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鹪鹩
鹪鹩科鹪鹩属鸟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物種曾被合併為冬鷦鷯(Troglodytes hiemalis)及太平洋鷦鷯(Troglodytes pacificus)在北美東部和西部分布的亞種,統稱為冬鷦鷯。鷦鷯主要分佈於歐洲和古北界的廣泛地區,包括從北伊朗和阿富汗至日本的一個亞洲區域帶。其遷徙行為僅限於分佈範圍的北部地區。[4]此外,此物種在雀形目中具有不尋常的一雄多雌配偶制度。

其學名源自希臘語「troglodytes」,意為「穴居者」(由 τρώγλη troglē「洞穴」和 δῠ́ειν dyein「爬行」組成),指其狩獵節肢動物或棲息於洞穴和縫隙中的習性。鷦鷯屬 (Troglodytes)的分類學目前尚未解決,因為最近的分子研究顯示沼澤鷦鷯屬(Cistothorus) 和峰鷦鷯屬(Thryorchilus)等物種可能位於目前由鷦鷯屬界定的分支之內。[5][6]
Remove ads
分類
鷦鷯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58年在其《自然系統》(自然系統)的二名法中首次描述,命名為Motacilla troglodytes。[7]此名稱的特定詞源於古希臘語trōglodutēs,意為「穴居者」。[8]1555年,德國博物學家康拉德·格斯納在其著作《動物史》(Historiae animalium)中曾使用拉丁名Passer troglodyte來指代鷦鷯。[9]該物種目前歸入由法國鳥類學家路易·皮耶·維亞律於1809年創立的鷦鷯屬(Troglodytes)。[10]
鷦鷯曾被認為與北美的兩個物種,即冬鷦鷯(Troglodytes hiemalis)和太平洋鷦鷯(Troglodytes pacificus),為同種異名。[11][12]部分鳥類學家將鷦鷯、冬鷦鷯及太平洋鷦鷯置於由瑞典博物學家古斯塔夫·約翰·比爾貝格於1828年創立的獨立屬Nannus中,並將鷦鷯設為其模式種。[5][13][14][15]
據估計,太平洋鷦鷯與鷦鷯約在430萬年前,即更新世的冰河期之前,共享最後的共同祖先,該時期被認為促進了許多分佈於北美針葉林的鳥類分支的物種形成。[16]
此分類複雜的鳥類有28個已被認可的亞種。[11]其中具爭議的亞種T. t. orii,即大東鷦鷯,約於1940年滅絕,若其真的是一個有效的分類而非僅基於異常標本的話。[17]因此,在蘇格蘭,除典型的T. t. indigenus外,還有三種明顯的島嶼亞種:T. t. hirtensis,僅分佈於聖基爾達島;T. t. zetlandicus,分佈於設德蘭群島;以及T. t. fridariensis,分佈於費爾島。聖基爾達鷦鷯上背部較灰,下部較白,背上具更多斑紋;而設德蘭鷦鷯和費爾島鷦鷯則顏色較深。[18]
Remove ads
亚种
- 鹪鹩东北亚种(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dauricus)。分布于俄罗斯、朝鲜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达乌尔地区。[19]
- 鹪鹩普通亚种(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idius),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于河北、河南、山西、青海、宁夏、陕西、甘肃、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河北王快镇,东经114°30`,北纬38°45`。[20]
- 鹪鹩西喜馬拉雅亚种(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neglectus)。分布于巴基斯坦東北部至尼泊爾西部一帶。
- 鹪鹩東喜馬拉雅亚种(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nipalensis)。分布于尼泊尔、不丹以及西藏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21]
- 鹪鹩四川亚种(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szetschuanus)。分布于中国特产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西藏、青海、甘肃、陕西、云南、湖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四川平武。[22]
- 鹪鹩台湾亚种(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aivanus),臺灣話稱巧婦鳥(kháu-hū-tsiáu)。分布于台灣。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台湾阿里山。[23]
- 鹪鹩云南亚种(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alifuensis)。分布于缅甸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大理。[24]
- 鹪鹩天山亚种(学名:Troglodytes troglodytes tianschanicus)。分布于伊朗、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大陆的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新疆喀什。[25]
Remove ads
描述
鷦鷯是一種體型圓潤且結實的鳥類,擁有圓形的翅膀和短小的尾羽,通常呈上翹姿態。成鳥體長9至10 cm(3.5至3.9英寸),翼展為13—17 cm(5.1—6.7英寸)[26],體重約10 g(0.35 oz)[27]。其上體呈赤褐色,下體較為灰暗,身體各部位(包括翅膀和尾部)都有較深的褐色和灰色的模糊橫斑。喙為深褐色,腿則是淺褐色,腳趾上有強壯的爪子和大後趾。幼鳥的橫斑較不明顯,腹部有斑駁的斑紋。[18]此鳥的羽色存在相當大的變異,當族群被隔離時,這種變異會固定在某些小型的變體上。

最常見的叫聲是尖銳且連續的「tic-tic-tic」,與知更鳥的叫聲相似,但速度較快,音符間的間隔較少。當鳥兒受到驚擾或激動時,其叫聲會延長成強調的「churr」churr,有如發條在逐漸停下的聲音。[18]歌聲則是甜美的音樂爆發,清晰、尖銳且強烈。雄鳥的叫聲特別悠長且複雜,由一連串清脆的顫音組成,連續幾秒。此鳥體型雖小,但聲音極其洪亮,音量按重量來算約為公雞的十倍。其歌聲從幾個前奏音開始,然後進入逐漸上升的顫音,並以清晰的主音或再次顫音結束。任何季節皆可聽到其歌聲,尤以春天最為明顯。儘管其行為大多如老鼠般隱秘,雄鳥有時會站在低處顯眼的棲木上唱歌,身體因發聲努力而微微顫動。其歌聲有時會與林岩鷚的歌聲混淆,林岩鷚的歌聲較短且微弱,而鷦鷯的歌聲中包含重複的顫音,林岩鷚則沒有。[28]
分佈與棲地

鷦鷯是一種古北界鳥種。指名亞種在歐洲北至挪威67°N及瑞典、芬蘭和俄羅斯64°N處繁殖。[18][30]其南界為西班牙北部、法國南部、意大利、西西里及俄羅斯南部。此鳥在西亞地區東至敘利亞繁殖。在冰島、法羅群島、設德蘭群島、赫布里底群島以及聖基爾達島等地則有其他亞種分佈,並且更南至非洲西北、西班牙和葡萄牙、巴利阿里群島、科西嘉、薩丁尼亞、克里特及塞浦路斯也有分佈。其他亞種也見於俄羅斯南部及日本。[18]
其棲地多樣,包括任何有灌木和低地覆蓋的耕地或未耕地區;花園、樹籬、灌木叢、種植園、森林及蘆葦灘。它也棲息於布滿黑莓叢或金雀花的較開闊地區、荒野、沼地、布滿岩石的斜坡、岩岸及海崖。[18]
行為與生態
鷦鷯是一種活躍的小鳥,不斷在開闊地或茂密的植被中尋找昆蟲。其動作迅速,會探查縫隙、檢查老舊的磚石,跳上倒下的樹幹並在其中深入搜尋。偶爾會移至較高的樹冠,但大部分時間停留於地面附近,經常在河岸下的隱蔽處被驚飛。有時會沿著樹幹下部跳躍,行為如同迷你鳾。偶爾其短暫飛行迅速且直線,但不持久,飛行時短圓的翅膀快速振動。[18]
這種小型短尾的鷦鷯在歐洲幾乎與知更鳥同樣熟悉。其行為似老鼠,在尋找食物時容易被忽視,但從最高的荒野到海岸隨處可見。
即使在冬季,它仍活躍於高地,當積雪厚重時會消失於石南花叢中,確實是一種穴居鳥。它經常出沒於花園和農場,但在密林和蘆葦叢中亦同樣繁盛。[31]
夜晚,通常在冬季,它會在黑暗的隱秘處、舒適的洞穴甚至舊巢中棲息,這也符合其學名。在嚴寒天氣下,它們有時會集體棲息,通常由家庭成員或多個個體聚集以保持溫暖。



在北歐和亞洲的大部分地區,鷦鷯主要在針葉林中築巢,經常因其悠長而充滿活力的鳴聲而被識別出來。雖然它是食蟲性的,但可以透過在樹皮和倒木等基質上覓食昆蟲,進而在中度寒冷甚至下雪的氣候中生存。雄鷦鷯會在其領域內建造多個巢,這些巢被稱為「公巢」,但在雌鳥選定一個巢來使用之前,這些巢並不會鋪上襯墊。領地上的巢數會影響雌鳥對配偶的選擇;雌鳥更傾向於與築巢數量多的雄鳥配對。[32]求偶過程包括雄鳥的展示與姿態表現。雄鳥在鳴唱時會將翅膀和尾羽半開,或是使其下垂,有時一隻翅膀會伸展,或是雙翅快速連續升降幾次。[18]
其圓頂巢穴有側邊入口,以草、苔蘚、地衣及枯葉等當地材料構成,通常藏於牆壁或樹幹的洞中,或岩石縫隙中,但也經常築於黑莓叢、灌木或樹籬中,或是河岸的常春藤間、茅草中,甚至廢棄的鳥巢中,例如家麻雀、家燕、西方毛腳燕和河烏的舊巢中。雌鳥一旦選定巢穴,就會在巢中鋪上豐厚的羽毛。[18]
每窩通常有五到六顆蛋(範圍為三到十一顆),在四月以後產下。蛋平均長度為16.6乘12.7 mm(0.65乘0.50英寸),白色的蛋上帶有變化量不等的紅棕色斑點,主要集中在較寬的一端。孵蛋的工作由雌鳥單獨完成,經過14到15天後,蛋會孵化。幼鳥以昆蟲、蜘蛛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目前並無雄鳥在巢中餵養幼鳥的紀錄,但在幼鳥離巢後的約16天內,雄鳥會開始餵養它們。通常一年有兩窩。[18]
鷦鷯極具多配偶性,即雄鳥在其領地上同時擁有多個雌鳥,每個雌鳥都有一個活躍的巢穴。活躍巢穴即指巢中有蛋或雛鳥的巢。曾有紀錄顯示一隻雄鳥在其領地上有四隻雌鳥進行繁殖。兩配偶和三配偶是最常見的多配偶形式。[33]
Remove ads
鷦鷯的食物主要是昆蟲;這些昆蟲以蝴蝶和蛾類的幼蟲為主,如尺蛾和夜蛾的幼蟲,此外還包括甲蟲幼蟲、蠅幼蟲、石蛾幼蟲和蚜蟲。其他食物項目包括蜘蛛,有時也會攝取一些種子。幼鳥大多以蛾類幼蟲為食,包括甘藍夜蛾的幼蟲和大蚊幼蟲。[18]
與人類的關係


在歐洲的民間傳說中,鷦鷯被稱為鳥中王。根據普魯塔克所歸於伊索的寓言,[34]當鷹和鷦鷯比試飛得更高時,鷦鷯休息在鷹的背上,當鷹疲累時,鷦鷯飛到牠上方。於是,普魯塔克暗示,鷦鷯證明了聰明勝過力量。鷦鷯的尊貴也反映在格林兄弟的故事The Willow-Wren and the Bear中。亞里士多德[35]和普魯塔克稱鷦鷯為basileus(國王)和basiliskos(小國王)。在德語中,鷦鷯被稱為Zaunkönig(籬笆王),舊德語則稱之為「Schneekönig」(雪中王),而在荷蘭語中則為「winterkoning」(冬天王),皆指「國王」之意。日本傳說中,鷦鷯被稱為風中王,而神話「鷹群中的鷦鷯」則講述了鷦鷯成功狩獵野豬的故事:當鷹群無法捕捉到野豬時,鷦鷯飛入其耳中,使之發狂。[36]
鷦鷯被德魯伊教視為神聖的鳥,因其被認為是「所有鳥類之王」,[37]並用其音樂作為占卜工具。變形妖精女王經常化身為鷦鷯,在童謠中稱為「珍妮鷦鷯」。人們相信鷦鷯的羽毛能避開災難或溺水之禍。
在聖司提反(基督教首位殉道者)的傳說中,鷦鷯亦有其一席之地。據說他在躲避敵人時被吵鬧的鷦鷯出賣。傳統上,聖斯德望日(12月26日)被紀念為「狩獵鷦鷯節」,年輕的「鷦鷯男孩」會捉住鷦鷯,並以儀式性遊行的方式展示牠,這在傳統的「鷦鷯之歌」中有所描述。「鷦鷯,鷦鷯,鳥中王,聖司提反日被抓於荊棘中。雖然他很小,家族卻強大,懇請您,好心的女主人,給我們些款待。」[38]這一傳統及鷦鷯作為象徵舊年的意涵,皆由詹姆斯·弗雷澤爵士於其著作.[38]The tradition,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ren as a symbol and sacrifice of the old year, is discussed in Sir James Frazer's 中所闡述。[39]
根據蘇埃托尼烏斯的記載,尤利烏斯·凱撒遇刺的預兆是一隻倒霉的鷦鷯。就在三月15日的前一天,一隻鷦鷯被多種其他鳥類瘋狂追逐著。鷦鷯銜著一根顯眼的月桂枝,絕望地飛入羅馬元老院,但在那裡仍被其追捕者撕裂至死。[40]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