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原子序數為109的化學元素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䥑
Remove ads

ㄇㄞˋ(英語:Meitnerium),是一種人工合成化學元素,其化學符號Mt原子序數為109。是一種放射性極強的超重元素錒系後元素,其所有同位素半衰期都很短,非常不穩定,其中壽命最長的是278Mt,半衰期僅約4.5秒。9族最重的元素,但由於沒有足夠穩定的同位素,因此目前未能通過化學實驗來驗證的性質是否符合元素週期律

快速預覽 概況, 名稱·符號·序數 ...

德國達姆施塔特重離子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在1982年首次合成出元素。其名稱得自奧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

Remove ads

概論

快速預覽 外部影片連結 ...

超重元素的合成

Thumb
核融合反應的圖示。兩個原子核融合成一個,並發射出一個中子。這個反應和用來創造新元素的反應相似,唯一可能的區別是它有時會釋放幾個中子,或者根本不釋放中子。

超重元素[a]原子核是在兩個不同大小的原子核[b]的聚變中產生的。粗略地說,兩個原子核的質量之差越大,兩者就越有可能發生反應。[17]由較重原子核組成的物質會作為靶子,被較輕原子核的粒子束轟擊。兩個原子核只能在距離足夠近的時候,才能聚變成一個原子核。原子核都帶正電荷,會因為靜電排斥力而相互排斥,所以只有兩個原子核的距離足夠短時,強核力才能克服這個排斥力並發生聚變。粒子束因此被粒子加速器大大加速,以使這種排斥力與粒子束的速度相比變得微不足道。[18]施加到粒子束上以加速它們的能量可以使它們的速度達到光速的十分之一。但是,如果施加太多能量,粒子束可能會分崩離析。[18]

不過,只是靠得足夠近不足以使兩個原子核融合:當兩個原子核逼近彼此時,它們通常會融為一體約10−20秒,之後再分開(分開後的原子核不需要和先前相撞的原子核相同),而非形成單一的原子核。[18][19]這是因為在嘗試形成單個原子核的過程中,靜電排斥力會撕開正在形成的原子核。[18]每一對目標和粒子束的特徵在於其截面,即兩個原子核彼此接近時發生聚變的概率。[c]這種聚變是量子效應的結果,其中原子核可通過量子穿隧效應克服靜電排斥力。如果兩個原子核可以在該階段之後保持靠近,則多個核相互作用會導致能量的重新分配和平衡。[18]

兩個原子核融合產生的原子核處於非常不穩定,[18]被稱為複合原子核英語compound nucleus激發態[21]複合原子核為了達到更穩定的狀態,可能會直接裂變[22]或是放出一些中子來帶走激發能量。如果激發能量太小,無法放出中子,複合原子核就會放出γ射線來帶走激發能量。這個過程會在原子核碰撞後的10−16秒發生,並創造出更穩定的原子核。[22]原子核只有在10−14秒內不衰變IUPAC/IUPAP聯合工作小組才會認為它是化學元素。這個值大約是原子核得到它的外層電子,顯示其化學性質所需的時間。[23][d]

衰變和探測

粒子束穿過目標後,會到達下一個腔室——分離室。如果反應產生了新的原子核,它就會存在於這個粒子束中。[25]在分離室中,新的原子核會從其它核種(原本的粒子束和其它反應產物)中分離,[e]到達半導體探測器英語Semiconductor detector後停止。這時標記撞擊探測器的確切位置、能量和到達時間。[25]這個轉移需要10−6秒的時間,因此原子核需要存在這麼長的時間才能被檢測到。[28]若衰變發生,衰變的原子核被再次記錄,並測量位置、衰變能量和衰變時間。[25]

原子核的穩定性源自於強核力,但強核力的作用距離很短,隨著原子核越來越大,強核力對最外層的核子質子和中子)的影響減弱。同時,原子核會被質子之間,範圍不受限制的靜電排斥力撕裂。[29]強核力提供的核結合能以線性增長,而靜電排斥力則以原子序數的平方增長。後者增長更快,對重元素和超重元素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30][31]超重元素理論預測[32]及實際觀測到[33]的主要衰變方式,即α衰變自發裂變都是這種排斥引起的。[f]幾乎所有會α衰變的核種都有超過210個核子,[35]而主要通過自發裂變衰變的最輕核種有238個核子。[33]有限位勢壘在這兩種衰變方式中抑制了原子核衰變,但原子核可以隧穿這個勢壘,發生衰變。[30][31]

Thumb
基於在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中設置的杜布納充氣反衝分離器,用於產生超重元素的裝置方案。在檢測器和光束聚焦裝置內的軌跡會因為前者的磁偶極英語Magnetic dipole和後者的四極磁體英語Quadrupole magnet而改變。[36]

放射性衰變中常產生α粒子是因為α粒子中的核子平均質量足夠小,足以使α粒子有多餘能量離開原子核。[37]自發裂變則是由靜電排斥力將原子核撕裂而致,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產物。[31]隨著原子序數增加,自發裂變迅速變得重要:自發裂變的部分半衰期從92號元素到102號元素下降了23個數量級,[38]從90號元素到100號元素下降了30個數量級。[39]早期的液滴模型因此表明有約280個核子的原子核的裂變勢壘英語Fission barrier會消失,因此自發裂變會立即發生。[31][40]之後的核殼層模型表明有大約300個核子的原子核將形成一個穩定島,其中的原子核不易發生自發裂變,而是會發生半衰期更長的α衰變。[31][40]隨後的研究發現預測存在的穩定島可能比原先預期的更遠,還發現長壽命錒系元素和穩定島之間的原子核發生變形,獲得額外的穩定性。[41]對較輕的超重核種[42]以及那些更接近穩定島的核種[38]的實驗發現它們比先前預期的更難發生自發裂變,表明核殼層效應變得重要。[g]

α衰變由發射出去的α粒子記錄,在原子核衰變之前就能確定衰變產物。如果α衰變或連續的α衰變產生了已知的原子核,則可以很容易地確定反應的原始產物。[h]因為連續的α衰變都會在同一個地方發生,所以通過確定衰變發生的位置,可以確定衰變彼此相關。[25]已知的原子核可以通過它經歷的衰變的特定特徵來識別,例如衰變能量(或更具體地說,發射粒子的動能)。[i]然而,自發裂變會產生各種分裂產物,因此無法從其分裂產物確定原始核種。[j]

嘗試合成超重元素的物理學家可以獲得的信息是探測器收集到的信息,即原子核到達探測器的位置、能量、時間以及它衰變的信息。他們分析這些數據並試圖得出結論,確認它確實是由新元素引起的。如果提供的數據不足以得出創造出來的核種確實是新元素的結論,且對觀察到的現象沒有其它解釋,就可能在解釋數據時出現錯誤。[k]
Remove ads

歷史

發現

此元素在1982年8月29日由彼得·安布魯斯特哥特佛萊德·明岑貝格英語Gottfried Münzenberg領導的研究團隊所合成出來,此團隊位於德國黑森邦達姆施塔特重離子研究所[53]他們利用-58離子轟擊-209合成了266Mt的單一原子:

命名

根據IUPAC元素系統命名法的舊稱是Unnilennium,來自1、0、9的拉丁語寫法。

1997年8月27日IUPAC正式對國際上分歧較大的101至109號元素的重新英文定名中,Meitnerium正式作為109號元素的命名,以紀念奧地利瑞典原子物理學家莉澤·邁特納(Lise Meitner)。[54]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化學名詞審定委員會據此於1998年7月8日重新審定、公佈101至109號元素的中文命名,其中首次給出109號元素中文名:「」(mài,音同「麥」)[55][56][57]

未來實驗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的一個團隊已表示有計劃研究以下反應:

Remove ads

同位素與核特性

更多資訊 同位素, 半衰期[l] ...

目前已知的同位素共有8個,質量數分別為266、268、270和274-278,全部都具有極高的放射性半衰期極短,非常不穩定,且質量數越大的同位素穩定性越高,其中最長壽的同位素為-278,半衰期約4.5秒,也是目前發現最重的同位素。未經確認的同位素-282可能具有更長的半衰期,為67秒。除了-278外,其他壽命較長的同位素有-276和-274,半衰期分別為0.45秒和0.44秒,剩下5種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在20毫秒以下。大多數同位素主要發生α衰變,有些則會進行自發裂變[60]

-268和-270具有已知但未經證實的同核異構物[60]

Remove ads

化學屬性

推算的化學屬性

物理特性

根據週期表的趨勢,應該是一種高密度金屬,密度大約為37.4 g/cm3[1]:8.9,:12.5,:22.5),熔點也很高,約為2600至2900°C(鈷:1480,銠:1966,銥:2454)。它的耐腐蝕性可能很高,甚至比銥更高。

氧化態

預計將是6d系過渡金屬的第7個元素,也是週期表中9族最重的成員,位於的下面。較重的兩個9族元素氧化態為+6,而銥最穩定的為+4和+3態,銠則呈穩定的+3態。因此預期會形成穩定的+3狀態,但也可能有穩定的+4和+6態。

化學特性

應可形成六氟化物MtF6。這氟化物預計將較六氟化銥更加穩定,因為同族元素從上到下的+6氧化態越來越穩定。

在與氧發生反應時,銠主要形成Rh2O3 ,而銥會被氧化為+4態的IrO2。因此可能會形成二氧化物MtO2

9族元素的+3態常見於與鹵素直接反應所形成的三鹵化物(氟化物除外)。因此應可形成MtCl3、MtBr3和MtI3

注釋

參考資料

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