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兩黨制

長期由兩大具有相近競選實力的政黨所組成之政體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兩黨制,也稱為雙黨制(英語:Two-party system),是指政黨體系由兩大政黨組成:兩黨皆有相近的競選實力,能夠勝選,可以組成政府;其他政黨沒有獲得足夠選票及席次支持組織政府的實力。也有學者將兩黨制視作多黨制的一個特例[1]。兩黨制典型案例包括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不少隨英國奉行西敏制的前英國殖民地國家也有不少是傾向兩黨制。通常兩黨制國家的兩黨意識型態分屬左派與右派,分別是傾向市場經濟與嚴格保障私有財產權右派保守派,和主張國家介入市場經濟並強調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左派自由派。一般而言,兩黨制是政黨經過不停合併而成,亦是受選舉制度影響的結果,例如簡單多數制,在所在國憲法中一般沒有明文規定。

美洲

北美國家與歐洲國家不同之處是,北美沒有如同歐洲一般悠久的階級對立與社會主義工人運動傳統,因此兩黨制中的左派,並非具社會主義背景的工人階級政黨,也非歐洲的傳統自由主義政黨。

兩黨的不同

北美的自由派政黨,主張政府對經濟進行干預提供較多社會福利,實行多元文化政策,鼓勵寬鬆和包容的態度解釋個人自由,例如傾向同情少數族裔,支持婦女墮胎同性戀權利,醫療上的克隆基因複製技術等等)的自由派政黨。美國民主黨加拿大自由黨新民主黨是其代表。

自由派相反,這些國家的保守派政黨,一方面強調經濟自由,反對經濟干預,主張減稅,也就是個人處分私有財產的自由,反對大規模的社會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則是強調傳統社會道德和宗教價值,反對婦女脫離家庭(即反對離婚及向單親家庭提供更多補貼),反對同性婚姻。北美兩黨制當中的保守派政黨美國共和黨加拿大保守黨基督新教中的福音派有密切關係。

美國

民主黨共和黨所形成的兩黨制強度大於本條目所指的其他例子。因為這兩黨不但包攬了所有的參眾兩院席次之外,也包攬了99.53%的州下院席次及99.49%的州上院席次。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自1980年代民主化以來,由於和北美同屬總統制國家,故在政黨上,特別是總統選舉中,可以呈現左右兩派最大政黨的競爭,傾向兩黨制,或由兩大政黨所領導的政治聯盟,像是左派民主社會主義政黨,與多個右派政黨組成的聯盟構成對立競爭關係。在拉美民主國家的政治制度現在分成兩大政黨聯盟或集團,總統選舉形成兩黨制,以簡單多數制兩輪投票制為主,但在國會選舉因比例代表制形成多黨制。

這種特殊性的一些最初表現形式是自由派保守派,他們經常在拉丁美洲爭奪權力,導致大多數拉美國家的第一個兩黨制通常導致內戰,如哥倫比亞厄瓜多墨西哥委內瑞拉中美洲共和國秘魯,戰爭的目的是反對或捍衛天主教克里奧人貴族的特權。

然而,與其他地區一樣,自由派與保守派之間更關注經濟差異而非文化和宗教差異。而拉美的基督教民主主義政黨很多是偏向左派,如智利基督教民主黨。其他主要政黨包括巴拉圭紅黨巴拉圭自由黨烏拉圭紅黨烏拉圭民族黨哥斯大黎加民族解放黨基督教社會團結黨阿根廷正義黨激進公民聯盟哥倫比亞自由黨哥倫比亞保守黨巴拿馬民主革命黨巴拿馬主義黨宏都拉斯自由黨宏都拉斯國民黨

1990年代中美洲危機結束之後,中美洲民主化後的前左翼游擊隊和前右翼專制政黨參與選舉,形成類似的兩黨制,如尼加拉瓜桑地諾民族解放陣線和尼加拉瓜自由黨及薩爾瓦多法拉本多·馬蒂民族解放陣線和全國共和黨聯盟。傳統的兩黨制在一段時間後開始打破,特別是在21世紀初; 由其他小型政黨贏得選舉,打破了長期兩黨制的傳統,包括於1993年委內瑞拉大選勝出的拉斐爾·卡爾德拉·羅德里格斯(國家融合黨籍)、2002年哥倫比亞大選中勝出的阿爾瓦羅·烏里韋(哥倫比亞第一黨籍)、2004年烏拉圭大選中勝出的塔瓦雷·瓦斯克斯(廣泛陣線黨籍)、2009年於巴拿馬大選中勝出的里卡多·馬蒂內利(民主變革黨籍)和2014年哥斯大黎加大選中勝出的路易斯·吉列爾莫·索利斯公民行動黨籍),這些例子都來自第三黨。

Remove ads

歐洲

英國

英國是歐洲的兩黨制代表,其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7世紀時的輝格黨托利黨。1922年前英國的兩黨制代表是自由黨保守黨,分別是上述兩者的繼承者。1922年後,工黨取代自由黨的地位。和其他歐洲國家不同,英國的議會制奉行單選區制,即使兩大政黨最多能各獲約40%選票,但卻獲得下議院絕大部分的席次。自由黨此後一直是第三大黨,其實力也一直未能與工黨和保守黨競爭。自由黨在1988年與從工黨分裂派系組成的社會民主黨合併為自由民主黨後,實力有所增強。2010年英國大選後,自由民主黨保守黨組成聯合政府。近年主張脫離歐盟英國獨立黨的崛起,使英國將來可能走向多黨制。自由民主黨在2015年英國大選受到重創,席次及得票率皆大減,獨立黨雖獲得逾13%,卻只有一席。保守黨和工黨作為兩大政黨及佔席次逾九成,得票率合共僅67%,使英國可能或是走向多黨制。但在2017年英國大選後,保守黨和工黨作為兩大政黨,佔席次逾九成,保守黨雖失去議會多數,但兩黨均得票上升,保守黨得票43%,工黨得票40%,得票率合共83%,英國實際上重回兩黨制。

Remove ads

法國

法國的兩大政黨直至2017年是社會黨共和黨(戴高樂派)。法國兩黨制形成自1958年第五共和時期,由比例代表制改行兩輪選舉制多數決,使法國走向兩黨制,俾政府不容易倒閣及解散重選。[2]

但在2017年的總統大選議會選舉之後,兩大黨都受到重創,共和黨雖保第二大黨地位,席次及得票率皆下降,社會黨更近乎被滅黨,得票更較法國共產黨梅朗雄左派政黨小。總統大選中,社會黨排在第五位出局,第二輪兩位候選人都不是來自兩大黨。現時法國執政黨為中間派親歐盟自由主義共和前進!,其未清楚將來法國會否走向新的兩黨制或是走向多黨制,或為中間偏左與中間偏右輪替但不屬固定兩黨輪替的左右交替制。

亞洲

亞洲近年來各國政治形態演變,各國有不同的意識形態,但不一定以左派右派區分,有不少地域主義的因素。

中華民國(台灣)

中華民國自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以來開始走向穩定兩黨制,中國國民黨民主進步黨在大多數的選舉中均獲得超過40%以上選票,成為穩定的兩大政黨。值得注意的是,兩大政黨非以左派右派區分,而是以國族認同作為區分。在經濟政策上,兩黨皆主張自由的市場經濟,並支持與美國日本保持緊密的合作關係。差別在於國民黨傾向經濟自由主義,加強與中國大陸及美國的合作關係,主張一中各表;而民進黨傾向社會自由主義,加強與南向國家及美國的交流發展,部分主張華獨,部分主張台獨。台灣政壇主要是以親中反中派來區分,或是地方主義的因素,導致過去的選舉長期出現南綠北藍的格局。

南韓

大韓民國韓戰以來,大部分時間均為兩黨制,1980年代後期民主化以來,也逐漸有多黨制的競合,1997年首度政黨輪替。現時主要由兩大政治陣營組成,保守陣營(右派,以國民力量為首),自由進步陣營(中間偏左,以共同民主黨為首)。自由派支持主要來自全羅道光州,而保守派支持主要來自江原道慶尚道釜山等地區。在首爾首都圈忠清道等,兩大陣營維持競爭的關系。

日本

日本在戰後出現五五年體制,長達三十八年維持作為執政黨自由民主黨一黨獨大,和第一大在野黨日本社會黨的政治格局,直至1993年。社會黨的最大反對黨地位先後被新進黨民主黨取代。2009年大選實現政權更迭,但2012年大選,民主黨遭到毀滅性的慘敗,自民黨連同公明黨和支持修憲的右翼小政黨掌握三分之二的參眾兩院絕對多數席次,日本重新回到自民黨一黨獨大的狀態。民主黨此後改組為民進黨,但之後再分裂為偏左的立憲民主黨和偏右的國民民主黨,直至2020年合併成為新的「立憲民主黨」

不丹

不丹的選舉法規定,國民議會的選舉實行兩輪選舉制,首輪選舉先由全國選民選出得票最多的兩個政黨,然後進入次輪選舉的兩個政黨各自在全國所有選區派出候選人,以單席次單票制決定勝負,再由取得多數席次的政黨組成政府,因此國民議會總是只有一個執政黨和一個反對黨,可以說是嚴格意義上的兩黨制

大洋洲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的兩大政黨分別是澳大利亞工黨保守派自由黨-國家黨聯盟。眾議員選舉制度採取排序複選制,因此形成兩黨制,而參議院則是每州産生6席,連同2地區各2席,每三年改選一半席次,因同時應選,故形成有利小黨的名單比例代表制

紐西蘭

紐西蘭過去的選舉制度是單一選區制,因此形成兩黨制,分別是紐西蘭工黨紐西蘭國家黨。自1996年改行名單比例代表制以來,兩黨均難以單獨取得過半數席次,需要與小黨合作組成聯合政府。但因只有工黨與國家黨能夠籌組政府,因此也是多黨合作的兩黨制。

兩線制

兩線制指政黨體系雖然由多個政黨組成,然而政黨之間會結盟,因而仍會發展成兩大政治聯盟,而政治聯盟以外的政黨,只有極有限的政治影響力。馬來西亞以及2021年「新選舉制度」實行前的香港皆有兩線制的現象。

特徵

需要注意的是,「兩黨制」並不(按它的字面意思)是一種制度;除了不丹以外,沒有任何法律或規定,要求一個國家「實行兩黨制」。「兩黨制」僅僅是一種在許多國家發生的現象。

主要兩黨制國家及政黨列表

更多資訊 國家, 政黨 ...

參見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