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7年北韓核試驗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17年朝鲜核试验map
Remove ads

2017年北韓核試驗是指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於2017年9月3日在咸鏡北道吉州郡豐溪里核試驗場所進行的一次核試驗,北韓方面宣稱繼上上次2016年1月北韓核試驗之後,又一次成功引爆一顆氫彈,而且釋出的能量成功達到上次核試近十倍,隨後透過官方媒體展示了氫彈特有的葫蘆形構造的照片[2],宣示核技術的進度確實有所進步,使得此次特別引起國際緊張[a]。此次核試驗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政府進行的第六次核試驗,也是系列測試以來威力最大的一次,本次事件亦對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和匯市產生了較大影響[4][5]

快速預覽 2017年北韓核試驗, 國家 ...
Remove ads

過程

事件背景

北韓此前進行過五次核試驗,無一例外遭到國際社會廣泛譴責。就在核爆前的幾個月,北韓美國不斷放出狠話,互相威脅動武。北韓方面不斷試射導彈,加之美韓舉行「乙支自由衛士」軍演等,一時間朝鮮半島局勢劍拔弩張英語2017 North Korea crisis[6]。核爆當天早上,朝鮮中央通訊社報導稱,北韓核武器研究所最近成功研製出了可安裝在洲際彈道飛彈上的氫彈,該國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視察了現場,並提出了全面國產化的要求[7][2]

地震觀測

多國地震監測機構測定,國際標準時間(UTC)2017年9月3日3時30分左右,北韓東北部發生震源深度為0公里的地震。其中中國地震台網(CEIC)測定結果為MS6.3[8]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測定結果為mb6.3[1]日本氣象廳(JMA)測定為Mj6.1[9]南韓氣象廳測定為5.7[10],且都表明此次地震可能由爆炸引起。中國東北俄羅斯遠東北韓南韓多地均有震感[11][12]延吉市更有不少居民因震感強烈而慌忙逃生[13]韓聯社報導稱,南韓總統府青瓦台推測地震可能是核試驗造成的[14]。南韓軍方事後也判定此次地震為核爆引發[15]

中國地震台網觀測到隨後同一地點又發生了一次地震,推測為塌陷造成,測定規模為MS4.6[16],但南韓氣象廳否認有此次地震發生[17]

官方宣布

Thumb
金正恩簽署的命令書

平壤時間9月3日下午三點(UTC+08:30),北韓官方在國營的朝鮮中央電視台發布「重大報導」[18],宣稱試爆了一枚可裝載於洲際彈道導彈彈頭部的氫彈,並取得成功。該氫彈呈葫蘆形,外殼為富光澤金屬,並接上了電線和一些不知名的設備[13]。報導稱,3日上午,朝鮮勞動黨委員長金正恩主持召開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政治局常委會通過了金正恩簽署的核試驗命令書[19]。進行播報的是朝鮮中央電視台資深主播李春姬,由她口中說出此次核試驗「完全成功」(韓語:완전 성공[20]

後續調研

在確認的確是北韓核試驗之後,大韓民國氣象廳隨即推測,此次核試驗威力相當於上一次核試驗的五到六倍[21],當量約為5至6萬公噸[22]日本氣象廳也有專家推測此次威力相當於上次的10倍[23]。另外,南韓軍方也稱此次核試驗的當量為10萬公噸,相當於二戰長崎核爆的五倍[24]。然而,挪威地震陣列所英語NORSAR根據其監測到的規模(5.8),估計此次核試當量大概12萬公噸[25]德國地球科學和自然資源研究所英語Federal Institute for Geo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的估計更高,他們說根據監測到的規模(6.1)來看,當量應該有幾十萬公噸[26]

9月4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算出地震學當量是5.6萬公噸(誤差範圍3-8萬公噸),考慮到埋藏深度,估計範圍擴展到10-20萬公噸[27]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也發表較精確的研究結果,稱此次核試驗當量為10.83±4.81萬公噸,相當於美國1945年在日本長崎市投下的「胖子原子彈當量的3至7.8倍[28]日本防衛省一開始根據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英語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Organization(CTBTO)發布的規模5.8推算當量約為7萬公噸[29],後來CTBTO兩次上調,最終定為6.1,日本方面隨之於9月6日修改當量估計至16萬公噸,約相當於廣島核爆(1.5萬公噸)的10倍威力[30]。6日,美國情報機構內部人士稱初步估計當量約為14萬公噸,但未給出誤差範圍[31]

9月12日,挪威地震陣列所英語NORSAR修正其規模至6.1,與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英語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Organization規模數值相同;該機構亦將當量估計上調至25萬公噸,但註明有不確定性,且未公布誤差範圍[32][33]

儘管根據北韓的說法,此次核試驗並未造成核輻射洩漏,對周邊環境也沒有任何負面影響[34]。核試驗後,中國環保部國家核安全局啟動環境應急預案,進入二級應急響應狀態,並在東北邊境開展輻射應急監測[35];日本亦派出航空自衛隊飛機在大氣中取樣,以進行放射性調查[36][37]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者在該大學美韓研究所運營的北緯38度網站上刊出分析結果,稱核試次日拍攝的豐溪里核試驗場衛星圖像顯示,此次核試驗過後,核試驗場和周邊山體出現多處山崩塌方[38][39]

Remove ads
总结
视角

北韓歷次核試驗強度對比

更多資訊 時間, 規模[b] ...
Remove ads

反應

此次核試驗後,朝核問題重要國家無一例外強烈反對。另外,相關國際組織和其它國家也表態譴責。

朝核問題重要國家

Remove ads

國際組織

國際組織在北韓第六次核試驗之後表態譴責。

  •  聯合國
    •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過發言人聲明,對北韓的地下核試驗予以譴責,並呼籲北韓停止破壞國際核不擴散裁軍努力,履行國際義務[100]
    • 4日,在美國、英國、法國、南韓和日本的要求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101]
    • 11日,針對核試驗的制裁決議——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第2375號決議全票通過,內容有禁止北韓出口紡織品,禁止向北韓出口液化石油氣,禁止外國僱傭北韓勞工等[102]。決議由美國起草,原本還包含對北韓實行全面石油禁運的措施,後由於中俄反對,改為設定精鍊石油出口上限為200萬桶;各國對出入北韓的船隻進行檢查時也不能像草案規定一樣使用武力,此外還需經過船隻註冊國同意[103]
  • 七國集團
    • G7發表緊急聲明,認為北韓反覆違反國際法,核試驗更是對國際社會的直接挑戰,威脅越來越大,這種挑釁絕對無法容忍。聲明要求北韓全面遵守聯合國安理會各項決議,早日放棄核與導彈計劃,還請求聯合國安理會儘快形成包含更強制裁措施、實際有效的新決議[108]

其它國家

也有多個國家政府的領導人在北韓第六次核試驗之後表態譴責。

  •  俄羅斯
    • 俄羅斯外交部發表聲明,對北韓氫彈試驗表示最強烈的譴責,並指出北韓此舉是對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以及國際法準則要求的公然藐視,同時呼籲以中俄「雙暫停」方案[f]解決朝核問題[111]
  •  英國:此前剛出訪日本的英國首相德蕾莎·梅伊則發言道,北韓的魯莽行為對國際社會構成進一步威脅,不可接受,重申願意和日本一起加速安理會現有制裁措施實施,以及探討制定和實行新措施[114]
  •  德國德國外交部聲明稱各國有必要作出一致的回應,相信聯合國安理會將再度堅定地採取必要措施[115]
  •  墨西哥:9月7日,墨西哥政府宣布,為表達對北韓核試驗的堅決反對,墨西哥已將北韓駐該國大使列入不受歡迎人物名單,限其72小時內離境[116]
  •  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強烈譴責北韓核試驗,認為會加劇朝鮮半島及地區緊張局勢,敦促北韓停止核與導彈計劃,全面履行國際義務,確保地區和平穩定[117]
  •  新加坡新加坡外交部發表聲明,強烈譴責北韓核試驗,敦促北韓停止這種行為,遵守國際義務和承諾;新加坡將通過北韓駐新加坡大使傳達其看法[120]
Remove ads

後續

  • 2017年9月9日04時00分(UTC+0),國際地震中心(ISC)測定北韓豐溪里核試驗場附近發生6.5地震,震源深度不明。然而,附近地區(如中國吉林)的居民並沒有感受到震感[g],且權威地震監測機構和鄰國地震檢測機構(如USGSJMACEICKMA等)均沒有檢測到本次地震的發生。隨後,ISC悄悄地刪除了這次地震的報告[121]
  • 2017年9月23日08時29分16秒(UTC+0),北韓豐溪里核試驗場附近再次發生地震,震源深度0km,中國地震台網測定結果為MS3.4,南韓氣象廳測定為3.0。起初中國地震台網推測本次地震為爆炸引起,但南韓氣象廳分析認為本次地震為自然地震[122]。而日本氣象廳則表示,由於距離較遠,設於日本的地震觀測網無法記錄到本次地震的地震波[123]。在地震發生後一個小時內,美國地質勘探局仍舊未給出關於本地震的報告[124]。稍晚時候發布的測定結果為3.5,震源深度5.0km,但不能確定是人工地震還是自然地震[125]。隨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對本次地震的地震波進行分析,也得出了「自然地震」的結論,推測是一次滯後的塌陷地震事件[126]
  • 2017年10月12日16時41分08秒(UTC+0),北韓豐溪里核試驗場附近再次發生地震,震源深度約3-5km,南韓氣象廳測定為2.7[127]、美國地質勘探局測定為mb2.9[128]。南韓氣象廳認為本次地震是一次自然地震[129],而美國地質勘探局則暫時不能確定是人工地震還是自然地震[128]
Remove ads

注釋

參考文獻

參見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