占總人口比例下降0.16個百分點;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9,527人,增長243.53%,占總人口比例增加0.16個百分點。
交通
區位交通得天獨厚。黃岡位於楚頭吳尾和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與省會武漢山水相連,是武漢城市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依傍一條黃金水道(長江),緊鄰兩座機場(武漢天河機場、九江機場),貫通六條鐵路,飛架六座長江大橋,縱橫八條高速公路,具有「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得中獨厚、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14]
經濟

改革開放尤其是1996年撤地建市以來,黃岡人民搶抓機遇,開拓奮進,全市經濟社會長足發展。
農業建成全國重要的優質糧油基地,蠶繭、板栗、茯苓、花生、油菜、淡水珍珠等農產品產量居湖北之冠。全市經認證和認定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58個,數量居全省市州第一位[15],如羅田板栗、英山雲霧茶、武穴酥糖、巴河蓮藕、紅安苕、黃州蘿蔔、廣濟佛手山藥、黃梅青蝦等。
工業初步形成食品飲料、醫藥化工、紡織服裝、建築建材、機械電子等五大支柱產業,吸引了北京匯源、內蒙古伊利、浙江奧康、香港穩健等大批知名企業落戶。市區城市功能不斷增強,城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精神文明和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14]。
人文



由於特定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機緣,中國歷史上許多風流人物都曾在黃岡留下行跡,不少重要事件也發生在這裡。
唐代,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派別禪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均著錫於黃梅,六祖惠能得法於黃梅東山五祖寺。
理學的奠基者,洛學的創始人程頤,程顥兄弟出生於黃安(今紅安)。蘇軾(東坡)在黃州達到其文學創作的最高峰。其中在黃岡赤壁寫下千古傳誦的兩賦(前後赤壁賦),一詞(《念奴嬌 赤壁懷古》),使黃岡赤壁成為中國文化史上具有獨特地位的人文勝地。
明代,李贄(卓吾)在麻城形成其獨具個性的哲學思想,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有重要地位。蘄州李時珍,歷時27年著成《本草綱目》。
清代,黃州知府于成龍政績卓著,居官清苦,百姓擁戴,被康熙帝嘉譽為「天下廉吏第一」。
20世紀黃岡人文蔚起,名聞全國。其中聲名卓著者有:中國文化重鎮熊十力、黃侃、湯用彤、徐復觀、湯一介等;著名學者、作家陶希聖、聞一多、胡風、葉君健、秦兆陽;著名科學家李四光、彭桓武、湯佩松等;著名經濟學家王亞南、張培剛、邢慕寰等;邏輯學家、台灣自由主義開山人物殷海光;中國文化學者,漢字基因工程倡導者,電腦與人工智慧專家朱邦復等。
黃岡人民素有革命傳統。秦末,楚項羽、英布曾在這裡領導廣大農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反秦農民鬥爭。元朝末年,徐壽輝等擁眾百萬,建立天完國政權。明朝末年,張獻忠、李汝才率領農民起義軍入境,轉戰9年。清朝初年,羅田王火鼎、麻城周承謨等聚眾抗清,建立「蘄黃四十八寨」,堅持鬥爭8年。
辛亥革命爆發,黃岡人民積極響應,黃岡200多人直接參加武昌起義,王漢、張振武、詹大悲、田桐、居正等為辛亥革命作出突出貢獻。
黃岡是中國共產黨建立及早期發展的重要根據地,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即有董必武,包惠僧,陳潭秋等三人來自黃岡。第一次國共內戰時期,境內中共地方組織迅速發展,農民運動興起,爆發了黃麻起義,建立了紅色政權,成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紅一軍、紅十五軍、紅四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七軍、紅二十八軍先後在此組建、重建或改編。抗日戰爭時期,先後在此組建了抗日游擊第五大隊、第八大隊。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境內有劉鄧大軍轉戰大別山和第二、四野戰軍渡江戰役。
在20世紀中國從戰亂到安定的變革過程中,黃岡人民為國家民族作出了巨大犧牲,40多萬黃岡先烈獻出生命,湧現出了一批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作出重要貢獻的軍事將領。在中國共產黨方面,1955~1965年國家授銜的將帥中,黃岡籍有103人(不包括因行政區劃變更而劃出的15人),其中元帥1人,大將1人,上將8人,中將17人,少將76人。紅安,麻城等縣市是全國著名的將軍縣。中共中央軍委1989年確定的33位軍事家中,黃岡就有林彪、李先念、王樹聲等3人。黃岡還出了兩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董必武、李先念。在中國國民黨方面,則有夏斗寅、陶希聖、萬耀煌、朱鼎卿、朱懷冰、徐源泉等高級官員和將領,少將以上軍階者達200多人。
教育

北宋慶曆四年(1044),蘄州、黃州始有教授,辦學訓導生徒。明、清兩代,府、州、縣均建有學宮,並建有書院50多所。李贄在黃安、麻城兩地講學、著書達18年。明代276年中,黃州府中進士328名,舉人1465名。清代黃州知府于成龍政績卓著,居官清苦,百姓擁戴,被朝廷嘉譽「清官第一」。劉子壯、陳沆中狀元,帥承瀛、陳鑾中探花,金德嘉中會元。僅嘉慶至咸豐3朝65年中,黃州府即考中進士86名,舉人466名。廢科舉後,黃岡新學興起,黃州府設有中學堂1所,高等、兩等、初等小學堂593所,師範傳習所(初師簡易科)2所,實業學堂8所。民國時期,戰亂頻仍,民生艱難,教育事業仍有緩慢發展。
建國後,黃岡地區教育事業發展很快,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相互銜接,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並行的比較完整的教育體系。現有各級各類學校5978所,其中大中專學校22所,普通中學366所,小學3800所。一批骨幹學校富有特色。黃岡中學是湖北省重點中學,形成了「嚴謹求實,團結奮進」的優良校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在國際數、理、化奧賽中累計獲6金、4銀、1銅共計11枚獎牌。
- 黃岡師範學院
- 黃岡職業技術學院
- 黃岡科技職院
名人
注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