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漢字文化圈
歷史上受中國文化或漢文化影響的國家及地區群體之總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漢字文化圈(日语:漢字文化圏、韓語:한자 문화권、越南語:Vùng văn hóa chữ Hán),又称漢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儒教文化圈、東亞文化圈、中华文化圈,是指歷史上受漢語或漢文化影響,過去或現在能(部分)使用漢字作為主要書面語之文化圈。
![]() |
Remove ads
漢字文化圈的涵蓋範圍廣泛,以汉地(中國本土)為核心,包括歷史上曾向汉地朝貢過的國家、民族或部落,與現代劃分之東亞地區在很大程度上重合,包括中国大陆、澳門、香港、臺灣、越南、朝鮮、琉球與日本等。這些地域在古代均以農耕社會為主,接受冊封體制型的外交模式,並且以漢字為最高級的外交用語。東亞各國從中國的歷代王朝中引進各種服裝、建築、音樂、宗教和節日習俗,經過長時間的本土化後,均發展出与中國類似的文化,也均能在面对中國时保有自己的獨立特色。而位于南洋、國家歷史較短的新加坡,雖從未參與過朝貢,卻也被認為是漢字文化圈國家[1]。台語

漢字誕生地漢地,以及周邊的越南、朝鮮、日本等地,歷史上完全使用漢字或與固有文字混合使用,古代官方及知識分子多使用文言文(日本、越南和朝鲜稱為“漢文”)作為言文不一致的冊面文體。現代朝鲜語、越南語和日語,六成以上詞彙都是由古漢語派生出之漢字詞所組成。日本假名和越南喃字皆是從漢字衍生之文字,朝鮮諺文雖為固有文字,亦能跟日文假名一樣同漢字混合使用。
Remove ads
命名、詞源及別稱
漢字文化圈在東亞古代確實存在,但在20世紀之前,還沒有“漢字文化圈”這個稱謂,也缺乏一個專用名詞來形容它。
日本歷史學者西嶋定生在1962年提出“东亚世界论(冊封体制論)”[註 1],讓東亞的歷史學第一次在學術層面上接觸到「文化圈」的概念。然而,西嶋定生主要以冊封體制為論述主體,而非文化圈本身,漢字文化圈的概念在此時依然也沒有得到確立。
漢字文化圈首先以“東亞文化圈”的名稱存在,目前找到的最早來源是德語的“Chinesischer Kulturkreis”(意為中國文化圈)[2],日本的語言學家龜井孝在1917年翻譯這個德語名詞時,將後半部的“Kulturkreis”譯為“文化圈”,而前半部述語則刪去“中國”一詞,改以“東亞”形容之,以避免日本在其中處於從屬地位。
但是,日语裏的「東アジア」和歐美所定義的不同,在二戰前也可以指大東亞共榮圈,包括東南亞和印度。為了迴避帶有強烈法西斯色彩的「東亜」,日本人在二戰戰敗后创造出「汉字文化圈」一词來代替,龜井孝宣稱自己為創造者,但具體無法考證其真偽[註 2]。再加上,如果按照歐美對東亞的定義,越南是屬於东南亚而非東亞,這樣包括了越南的“東亞文化圈”就不太符合地理現實。在此之下,“漢字文化圈”的使用頻率得到了提高,“漢字”被认为是一個比“東亞”更加精確的用詞[註 3]。
不過,以“漢字文化圈”為正式名稱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正確。“文化圈”也能翻譯為「文明圈」,綜合地名、文化因素、宗教、书面用语考量的話,“文明圈”一詞比“文化圈”有著更多的包容性。同時,因為圈內地域接受的並非是中國的所有文化,僅僅是中國漢族所創造的那一批漢文化,所以亦可稱之為「漢文化圈」[3]。由於漢字文化圈內各地的文字发展已經產生了巨大差異,现代的朝鲜半岛和越南使用汉字的频率極低,甚至在越南已經不需要讀寫漢字就能進行日常生活了,所以還用“汉字文化圈”為正式名稱的話会显得欠缺中立。
目前為了方便讀者查閱,本條目依然以最常用的“漢字文化圈”為主要標題。
Remove ads
地域

Remove ads
相關研究
在考虑作为历史学概念的汉字文化圈的外延的时候,西嶋定生(日语:西嶋定生)的「册封体制论」假定的从南北朝时代到唐代的地域秩序成为第一参照例。以西島的「東洋世界」的定義为指標,除了册封体制,还包括汉字、儒教(或儒家文化)、佛教、律令制。符合这个指标的主要朝贡国有新羅(朝鲜半島南部)、渤海国(朝鲜半島北部及中国东北东部)、倭国(日本)。这个以外,没有引入律令制的国家如高句麗、百济也应纳入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北宋以后,高丽国取代新罗,并加入了新成立的大越国(越南)。
此外,关于南诏及后续的大理国,其政治制度和文化的汉化程度,从漢籍資料较难推测出。而南诏受唐朝廷册封、大理受北宋朝廷册封,流行中国密教,移入的汉人参与政治活动,因此可将其视为同新罗、百济类似的「東洋世界」朝贡国[4]。另外,辽、金、西夏长期军事威胁北宋、南宋,多数场合不使用汉语文言文,而制定并使用独自的文字[註 4]。
自明朝恢复“册封體制”以后,可纳入汉字文化圈的国家(及地区)基本确立下来并延续至今,朝鮮、琉球、大越(越南)及日本都符合条件。当时的日本不仅脱离了“册封体制”,律令制也已形式化,与此相应的科举官僚制度发达的状况说明西島定生所列的四大点已非必要条件。第一个要列举的有特色的文化要素是文字系統。文言文(即漢文)的导入促進了用汉字來表記自身语言的发展,日本的假名、朝鲜的吏读、鄉札、口訣[註 5]、谚文并非直接从汉字派生出的文字,但其音节文字的特点明显受到汉字的影响。此外语言学者西田龙雄指出本民族文字的發明也有可能是受契丹文的启发。越南的喃字是由汉字派生出的独立文字。由此各国逐漸确立了「本民族文書系統」。不过,直到近代以后,这些书面语言才获得了优于文言文的官方文字地位。宗教上,本土化的佛教、道教带着地域性的浓淡及综摄(syncretism,“辑合”),在民间普及。儒教由於與政治思想相匹配,在圈内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共通思维框架。包括使用筷子餐饮,品茶,使用瓦来建筑和使用毛笔来书画等类似的生活文化也作为汉字文化圈的共同特徵,以中國为中心分布开来。
Remove ads
形成要素
根據日本學者西島定生的「東洋世界」的定義为指標,漢字文化圈的形成要素包括以下幾點:
Remove ads
共同文化特徵
漢字文化圈各民族在社會上,歷史上,或生活上曾經或現在依然擁有許多類同文化,大概可歸類如下:
漢字文化圈都遵循中國的夏曆及其歲時祭享之俗。中国的曆法,是从夏朝開始的,所以又叫夏曆。[7]漢人周年作息,隨月令二十四節氣而為生活節奏。自《周書》「周月」、「時則訓」所見,有四季——春夏秋冬,再分十二個月及二十四節氣。古有"三正"之说,夏正建寅(孟春正月),殷正建丑(季冬十二月),周正建子(仲冬十一月)。中國以正月為歲首源自“行夏之時”是儒家的治國要義和神道設教的深意,可謂傳承先聖之天時要義。[8]歲時曆法見於《禮記·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紀》、《管子·幼宮》、《淮南子·時則訓》。《禮記·月令》既反映了其编定成书以前有关的岁时民俗,也是成书以后的岁时民俗的直接源头。岁时民俗就脱胎于月令文化以及与月令有关的文獻,与四时相对应,每时都有一班帝神,与时月、天氣的变化相对,每个月各有相应的祭祖规定和礼制。
中國的歲時、歲事、月令、時令在日本被稱為“年中行事”或者“名節”,在韓國稱為“歲時風俗”。[9]江戶時代齋藤月岑著有《東都歳事記》,朝鮮時代柳得恭著有《京都雜志(경도잡지)》(1800年前後)、金邁淳著《洌陽歳時記(열양세시기)》(1819年)、洪錫謨著《東国歳時記(동국세시기)》(1840年前後),其中多引用中國古典,仿宋朝故事,慕華思想深厚。
Remove ads
依儒家傳統,男子二十歲行冠禮,取表字,[11]女子行笄禮,[12]為成人之道。[13]
君主、王公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周文王十二岁而冠,周成王十五岁而冠。後世民間流行早婚,婚前也經常行成年禮。華人某些族群當中有十六歲舉行民俗成人禮的習俗,如福州人的謝奶、馬祖地區做出幼、臺灣閩南人的做十六歲、潮汕地區的出花園等。亦有些地區把成人禮和婚禮合流,新人在婚禮前夕上頭,蜑家人則有脫褐。這些皆是傳統冠禮和笄禮的簡化和變異。日本近代以來稱之為成人式。朝鲜的規定亦相似。[14]
-
日本成人式
-
做十六歲
東洋各國皆以婚禮六禮為基礎,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15]現時東亞文化圈的傳統婚禮多以《朱子家禮》為藍本再本土化,如把納吉、納徵合為一禮,傳統婚書中的「三書」亦得到保留,其中主要保留禮書,有些會省去聘書或迎書。婚後禮的婦見舅姑禮至今仍然十分受重視,即使一些新人改用西式婚禮或其他非傳統形式的婚禮,甚至裸婚,結婚後新人仍然會依照傳統拜見新郎的父母,代表婚姻得到男方家族承認,女方正式成為男方家族成員。
-
朝鲜官服婚礼
-
朝鲜婚禮中的幣帛儀式
-
妇见舅姑
-
越南传统婚礼
東洋各國都遵循喪服、喪制的禮儀,以五服界定喪服及喪期,主要表現為守孝、招魂等等禮節。參與喪禮的賓客會給予喪家賻儀,喪家亦會回禮。
根據儒教經典,漢字文化圈都祭祖,祭祀日月、星辰、社稷、山川、大儺。還有祭孔和朝鲜釋奠祭(석전제)。
-
傩戏面具
-
朝鲜追儺
-
越南追儺
-
日本追儺
-
日本神道祭礼
-
越南民間信仰祭礼
-
朝鲜宗廟祭禮
-
釋奠典禮


- 歷史上,正式場合主要使用傳統漢字,民間亦使用本民族被借用和改造成各種非漢字的「漢字型文字」與「標音系統」,如臺灣的注音符號與方音符號、朝鲜的諺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這些在字形和組字原則上都表現出與漢字的淵源關係。
- 歷史上,正式場合多使用漢文(文言文),民間亦使用本民族文字與漢字混用的本民族書寫系統(參看韓漢混用文、漢字假名混寫文、漢喃文、注音文)。
中国的工艺技术可追溯到《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六门工艺里的三十个工种,包括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设色之工、刮摩之工、抟埴之工等,包括木工、金工、皮革、染色、琢磨器物及制陶等内容。韩国与日本,在传统工艺的很多方面,是直接学习或者继承了中国的技艺与造物精神的。古代日韩工艺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即包括工艺技巧、工艺形式等的传授和模仿,也包括深层次文化观念的借鉴和学习。比如漆器工艺是途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的。在南线,中国漆器流通主要在与百越、安南、身毒、暹罗等国之间,并通达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尼等地区。[17]螺钿技艺的传入对於朝鲜半岛漆艺的影响意义重大。[18]
- 都食用稻米,懂得品茶,並有儀式化的品茶方式[28],使用筷子進食。
- 中国传统建筑(参看宋朝建筑等)、臺灣傳統建築、越南傳統建築、韓國傳統建築(韓屋)、琉球傳統建築(参看首里等)、日本傳統建築、蒙古建築都有相似建築風格[29]。
- 神門、神道坊
- 牌坊、楼门
- 四柱三间门
- 城门
歷史
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更充滿信心與優越感,認為落後的地區會被中國吸引,前來朝貢。中國文化可以不斷的擴大,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 朝鲜
高句麗、百濟、新羅鼎足而立。 半島北部:永嘉之亂後,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南下佔領了樂浪、帶方兩郡,將疆域拓展到朝鮮半島,同時與分裂的北方中原諸政權維持友好關係。 西元五世紀初,全盛時期的高句麗與東晉結盟,形成與中原王朝南、北兩面外交關係。429年高句麗遷都平壤,成為地道的半島國家。 半島南部:百濟位於半島西南部,臨黄海,曾長期與高句麗為敵,與東晉、南朝較為密切。新羅位於半島東南,臨日本海,初期透過高句麗吸取中華文化,與北中國的關係較為密切。六世紀以後新羅興起,朝鮮半島上形势產生變化。高句麗聯合百濟,以壓制新羅,新羅轉而與中原國家較為密切。 372年高句麗設太學、傳入佛教、頒律令(初期以高句麗為最盛)。384年百濟設太學、頒律令。
與南朝建立朝貢關係。根據南朝史書的記載,倭五王的倭國繼百濟、高句麗之後,在五世紀中與南朝建立朝貢關係的第三個。西元538年佛教由百濟傳入日本。同時期,中國的儒教、易學、曆算、醫學,亦先後由百濟傳入日本。
朝鲜
朝鮮半島初次出現統一王國。隋唐帝國一再對高句麗用兵,在新羅的幫助下,唐于660年滅百濟,668年滅高句麗。朝鮮半島首次出現統一王國統一新羅。西元583年,新羅始頒佈律令及允許傳佈佛教。政治、經濟制度全仿唐制。文化上,新羅創出用漢字來標音的「吏讀文」。科舉考試指定書籍是儒家經典。大量派遣留學生至長安的太學,如崔致遠高中唐科舉進士,且嫺熟漢文,歸國後,備受國人推崇。
- 日本
西元7至9世紀,中國進入隋唐時代,日本逐漸進入主動、直接吸收中華文化的時期,是歷史上吸收中華文化最多、最快的時期。 從西元607年初次派「遣隋使」至中國,往後二百五十年間,遣使不斷。透過使節來華的留學生、學問僧,唐代文化大量傳入日本。 天皇名稱、“日本”國號的確立、中央體制、地方制度、考試制度、土地田賦制度等,日本多以唐制為藍本。
奈良、京都受唐式文化影響深遠,此兩京的建築系仿自唐長安城。 日本人借用漢字偏旁發明「片假名」、根據漢字草書發明「平假名」。奈良時期,中國的成實、三論、法相、俱舍、華嚴及律宗傳入日本。至京都時期,在傳入天台與真言宗後,完成了大乘佛教的東傳。
藝術、娛樂方面,唐朝各項藝術娛樂傳入日本,如圍棋、書法、音樂、舞蹈等經過消化改造,已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 越南
唐昭宗天佑三年(906年),加静海军节度使曲承裕同平章事,成为越南实际自治的开始。晋出帝天福四年(939年),吳權建政稱王。
968年(北宋时),丁部領統一國境,立国号为大瞿越,建立丁朝(當時國境相當於現時越南的北部)。丁朝與宋朝的使節來往頻繁,建立宗藩關係[註 6]。
- 朝鲜
- 日本
- 越南
- 琉球
文化交流紀實
日本江戶時代的儒學者常和朝鮮的儒學者用漢字筆談的方式來爭論儒學問題;明清时代前來中國大陸朝贡的使节团當中,安南(越南)使節與朝鮮使節曾經互贈漢詩。而古代琉球國亦曾發生朝鮮國漁船迷航,而由琉球王國協助後送返朝鮮的事件,當中琉球國王致朝鮮國王的文書[註 7]自然也用漢文寫成。袁世凯、马相伯可以与朝鲜国王、官员笔谈。黄遵宪等可以与琉球人、日本人笔谈。[31]梁启超、孙中山、康有为、黎庶昌、王照不懂日语也可以直接与日本人笔谈。[32][33][34]
即使在現代社會,利用漢字的筆談也為東亞人民之間的交流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韩国首爾市立大學教授金榮旭指出,越戰期間,一名被派遣至越南的南韓國軍排長在與越南當地村長以漢字筆談後,讓這個小村落的無辜村民逃過了美軍的猛烈轟炸[35];一些韩国游客在前往中國旅行時,因水土不服而瀉吐時,向中國藥劑師遞上寫有「腹痛」和「消化不良」的字條後,即迅速獲得處方[36];也有台灣遊客在日本旅行迷路時以漢字向當地的日本人問路而得以到達目的地。
《印度支那物語》(日语:インドシナ物語)的作者日本人丸山靜雄在越南采訪時的曾與當地越南人進行過筆談(1981年前)。以下摘錄自原書章節:
わたしは終戦前、ベトナムがまだフランスの植民地であったころ、朝日新聞の特派員としてベトナムに滞在した。わたしはシクロ(三輪自転車)を乗りついだり、路地から路地にわざと道を変えて、ベトナムの民族独立運動家たちと会った。大方、通訳の手をかり、通訳がいない場合は、漢文で筆談したが、結構、それで意が通じた。いまでも中年以上のものであれば、漢字を知っており、わたしどもとも漢字で大体の話はできる。漢字といっても、日本の漢字と、この地域のそれとはかなり違うが、漢字の基本に変りはないわけで、中国-ベトナム-朝鮮-日本とつながる漢字文化圏の中に、わたしどもは生きていることを痛感する。[37]
汉语譯文:
(二戰)終戰前越南還是法國殖民地的時候,我曾作為朝日新聞的特派員到過越南。我特意乘坐越式三輪車,行於胡同小巷之間,與越南民族獨立運動家們見面。大多時候,靠翻譯员的幫助,翻譯员不在的時候則用文言文筆談,效果很好,因此可以互通意義。現在中年以上的人大都識漢字,我也大體能用漢字交流。就漢字而言,與日本的漢字相比,雖然兩個地域(日本和越南)完全不同但漢字基本沒有變化,我深深的感覺到自己一直生活在中国-越南-朝鮮-日本共同組成的漢字文化圈中。
近代

18世纪之后,中國在多场对外战争中战败,朝贡体系下的各屬國對中国的国力产生质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擺脫落後文化的象徵,部分地區開始實行漢字廢止政策。
17世紀由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德羅茲(Alexandre de Rhodes)为越南语設計的國語字(越南语:Chữ Quốc Ngữ/𡦂國語)被后来的法国殖民当局在学校中广泛推广,虽然当时并未完全普及,但在20世纪中后期,其逐渐取代了傳統的儒字(漢字)和喃字,成为越南国家的官方文字。因此,20世纪後半叶以後,理解漢字的人除了老年人和一部分的專家以外,變得很少。
韩国使用的漢字,只用作併記,注解和消歧義。二戰后,朝鮮王朝的第4代國王世宗所創造的朝鮮文字——諺文(언문、한글)被普遍使用,報紙上漢字的使用頻率也不高,一般只會用於迴避歧義的詞語時使用(参看朝鲜漢字#文字戰爭)。朝鲜甚至已經完全廢除漢字,除了日常語言外,法律也不採用漢字書寫。
日本雖然繼續延用漢字,但近年來年輕人的漢字水準較老一輩下降,部份漢字詞彙只能用假名(仮名、かな )的書寫方式來代替。
目前除了台灣地區、港澳地區一直沿用傳統漢字(在臺灣稱國字或正體字、在港澳稱繁體字)外,部分使用漢字的国家的政府确定了汉字的简化方案,如日本汉字採用新字体(舊字體在现代日语仍可交互使用)、中國大陸採用简化字為主。漢字在新加坡以及其他除馬來西亞之外的东南亚華人地區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頻度很少,不过也有自己的简化方案(或比照简化字,但中文傳統漢字在民間仍少量通用)。而馬來西亞華人地區的漢字使用頻率極高,且隨著華人受教育程度逐漸提高的影響,早期民間自創的簡化字早已逐漸被遺忘,改為採用中國的簡化字,而大部分中文報章的標題都會使用傳統漢字。另外在現在的越南及朝鲜,漢字的使用頻度已比以前少很多。在美国和加拿大等海外华人的地方也有以汉字为主的报纸。
漢字是東亞國際文字的觀點到近年逐漸受到關注。隨著韩国、台灣、中国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歐洲共同體成立的啓示,東亞共同體建立的呼聲也逐漸提高。特别是以中国复兴为重要因素,使得作為東亞國際文字的漢字的重要性將被重新評估。另外,近年来,在原汉字文化圈各国各地区亦出现呼吁东亚国家统一使用《康熙字典》标准汉字的建议。那些過去屬於漢字文化圈而在近代丟掉了漢字的國家,也逐步意識到漢字的重要性,他們發現漢字能使不同語言的民族以文字互相溝通,與表音文字相容並存,不但能保存獨特民族語言,又能使不同民族藉漢字表意而能互相交流溝通,使「漢字復活」的呼聲也開始被倡導。
各地區政權
本章節以地域為視點描述,某些地區可能今隸屬于其中另一個地區之政權。
参见
注释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