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棉籽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棉籽油(英語:cottonseed oil)是從棉花屬植物種子提煉而成的食用油,主要來源為陸地棉和草棉,其植種用途在取得棉纖維、作動物飼料及榨油[1]。

棉籽與其他油籽(如葵花籽)有類似的結構,由硬殼包覆著含油內核(種子)。棉籽油使用在沙拉油、沙拉醬、美乃滋[2]或洋芋片等零食,因為它味道安定,不會掩蓋原味,遇熱不易起油煙[3]。
Remove ads
成分

棉籽油一般含70%的不飽和脂肪酸(18%的單元不飽和,52%的多元不飽和)、26%的飽和脂肪酸[4]。完全氫化時則是94%的飽和脂肪酸和2%的不飽和脂肪酸(1.5%的單元不飽和,0.5%的多元不飽和)[5]。
棉花及錦葵科植物(如秋葵)會產生出一種具有毒性的黃色多酚類化合物——棉酚[6],但也有研究指出,棉花以外的錦葵科植物不會產生棉酚[7]。這種天然的有色化合物能夠從棉花植物的種、葉、莖、根、以及主根樹皮內的微小腺體中發現,尤其種子含量最多[8]。棉籽約含0.5-0.7%棉酚[9]。化合物的適應功能有利於抵禦蟲害或病菌侵襲。
Remove ads
Remove ads
物理性質

原油呈暗紅色,含有高量棉酚、游離脂肪酸、磷脂[37]。加工後會有溫和的味道,通常呈現清澈的淺金黃色,色度取決於煉油量[38]。棉籽油為油炸介質,具有相對高的發煙點。密度介於0.917 g/cm3至0.933 g/cm3之間[39]。如同長鏈脂肪酸的油脂,棉籽油的發煙點約在450 °F(232 °C)[6],高含量的生育酚(維生素E)有助於提供穩定性,使製品能有較長的食用期間,因此製造商傾向於把它用在包裝商品上。
生產
至2011年棉花為種植面積世界第三大的基因改造作物:大豆47%、生技玉米32%、生技棉花15%、生技油菜5%[40]。依據美國農業部(USDA)調查,2010年美國平均有90%的棉花經過基因工程,而依據11個產棉州中的9個州所調查,現在美國基因改造棉花占了95–98%[41]。棉籽油為美國消費量第三大的食用油[42]。依據美國農業部網站資料,精煉棉籽油約佔5-6%美國國內油脂市場。
棉籽經過去除棉絮、脫殼分離後,榨取原油有三種方式:液壓、旋壓、溶劑萃取(浸出),大部分都是萃取方式生產[43],溶劑主要使用正己烷。日本的岡村製油為少數壓榨取油的生產商[44],棉籽油生產量佔日本國內5成[45]。
精煉食用棉籽油需要經過脫膠、脫酸、脫蠟、脫色、脫臭[8]等加工程序以提升去除棉酚的水準。未精煉的棉籽油含有高量棉酚,不能作為食用油使用[8]。氯化鐵經常用來將棉籽油脫色[46]。
Remove ads
安全性
整合醫學博士安德魯·威爾在他的網站上指出,「視棉籽油為不健康的產品,因為它有過高的飽和脂肪酸而不飽和脂肪酸太低」[47]。並且陳述「甚且,棉籽油可能會含有天然毒素,可能有農藥殘留(棉不列為糧食作物,農民在生長過程中使用了很多農藥)」[47],這種說法也已被其他網站重申[48]。然而,聲稱棉籽未規範為糧食作物並不正確。在美國,美國聯邦法規(CFR)將棉籽列為其他糧食作物,訂有最高農藥殘留量的標準[49]。此外,天然毒素棉酚會在提煉過程中除去,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紀錄上棉籽和棉籽油未有明顯的殘留[50]。
棉酚具生殖毒性[51],導致男性睪丸萎縮、精蟲數量減少及活動力下降;女性經期混亂、子宮縮小、卵巢萎縮[42]。雖然現在的油脂純化技術可去除大部分的棉酚,但多少還會殘留[52]。精煉後的棉籽油,棉酚含量為0.1%至0.2%[42]。在1970、80年代,中國大陸、非洲、巴西等國,曾用棉酚作為男性避孕藥,但到了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棉酚用於男性避孕會造成不可逆現象,就算停用也無法回復精蟲數量,因此禁用[53]。棉酚的三種形式——酚醛式、內酯式、環酮式——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9],若檢驗有遺漏會造成安全漏洞[54]。
2011年德州農工大學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利用RNAi技術將棉籽所含的棉酚除去98%,可望為上億人口提供新的蛋白質來源與進一步提升棉籽油安全性[55]。
Remove ads
經濟史

棉花加工副產品的棉籽在19世紀後期之前被認為幾乎一文不值[56]。雖然棉花產量從1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持續擴增,但大量棉籽是沒有價值的資產[56]。雖然有些種子用於種植、肥料和動物飼料,大部分則是任其腐壞或者非法傾倒入河流[57]。
在1820年代和1830年代,由於工業革命時期的人口快速成長和拿破崙戰爭的大陸封鎖問題,歐洲經歷了油和脂肪短缺[57]。脂肪和油的需求增加,加上供應減少導致價格大幅上揚[56]。因此,許多歐洲人買不起烹調和照明所需要的脂肪和油[56]。許多美國企業家試圖利用歐洲的油需缺口和美國日益增加的棉籽供給,將種子碾碎榨油[57]。但由於從種殼分離出核仁的困難度,這些企業大多數在幾年內宣告失敗[57]。1857年,威廉·費(William Fee)發明了一種脫殼機解決了這個問題,能夠從棉籽有效分離堅硬外殼與核仁[56]。有了這個新發明後,棉籽油開始應用於照明燈,取代日益昂貴的鯨油和豬油[56]。不過在1859年,石油行業興起後這項應用便逐漸走向歷史。台灣在經濟崛起前也曾用棉籽油點燈照明[52]。
接著棉籽油被非法使用來增強動物脂肪及豬油[56]。最初,肉品加工業者偷偷將棉籽油添加到純脂肪,但這種做法在1884年被揭發[56]。美國肉品食品加工企業Armour and Company企圖壟斷豬油市場,並領悟到它所買入的豬油超出了現有食用豬所能夠生產的數量[56]。接著美國國會展開調查,並通過立法,添加了棉籽油的產品都必須印上「豬油合成物」(lard compound)的字樣[57]。同樣地,棉籽油經常和橄欖油混合。當這種做法曝光後,許多國家把美國橄欖油列入進口關稅,而義大利於1883年完全禁止該項產品[57]。這些管控計劃削弱了棉籽油的銷售和出口,再次造成棉籽油供過於求價格下跌[57]。
價格貶低誘使新成立的寶鹼公司(寶僑)利用棉籽油生產製品[57]。1837年大恐慌導致法律上的兩兄弟合併燭台和肥皂製造業務,致力降低成本以期度過熊市[56]。遍尋昂貴動物脂肪的替代方案,兄弟倆最終敲定使用棉籽油[56]。寶潔公司壟斷了棉籽油市場規避肉品加工業者的價格壟斷。但是隨著電力出現,蠟燭需求下降[57]。寶潔公司隨後發現棉籽油的食用用途。透過專利技術,兄弟檔能夠氫化棉籽油和開發出酷似豬油的物質[56]。在1911年,寶潔公司推出了一個積極的營銷活動,以宣傳新的植物起酥油產品Crisco,可用來代替豬油[58]。Crisco的廣告放置在各大報紙,標榜該產品「更容易消化......動物脂肪烹調的健康替代品......比黃油更經濟」[59]。該公司還發送免費食譜,每項烹飪法都用到Crisco[59]。1920年代該公司為特定種族使用他們的母語開發食譜[59]。此外,Crisco開始播出廣播烹飪節目[59]。1899年,食品化學家大衛·韋森(David Wesson)同樣地開發出脫臭過的棉籽油——韋森食用油[57]。韋森油也被大量銷售,並蔚為流行[57]。
接下來的30年間,棉籽油在美國成為出眾的油品[56]。Crisco和韋森油成了豬油和其他昂貴油品在烘焙、油炸、煎炒方面、和沙拉醬的直接替代品[56]。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棉籽油短缺迫使另一種直接替代品大豆油的利用率提升[56]。到1944年,大豆油生產重要性超過了棉籽油,由於棉籽油短缺和大豆油成本下降低過了棉籽油[56]。1950年,大豆油取代棉籽油的起酥油用途,因為大豆價格相對較低[56]。由於棉花改種玉米和大豆,棉籽價格跟著上漲,玉米糖漿和乙醇的需求大力助長了這股趨勢[56]。在整個20世紀中期和後期,棉籽油產量持續下滑[56]。
在2000年代中後期,避免反式脂肪的消費潮流,以及某些司法管轄區要求強制標示反式脂肪,激勵了棉籽油的消費量增加[60],一些健康專家[61]:220與公共健康機構[62]推薦它作為健康的油。Crisco和其他生產商改良棉籽油後只包含很少或不含反式脂肪[63]。不過,一些健康專家表示,棉籽油的多元不飽和脂肪比起單元不飽和脂肪比例太高,以及加工性質使得它成為不健康的油品[64]。
日本於17世紀在棉籽油加入石灰製成「白油」提高燈油的賣相與性能,從此使用增加[65]。精製食用油定位為高級油,價格比大豆油和油菜籽油高[66](市售品1公斤約800-1100日圓)。2010年棉籽油生產和進口量總和只佔大豆油生產量的1.7%[66][67]。
在中國大陸,棕櫚油、精煉棉籽油、大豆油的市場價格為每公噸7000多人民幣[68][69],花生油則是兩倍以上的14000~17000人民幣[69],巨大價差成為不肖廠商圖利的目標。更甚者將地溝油加工後混充[70]。2012年1月廣東省東莞市中堂鎮的永隆食品廠遭工商部門查獲大批問題油[71][72],其以大豆油、棕櫚油、粗製棉籽油和違法添加的花生油香精[73]混入勾兌(調和)成花生油,並賣給「康師傅」(頂新國際集團)在內等十多個品牌[71]。混充油銷售地區遍及廣東省深圳市、東莞市、佛山市,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等地[73]。
2013年台灣爆發以低價棉籽油混充高價油的違法獲利事件,大統長基[3]和富味鄉[74]進口粗製棉籽油加工後混摻入各種油品在國內販售。兩家業者的下游廠商高達100多家(大統)與1000多家(富味鄉)[75][76],影響遍及全台。富味鄉外銷油品販售至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菲律賓、加拿大等地,棉籽油混充比率最高達95%[77]。更且,棉籽油渣餅(cottonseed cake)進口量從150公斤暴增到5559公噸,由於農委會未有效檢查及管理而去向不明,若成為餅乾原料甚至是拿來榨油,將擴大危害層面[78][79]。棉籽油進口量大統長基佔4成[80],富味鄉佔6成[81]。
Remove ads
用途
工業上棉籽油大多是肥皂、蠟燭和化妝品原料,或成為汽車的生質燃料[82]。或是做為機器的潤滑劑「針車油」。
在農業方面,棉籽油的毒性可被認為對殺蟲是有益的:包括植物油在內的各種油脂,已經數百年來當作殺蟲劑用在控制昆蟲和蟎類害蟲[83]。棉籽油普遍被認為是最殺蟲的植物油[83]。
傳統上棉籽油用在薯片等食品,為Crisco起酥油的主要原料[84]。但由於棉籽油比橄欖油或芥花籽油顯著便宜(每公斤低於25元新台幣[52]),而開始廣泛使用在糧食、麵包、零食、人造奶油等方面的加工食品上[85]。
參見
- 台灣食品安全
- 中国大陆食品安全事件列表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