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Polygon
美國電子遊戲網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Polygon[a]為美國電子遊戲網站,內容涵蓋電子遊戲、流行文化等。網站由沃克斯傳媒於2012年創立,旨在打造專業的網路新聞平台。網站正式上線時,編輯團隊已集結了Joystiq、Kotaku、《The Escapist》等多家媒體的成員。2025年,沃克斯傳媒將網站出售給Valnet,還裁減大批員工,因而陷入輿論旋渦。該站的報道內容注重人的因素,以長篇特寫為特色。網站內容受《Vice》、《衛報》等媒體的肯定,不過其評分體系遭致《國家報》的批評。
Remove ads
歷史
Polygon最初屬沃克斯傳媒旗下,是立足於電子遊戲的部落格[2]。該公司總部位於紐約與華盛頓特區[3],以數位化營運為基礎,起家於體育部落格網路SB Nation,其戰略是不斷推出新站點[2]。2011年初,沃克斯傳媒的執行長吉姆·班科夫邀請Joystiq總編輯基斯杜化·格蘭特(Christopher Grant),希望共建一家新的遊戲媒體[2]。班科夫認為,公司網站的核心受眾多為18—49歲,或喜愛遊戲內容[4];團隊成員還提到,彼時手機遊戲與社交遊戲逐步崛起,遊戲產業市場前景廣闊[4][5]。班科夫承諾投入重金打造專業網路新聞,但《福布斯》回顧當時的行業情況,稱此時內容農場盛行、紙媒式微,故認為班科夫的設想簡直是「納尼亞世界」般的幻想,格蘭特也對之懷疑,而婉拒邀請[2]。同年年底,公司創立了科技部落格The Verge,因其內容品質、設計水準、技術能力而大獲成功,甚至吸引到寶馬、微軟等一線贊助商[2]。格蘭特也因此改變態度,希望「重新定義遊戲新聞」,故再次與沃克斯接洽,並提交新提案,期待新網站既能與GameSpot、IGN等頂尖遊戲媒體同場競爭,又能刊發具有史料價值的長篇特寫[2][4]。公司還拍攝了13集紀錄片《Press Reset》,記錄Polygon從籌劃到上線的全過程[4]。

《福布斯》稱Polygon最初的16人團隊「星光熠熠」——三大競爭對手部落格的總編輯悉數加盟[2]。格蘭特於2012年1月離開Joystiq,並邀得Kotaku前總編布賴恩·克雷森特、《The Escapist》前總編拉斯·皮茨(Russ Pitts)加入[2]。其他部分成員來自UGO Networks[4][6]、IGN[4]、音樂電視網(MTV)[4][6]、VideoGamer.com[6]、1UP.com[7]、Game Informer[7]等媒體。Polygon採取遠距工作的方式,編輯分布在費城、亨廷頓、舊金山、雪梨、倫敦、奧斯汀等地[8][9]。經過十個月籌備,編輯部確定了網站名稱,並制定報道準則與評分標準[2][10]。自2012年2月起,團隊以「Vox Games」名義在The Verge發稿[11]。網站名稱「Polygon」於PAX遊戲展的四月展會上公布[7],寓意「多邊形」——電子遊戲最基本的視覺單元[8]。最終,網站於2012年10月24日夜間上線[5]。
網站上線之初,即已牽手GEICO、索尼、聯合利華等贊助商[2]。2013年末,沃克斯傳媒完成第二輪融資,隨後宣布加碼Polygon的影片內容,致力於讓網站體驗「更接近電視節目而非傳統雜誌」[12]。2014年6月,Polygon認為專題和影片內容受眾較少,故調整編輯方向,還辭退了特稿編輯拉斯·皮茨及部分影片團隊成員[13]。2014年玩家門風波時,網站遭受左傾人士與媒體的抵制,廣告主也因壓力而撤下廣告[14]。次年,網站聘請女性娛樂網站The Mary Sue的創始人蘇珊娜·波洛(Susana Polo),報道範圍擴展至流行文化與娛樂,與IGN、Kotaku等站點看齊[15]。業界媒體GamesIndustry稱,此舉反映出遊戲與科技媒體日益接納女性主義視角[15]。
此後,公司聯合Polygon與SB Nation編輯團隊,先後推出針對單款遊戲的垂直站點:The Rift Herald(2016年3月,《英雄聯盟》)[16]、The Flying Courier(2017年6月,《Dota 2》)[17]、Heroes Never Die(2017年6月,《鬥陣特攻》)[17]。2017年7月,布賴恩·克雷森特離職轉投《滾石》旗下的遊戲網站Glixel[18],克里斯·普蘭特(Chris Plante)接任執行編輯[19]。同年8月,影片製作人尼克·羅賓遜(Nick Robinson)因網路不當行為遭到舉報,及後離職[20]。2019年7月,基斯杜化·格蘭特升任高級副總裁,普蘭特接任總編輯[21]。
Remove ads
2025年5月,沃克斯傳媒將Polygon出售給加拿大數位媒體公司Valnet[23][24][25],同時裁撤了大部分編輯團隊成員,包括總編輯克里斯·普蘭特[24][25];少量員工繼續留任[23][26]。Valnet的併購負責人羅尼·阿祖馬尼安(Rony Arzoumanian)在與The Verge的訪談中稱,公司留下約十名員工,計劃在未來五到十年逐步擴編隊伍。他還稱,Valnet不會刪除Polygon既有文章存檔[23]。Aftermath援引「一位前員工」的說法,稱「估計至少有25人被裁」[23],其中多為美國東部編劇工會成員[23][24]。該工會與沃克斯傳媒就新合約談判[23][24][25],其批評沃克斯傳媒毫無誠信[25]。Game Developer認為,沃克斯出售網站,或說明其將退出遊戲媒體領域[27]。TheWrap引用Valnet前員工的說法,指責Valnet是「血汗工廠」,員工的權益不能得到保障[25]。《PC Gamer》和Game Developer均稱,近年來遊戲媒體領域風雲變幻[24][27];阿克西奧斯也分析道,大型綜合新聞媒體在遊戲報道領域面臨盈利與整合難題[28]。《衛報》和《Vice》指責公司將網站作為商品,忽略了創作者的真情實感[22][29]。
內容
我們想更關注[遊戲]開發過程中人的因素,把焦點放在人身上。我希望人們能夠感受到我們對他們發自內心的尊重。
「
」
賈斯廷·麥可羅伊,2012年10月[10]
Polygon最初提供電子遊戲新聞、資訊、評測、影片內容[11],並刻意把報道重心放在「做遊戲、玩遊戲的人」上,而非只談論作品或是品牌本身[9][10]。他們希望擴大讀者群,讓不熟悉遊戲相關術語的讀者也能享受文章[30]:102。後來,內容也涵蓋流行文化與娛樂方面[15]。建站之初,編輯部計劃每周推出多篇可媲美雜誌封面故事的長篇特寫[10]。Polygon還設有遊戲直播節目,例如《Car Boys》節目為兩位主播在《BeamNG.drive》遊戲中摧毀車輛[31]。
評測方面,網站最初使用動態評分系統,會視遊戲更新內容(例如更新檔與可下載內容)及玩家活躍度(影響到多人線上模式)而調整分值[4][10][32]。部分遊戲發售後尚不穩定,Polygon會先提供臨時評測,待遊戲穩定後再在Metacritic等平台公布完整評分[32][33]。2018年9月,其取消評分機制,轉而採用更簡單的系統,包括「推薦」(Recommended)和「必玩」(Essential)等標籤,以鼓勵讀者閱讀全文,從而了解評測者的觀點[34]。
Remove ads
網站整體配色以粉紅為主[4],布局借鑑The Verge的雜誌化風格[35][36]。
技術方面,網站採用HTML5響應式設計,能自動適配筆記本、平板、手機等設備[2][5]。長篇特寫亦針對平板閱讀做了優化[10]。網站最初使用公司自研的Chorus內容管理系統,後變更為WordPress[37]。
Polygon採用與SB Nation、The Verge相同的「定向內容贊助」模式:品牌可與某一連載欄目深度綁定[2]。《福布斯》稱,沃克斯傳媒並非內容農場或是資訊聚合器,而是專注於社區建設,這對「雜誌級」廣告主更具吸引力[2]。編輯部也把長篇特寫當作高品質內容向廣告商展示[10]。
反響與評價
2014年6月,Comscore資料顯示,Polygon當月在遊戲媒體中流量排名第四,僅次於IGN、GameSpot、Kotaku[13]。《Vice》的安東尼·富蘭克林二世(Anthony Franklin II)讚揚網站是「為數不多還能讓人感覺到在談論遊戲的大型媒體」[29]。《衛報》的基思·斯圖爾特(Keith Stuart)也稱該網站是長期值得信賴的老牌遊戲媒體[22]。Poynter Institute注意到Polygon嚴肅對待遊戲新聞的態度,認為它在慣常自嘲、不拘小節的娛樂新聞圈中樹立了職業化標杆[8]。西班牙《國家報》的豪爾赫·莫拉(Jorge Morla)於2025年評論稱,網站先前產出的高品質文章,推動了電子娛樂這一媒介獲得主流的關注;不過近年來,網站缺乏富有深度的原創內容,恐會淪為「流水線內容工廠」[38]。而VentureBeat質疑Polygon在製作紀錄片《Press Reset》時,接受了微軟75萬美元的贊助金[36]。
創作內容上,VentureBeat讚揚網站部分人物特寫令人眼前一亮[36]。富蘭克林將網站與昔日的《電子遊戲月刊》相提並論,稱網站上每篇文章「既頂尖又富有人情味」,能讀出作者的個性[29]。不過,VentureBeat於2014年批評網站的設計風格,認為其會分散讀者注意力[36]。
評測方面,2013年,Polygon給《最後生還者》打出了7.5/10的評分,GameRevolution指責該得分過低,認為作者「只是為了點擊量而故意唱反調」[39]。不過遊戲製作團隊回應稱,「如果給遊戲一個完美的評分很好,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40][41]。2016年5月,Polygon發布了《毀滅戰士》實機演示影片,因試玩者操作生疏而遭到大量嘲諷,被質疑是否具備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經驗。不過,本作創意總監雨果·馬丁(Hugo Martin)表示,他們其實從那段影片中「得到了有價值的反饋」[42]。莫拉批評網站的評分體系越來越注重種族、性別、政治立場等因素,而不是玩家的遊玩體驗,認為這忽視了讀者需求[38]。
Remove ads
腳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