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三峡街

台灣日治時期的行政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三峡街台湾日治时期1940年6月至1945年10月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北州海山郡,其原为1920年10月成立的三峡庄。今新北市三峡区

事实速览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 ...

行政区划

三峡街在清治时期及日治时期初期属海山堡的29街庄及蕃地,1896年5月隶属台北县三角涌辨务署,在1901年11月11日隶属桃仔园厅三角涌支厅。1903年1月1日,桃仔园厅实行的街庄整并,前述29街庄整并为麦仔园庄、隆恩埔庄、刘厝埔庄、公馆后庄、三角涌庄、八张庄、礁溪庄、十三添庄、蔴园庄、中埔庄、鸢山庄、福德坑庄、大埔庄、山员潭仔庄、茅埔庄、成福庄、横溪庄、挖仔庄等18庄,并被划分为“第18区”、“第19区”[1]。1905年7月1日,第18区改为成福区,第19区改为三角涌区[2]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区废除,街庄改为大字,且“三角涌”改称“三峡”[3];桃园厅三角涌支厅成福区与部分三角涌区合并为台北州海山郡“三峡庄”,辖域内分为三峡麦子园隆恩埔刘厝埔公馆后八张礁溪十三添麻园中埔鸢山福德坑大埔山员潭子茅埔成福横溪挖子等18个大字。之后,海山郡蕃地陆续被并入三峡庄,使三峡庄新增大寮竹仑白鸡五寮插角东眼等6个大字,合计共有24个大字[4]

  • 麦子园大字下有“麦子园”、“刘厝埔”小字名
  • 公馆后大字下有“公馆后”、“隆恩埔”、“刘厝埔”小字名
  • 三峡大字下有“三峡”、“公馆尾”小字名
  • 八张大字下有“坡子墘”、“八张”小字名
  • 十三添大字下有“十三添”、“犁舌尾”、“打铁坑”、“乌才头”小字名
  • 麻园大字下有“麻园”、“溪墘寮”小字名
  • 大埔大字下有“大埔”、“五阄”、“二阄”、“柑子树脚”、“十八分”、“圳子头”小字名
  • 白鸡大字下有“白鸡”、“紫微”小字名
  • 成福大字下有“成福”、“小暗坑”小字名
  • 横溪大字下有“溪北”、“溪南”、“顶寮”、“坪林”小字名
  • 竹仑大字下有“竹坑”、“仑尾”小字名
  • 五寮大字下有“五寮”、“诗朗”、“菜园地”小字名
  • 插角大字下有“内插角”、“外插角”、“有木”、“熊空”小字名
  • 东眼大字下有“东眼”、“金敏子”、“东麓”小字名

1922年(大正十一年)1月13日,海山郡蕃地白石按、大旗尾、鸡罩山、紫微坑、牛角坑合并为白鸡大字,仑尾寮、竹坑山合并为竹仑大字,湳子桥、鹿母潭、大寮地合并为大寮大字,编入三峡庄[5]。1924年4月10日,海山郡蕃地“鹿窟”被并入白鸡大字[6]。1932年(昭和七年)2月1日,海山郡蕃地乌才头并入大埔大字,圳子头、柑子树脚、十八分并入十三添大字,内插角、外插角、有木、熊空南脚合并新设插角大字,东眼山、东麓、金敏子合并新设东眼大字,菜园地、五寮、诗朗合并新设五寮大字,编入三峡庄[7]。1940年(昭和十五年)6月17日,三峡庄升格为“三峡街”。

二战后,三峡庄在1946年改为台北县海山区三峡镇”。

更多信息 1901年, 1905年[2] ...
Remove ads

街庄长

  • 陈佛齐:1920年10月至1935年(原任三角涌区长)
  • 中原薰:1936年至1937年(后任淡水街长)
  • 小林勘藏:1938年至1941年(原任罗东郡役所警察课警部
  • 菊池清作:1942年至1945年(原任土城庄长)[8]

人口

设施

名所旧迹

  • 鸢山
  • 三角涌附近之战迹
  • 福德坑附近之战迹
  • 三峡表忠碑(三峡公园内)
    Thumb
    三峡表忠碑
  • 隆恩埔战役纪念碑
    Thumb
    隆恩埔战役纪念碑
  • 殉难警察官之碑
  • 桃仔园厅隘勇伍长陈印之碑
  • 蕃仔寮
  • 长寿山元亨堂[9]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