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狄拉克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狄拉克獎章和講座(新南威爾斯大學)
- 1979 漢尼斯·阿爾文
- 1981 約翰·克萊夫·沃德
- 1983 尼古拉斯·布隆伯根
- 1985 戴維·派因斯
- 1987 羅伯特·霍夫施塔特
- 1988 克勞斯·馮·克利青
- 1989 卡洛·魯比亞 & 肯尼斯·威爾遜
- 1990 諾曼·拉姆齊
- 1991 赫伯特·豪普特曼
- 1992 沃爾夫岡·保羅
- 1996 埃德溫·薩爾皮特
- 1998 戴維·多伊奇
- 2002 海因里希·霍拉
- 2003 Eduard Wladimirowitsch Schurjak
- 2004 Iosif Khriplovich
- 2006 羅傑·彭羅斯
- 2008 哈拉爾德·弗里奇
- 2010 E. C. George Sudarshan
- 2011 Lord May of Oxford
- 2012 布賴恩·施密特
- 2013 Sir Michael Pepper
- 2014 塞爾日·阿羅什[1]
- 2015 Subir Sachdev[2]
- 2016 肯·弗里曼
- 2017 Boris Altshuler
Remove ads
ICTP狄拉克獎章
狄拉克獎章(Dirac Medal)是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在1985年為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而設置的年度性獎項。它是理論和數學物理領域的最高榮譽,不授予前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和沃爾夫獎獲得者。
- 粗體者為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得主
年份 | 獲獎者 | 所在機構 | 獲獎原因 |
1985年 | 雅可夫·澤爾多維奇 | ![]() |
相對論天體物理學 |
愛德華·威滕 | ![]() |
量子場論 | |
1986年 | ![]() |
![]() |
自發對稱破缺 |
泊里雅科夫 | ![]() |
標度不變性,臨界現象 | |
1987年 | 布魯諾·朱米諾 | ![]() |
手征反常,超對稱和超引力 |
布萊斯·德維特 | ![]() |
經典和量子引力,非阿貝爾規範理論 | |
1988年 | ![]() |
![]() |
漸進自由,雜交弦理論 |
福拉德金 | ![]() |
量子場論和統計 | |
1989年 | 約翰·施瓦茨 麥克·格林 |
![]() ![]() |
弦理論中的反常消除 |
1990年 | 路德維格·法捷耶夫 | ![]() |
量子場論和數學物理 |
西德尼·科爾曼 | ![]() |
量子場論和粒子物理 | |
1991年 | 傑弗里·戈德斯通 | ![]() |
自發對稱破缺 |
斯坦利·曼德爾施塔姆 | ![]() |
散射振幅解析性質,超弦量子化 | |
1992年 | 尼古拉·博戈柳博夫 | ![]() |
統計物理和量子場論 |
雅科夫·西奈 | ![]() |
遍歷理論,動力系統 | |
1993年 | 丹尼爾·Z·弗里德曼 彼得·范尼烏文赫伊曾 塞爾焦·費拉拉 |
![]() ![]() ![]() |
超引力理論 |
1994年 | ![]() |
![]() |
漸近自由,分數統計 |
1995年 | 麥可·貝里 | ![]() |
量子絕熱過程中的非可積相位 |
1996年 | ![]() |
![]() |
規範理論可重整化性,輻射修正 |
圖里奧·雷吉 | ![]() |
對偶共振模型,離散化時空 | |
1997年 | 戴維·奧利弗 彼得·戈達德 |
![]() ![]() |
流代數 |
1998年 | 羅曼·賈基夫 史蒂文·阿德勒 |
![]() ![]() |
三角反常 |
1999年 | ![]() |
![]() |
深度非彈性散射,隨機微分方程,無序系統 |
2000年 | 海倫·奎恩 哈沃德·喬吉 |
![]() ![]() |
大統一理論 |
喬傑栩·帕提 | ![]() |
夸克-輕子統一模型 | |
2001年 | 約翰·霍普菲爾德 | ![]() |
生物物理 |
2002年 | 阿蘭·古斯 安德烈·林德 保羅·斯泰恩哈特 |
![]() ![]() ![]() |
宇宙暴脹模型 |
2003年 | 羅伯特·克瑞南 查哈洛夫 |
![]() ![]() ![]() |
湍流理論 |
2004年 | 詹姆斯·比約肯 | ![]() |
深度非彈性散射 |
克提斯·卡倫 | ![]() |
重整化群 | |
2005年 | 撒慕爾·愛德華茲 | ![]() |
聚合物物理,自旋玻璃理論 |
李雅達 | ![]() |
無序和強相互作用多體系統 | |
2006年 | 彼得·佐勒 | ![]() |
量子計算 |
2007年 | 約翰·李爾普羅斯 盧西恩·梅安尼 |
![]() ![]() |
粲夸克物理 |
2008年 | 胡安·馬爾達西那 約瑟夫·波爾欽斯基 卡姆朗·瓦法 |
![]() ![]() ![]() |
超弦理論 |
2009年 | Roberto Car Michele Parrinello |
![]() ![]() |
凝聚態物理 |
2010年 | 尼古拉·卡比博 George Sudarshan |
![]() ![]() |
對弱相互作用理論貢獻 |
2011年 | Édouard Brézin 約翰·卡爾迪 Alexander Zamolodchikov |
![]() ![]() ![]() |
弦論 |
2012年 | 鄧肯·霍爾丹 查爾斯·凱恩 張首晟 |
![]() ![]() ![]() |
凝聚態物理 |
2013年 | 湯姆·基博爾![]() 馬丁·里斯 |
![]() ![]() ![]() |
基礎物理學 |
2014年 | 阿索克·森 安德魯·施特羅明格 加布里埃萊·韋內齊亞諾 |
![]() ![]() ![]() |
弦理論 |
2015年 | 阿列克謝·基塔耶夫 格雷·穆爾 尼古拉斯·里德 |
![]() ![]() ![]() |
凝聚態, 量子計算 |
2016年 | 內森·塞伯格 米哈伊爾·緒富曼 阿爾卡季·魏因施泰因 |
![]() ![]() ![]() |
超對稱理論 |
2017年 | 查爾斯·本內特 大衛·多伊奇 彼得·秀爾 |
![]() ![]() ![]() |
量子計算, 量子信息 |
2018年 | 蘇必爾·沙曲德夫 譚青山 文小剛 |
![]() ![]() ![]() |
強作用多體系統 |
2019年 | 維亞切斯拉夫·穆哈諾夫 阿列克謝·斯塔羅賓斯基 拉希德·蘇尼亞耶夫 |
![]() ![]() ![]() |
宇宙微波背景(CMB)物理 |
2020年 | 安德烈·內沃 皮埃爾·拉蒙 米格爾·比拉索羅 |
![]() ![]() ![]() |
對弦理論的創立和形式化表述作出先驅性貢獻,將新的玻色和費米對稱性引入物理學 |
2021年 | 阿歷珊德拉·布昂納諾 蒂博·達穆爾 弗蘭斯·普利托利烏斯 索爾·圖科斯基 |
![]() ![]() ![]() ![]() |
引力波 |
2022年 | 喬爾·勒博維茨 埃利奧特·H·利布 達維德·呂埃勒 |
![]() ![]() ![]() |
對從數學上嚴格理解經典和量子物理系統的統計力學作出開創性貢獻 |
2023年 | 傑弗里·哈維 伊戈爾·克列巴諾夫 史蒂芬·申克爾 李奧納特·蘇士侃 |
![]() ![]() ![]() ![]() |
對微擾及非微擾弦理論及量子引力的開創性貢獻 |
2024年 | Horacio Casini Marina Huerta |
![]() |
|
笠真生 高柳匡 |
![]() ![]() |
Remove ads
IOP狄拉克獎章
IOP狄拉克獎章是每年由物理研究所IOP(英國和愛爾蘭的物理學家主要專業機構)對於「理論(包括數學和計算)物理學有突出貢獻」給予獎勵。該獎項,其中包括銀鎏金獎章和千英鎊獎,於1985年經物理研究所決定,並於1987年首次授予。
- 1987 史蒂芬·霍金
- 1988 約翰·貝爾
- 1989 羅傑·潘洛斯
- 1990 麥可·貝里
- 1991 魯道夫·佩爾斯
- 1992 安東尼·萊格特
- 1993 戴維·索利斯
- 1994 Volker Heine
- 1995 Daniel Walls
- 1996 約翰·彭德里
- 1997 彼得·希格斯
- 1998 David Deutsch
- 1999 Ian Percival
- 2000 約翰·卡爾迪
- 2001 Brian Ridley
- 2002 John Hannay
- 2003 Christopher Hull
- 2004 麥克·格林
- 2005 John Ellis
- 2006 Mike Gillan
- 2007 David Sherrington
- 2008 Bryan Webber
- 2009 Michael Cates
- 2010 James Binney
- 2011 Christopher Isham
- 2012 Graham Garland Ross
- 2013 Stephen M. Barnett
- 2014 蒂姆·帕爾默
- 2015 約翰·巴羅
- 2016 Sandu Popescu
- 2017 Michael Duff
Remove ads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