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中国南方与北方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南方中国北方是指中国内部的两大块地理区域,常以淮河长江为界,将中国分为南部和北部。进入20世纪后,中国地理学中,通常以秦岭-淮河线为自然地理分界线。

北方的地域范围大致包括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平原交通便利,风俗文化比较统一,冬季气候寒冷而不适于稻米栽种(虽说今日已由现代科技克服),人口多居住在内陆。南方则由为河谷所切割的青翠山脉所组成,温暖而多雨,为稻作文化区,聚落多邻近河岸与沿海。秦岭-淮河线是江河冬季结冰分界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地理分界线。一月0℃等温线通过秦岭和淮河,此线以南属亚热带,以北属温带。其中,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大河在历史上都长期很大程度地连结人口、文化、贸易、军事的往来,特别是中国这种在地理上与文化上非常丰富的国家,虽然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天然阻碍,造成交流上的困难与冲突,不过也正因为这种现象,江南与沿海和长江以北的人群,形成了内部显著的经济、文化、习俗、语言的区别。

Remove ads

范围

中国的南北有着迥然相异的自然环境
Thumb
甘肃嘉峪关关城
Thumb
浙江绍兴鲁镇

对于“南方人”或“北方人”等定义上,比地理上的“南方”与“北方”概念更加复杂。往往根据文化、生活习俗等差异加以区别。

中国人通常认为的“南方人”,以华南地区海南两广福建),西南地区川渝贵州云南陕南),华中地区湖广豫南)以及华东地区苏南浙江江西皖南)汉人等为参考代表,中国南方的代表性地方汉文化有:吴越文化闽都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巴蜀文化

中国人通常认为的“北方人”,是以西北地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地区京津冀山西内蒙古)、中原地区山东豫北苏北皖北)以及东北三省为参考代表的汉族,有时亦包括部分一同生活受到汉化的其它民族,如大部分的满族回族,以及部分蒙古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藏族等族群。中国北方的代表性汉文化有:中原文化东北文化。尤其是东北的民俗及曲艺常于全国各大媒体上出现,如中央台春晚小品相声

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在进入20世纪后,才在现代地理学上确立。通常以秦岭淮河为界,即秦岭-淮河线河南南阳附近的地区是一块模糊的区域,该处位于秦岭未至而淮河不至达的间隙中。秦岭淮河分界的中国南北方,客观上气候造成了在历史和文化方面确有重要的分界意义,但能否作为分界的唯一标准还有待商榷。

除了南北方,中国亦有以台湾海峡划分的两岸、沿海与内陆,以及差异更大的黑河-腾冲线划分的东西部,多种划分。

在文化上的划分则与地理不同,对东北人来说,山海关以南(关内)即为南方;对于广东人来说,岭南以北的上海与浙江人有时也被称作北方人;对湖南、浙江、江苏南部和上海人来说,长江以北即为北方[1]。依前述,划分华北华南的界线并不依循省界。它切过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并造出如陕西南部汉中安康)、河南南部(南阳信阳)、皖北苏北等区域。然而人们还是习惯的把陕西河南看作北方省份,安徽江苏看作南方省份。而山东等地方濒临沿海,造成当地人文与北方的内陆习俗有明显不同,从此区域方言来看,同样地还有山西属于北方,他们语言上却和诸多南方省份一样,属于官话之外的汉语方言系统,或是口音有着较大差异。四川虽然属于南方,语言上却属于官话系统,但四川人都认为自己是南方人,或是西南人。

Remove ads

历史

历史上的南北对峙
Thumb
440年:南方的刘宋和北方的北魏
Thumb
1142年:南方的南宋与北方的

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出现南北政权对峙的状态,这些南北分隔的时期包括:

历史上的中国统一

北方的中原一带被认为是华夏部落的诞生地,也是自先秦以来大部分政权的建立地。三国时期出现了最早以南方为行政中心的帝国政权,此时就有了以长江为界分南北的看法,如称居长江以南之人为南人。特别是随着北民族的南侵,此情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中以西晋时期的永嘉之祸影响最大,此事件导致黄河流域的大家族迁移到南方一带,这些家族中最大的为王、谢、袁、萧等门阀世族,史称衣冠南渡,此次迁移给中国的将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北方人带到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之后,汉地的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原一带迁到了江东,江东因为其影响,渐渐的而成为了江南(原本的江南指的是江东以及湖广),而长江被称为汉族的第二条母亲河,南北方的定义也因为南北朝得到强化,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

蒙古人所创建的元朝将汉族分割为汉人和南人(北方金人统治下较早投降的辽金汉人为汉人,南方南宋汉人因抵抗到最后被列为南人)两个阶级。北方人(汉人)的地位较南方人(南人)为高,其实两者分别为元朝所属次低与最低的阶级。

Remove ads

现代

时至今日,中国南方中国北方更多的是中国人之间自我辨别和认知的一种方式,明朝后中国政权的长期大一统,使南北双方在文化上的对已被中国民族主义及对省、县、乡的地域性总称所取代,南北之间的生活习俗差异也随着国内经济文化交流的迅速增加和大量的通婚融合而得以大大缩小。然而,南北双方在文化意识与自我认同上的差异有其历史渊源,如南北法兰西人,南北意大利人南北德意志人一样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也有激化凸显的可能。

邓小平于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华南一开始发展得远较华北迅速,致使若干中国学者担心经济上断裂性的差距,加上南北之间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否会导致南北政治紧张的局面,但如此局面未曾发生部分导因于上述的经济差距,使得现代中国人文化上反而终于发生在中国沿海与内陆产生隔阂,引入海外经贸精神的外放性海洋性格的人、与讲究保守与集体思路的内陆性格的人群,这俩者之间的差异反而较南北方更大,而不同于南北分裂的方向。

经济

当前中国南北差距明显拉大。2012-2019年北方经济占全国比重从42.9%快速下降至35.4%(直观可视为南部经济规模变为北部的双倍),南北经济总量差距从14个百分点迅速扩大至29个百分点,人均GDP差距从0.97迅速增至1.30。[2]

以2020年中国城市GDP三十强排序及城市内QS世界大学排名在前一千名以内的大学列表如下[3][4]。现今全国前十的城市,北方仅有北京一座,而在1985年,全国经济前十的城市南北各占一半。

大学世界排名前100
大学世界排名500-1000
属于北方城市
属于南方城市
更多信息 排名, 地级行政区 ...

其余大学世界排名前一千的城市尚有:[4]

2020年南方前十城市(不含香港)合计共21.32兆元,占比全国总量五分之一,最低的宁波为1.24兆元;而北方前十城市合计12.41兆元,最低的大连为7,030亿,北方十城约为南方十城的六成。[5]

Remove ads

气候

南北的气候差异
Thumb
中国大陆的柯本气候分类图,南方以全年湿润气候为主,北方以冬季干冷气候为主
Thumb
中国一月平均气温零(摄氏)度线,北部为零下、南部为零上

毫无疑问,中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之间的区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两地,这些气候塑造了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中国南方地区靠近热带,会经历东亚季风等强季风以及部分温带地区至部分亚热带地区。自然景观例如华南-越南亚热带常绿森林。另一方面,中国北方地区的条件和气候不同,冬季寒冷干燥,而中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潮湿。

冬季,中国南北气温差别极大,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漠河镇海口市的1月平均气温相差接近50℃。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各地7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以上。

中国各地降水量总趋势亦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东南沿海的年降水量多在1600毫米以上,西北有大片地区年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下。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沿秦岭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中国可以划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Remove ads

参考文献

参见

Loading content...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