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話拼音方案
廣東話拼音嘅方法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move ads
實際情況
1888年傳教士湛約翰設計咗粵語第一套拼音方案「粵語標準羅馬拼音」之後,唔同嘅粵語拼音方案相繼冒起,冇一個統一嘅標準。直至1993年推出嘅粵拼,喺2010年代開始普及,至今已經成爲標註拼寫粵音嘅主流方案。
要數喺呢段時間入面,比較有影響嘅羅馬字母拼寫方案,主要有:
- 香港語言學學會粵語拼音方案(1993年):簡稱粵拼。另外有擴充版粵拼++嚟拼寫粵語代表音以外的粵語方言。
- 教育學院拼音方案:常用於教育界,如香港教育署語文教育學院中文系、《廣州話正音字典》等。近年漸被粵拼取代。
- 不成文嘅香港政府音譯:香港政府拼寫人名、地名嘅方案,主要由入境事務處、路政署使用。不過佢同其他方案不同,會有一拼多音以及一音多拼,唔係成文嘅標準化方案。喺1949年以前,廣州市政府同廣州社會都有廣泛使用。
- 不成文嘅澳門政府音譯:澳門政府拼寫人名、街名、地名的方案。佢都唔係成文嘅標準化方案,會有一拼多音以及一音多拼。
- 粵語標準羅馬字: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通行於粵語教會嘅拉丁化文字系統,係上述港府音譯方案嘅濫觴。
- 廣州拼音方案:廣東省敎育部喺1960年代公佈嘅方案,但係缺點好多,有啲音甚至標唔到,難以使用。到1980年代,饒秉才教授推出修訂版本,用嘅人依然唔算多,通常淨係喺大陸出版嘅粵語敎材先見到。佢過份遷就普通話拼音,對習慣講粵語嘅人嚟講唔太親切。
- 劉錫祥拼音:一套早期比較多人用嘅方案,啲拼寫比較似英文習慣,比較獲熟悉英文人士嘅青睞。
- 耶魯粵語拼音(1942年),有啲外國敎材會用佢,不過佢嘅聲調標註得幾複雜,有啲敎材會自己改裝成數字標調。
- 黃錫凌羅馬拼音
- Meyer-Wempe
- 粵語羅馬字,由趙元任粵語羅馬字改良而成。佢標調嘅方式複雜過其他方案,採用清濁音搭配陰陽聲調同埋改變字母串法嚟表達聲調。
- 越式粤拼,係一套用越南國語字拼寫粵語嘅拼音系統。相較於粵拼,佢可使用濁音表示(例如ch、sh、zh),而且用變音符號表示聲調,唔洗用數字。
Remove ads
基本拉丁字母以外
雖然有啲方案並非使用基本嘅羅馬字母,但係喺粵語學界相當有影響力,或者喺歷史上都係重要嘅標註粵音方案。包括:
- 《粵音韻彙》使用的寬式萬國音標(寬式IPA):佢只要區分音位就得,寬鬆過區分音素嘅嚴式標音。
- 粵語注音符號
各套拼音比較
下面會比較香港語言學學會嘅粵拼、敎院方案、耶魯粵語拼音、黃錫凌嘅寬式音標、嚴格嘅萬國音標、廣州拼音方案、劉錫祥拼音。
聲母
註:
- 例字淨係取聲母。
- 「渣、叉、沙」嘅聲母,二百年前嘅粵語分開做「章知組」同「莊精組」[1]。今日好大部份粵語地區已經合流[2],得番個別粵方言片或者某啲口音入面保留區別。當中「將、鏘、私」傾向發做清齒齦音([ts]、[tsʰ]、[s])或者清顎齦音([tʃ]、[tʃʰ]、[ʃ]),「張、昌、是」傾向發做清齦顎音([tɕ]、[tɕʰ]、[ɕ]),不過具體音值要視乎嗰個方言片實際發音而定。
- 廣州拼音方案雖然有「z、c、s」和「j、q、x」兩組聲母,但係個方案講明兩組嘅音值冇分別,只係喺拼寫唔同韻母嗰陣寫法不同。「z、c、s」同韻母首音「a、e、ê、é、o、u、ê」相拼,「j、q、x」同韻母首音「i」和「ü」相拼。噉做只係令啲拼寫結果似普通話拼寫多啲,冇實際區分意義。
韻母
註:
- 例字淨係取韻母。
- 有「*」號嘅例子,表示口語變讀。當中有啲讀音係比較新近先出現,所以有啲方案拼唔到,會漏空咗。
- 喺廣州拼音方案,聲母「j、q、x」係用嚟拼寫「i、ü」韻;另外「ü」行嘅韻母用來拼「j、q、x」嗰陣,省略「ü」嗰兩點;「êü」亦都省略成「êu」。
聲調
註:
- 表中嘅平、上、去聲以「a」音爲例,入聲以「at」音爲例。
- 有「*」號嘅例字,表示口語變讀。
- 耶魯粵語拼音喺陽聲調嘅元音後面加「h」。
Remove ads
睇埋
參考文獻
連出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