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55年體制
日本政治格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55年體制(日語:55年体制/ごじゅうごねんたいせい Gojūgonen Taisei */?)是指日本自1955年出現的一種政治格局,即長期維持自民黨為執政黨的穩定兩黨政治狀態。自民黨自1955年起長期執政,僅在1993-1994年和2009-2012年成為在野黨,並在1999-2025年和公明黨組建自公聯合政府。在野黨方面,社會黨直至1993年為最大在野黨,之後其政治地位先後由民主黨、民進黨和立憲民主黨繼承。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5年6月21日) |
一般認為該體制結束於1993年自民黨第一次下野[1][2]。55年體制一詞最早見於政治學者升味準之輔發表的1964年論文「1955年的政治體制」(《思想》1964年4月號)。
經過
1955年,當時執政的自由黨與日本民主黨合併為自民黨(保守聯合),1945年成立的社會黨也在該年結束分裂狀態。之後的歷次國會選舉中,代表親美保守主義和反共主義的自民黨、以及代表社會主義的社會黨,就長期分居第一與第二大黨的地位。此後自民黨一直維持執政地位,但一直沒法取得可單獨舉行修憲公投的三分之二的席位。社會黨和其他在野黨作為制衡自民黨的力量,但一直沒法挑戰自民黨的執政地位。
1980年代後期,隨著冷戰結束,由於自民黨政權腐化、派系平衡崩潰而陷入分裂。加之泡沫經濟的崩潰導致長期經濟不景氣,以及1989年兩位首相竹下登和宇野宗佑也先後被曝出醜聞,導致自民黨在1989年參議院選舉慘敗,失去參議院的多數黨地位,社會黨則席次大增,黨勢一度上揚。然不久之後,兩黨皆陷入衰退局面,其中自民黨部分改革派黨員出走成立新生黨、先驅新黨等數個政黨,進而使得1990年代的日本政壇引發組建新政黨的「新黨熱潮」(新党ブーム)。而在自民黨內,第一大派閥經世會的會長金丸信在東京佐川急便事件後倒台,隨後竹下登與金丸信指定的接班人小澤一郎產生矛盾並最終造成經世會分裂,小澤一郎和羽田孜退出經世會另立門戶。1993年6月17日,社會黨、公明黨、民社黨3個在野黨以政治改革法案在國會擱淺,是時任首相宮澤喜一的重大失職為由,正式向眾議院議長櫻內義雄提出對宮澤內閣的不信任案,並得到共產黨的支持。18日在國會對該案表決的關鍵時刻,作為自民黨黨員的小澤一郎和羽田派議員35人也投了贊成票,致使不信任案獲得通過,宮澤內閣倒台。同日宮澤喜一宣布解散眾議院,隨後在第40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後,自民黨在眾議院不再擁有過半議席,這為政黨輪替提供了條件;在多個黨派的共同推進之下,社會黨等7黨1會派在國會議席總數略多於自民黨的基礎上組成聯合政府(非自民、非共產聯合政府),並由日本新黨黨魁細川護熙出任首相,自此自民黨結束了連續38年的執政地位,「55年體制」告終,日本政壇也實現了自1955年以來的第一次政黨輪替。
Remove ads
1993年社會黨雖成功聯合其他政黨取得政權,因執政聯盟內各黨的政策對立等原因,此聯合政府僅維持約10個月,至1994年便因社會黨的退出而告終結,隨後上台的首相羽田孜也因為社會黨退出聯名僅維持了兩個月便下台。之後,社會黨選擇與自民黨組成大聯合政府(自社先聯合政府),加上大幅改變原有立場,如承認自衛隊合憲性及日美安保條約等,以及村山內閣在處理阪神大地震災情上反應過於遲緩,導致流失大量支持者。社會黨於1996年改組為社民黨,但支持度大減和國會的議席大幅減少,影響力不如以往。1996年1月5日,社會黨籍首相村山富市辭職,時任副首相、自民黨籍的橋本龍太郎出任首相,自民黨在時隔三年後再次成為執政黨。
在1996年眾議院選舉,自民黨重新取得一黨獨大地位,此後在眾議院重獲單獨多數。
1998年參議院選舉後,自民黨席次減少並繼續無法過半,需要和在野黨合作,橋本龍太郎為選舉失利負責辭職。此後為能夠在參議院取得穩定多數,隔年與公明黨組成聯合政府(自公聯合政府)。
至於社會黨原有的第二大黨地位,則由1998年成立的民主黨接替。
2007年參議院選舉,自民黨大敗,創黨52年來首次失去參議院控制權,導致兼任黨總裁的首相安倍晉三首次辭職。
2009年,麻生太郎領導的自民黨在第45屆日本眾議院議員總選舉中慘敗,而鳩山由紀夫領導的民主黨獲得了壓倒性勝利,自民黨再次成為在野黨並首次失去日本眾議院第一大黨的地位,日本政壇也實現了21世紀的第一次政黨輪替。
由於三一一大地震和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災後處理不當以及消費稅法案導致民主黨分裂,自民黨在2012年眾議院選舉中再次取得勝利成為執政黨,時任自民黨總裁安倍晉三二度出任首相。自民黨重新取得執政地位,連同公明黨再度組建聯合政府,隔年重奪參議院控制權,自公聯合政府一直執政至2025年。
參考資料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