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宪法
一個國家或司法管轄區的最高法律,用以規範其法律體系的基礎架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憲法(英語:Constitution)或稱國法、國家基本法、憲章或憲制文件等,是國家的根本法[1]:2669也是基本原則或既定先例的法源授權總基礎,構成政體(Polity)、組織或實體的法律基礎,決定國家治理方向。[2]憲法因而是一个主權國家、政治實體或地區[a]、自治地区[b]、聯邦制國家的聯邦州[c]或國際組織及其成員[d]的最基本法律[3]。在某些情境下,基本法與憲法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此條目論述以部分區域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21年3月26日) |
英國憲法是不成文憲法的一個顯著例子;它寫在立法機關、法院案件或條約的許多基本法案中。[4]
憲法涉及不同層次的組織,從主權國家到公司和非法人協會。建立國際組織的條約也是其憲法,因為它將定義該組織的構成方式。在國內,憲法定義了國所依據的原則、制定法律的程序以及由誰制定。一些憲法,尤其是成文憲法,也限制了國家權力,規定了國家統治者不能跨越的界限,例如基本權利。
憲法通常規定一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國家機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等[1]:2936,但不一定包含以上全部內容,例如會逐漸增加憲法內容的英國不成文憲法。憲法定義國家政體及政府運作方式,以及法律訂定的方式。憲法在一個國家之全部法律中具有最高權威和最大效力,是制定其他法律之依據[1]:2936。有些憲法(特別是成文憲法)會限制政府的權力,其方式是訂定一些政府權力的運作範圍,例如人民的基本權,例如美国宪法就是這類的憲法。憲法之制定和修改,一般須經過特定之程序[1]:2936。考量美國憲法與美國黑奴曾經同時並存,認定憲法並非民主國家特有的法律種類,以憲法的原文"Constitution"作為思考的起點,憲法的定義其實是國家基本結構的意思,西漢的約法三章亦能歸類為憲法。但由於法治思想在古中國並不成熟,因此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普遍沒有憲法,而是由朝廷頒布的各種律令組成國家的法律體系。直到清朝末年,中國政府才制訂了第一部現代憲法,即《欽定憲法大綱》。
在民主國家,憲法制定權來自其全體公民。憲法通常還包含國家任務和國家目標,這些通常被寫在憲法的序言部分。
印度憲法是世界所有主权国家中,篇幅最長的成文憲法[5],共有444條,分為22章[6][7],12份附表及118個修正案,若翻譯為印度英語有117,369字[8]。美國憲法是篇幅最短的成文憲法,共有7條,27個修正案,合計4,400字[9]。
Remove ads
詞源
在西方世界中,「憲法」一詞,乃源於拉丁文的「Constituio」一詞,其本指組織、結構或組成之意思。[10]中文的「憲法」一詞,最早是出現在中國的古代典籍《國語》的「夫守而二心,姦之大者也。賞善罰姦,國之憲法也。」一句內。[11]不過,以現代憲法的概念言之,中文的「憲法」二字的使用,乃從日文翻譯而來。德文的「Verfassung」,則是具有整體掌握而設立之意思。[12]孫中山在為學者吳宗慈的憲法史著作所撰寫之序中認為:「憲法者,國家之構成法,亦即人民權利之保障書也。」[13]他亦認為:「所謂憲法者,就是將政權分幾部分,各司其事。」[14]
屬於憲法或憲制性文件的法律,不一定在正式名稱中有「憲法」的字樣。除了「憲法」的稱呼外,還有「基本法」等其他稱呼,例如《德國聯邦基本法》在德國未制定憲法之前,具有憲法地位。[15]
起源
![]() |

從傳統的政治學來看,憲法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國家與社會並未真正區分,統治者作為國家的代表,與代表人民生活環境的社會之間的關係如同家父長,統治者擁有至高權力,國家可以為人民等,規範以上事項之憲法即為「固有意義的憲法」。
此一時期由於思想的啟蒙、中產階級興起,國家與社會逐漸區分開來,此一時期的思想認為社會先於國家存在,且基於私法自治(即契約自由原則)而自發性形成,國家是為了使社會運作完善而產生的,因此政府對於社會的干預越小越好,透過天賦人權、議會制度、司法制度的確立,國家間接使社會運作順利,人民權利透過間接的方式受到憲法的保障,所以又稱為「形式法治國」。資本主義國家之憲法,出現於資產階級革命勝利後[1]:2936。在此一時期,行政法開始出現,依法行政、法律保留、特別權力關係等概念逐漸出現。
鑒於前一時期國家任務範圍狹隘,在私法自治及契約自由等前提之下,經濟力強大的社團或財團造成市場壟斷,對於人民權利侵害過鉅,因此認為國家與社會的關係並非完全重疊,也非完全分立的二元,而是應有適度的混合,國家形成社會秩序同時,也要對人民權利予以最低的保障,強調人民基本權利可直接以憲法為保障根據,並且憲法應加入基本國策,以補充性原則保障人民福利。此一時期,不只國家,社會的一般人民也要遵守憲法對於基本權的保障規定,但隨著時間轉移,因而使國家修改宪法的可能性增加。
特性
从理论上讲,宪法的效力高于本国其他法律和法规。憲法反映階級力量對比關係[1]:2936。但在现实裡,宪法并不是在所有国家中都具有权威性。在不同時代和類型之國家,憲法之形式和內容有所不同,但都是統治階級意志之表現,是實現其階級專政之重要工具[1]:2936。为保证宪法的权威性,需要一套相应的体系来确保宪法没有被违背。这套体系称之为宪法審查制度。在现代民主国家,由于宪法審查制度的实施,一条法规如果和宪法相牴觸,便會失效。而在非民主国家,宪法的最高效力经常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以至于宪法成为一纸空文。
使一条和宪法牴觸的法规失效的方法有很多种,端視不同宪法審查制度而異,可以事前审查,也可以事后审查。即使获得通过,嗣後被撤销,或在审理的时候不被法院采纳,也可能造成法規無效。这条体系最早由奥地利的法律学家凯尔孙最先提出。依据这个的理论,法律和法规以及宪法构成一个金字塔。宪法位于塔顶,拥有最高权威;而法律由立法机关通过,其效力仅次于宪法;而法规是由行政机关颁布,它的效力最低,因此位于金字塔底。因此一条法规不能违背高于它的法律和宪法,否则它可能會失效(除非它背離的法律違背了憲法)。法律不可與宪法相牴觸,否则經違憲審查或相關程序後,法律會失效。
現代概念中的憲法是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它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拥有最高的地位,因此它是国家的根本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规定的事项主要有国家政治架构,政府组成与职能,权力制衡模式和公民的权利等。有些国家的宪法还规定了公民的义务,但大多宪法学学者认为,宪法规定公民的义务,不仅没有必要,而且难以实行。[16]宪法最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是一部权利宣言书。《美国宪法》是这一表述的最佳注解。但對權利的列舉式規範並非憲法的絕對要件,美國憲法在訂立之初並無權利條款,法国第五共和的憲法也未明列權利條款,但這都無損於它們是有效憲法規範的事實。
宪法是一个与主权紧密相连的概念,而只有国家才享有主权。歐洲聯盟雖然擁有《歐盟憲法》,但歐盟作為独立国家联合体,其憲制性文件是建基于其組成国家的授权,所以《歐盟憲法》並不屬於“宪法”。其成员国把部分国家主权交给欧盟(如軍事指揮權),但各成员国地位平等并拥有退出欧盟的权力。而香港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其憲制性文件——《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則是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Remove ads
分類
憲法可以沒有明文規定,而是隨著歷史的發展,習慣形成,例如英國憲法就是典型的不成文憲法[17]。英國憲法並非由單一一部法律,而是由包括《大憲章》、《英國權利法案》、大量國會法案和相關法律,再加上很多習慣、判例累積組成。英國資產階級在與封建貴族之鬥爭與妥協中,先後通過或確認一些法律、慣例,逐漸形成憲法體系,即不成文憲法[1]:2936。到18世紀美國和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後,制定成文憲法[1]:2936。
學者董保城與法治斌認為,憲法擁有兩種內容:一是「憲章」;二是「憲律」。前者,是規定了憲法的根本原則與憲法的精神,例如,國體、政體、國民主權、權力分立、基本權利等,其亦是屬於憲法中所不得更動的部分。在依照前者的根本原則之下,後者,則是規定了各種制度,其得由修憲機關予以修改。憲律,是根據憲章而來。憲章,則是根據「政治之力」而來。[18]
成文與不成文憲法這一分類,是用於區分憲法是否以具體條文清楚訂明,且是否以單一或數部憲制性法律文件組合而成。成文憲法的優點是憲法有清晰具體的明文規定,不容易遭受扭曲。而且成文憲法因條文相對固定關係,更為穩定。至於缺點,因成文憲法條文規定明確,致使法條易凝滯不變,需靠通過修法程序才能更改條文。不成文憲法的優點則是憲法本身富有彈性,可以隨著社會變遷快速適應並更改。但由於憲法本身並未成文,其內容或原則可能記載於諸多判例、習慣法、法律文獻之中,導致引用困難或引用方式不同,或容易出現歧異,或對原則的解讀不同。
依照憲法的修改難易程度,其可以被分為「剛性憲法」與「柔性憲法」。這一分類,是學者戴雪於1885年在其所出版之《英憲精義》中的分類。而它後由學者普萊士(英語:J. Bryce)所發揚。剛性憲法的特徵,是憲法的修改,不依照普通的立法程序;柔性憲法的特徵,是憲法的修改程序與修改機關,同普通法相同。一般而言,不成文憲法,均屬於柔性憲法。[19][20]
東亞地區各國憲法性文件
Remove ads
其他國家憲法性文件
阿布哈茲
阿富汗
阿尔察赫
阿尔巴尼亚
阿尔及利亚
阿根廷
亞美尼亞
澳大利亞
奥地利
阿塞拜疆
巴哈马
巴林
孟加拉国
巴巴多斯
白俄羅斯
比利时
伯利兹
贝宁
不丹
玻利维亚
波黑
博茨瓦纳
巴西
汶萊
保加利亚
布吉納法索
布隆迪
柬埔寨
喀麦隆
加拿大
佛得角
中非
乍得
智利
哥伦比亚
科摩罗
刚果民主共和国
刚果共和国
庫克群島
哥斯达黎加
科特迪瓦
克罗地亚
古巴
賽普勒斯
捷克
丹麦
吉布提
多米尼克
多米尼加
厄瓜多尔
埃及
薩爾瓦多
赤道几内亚
厄立特里亚
爱沙尼亚
衣索比亞
斐济
芬兰
法國
加彭
冈比亚
格鲁吉亚
德国
加纳
希腊
格瑞那達
危地马拉
几内亚
几内亚比绍
圭亚那
海地
梵蒂冈
洪都拉斯
匈牙利
冰島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義大利
牙买加
约旦
哈萨克斯坦
肯尼亚
基里巴斯
科索沃
科威特
吉尔吉斯斯坦
老挝
拉脫維亞
黎巴嫩
賴索托
利比里亚
利比亞
列支敦斯登
立陶宛
盧森堡
北馬其頓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马来西亚
馬爾地夫
马里
馬爾他
马绍尔群岛
毛里塔尼亚
模里西斯
墨西哥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摩尔多瓦
摩納哥
蒙特內哥羅
摩洛哥
莫桑比克
緬甸
纳米比亚
瑙鲁
尼泊尔
荷蘭
新西兰
尼加拉瓜
尼日尔
奈及利亞
纽埃
北賽普勒斯
挪威
阿曼
巴基斯坦
帛琉
巴勒斯坦
巴拿马
巴拉圭
秘魯
菲律賓
波蘭
葡萄牙
德涅斯特河沿岸
卡塔尔
羅馬尼亞
俄羅斯
卢旺达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基茨和尼维斯
圣卢西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萨摩亚
圣马力诺
沙烏地阿拉伯
撒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國
塞内加尔
塞爾維亞
塞舌尔
塞拉利昂
新加坡
斯洛伐克
斯洛維尼亞
所罗门群岛
索马里
索馬利蘭
南非
南蘇丹
南奥塞梯
西班牙
斯里蘭卡
苏丹
苏里南
斯威士兰
瑞典
瑞士
叙利亚
塔吉克斯坦
坦桑尼亚
泰國
东帝汶
多哥
汤加
千里達及托巴哥
突尼西亞
土耳其
土库曼斯坦
图瓦卢
乌干达
乌克兰
阿联酋
美国
英国
愛爾蘭
乌拉圭
乌兹别克斯坦
瓦努阿图
委內瑞拉
越南
葉門
尚比亞
辛巴威
索马里
國際組織的憲法
注释
参考文献
参见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