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卡拉玛经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拉玛经
Remove ads

羈舍子經巴利語කෙසපුත‍්ත සුත‍්ත/Kesaputta Sutta或ကေသမုတ္တိ သုတ္တ/Kesamutti Sutta),通稱伽藍族經[1]巴利語กาลาม สุตฺต)、迦羅摩人经卡拉玛人经(英語:Kalama Sutta),上座部佛教经典,载《巴利大藏经·增支部》第三集第65经。其主要讲述佛陀在羈舍子村(今羈舍英语Kesaria)对伽藍族(卡拉玛族)的教诲。

Thumb
印度比哈尔邦羈舍塔英语Kesaria stupa佛陀在此传授《卡拉玛经》

其对应的汉传佛教经典载于《大正新修大藏经·中阿含经·業相應品》中《伽藍經》第六卷。[2]

简介

Thumb
上座部佛教

國家和地區
典籍
佛教大綱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題

伽藍人因各宗派教义不同,而不能分辨是非真假,故向佛陀请教[3]。佛陀对该问题讲述了《羁舍子经》,意在告诉人们:不要立即接受或相信任何事情,以免成为他人(包括佛陀本人)的知识奴隶。佛陀并为此总结了十准则(此准则出於上座部巴利藏,汉传大正藏無)[4]

  1. 勿信风说;
  2. 勿信传说;
  3. 勿信臆说;
  4. 勿信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
  5. 勿信基于寻思者;
  6. 勿信基于理趣者;
  7. 勿信熟虑于因相者;
  8. 勿信审虑忍许之见相合;
  9. 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
  10. 虽说此沙门是我之师亦勿予信之。

如果坚持这十种准则,就能够做到远离贪嗔痴三毒,在此生就能得到四种内心安乐[5][6]

  1. 第一种安乐:他会想:“我不确定此世有无轮回,有无因果业报。但若它们存在,我死后肯定会出生在美好世界中。”[7][8]
  2. 第二种安乐:他会想:“我不确定此世有无轮回,有无因果业报。即使没有,我仍然在死后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博得美德。”[9][10]
  3. 第三种安乐:他会想:“若恶人有恶报,那么我不对任何人怀有恶意,不造恶业,我将来肯定不会遇到不幸。”[11][12]
  4. 第四种安乐:他会想:“若恶人没有恶报,那么至少我能做到无愧于他人。”[13][14]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Loading content...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