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霸府

魏晉南北朝的政府形態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霸府,或稱霸府政治,乃指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時期勢力強大,並且擁有架空朝廷實力的府署宅第,或者是凭借实力篡位自立、終成業的藩王權臣的府署宅第。語出自《晉書 ·孔愉丁潭等傳論》:「咸以篠簜之材,邀締構之運,策名霸府,騁足高衢。」《梁書 ·臧盾傳》: 「高祖平京邑,霸府建,引為驃騎刑獄參軍。」

Thumb
Thumb
中國霸府政治兩大代表人物——丞相曹操太傅司馬懿

定義

魏晋南北朝时皇权衰微与权臣执政,因而產生“霸府”的政体形态。東漢末年建安年間董卓曹操架空汉献帝与朝廷,独揽国政的统治模式被史學家袁宏称为“霸朝”、胡三省称为“霸府”。目前史学界对“霸府”的性质定義為权臣建立以控制皇帝与朝廷,作为国家实际权力中心的府署机构。它可以隨著權臣所任職的官職不一而有不同的名稱,如太师府、丞相府、大将军府、大司马府、太尉府、骠骑将军府等各种非正式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霸府包含两面含义,即实际掌握最高权力的相权取代皇权,以及规模和组织系统庞大至有如一個小朝廷的幕府,權臣通常擁有臣屬於自己的軍事和幕僚機構作為真正的國家權力中樞。

歷史

漢末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迁汉献帝于许都,建立司空府掌握实际权力,其霸府最初设於许都,与朝廷同都,中央政府在名义上设有三公中的司徒但不设太尉;曹操於200年官渡之战中消灭袁紹勢力後,将司空府迁至邺城与帝都分离。208年,曹操任丞相,废除旧有三公制度扩大相府规模,行使原屬朝廷中央官制的职能並不再朝覲漢帝。213年,曹操受封魏公加九锡成立魏国,於國都邺城修建社稷宗庙,並建置尚书、侍中、六卿及五曹等中央政府机构取代朝廷的職能。称魏王後採用近似漢帝的礼仪制度。曹操开创霸府政治的統治模式,为后世权臣篡夺政权提供借鉴的典範。220年,曹操去世後由其子曹丕繼任丞相錫爵魏王兼領冀州牧,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於同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位,篡漢稱帝,國號為魏,改元黃初,定都洛陽

曹魏

魏明帝曹叡臨終時,令大將軍曹爽與太尉司馬懿共同輔佐幼帝曹芳景初三年(239年)曹芳即位,曹爽初敬司馬懿後排斥之,實施改革壓抑士族,司馬懿明升暗降為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虛發動高平陵之变後夷滅曹爽三族。251年,司馬懿夷滅王凌令狐愚三族並賜死曹彪,鞏固權勢。為防患未然,司馬懿將曹氏王公遷往鄴城監禁看管。司馬懿辭讓朝廷加給他的相國郡公九錫,至死都是政變前的官爵:太傅、舞陽侯。同年,司馬懿病逝,其長子司馬師受拜為撫軍大將軍,執掌魏國軍政大權,次年升任大將軍。

253年,司馬師於合肥新城之戰擊退孫吳太傅諸葛恪而提高聲望,在朝堂上反遭致猜忌,加深權臣派與皇帝派的矛盾。隔年司馬師族滅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三族,至此曹氏、夏侯氏親族和支持他們的玄學家基本被肅清。司馬師同時猜疑曹芳而廢之,提出立曹氏宗親中年長的曹據為帝,最終在郭太后建議下立曹髦為帝。曹髦登位後曾拜司馬師為相國,司馬師辭讓。255年,毌丘儉文欽起兵反司馬師被鎮壓,但司馬師同時於敵方奇襲間病歿許昌,由親弟司馬昭續掌實權,官拜「大將軍加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政,劍履上殿」。隔年,進位為大都督、高都公。[1]

256年,司馬昭偕同皇帝曹髦平定諸葛誕叛亂,至此消滅一切與之對抗的外藩勢力。魏帝欲晉陞司馬昭為相國、晉公,司馬昭未受。260年,曹髦與王沈、王經、王業等三人密謀言明誅殺司馬昭。有近臣先行向司馬昭報信,司馬昭旋即派兵入宮,中護軍賈充在南闕下令成濟刺殺曹髦,20日後司馬昭決議以弒君之罪誅殺成濟一族。司馬昭再立曹奐為魏帝,至此魏國上下均效忠司馬氏。263年,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滅亡蜀漢,隔年拜領相國、封爵晉王加九錫,司馬氏代魏之勢已成。同年鍾會聯合降將姜維宣稱郭太后遺命發動鍾會之亂,於短時間內即被鎮壓,鄧艾等人遇害於亂中。265年,司馬昭病歿,長子司馬炎承繼相國、錫爵晉王。266年,司馬炎逼皇帝曹奐退位,建立晉朝

Remove ads

晉朝

西晉初由外戚「三楊」楊駿楊珧楊濟攬政,後自賈南風亂政以來陷入宗室諸王彼此攻訐、爭鬥、篡權、謀弒、架空朝廷執政的亂世直至永嘉之禍八王之乱的爆发与宗室諸王掌握中央与地方的军政大权有密切的联系,出镇的宗王既手握军权又兼综民事,将军开府以后拥有眾多文武僚佐,从而为諸王掌握军政大权奠定基础。八王之乱自晋惠帝永平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年)歷時十六年,八王之中实行过霸府统治的宗王有赵王司馬伦、齐王司馬冏、长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颖、河间王司馬颙、东海王司馬越等六王,其中司马越霸府统治时间最长,从306年直到311年病逝,其余诸王的统治时间短暂。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朝廷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個乃出身琅琊王氏王導,其後又有陳郡謝氏謝安謝玄等等。而世家大族中的代表者有南下的僑姓,和本身居於江南的吳姓。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氏作為共同擁戴的對象,司馬氏實際上成為傀儡。晉哀帝曾自嘲政治大事皆由桓溫主導,自己則只負責宗廟祭祀等小事。桓溫因曾領兵消滅成漢三次領導北伐而聲名大盛,掌握朝政並操縱廢立時更有意奪取帝位,但終因最後一次北伐大敗而令聲望受損,受制於朝中王、謝勢力而未能如願,直至去世時也未能實現加九錫的心願。其子桓玄後來一度篡奪東晉帝位而建立桓楚。404年,以劉裕為首的數名將領起兵勤王,桓楚不敵,桓玄退出建康並挾持晉安帝西逃至江陵。同年稍後,桓玄敗死,其堂弟桓謙將國璽奉還安帝。桓楚亡後,劉裕獲得極高名望,不久之後掌握朝政大權接受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職,以十郡建「宋國」,受封為宋公,並接受九錫的特殊禮待。同年,劉裕命令中書侍郎王韶之與晉安帝左右侍從密謀以毒酒毒殺安帝,王韶之於是乘司馬德文因病出宮的機會下手,縊殺安帝。當時劉裕因為相信預言書說:「昌明(晉孝武帝)之後尚有二帝」,於是聲稱依照遺詔,立司馬德文為皇帝。元熙元年(419年),劉裕進爵為宋王又加十郡增益宋國,令宋國包括了二十郡。年末劉裕又獲加皇帝規格的的十二旒冕、天子旌旗等一系列特殊禮待。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入輔,傅亮知劉裕想要晉恭帝禪讓帝位予他但難於啓齒,於是代為向恭帝暗示,恭帝於是在六月禪讓帝位給劉裕,東晉滅亡,劉裕即位為帝,改國號為「」,改元永初。劉裕在稱帝之後,為斬草除根弒殺晉恭帝。

Remove ads

南北朝

劉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更替的模式相同,权臣先由军功成为开府的高品将军後控制朝政,确立霸府统治最后都进位皇帝。在南朝王朝更替时,权臣所经历的霸府阶段较短,往往時機一至便直接稱帝。霸府政治在南朝进入另一发展阶段,新旧王朝的更替迅速。同时,霸府对同一王朝内皇权的更替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北朝的霸府统治始于尔朱荣,530年北魏孝庄帝设計誅滅尔朱荣结束其霸府统治,爾朱兆爾朱世隆等族人繼之掌權操縱廢立,不久爾朱兆親手把孝莊帝絞死於晉陽三級佛寺之中。531年,高歡在信都起兵反抗爾朱氏,於韓陵之戰中將其消滅。北魏陷入連串乱局後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朝政实际上被高欢父子掌握,建立霸府於晋阳。西魏朝政由宇文泰控制,於同州建立霸府。[2]557年,北周取代西魏,但新皇帝宇文觉并未取得军政大权,大权旁落宇文护之手,宇文护的府署成为北周初期掌握实际权力的霸府,其執政期間下令弒殺三位皇帝和八柱國中的三人。北周武帝剷除宇文护後才真正进入皇权时期。北周後期,外戚杨坚确立霸府统治,最終建立隋朝

Remove ads

曾經開創霸府的權臣

更多信息 歷代, 肖像 ...
Remove ads

相關條目

註腳

參考文獻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