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46年新四軍編制序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1946年新四軍編制序列,為列舉1946年春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的編制序列。

Thumb
新四軍臂章

根據國共兩黨達成的協議,1937年10月,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的紅軍和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團結抗日。該部隊仍歸屬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直接領導與指揮。1941年皖南事變後,國民政府取消了新四軍的建制,但新四軍仍然存在。直到1947年初,中共中央軍委才正式將新四軍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

新四軍自建制以來逐步進行擴編,至1946年春,新四軍下轄膠東軍區、渤海軍區、魯中軍區、魯南軍區、濱海軍區、華中軍區、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總兵力為45萬人。[1]

背景

Thumb
1945年10月20日山東臨沂新四軍部分領導人合影。左起:舒同張凱黎玉胡立教陳毅石文薛丹洗張雲逸

1945年對日戰爭結束後,根據中共中央「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方針,新四軍主力北移山東,以頂替山東軍區主力搶運東北後的空缺。又根據《雙十協定》,江南的新四軍部隊移往蘇北。1946年1月7日,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併,成立「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和山東野戰軍陳毅為新四軍軍長、山東軍區兼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饒漱石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羅炳輝為副軍長兼副司令員,黎玉任副政治委員兼山東野戰軍政治委員,陳士榘任參謀長,袁仲賢任副參謀長,舒同任政治部主任,唐亮任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下轄膠東、魯中、魯南、濱海、渤海五個二級軍區,山東野戰軍,兵力約27萬人。留在蘇皖邊境的新四軍編為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兵力約18萬人,歸新四軍兼山東軍區領導。

1946年6月,國軍以30萬人圍攻由新四軍第5師為主改編的中原軍區,國共雙方簽定的停戰協定破裂,國共內戰重新爆發。

1947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撤銷華中野戰軍、華中軍區、山東野戰軍、山東軍區和新四軍番號,統一組建華東軍區華東野戰軍。原新四軍3師已於1945年開赴東北並在1946年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2、第6縱隊;原新四軍5師與八路軍359旅(南下支隊)、河南軍區等部編為中原軍區,即1946年中原突圍被圍攻之部隊,該部突圍後一部建立豫陝根據地,一部進入陝西改歸西北野戰軍。至1948年下半年,上述各部統一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

Remove ads

山東軍區

新四軍軍長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政治委員饒漱石,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張雲逸羅炳輝(5月增補),副政治委員黎玉,參謀長陳士榘,副參謀長袁仲賢,政治部主任舒同,副主任唐亮

膠東軍區

Thumb
1946年6月8日,膠東軍區部隊圍攻膠縣,擊斃漢奸趙保原。這是膠東軍區五師師長聶鳳智(右二拄拐者)、政委劉浩天(右三背手者)、參謀長蕭鏡海(居中雙手揣兜者)和軍區宣傳部長張加洛(左二,戴眼鏡腰系皮帶雙手揣兜者)等一同察看、確認趙保原斃亡。

膠東軍區,司令員許世友,政治委員林浩,副司令員王彬,副政治委員金明,政治部主任賴可可

渤海軍區

渤海軍區,司令員袁也烈,政治委員景曉村,副司令員宋時輪(後),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周貫五,參謀長趙俊.

  • 第1軍分區:司令員傅繼澤,政治委員李廣文、副司令員倪鴻印、參謀長楊大生、政治部主任辛易之
  • 第2軍分區:司令員蕭峰,政治委員曾旭清、參謀長隋蔚堂、政治部主任辛國治
  • 第3軍分區:司令員趙寄舟,政治委員李曼村、副司令員許雲軒、參謀主任莊中一、政治部主任丁士采
  • 第4軍分區:司令員程緒潤,政治委員岳拙元、參謀處長胡蘭芝、政治部主任李煥
  • 警備第6旅:旅長李發,政治委員曾旭清
  • 警備第7旅:旅長趙寄舟
  • 第7師(1946年8月設):師長袁也烈(兼),政治委員李曼村、副師長蕭峰、參謀長馮鼎三、政治部主任王若傑
  • 第11師(1946年11月設):師長蕭峰 ,政治委員李曼村
  • 教導旅(1946年11月,以359旅部分人員為骨幹組建):旅長張仲瀚,政治委員曾滌[5]

濱海軍區

濱海軍區(7月撤銷),司令員陳士榘(兼),政治委員唐亮(兼),參謀長趙一萍,政治部主任賴可可,參謀主任伊文

魯南軍區

Thumb
魯南戰役中被新四軍部隊殲滅的國軍快速縱隊一部

魯南軍區,司令員張光中,政治委員傅秋濤,副司令員萬春圃郭化若,副政治委員張雨帆,參謀長來光祖

  • 警備第8旅(兼第1軍分區):旅長賀健,政治委員楊士法、副政治委員羅野崗
  • 警備第9旅(兼第3軍分區):旅長胡大榮,政治委員李青、副旅長王獻庭、政治部主任張崗
  • 第2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雄、副政治委員張勁夫、參謀長閻超
  • 第10師(1946年10月,警備第八旅與警備第九旅一部合編而成):師長賀健,政治委員羅野崗[7]

魯中軍區

魯中軍區,司令員王建安,政治委員向明,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鄺任農,副政治委員高克亭李培南(兼政治部主任)。

  • 獨立第1旅:旅長王道、參謀長趙凌實
  • 獨立第4旅:旅長韓壽臣、參謀長韓顧三、政治部主任王芳
  • 警備第1旅(兼第一軍分區):旅長陳奇,政治委員林乎加、副旅長兼參謀長劉國柱、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熊飛
  • 第4師:師長廖容標,政治委員王一平、參謀長周長勝、政治部主任歐陽平
  • 第9師:師長錢鈞,政治委員李耀文、副師長兼參謀長陳宏、政治部主任董超
  • 第2軍分區:司令員封振武,政治委員王濤、副政治委員王文軒、參謀長吳奎文、政治部主任曹禮芹
  • 第3軍分區:司令員孫繼先,政治委員霍士廉、副司令員單洪、副政治委員孔繁彬、參謀處長張耀輝、政治部主任孟英
  • 淄博警備司令部:司令員徐化魯,政治委員張敬燾
  • 警備旅(1946年7月組建):旅長周長勝,政治委員陳美藻[8]

山東野戰軍

Thumb
1947年1月魯南戰役後,新四軍兼山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坦克上中)與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坦克前左)、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張雲逸(坦克前右)在繳獲的坦克前留影

1945年10月15日,成立津浦前線指揮部,即將到達魯南的新四軍第二師第四、第五旅,第四師第九旅和第七師等部,與山東軍區留下的一部分主力,組成津浦前線野戰軍。

1946年1月7日,撤銷津浦前線指揮部,津浦前線野戰軍改稱山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兼),政治委員黎玉(兼),參謀長宋時輪,政治部主任唐亮(兼),政治部副主任張凱

第一縱隊

第一縱隊,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賴傳珠,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啟龍,參謀長賀敏學,副參謀長張俊升,政治部副主任湯光恢

第二縱隊

第二縱隊,司令員羅炳輝,政治委員趙啟民,副司令員韋國清(5月轉正),參謀長詹化雨,政治部主任鄧逸凡

第七師

第七師,師長譚希林,政治委員曾希聖,參謀長孫仲德(後為林維先),政治部主任王集成(6月以後為李步新)。 

1946年10月撤銷第七師,11月重建,歸華中野戰軍序列。師長成鈞、政治委員趙啟民

  • 第5旅
  • 第19旅

第八師

第八師,師長何以祥,政治委員丁秋生,參謀長馬冠三,政治部主任劉春

  • 第22團。
  • 第23團。
  • 第24團。

東江縱隊

Thumb
1946年7月5日,東江縱隊等部二千餘人,自廣東經海路到達煙臺,受到當地軍民熱烈歡迎

1946年7月5日,東江縱隊等部二千餘人,自廣東經海路到達膠東,加入山東野戰軍序列。

司令員曾生,政治委員雷經天,副司令員王作堯,政治部主任楊康華

華中軍區

Thumb
1946年,國軍進攻華中解放區首府淮陰,這是參與淮陰保衛戰的新四軍在急行軍

1945年10月25日在淮安成立華中軍區,司令員張鼎丞,政治委員鄧子恢,副司令員粟裕張愛萍,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譚震林,參謀長劉先勝,副參謀長張元壽(後),政治部副主任鍾期光[9]

  • 司令部
    • 參謀處:處長夏光
  • 政治部
  • 供給部:部長駱耕模、副部長金材白辛夫、副政治委員資鳳
  • 軍工部:部長孫象涵、政治委員羅雲貴、副部長王新民李仲麟、副政治委員吳屏周
  • 衛生部:部長齊仲桓、副部長李振湘
  • 第5軍分區:司令員謝祥軍,政治委員曹荻秋、副司令員常玉清、副政治委員楊光池、參謀處長陳克天
  • 第6軍分區:司令員覃健,政治委員萬眾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可辛、副政治委員謝振華、政治部主任陶勵
  • 第7軍分區:司令員張震球,政治委員賴毅、副司令員趙匯川、副政治委員劉玉柱、參謀長黃元慶、參謀處長孫靖宇、政治部主任劉作孚
  • 第8軍分區(1946年12月改歸晉冀魯豫軍區建制):司令員張太生,政治委員吳芝圃、副政治委員何明光、副參謀長張登先
  • 第9軍分區(1946年8月設):司令員梁靈光,政治委員洪澤,副司令員兼參謀長謝中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周一峰
  • 雪楓軍政大學:校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鄧子恢
  • 海防縱隊:政治委員王治平、副司令員吳福海陸洲舫袁國祥、副政治委員呂炳奎[10]
  • 華中民主聯軍:總司令郝鵬舉,政治委員朱克靖,副總司令畢書文
  • 解放第一軍:軍長鍾劍魂,參謀長徐楚光
  • 解放第二軍:軍長杜新民,副軍長張若禧
  • 解放第四軍:軍長戴心寬,參謀長張偉農

淮南軍區

淮南軍區,司令員周駿鳴,政治委員肖望東,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梁從學,政治部主任余立金

  • 第六旅(兼第四軍分區):旅長陳慶先,政治委員黃岩、副政治委員劉毓標
  • 獨立旅(兼第三軍分區):旅長羅占雲,政治委員李世焱、副旅長兼參謀長譚知耕、政治部主任劉求須

1946年5月,淮南軍區撤銷。1946年7月,又組建淮南軍區、華中野戰軍第二師。

蘇中軍區

蘇中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治委員陳丕顯,副司令員張藩,副政治委員姬鵬飛,參謀長胡炳雲,政治部主任陳時夫

1946年6月,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兼蘇中軍區,此時管文蔚任司令員,姬鵬飛任政治委員,戴心寬胡炳雲任副司令員,胡炳雲兼參謀長,周文在任政治部副主任。

蘇北軍區

1946年6月組建。司令員謝祥軍,政治委員劉培善,副司令員常玉清,參謀長吳肅,政治部主任孫克驥

淮北軍區

1946年6月組建,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兼。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震,副司令員饒子健杜新民,參謀長姚運良,政治部主任王學武,政治部副主任王子光

  • 第7軍分區
  • 第8軍分區

華中野戰軍

Thumb
蘇中戰役中位於林梓的華中野戰軍陣地

1945年11月25日成立華中野戰軍,司令員粟裕,政治委員譚震林,參謀長劉先勝,政治部主任鍾期光。華中野戰軍在建制上屬華中軍區,在戰略行動上受陳毅指揮。

  • 第13旅(1946年8月以中原軍區一縱一旅為基礎組成):旅長皮定均,政治委員徐子榮

第六縱隊

司令員王必成,政治委員江渭清,副司令員段煥競,參謀長陳鐵君,政治部主任劉文學,政治部副主任羅維道

  • 第46團
  • 第48團
  • 第50團
  • 第52團
  • 第54團[12]

1946年6月,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改番號為第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兼),副師長王必成,副政委江渭清,參謀長張闖初,政治部主任李干輝

第七縱隊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姬鵬飛,副司令員張藩,參謀長杜屏,政治部主任盧勝

  • 第55團
  • 第57團
  • 第59團
  • 第61團
  • 第63團[12]

第八縱隊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陶勇,副司令員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韓念龍,政治部副主任謝雲暉

  • 第64團
  • 第66團
  • 第68團
  • 第70團
  • 第72團[12]

1946年6月,華中野戰軍第八縱隊改番號為華中野戰軍第一師,師長兼政委粟裕(兼),副師長陶勇,副政委王集成,參謀長梅嘉生,政治部副主任謝雲暉

第九縱隊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張震,副司令員饒子健,參謀長姚運良,政治部主任王學武[13]

  • 第73團
  • 第75團
  • 第77團
  • 第79團
  • 第81團
  • 華中軍區騎兵團[12]

第二師(淮南軍區兼)

1946年7月組建華中野戰軍第二師。師長周駿鳴,政治委員肖望東,副師長成鈞梁從學,副政治委員趙啟民,參謀長梁從學,副參謀長朱雲謙,政治部主任余立金

1946年11月14日,中共華中分局決定,撤銷第二師番號,原轄第5、6、獨立旅依次劃歸華中野戰軍第7師、第10縱隊和第1師。[14]

第十縱隊(蘇北軍區兼)

1946年6月設,司令員謝祥軍,政治委員劉培善,副司令員常玉清,參謀長吳肅,政治部主任孫克驥

  • 第82團
  • 第84團
  • 第86團
  • 第87團
  • 第89團[12]

參考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