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泰山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泰山郡,一作太山郡,中国古名。西汉始置,其辖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莱芜市淄博市南部、临沂市西北部、济宁市东北部一带。郡治在博县(县治在今泰安市泰山区东),后徙治奉高县(今泰安市岱岳区范镇南)。东汉、魏晋仍之。北魏时徙治钜平县(县治在今泰安市岱岳区南)。北齐改泰山郡为东平郡,治博平县(博县)。隋初废。

建置沿革

西汉

泰山郡,秦朝济北郡之地。汉初,泰山郡之地属齐国支郡济北郡。汉文帝二年(前178年),分齐国置济北国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济北王将其领地内的泰山附近的土地献给皇帝。武帝以其地置泰山郡,又割济南郡南部数县来属。武帝后元二年(前87年),济北王刘宽自杀,济北国除,其地并入泰山郡。汉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泰山郡治奉高县,属兖州刺史部,领十七县、七侯国:奉高县、博县、茌县、卢县、肥成县、虵丘县、刚县、柴侯国、盖县、梁父县、东平阳县、南武阳县、莱芜县、钜平县、嬴县、牟县、蒙阴县、华县、宁阳侯国、桑丘侯国、富阳侯国、桃山侯国、桃乡侯)、式侯国。另有胡毋、五据、有德三个侯国,建置情形无从考证。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172816户,726604人。西汉绥和元年,泰山郡领县如下:

更多信息 县名, 县治所在地 ...
Remove ads

东汉

东汉初,泰山郡为张步所据。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9年),张步降汉。因人口减少,省并泰山郡之八县(侯国):肥成县并入卢、虵丘二县,柴侯国并入博县,桃山侯国并入刚县,桃乡侯国并入无盐县,东平阳县并入南城县;省蒙阴县、桑丘侯国、富阳侯国、式侯国。

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华县、盖县、南武阳县与东莱郡之昌阳、卢乡、东牟改属琅邪郡[3]章帝建初五年(80年),琅邪王刘京遣人祭祀城阳景王刘章祠庙时,卜知“宫中多不便利”,乃上书朝廷请求以琅邪郡之华、盖、南武阳、赣榆等县换取东海郡开阳县临沂县,并将琅邪王宫由莒县迁往于开阳,章帝允之。于是盖县、华县、南武阳县由琅邪郡复归泰山郡。后割东海郡南城县费县属泰山郡,省华县[4]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皇弟刘寿为济北王,复置济北国,分泰山郡之卢县、虵丘县、刚县三县属之。汉安帝时(约120年前后),宁阳县改属东平国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泰山郡有8929户、437317人,领十二县:

东汉后期,复置华县。曾设置泰山都尉(155年-165年)一职[5]。汉末,曹操复置西汉时之蒙阴县,割蒙阴与齐国临朐等县置东莞郡汉献帝建安初年,一度析泰山郡之五县置嬴郡,以糜竺为嬴郡太守[6]。至建安末年,泰山郡领奉高、博、梁甫、钜平、嬴、山茌、莱芜、盖、南武阳、南城、费、牟、华,共十三县。

魏晋南北朝

三国时,改茌县为山茌县。西晋太康年间,泰安郡领奉高县、博县、嬴县、南城县、梁父县、山茌县、新泰县、南武阳县、莱芜县、牟县、钜平县,共十一县。北魏时,泰山郡属兖州,改博县为博平县,郡治由博平县徙钜平县。嬴县由汉时嬴县故地(在今莱芜市莱城区西)迁至已废弃的汉代莱芜县城(今淄博市淄川区太河镇南)。《魏书》地形志载:泰山郡领钜平、奉高、博平、嬴、牟、梁父,共六县。北齐时,废钜平县、牟县,其地并入博平县。郡治博平县。又废东平郡,以东平郡须昌县及原东阳平郡之乐平、平原二县属泰山郡。天保年间,改泰山郡为东平郡,领奉高、博平、嬴、梁父、须昌、乐平、平原,共七县。新改名之东平郡仍治博平。隋开皇初,废东平郡。

历任泰山太守

属吏

注释

参考书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