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
第1屆中華民國全國性地方自治選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2014年中華民國地方公職人員選舉[a],俗稱103年中華民國九合一選舉,於2014年(民國103年)11月29日舉行[4]。本屆選舉是總統馬英九在2012年5月20日連任後的首場全國性選舉,部分輿論與媒體視為是馬英九第二任期期中考,也視為是2016年總統大選前哨戰。
![]() |

無黨籍(3席)


無黨籍:203席

台灣第一民族黨:1席
本屆選舉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之直轄市(6都)選出新一屆的直轄市長、直轄市議員及里長,另加首屆直轄市山地原住民區長及區民代表[5][6]。並由臺灣省(11縣3市)及福建省(2縣)中,選出新一屆的縣市長、縣市議員、鄉鎮市長、鄉鎮市民代表及村里長[7]。應選名額共計1萬1130名,更有高達1萬9762位候選人登記參選[8][9],有23個政黨參與,並有10個政黨當選直轄市及縣市議員,均創下歷屆新高紀錄。
選舉結果,執政的中國國民黨遭遇自創黨以來在地方選舉上最大慘敗[10],由選前的4都11縣市萎縮至1都5縣,在野的民主進步黨則由選前的2都4縣擴張為4都9縣市。地方執政版圖巨幅震盪,多數縣市藍天變綠地,形成「綠大於藍」的局面。綜合國際媒體對國民黨慘敗分析,以3月爆發的太陽花學運為關鍵原因。美聯社與路透社等國際媒體,均以「慘敗」來形容國民黨在這次選舉的表現,被形容為人民對馬英九政府的不信任投票[11],勢必影響國民黨在2016年能否繼續執政。
Remove ads
概論
本屆選舉是自1994年中華民國省市長選舉以來規模最大的地方層級選舉。亦是中華民國政治史上参選人數最多的一次,登記參選人數共19,762人[12]。
Remove ads
政治局勢
在2009年縣市長及2010年直轄市長選舉[15],民進黨的總得票率,以48.21%略為高過國民黨的45.76%。然而在2012年總統大選,國民黨提名的「馬吳配」以51.60%過半票數當選,民進黨提名的「英嘉配」得票率則下滑至45.63%。而在同日舉行的不分區立法委員選舉,台聯、親民黨雙雙跨過5%的門檻取得席次,分別拿下9.57%、5.86%的票數。
在2009年縣市長選舉及2010年直轄市長選舉後,濁水溪再度成為臺灣政黨版圖「北藍南綠」的分界線。濁水溪以北,除宜蘭縣由民進黨執政外,其餘縣市均由國民黨掌政。濁水溪以南,除嘉義市插上藍旗,其餘縣市均是綠營的天下。而在東部外島,除花蓮縣由無黨籍人士主政外,其餘地區皆撐起藍天。
此現象至2012年正副總統選舉仍無改變,除了嘉義市由藍天變綠地、國民黨在花蓮縣勝出外,其餘縣市皆由地方執政黨領先。但在同日舉行的區域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的得票率在未執政的臺中市、嘉義市、臺東縣、澎湖縣領先,國民黨在花蓮縣勝出,連江縣則由無黨籍人士攻下。
Remove ads
選舉日程
投票於民國103年(2014年)11月29日(星期六)舉行[17],時間從上午8點起至下午4點止。各地選民投票張數如下:[18][19][20][21][22][23]
選舉議題
本屆選舉全國性選舉議題包括:
Remove ads
各政黨參選狀況
直轄市長及縣市長候選人名單:[41]
Remove ads
Remove ads
Remove ads
各政黨村里長提名名額:[53]
Remove ads
選舉結果
以下列出獲有席次之政黨與無黨籍參選人之當選席次及票數:[54]
各直轄市及縣市之首長當選人及次高票者之名單(粗體者為該選區內的時任直轄市長或縣市長、選舉結果請依中央選舉委員會公告為準):[54]
候選人所屬政黨得票數:

無黨籍:42席

違法事件統計
依內政部警政署資料,投票日違法事件共計有:撕毀選票13件、將選票帶出場外1件、違反《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遭移送1件、穿競選背心投票1件。[60][61][62]
依最高法院檢察署資料,截至投票日,檢察機關共受理4671件與選舉相關之告訴案、被告人數多達11,443人,其中賄選案3,392件、共8,073名被告;暴力相關182件、共295名被告;其他類型1,097件、3,075名被告。另有「選舉賭盤」案件52件、「意圖使人不當選」319件及「幽靈人口」638件[63]。
- 2014年11月20日 ,金門地檢署查獲縣議員第一選區某候選人的陳姓、張姓及許姓等樁腳,以每票5千元向金門大學學生買票, 20名大學生已有8人坦承收錢,並繳回賄款。法官裁定許姓學生一萬元交保,陳姓大樁腳、張姓小樁腳有串證之虞,羈押禁見獲准。檢察長黃和村表示,根據受賄選民名單,多以首投族為主,凸顯出賄選的情況已經深入校園。[64][65][66]
- 2014年11月21日,臺東地檢署主任檢察官王盛輝表示,國民黨籍臺東縣縣議員候選人蔡義勇涉嫌偕妻與12名樁腳以現金行賄方式央求選民支持,在不同地點場合分別交付新臺幣5000元和6000元。檢警調單位接獲舉報,兵分多路搜索,查扣犯罪金額一萬元,漏夜傳訊蔡等14人,蔡義勇夫婦到案矢口否認,但其中有人坦承收賄,訊後,為避免串證,檢方11月20日凌晨向臺東地方法院聲押蔡妻及1名樁腳獲准,蔡則以新臺幣10萬元交保。[67][68]
- 2014年11月25日,臺東縣成功鎮(第10選舉區)國民黨籍縣議員候選人高美珠以餐飲方式行賄,檢警調深入查察,傳喚高及其夫婿、樁腳及選民計廿四人到案,有選民坦承接受免費邀宴,訊後,高姓候選人請回,其夫婿及一名樁腳分別以八萬元與六萬元交保。[69][70]
- 2014年12月3日,彰化縣張姓議員當選人涉嫌以1票新臺幣500元買票,遭彰化地檢署以有串供滅證之虞向法院聲押禁見獲准。[71]
- 2014年12月4日,桃園市復興區的無黨籍區長當選人范振興因涉嫌以1票1000元向選民買票,遭法院裁定羈押。[72]
開票特別節目
後續效應
此次選舉結果,國民黨丟失長期執政的臺北市、桃園市、臺中市等3個直轄市,以及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彰化縣、澎湖縣、金門縣等6個縣市,從原本的15席地方縣市首長降為6席;民進黨則一舉贏下桃園市和臺中市2個直轄市,以及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彰化縣和澎湖縣等5個縣市,從原本的6席地方縣市首長倍增為13席[74]。近乎翻轉的藍綠版圖被視為對馬英九政府投下反對票[75],甚至被部份媒體稱為「淮海战役」式慘敗[76]。行政院院長江宜樺於開票結束後宣佈請辭[77],由副院長毛治國接任[78]。馬英九也於12月3日宣佈辭去國民黨主席[79][80]。
另一方面,民進党虽然执政县市翻倍,但是对于黨主席蔡英文是否在本屆选举中起到积极作用仍有疑問,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選民不是因為滿意民進黨才讓民進黨狂勝[81]。
美国:《紐約時報》以無黨籍贏得臺北市長選舉 臺灣執政黨搖搖欲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為題報導,傾向親中的執政黨在地方選舉大敗,行政院長因此請辭下台,選舉結果顯示,國民黨將難以保住2016年總統大位。而國民黨的敗選也意味,臺灣選民可能反對國民黨試圖與中國創造更緊密關係。當北京強制嚴格控制香港選舉改革,引發占中運動之際,臺灣的選民表答他們對中國的不安之感已經升高。中研院學者徐斯儉認為,臺灣選民透過選票,同時向國共兩黨清楚表態,「佔中運動後,北京與香港的關係,讓臺灣選民心生警覺。」[82][83]
美国:《洛杉磯時報》引述專家說法,認為中國不會在馬英九剩下的任期內急於推動新的協議,因為,目前與馬英九談交易的誘因不大,中國可能會等到2016年的總統大選結果。[83][84]
美国:《華爾街日報》以壓倒性選舉挫敗後閣揆下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為題報導,國民黨在國家經濟、食安問題、油電雙漲、資本利得稅等事務上,處理方式喪失民心,選舉結果也逼國民兩黨,反省各自的中國政策。[85]這次國民黨地方選舉慘敗,可能讓北京相當不安。北京方面與臺灣現任政府密切合作,對拒絕終極統一的民進黨很有憂慮。馬英九辭黨主席的宣布也因此被形容為「跛腳鴨」[86]
美国:《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 報導敗選後江揆請辭(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民黨在太陽花運動後的首次選舉中遭到敗選,行政院長因而請辭,可能顯示這個東亞的島嶼(臺灣)將有革[87]。臺灣黑色星期六選舉給中共一巴掌(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經過跟北京的六年「和解」,並且簽署了20條兩岸協議之後,「重振」臺灣停滯經濟的諾言從未實現。馬英九和國民黨變得高度不受歡迎。許多選民認為,國民黨無力解決國內問題是因為政府一心一意地專注於跟中共打交道。許多人指責馬英九沒有足夠注重保衛臺灣主權和民主。而且,越來越多的地方問題被視為跟外部的中共因素有關係。「太陽花運動」的最大成就之一,是提升了人們對「中共黑手」的認知。像柯文哲這樣的候選人對太陽花一代有很大的吸引力。面對來自草根民眾的越來越大的壓力,以及面對泛綠聯盟的壯大,馬英九推進跟中共之間不得人心的協議的能力可能將嚴重受挫。公民社會在選舉當中懲罰了國民黨。這意味著對中共要更加小心。[88]
美国:《美聯社》報導親中的執政國民黨在地方選舉遭挫敗(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馬英九總統2008年上台後,長期忽視民間對於兩岸協商的疑慮。國民黨不斷向北京靠攏,引發越來越多民眾抗拒。如今民眾透過選票警告,表達拒絕被中國吃掉,選舉結果,可能危及兩岸已經簽署的21項協議,民進黨的態度非常關鍵。[89]
英国:《BBC》分析,國民黨的慘敗反應出選民對政府食安問題的處理、低薪資、和貧富差距的不滿,也反應了對國民黨親中政策的憂慮。兩岸貿易協議雖然對臺灣有好處,卻普遍被認為,那些協議只圖利企業而非一般百姓。馬英九執政後,人民生活沒有變好,擔心中國把臺灣經濟搞得更加依賴她,傷害臺灣的獨立性,更難抵擋統一壓力。2016年國民黨執政將面臨艱難挑戰,現在的問題是:北京是否會開始尋求與她長期不信任的民進黨合作的方式?民進黨又是否會軟化對中國的態度?[90][85] 《BBC中文網》報導,九合一選舉大敗震撼國民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國民黨的潰敗似乎意味著,以往傳統的政治運作已經不再為選民們所接受,甚至可以說是被「唾棄」。過去一年,多起事件挑戰了國民黨的危機處理能力,例如洪仲丘案、太陽花學運、食品安全事件、高雄氣爆事件等等,國民黨的能力受到懷疑。尤其,在一般老百姓的薪資「倒退15年」的時候,馬政府的施政被看成是「為財團服務」。這次選舉結果不但「給了國民黨一個教訓」,對彼岸的中國政府也是發出了一個信號,那就是「和你關係那麼好的國民黨,居然在臺灣那麼不得人心」[83][91] 。
英国:《衛報》(The Guardian),Taiwan premier resigns after election deals blow to pro-China part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本:《朝日新聞》報導說,柯文哲以無黨籍之姿選上臺北市長,這在民進黨與國民黨兩黨掌控的臺灣政局中極為罕見,臺灣的「民主主義進入新階段」。貧富懸殊(格差)擴大,食品安全屢屢出現問題,讓馬英九政府遭受猛烈抨擊,促成了柯文哲獲得廣泛跨黨派、跨階層的支持,順利當選。[93][94]
日本:《日本經濟新聞》指出以經濟施政為核心,擴大與中國關係的國民黨大敗,兩岸交流「遭遇的逆風勢必增強」。報導說,今年3月臺灣的學生運動興起,反對兩岸ECFA的服貿協定,進而佔領國會,廣泛出現「過去六年太急於對中『融合』」的批判,如今國民黨遭遇如此大敗,是對馬政府的不信任投票。[95]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說,國民黨經此大敗,馬英九總統已經逃不過「跛鴨」命運,民進黨可能趁勝追擊在2016年奪取政權,但民進黨對中國政策缺乏進展,仍是一大未解課題。報導指敗選將無法避免導致國民黨內對馬英九總統的向力心減弱,他上任後推動加強與中國的經濟關係,也很可能在黨內失去動力。今年春天學生佔領立法院,導致反中情感「噴出」,卻也使得對中國更難維持中庸融合之道。2012年蔡英文大輸馬英九80萬票,就是在兩岸關係被抹上「獨立」的色彩,解決兩岸關係是民進黨重回執政需先處理的課題。
德国:《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2016總統大選的「石蕊試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此次選舉是對親中的馬英九的公民投票, 選民拒絕親中的國民黨,讓親北京的馬英九政府將在2016總統大選遭受極大考驗。臺灣民眾對於北京在臺灣的影響力日益焦慮,一些民眾憂心北京政權將藉此緊縮對臺灣的控制。面對北京的政策將是2016總統大選的焦點之一。而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協定,今年稍早觸發了包括佔領國會在內的大規模示威。[83][96][97]
法國:《法新社》(AFP)指出整體經濟趨緩和食安風暴不止,選前民調顯示,國民黨恐將面臨不利的選舉結果[99]。法新社指馬英九上任以來政策不斷向中國靠攏,讓許多民眾焦慮[100]。《世界報》(Le Monde)和電視台《法國24台》(France 24)報導,國民黨在地方選舉中潰敗,江宜樺隨後宣布,為負起政治責任而辭職,總統馬英九准辭。報導表示,主張與中國拉近關係的國民黨,這次選舉大敗,一部分要歸因於經濟成長緩慢及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101][102][103]。《費加洛報》(Le Figaro)也以報導國民黨慘敗,江宜樺辭職[104][105]。[94]
俄羅斯:最大通訊社塔斯社(TASS)報導台灣九合一選舉結果,並評論此次選舉結果將影響2016年總統大選。塔斯社以「史上最大規模地方選舉」為標題,報導了臺灣九合一選舉,俄羅斯各大媒體紛紛引述塔斯社的消息。俄通社-塔斯社指出,這次臺灣最大規模地方選舉是「民意氣壓計」,是對國民黨的嚴峻挑戰。選舉結果將直接影響2016年總統大選。[106][94]俄羅斯衛星廣播電台亦作相關報導。[107][108]
越南:越南電子新聞網站(vnexpress.net)引述臺灣媒體報導,受反對黨支持的獨立候選人柯文哲今天以70萬票贏過獲得50萬票的執政黨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當選臺北市長。報導指出,國民黨16年以來就一直在臺北市執政,受民進黨支援的獨立候選人柯文哲這次參選獲勝;此外,國民黨在臺中市、桃園市長的選舉也輸給民進黨等,被分析人士評為執政黨國民黨的重大挫敗。[94]
中国:相較港媒即時報導,中國官方媒體沒有太多報導,臺灣選舉的新聞都被放在官網不顯眼處。2014年11月29日 20:24:25,《新華社》引述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注意到這次選舉的結果。希望兩岸民眾珍惜兩岸關係來之不易的成果,共同維護並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109]2014年11月29日 20:43,《中国新闻网》報導國民黨五都參選人宣布敗選[110]。《中新社》則轉貼人民網晚間7點30分左右發出的「臺灣『九合一』選舉,臺北市、臺中市藍營均落敗」報導,報導篇幅都短,也沒有多做評論。中國網站中搜尋,僅中國學者專家撰寫分析為主的「觀察者網」晚間7時許報導「柯文哲擊敗連勝文當選臺北市長」,另有陸資的港媒鳳凰網有較多篇幅報導。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