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第1屆中華民國立法委員增補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Remove ads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於1969年12月20日舉行,為1948年之後,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舉行的第一次中央公職性質的立法委員選舉。此次增選立委明文規定,其職務、權利與1948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於中國大陸選出的第一屆立委完全相同。

快速預覽 投票率, 多數黨 ...
快速預覽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 (增額選舉), 投票日 ...

該立法委員選舉於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舉行,共11名名額。[1]

Remove ads

背景

法源為《動員戡亂時期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辦法[2]

該次立法委員增額選舉與同樣小幅度改選的國大代表增額選舉同時進行,而這兩項選舉的法定全名為「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中央公職人員增選補選」[3]。其中選舉地區中的「中華民國自由地區」,僅包含台北市、台灣省,尚未含福建省金門馬祖兩地。

選務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之選務由台灣地方政府舉辦,其餘主要選務內容與限制分別為為:

  • 適用範圍為自由地區的立法委員。
  • 名額依照中華民國憲法(如立法委員:每三百萬人選出五人,每增加一百萬人增加一人)核算,該名額需減除台灣省於1948年原選出之國會議員名額。
  • 選舉不含原國會議員
  • 選舉人限設籍台灣的年滿20歲中華民國國民。
  • 候選人需學歷高中以上之23歲(監察委員為35歲)以上國民。
  • 選舉方式為普通、平等、直接與無記名。

舉行

1969年中華民國立法委員選舉經一日投票選舉後,經統計,全台灣選舉人數為6,694,978;投票人數3,682,357,投票率為55%[4]。此次選舉順利選出11位立委,包含台北市選出的4位及台灣省選出的7位。

當選名單

[5][6]

更多資訊 選區, 名額 ...

得票統計

臺北市

臺北市應選四席,國民黨於本區提名兩席(謝國城張燦堂)、重點支持洪炎秋,剩下一席黨外的空間,黨外陣營則有遇上黃信介張詩經爭取。[7]:64黃信介曾回憶當時國民黨為了制衡他,找了世界少棒冠軍的謝國城出馬,當時謝被視為全國人心中英雄。後來又找到對選舉內行的民政局長張燦堂角逐,最後拉了《國語日報》社的洪炎秋想夾殺他,結果他還是當選了。[8]:65–66

更多資訊 號次, 候選人 ...
Remove ads

選舉區內行政區投票結果

更多資訊 區, 選民人數 ...
Remove ads

臺灣省第一選區

更多資訊 號次, 候選人 ...

選舉區內行政區投票結果

更多資訊 縣市, 選民人數 ...

臺灣省第二選區

本選區應選四席,國民黨在此區提名三席,剩下一席出現郭國基黃順興爭取。此外亦有原屬國民黨的蔡李鴦違紀參選,被視為具有地方民意基礎。

據曾任多年國民黨黨工的邱家洪回憶,當他彰化縣大城鄉民眾服務分社主任任內,遇上本屆選舉。由於國民黨提名的第二選區候選人黃宗焜為嘉義人,遇上來勢洶洶違紀參選的蔡李鴦。當時大城鄉受指示蔡李鴦得票數不可超過黃宗焜。因此在投票前每個投票箱都先放進黃宗焜的選票一百張、投票開始後再拿空白票蓋投黃宗焜,在下午投票快結束前在選舉人名冊未出席這名字下按指紋表示當事人以投票、並在開票時以手指沾印汙泥將蔡李鴦選票抹成廢票,最終使黃宗焜在大城鄉的選票超過蔡李鴦。[9]

更多資訊 號次, 候選人 ...
Remove ads

選舉區內行政區投票結果

更多資訊 縣市, 選民人數 ...
Remove ads

後續

  • 就程序上,該選舉雖符合一般民主投票規範,但因無全面改選國會的事實,讓這次全世界獨一無二,無法類比的特殊選舉,於本質上呈現「嚴重變形變質,民主憲政有名無實」的現況。[10]
  • 黨外陣營方面,當選郭國基黃信介二席。在郭國基於1970年逝世後,黃信介遂成為黨外運動在中央民意機關的最高代表之一。

影響

  • 當時就讀臺灣大學商學系工商管理組一年級的陳水扁,就是在本次選舉中在南松山麥帥橋下聽了黃信介參選立委演講的影響,佩服其口才流利、敢怒敢言。發現自己的興趣在法政而非商學,遂決定棄商從法,休學重考進入法律系。[11]:145[12]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