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熊廷弼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飛百,號芝岡,湖廣承宣布政使司武昌府江夏縣(今屬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人。萬曆丁酉解元,戊戌進士。曾任兵部尚書兼遼東經略。
生平
熊廷弼出生於隆慶三年(1569年)。萬厯某科湖廣武鄉試第一名[1],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中式丁酉科湖廣鄉試第一名舉人。翌年(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進京赴試,聯捷進士。被授予直隸保定府推官。[2]

數年後,朝廷選拔熊廷弼為監察御史。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巡按遼東。《明史》称其“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熊廷弼守遼東時,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並提出保衛遼東的方略——“實內固外”和“以夷攻夷”,修建七百餘里的邊牆以及城池七座、墩台一百餘座,還建糧倉十七所,三年之內屯積糧谷三十萬石。於是遼東局勢有所好轉。[3]
明神宗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薩爾滸之戰大敗,遼東攻守之勢從此易位。朝廷命熊廷弼為大理寺丞兼河南道監察御史,到遼東慰問。熊廷弼上任逮捕了準備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斬殺逃將劉遇節等,以求穩定軍心。前遼東经略杨镐被熊廷弼逮解进京下狱,前遼東总兵李如柏(李成梁之子,薩爾滸大败中唯一没有被歼灭的一路总兵)被召回北京后自杀。熊廷弼当时屯兵筑城,将遼東局勢扭轉。[4]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时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努爾哈赤再率兵攻打瀋陽,熊廷弼親自督陣,擊退後金,於是遼東局勢初步穩定下來。九月,明光宗死,明熹宗即位。此時杨镐的叔父楊淵怪罪熊廷弼不肯保奏杨镐,反把他押解进京,所以联手与熊廷弼不睦的御史冯三元、大学士顾慥、尚书姚宗文等上疏彈劾熊廷弼,说熊廷弼在邊地假名增稅,勒索小民,聲言築城禦敵,實是誤國欺君。明熹宗詔下熊廷弼於獄。左輔楊漣上疏挽救,才下旨革熊廷弼職。廷弼被罷職,由袁應泰接替指揮。[5]朝廷派兵科给事中朱童蒙到辽东进行调查。天启元年闰二月二十六日,朱童蒙奏报熊廷弼守辽有功,深得辽民拥护。[6]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瀋陽、遼陽相繼淪陷。袁應泰在遼陽城東北的鎮遠樓督戰,城破之後,自殺殉國。[7][8]
在劉一燝,江秉謙等人的建言下,[9],朝廷再度起用熊廷弼,任命其为辽东经略,同时任命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熊廷弼提出了“三方布置策”以守为主的战略思想,“广宁用马步列垒河上,以形势格之,缀敌全力;天津、登、莱各置舟师,乘虚入南卫,动摇其人心,敌必内顾,而辽阳可复。”[10]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努爾哈赤親率五萬人馬,分三路向河西進攻,開始廣寧之戰。渡過遼河,攻佔西平堡。王化貞調出廣寧、閭陽的守兵去攻打後金軍隊,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廣寧守將孫得功反叛,王化贞弃城而逃,途中路遇熊廷弼时,“化贞哭,廷弼微笑曰:‘六万众一举荡平,竟何如?’化贞惭,议守宁远及前屯。廷弼曰:“嘻,已晚,惟护溃民入关可耳。”廣寧失守,熊廷弼竟未率軍入城進行殊死戰,盡守土之责,只是消極退至山海關,接著王化貞也退入關內。山海關以外的整個遼東完全被努爾哈赤佔領,消息传至北京,上下大震,“京师戒严,士大夫日夜潜发其币南还,首鼠观望”。王在晋上疏:“東事一壞於清(河)、撫(順),再壞於開(原)、鐵(嶺),三壞於遼(陽)、瀋(陽),四壞於廣寧。初壞为危局,再壞为败局,三壞为残局,至于四壞则弃全辽而无局,退缩山海,再无可迟。”[11]
Remove ads

天啟二年(1622年)二月,明政府將王化貞、熊廷弼逮捕聽候審理,後經刑部和大理寺的審判,二人處以死刑。熊廷弼請內閣中書汪文言為其辯冤,“令汪文言賄內廷四萬金祈緩”,但無銀可賄,又得罪了閹黨,“魏忠賢大恨,誓速斬廷弼”。楊漣、左光斗等人上書鳴冤,[12]反被控以受賂,北镇抚司许显纯秉承魏忠贤的旨意,对汪文言严刑逼供,供认杨涟、左光斗等受过熊廷弼的賄賂,皆入大獄。周宗建当时就痛斥魏黨“别借廷弼,欲一陷阱乏。”[13]天啟初年東林黨人和魏忠賢黨鬥爭已進入白熱化。天啟四年(1624年)六月,東林黨人左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魏忠賢大興黨獄,為了迫害東林黨人,就乘機誣陷東林黨人接受熊廷弼賄賂。其黨徒冯铨又編造偽書《遼東傳》陷害熊廷弼,说:“此书为熊廷弼所作,流传市上,希图为自己开脱。”[14]閣臣黄立极建議:“夜半片纸了当之!”[15] 通過殺害熊廷弼,來打擊東林黨。天启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五更[16],刑前,主事张时雍见熊廷弼胸前挂一执袋,问是何物?熊廷弼答道:“此谢恩疏也。”张时雍冷笑道:“公不读《李斯传》乎?囚安得上书!”熊廷弼怒道:“此赵高语也。”张时雍一時無言。熊廷弼被冤殺,傳首九邊。[17]死前奏疏也被毁弃不报。
不久,御史梁梦环指控熊廷弼生前侵盗军资白銀十七万兩,追抄其家产,熊廷弼的長子熊兆珪,不堪受辱而自殺,[18]其女熊瑚愤激过度,吐血身亡,江夏知縣王爾玉將熊家兩名婢女的衣服褪去,笞四十。人們無不為之“憤歎”。[19]天启七年(1627年)五月,熹宗又传令都察院严限追解熊廷弼“赃银”十七万余两[20]。
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伏誅,工部主事徐爾一等上疏為熊廷弼申冤,不果。[21]第二年五月,大學士韓爌再上疏成功,[22]熊廷弼得以歸葬故里,諡襄愍[23]。有《熊襄愍公集》。
Remove ads
評價
- 《明史》:“廷弼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自按辽即持守边议,至是主守御益坚。然性刚负气,好谩骂,不为人下,物情以故不甚附。”“惜乎廷弼以蓋世之材,褊性取忌,功名顯於遼,亦隳於遼。假使廷弼效死邊城,義不反顧,豈不毅然節烈丈夫哉!廣寧之失,罪由化貞,乃以門戶曲殺廷弼,化貞稽誅者且數年。”
- 刘一燝:“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廷弼守辽一年,奴酋未得大志。”(《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八》)
- 韩爌:“廷弼不取一金钱,不通一馈问,焦脣敝舌,争言大计。魏忠贤盗窃威福,士大夫靡然从风。廷弼以长系待决之人,屈曲则生,抗违则死,乃终不改其强直自遂之性,致独膺显戮,慷慨赴市,耿耿刚肠犹未尽泯。”(《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 计六奇:“自辽事者,所用人鲜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者,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明季北略·卷二十四》)
- 夏允彝:“自有辽事,所用人,鲜能有胜任者。当时所望成功,惟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为庶几;而武臣如刘綎、杜松、满桂、祖大寿、吴三桂,其最着也。”(《幸存录》)
- 乾隆帝:“刘宗周、黄道周立朝守正,熊廷弼材优干济。”“观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熊廷弼为辽东经略时。抒诚效命。所奏诸疏。具见忠鲠。而其时主闇政昏。不惟不用其言。转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 汪荣宝:“明自用兵以来,督师者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辈,皆以盖世之才,能称其职;而诸将委身许国,效死不屈者亦前后相望。”(《清史讲义选录》)
- 蔡东藩:“熊廷弼、孙承宗二人,为明季良将,令久于其位,何患乎满洲?廷弼可杀,承宗可罢,镇辽无人,满军自乘间而入。明之祸,满洲之福也。虽曰天命,宁非人事?”(《熊廷弼守辽树绩 王化贞弃塞入关》)
- 萧一山:“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皆以盖世之才,治辽事而有余,然或内毁于阉党,外罹于反间,不终其位。”(《清代通史》)
- 历史学者閻崇年則認為熊廷弼第一次巡佐遼東有功,第二次有功,第三次則有功、有過。他雖被委以重任,其三方佈陣的構思也曾經被認同,而實際上根本無法實施,即使沒有王化貞扯後腿,廣寧(今遼寧北寧市)之失也是必然的結果。當時廣寧雖然失守,但金軍尚未到達廣寧,僅有叛將孫得功嘩變,“守御之具甚備,即賊至城下,未必可攻而入也。”以熊廷弼在軍中威信,又有一支可靠的兵馬,應是可鎮壓亂兵。再者,即使廣寧確定已不可守,如王化貞所言,守衛寧前(宁远、前屯),金軍兵力有限,無力深入,整個遼東也未必淪陷。但熊廷弼只是看王化貞鬧笑話,将物资一律燒毀,引導數十萬軍民退守山海關,卻沒有進行最後的廣寧保衛戰,於是金兵不費一兵一卒佔領遼東,成为后来魏党杀熊廷弼的一大口实。[24]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相關條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