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喀尔喀蒙古族

族群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喀尔喀蒙古族,大多分布在现今的蒙古国,少数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境内。喀尔喀蒙古人与中国蒙古族同源,属蒙古语族群,使用蒙古语系蒙古语喀尔喀方言,也是蒙古国的官方语言。[1]文字方面,曾放弃原先的传统,改用西里尔字母书写的蒙古文,但现今亦重新并用传统蒙古文[2]在清代《理藩院则例》中,喀尔喀一名一直在官书中使用,与“内札萨克”(漠南)相对。现代中文语境中也称漠北蒙古,即分布于戈壁沙漠以北外蒙古地区的蒙古族[3]

事实速览 喀尔喀蒙古人 ᠬᠠᠯᠬ᠎ᠠ, 总人口 ...

历史上喀尔喀人有其特殊的社会结构及官制,家庭继承方面以幺子为主要继承人。现今游牧的喀尔喀蒙古人在经济生产方面仍多以第一产业为主,另外仰赖于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还发展第二产业和观光产业。现代蒙古国的喀尔喀蒙古人的宗教信仰多元,“国家那达慕”为其重要庆典,[4]庆典上的男子三艺有其特殊地位。蒙古族的文学和艺术的历史悠久,《江格尔》为其重要英雄史诗,马头琴则为其特别的乐器。

Remove ads

名称

Thumb
蒙古历史
蒙古高原历史系列条目
匈奴 东胡
南匈奴 北匈奴 鲜卑
鲜卑 丁零
柔然 高车
突厥汗国 铁勒
东突厥
薛延陀
唐朝单于都护府·安北都护府
后突厥汗国
回鹘汗国
契丹 阻卜 黠戛斯
辽朝 克烈 乃蛮
蒙兀
蒙古帝国(诸汗国
元朝岭北等处行中书省
北元后蒙古帝国时期
鞑靼(东蒙古) 瓦剌(西蒙古)
喀尔喀 四卫拉特
清朝清代蒙古)·准噶尔汗国
内属蒙古·外藩蒙古内札萨克·外札萨克
中华民国境内盟旗
塞北四省
博克多蒙古国
外蒙古地方
蒙古人民共和国
中国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蒙古国
民族 · 文化 · 地理 · 漠南 · 漠北
泛蒙古主义

“喀尔喀”(蒙古语ᠬᠠᠯᠬ᠎ᠠ汉语拼音字母Khalkh中蒙通用转写Xalxa西里尔字母Халх[注 1])作为部族名,在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元朝秘史》,写法是“哈勒哈”,跟“喀尔喀”是同一个词的两种写法。有关文献记载和解释可知,它是“后盾,挡牌”的意思。[5]

《大黄册》记载:“居住在杭盖之北,阻挡外敌的后卫,成为我们靠山的———喀尔喀万户”。[5]

蒙古源流》记载:“喀尔喀之名元朝之后形成,‘朔方后卫’的意思。”《世袭谱》中说:“成吉思汗十五世孙达延车臣幼子格埒森札札踉尔珲台吉的故地,号所部喀尔喀。”《鄂尔多斯蒙古氏族》说明:“‘喀尔喀’之意是‘后盾’的意思。 ”《蒙古族姓氏录》记载喀尔喀是喀尔喀河(今译哈拉哈河)两岸居住各部的总称。分为内喀尔喀五鄂托克、北七鄂托克。北七鄂托克是格埒森札札蝉尔七子分领。[5]

喀尔喀蒙古,因在沙漠以北,清代后期开始亦称“外蒙古”。[5]

Remove ads

民族分布、人口与语言

民族分布

Thumb
“Kalkas”表示喀尔喀

喀尔喀蒙古人现今绝大多数居住在大漠以北,也就是戈壁沙漠以北,又称作漠北蒙古(清朝的划分)或外蒙古蒙古语ᠭᠠᠳᠠᠭᠠᠲᠤ
ᠮᠣᠩᠭᠣᠯ
西里尔字母гадаад монгол),主要分布在现代的蒙古国除最西部科布多等地的绝大部分地区,由清早期的土谢图汗部赛音诺颜部车臣汗部札萨克图汗部四部组成。[3][6]此外居住在中国的喀尔喀人后裔分布于内蒙古和青海,也有一些群体居住在俄罗斯联邦的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内,然而他们不再保留喀尔喀的自我认同、文化和语言。[7]

人口

蒙古国大约有3,600,000人(2024),蒙古国内人口数最多的喀尔喀蒙古人占国内人口84%,属蒙古人种北方类型,与中国蒙古族同源。[8]蒙古人种肤色呈黄色或黄褐色,头发大多为黑色质硬发,颧骨突出,鼻宽中等且鼻梁不高,唇厚中等,略向前突出,再上门牙后槽呈现向内凹陷的铲型,多为单眼皮,外眼角高于内眼角。[9]

语言

Thumb
历史上的各式蒙古文字。左右两侧为八思巴字,中间奇数行为兰札文、偶数行为藏文字母、第三行左侧为索永布,最末一行为胡都木的蒙古文字

喀尔喀蒙古语的使用人数最多,可以说是现代蒙古语中的标准语[10],且喀尔喀方言是蒙古国的官方语言,蒙古国内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人口和其他部族的蒙古人使用喀尔喀蒙古语[11],喀尔喀方言内部有些微的差别,有些学者将之分类为西部次方言、中部次方言及东部次方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原有自己的文字,创于13世纪,为元世祖忽必烈命西藏僧人八斯巴新创的“八思巴文”。[12]并在20世纪40年代放弃原有的传统蒙古文字,改用西里尔字母(或称做斯拉夫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因苏联影响,词汇中有大量俄语借词。[2]

更多信息 西里尔字母, 称呼 ...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Thumb
1734年d'Anville英语d'Anville出版的地图中绘有喀尔喀蒙古, 此地图基于1700年Jesuits英语Jesuit China missions的实地考察绘制

喀尔喀最初为蒙古族的一个部落,16世纪才正式有喀尔喀之名。喀尔喀蒙古是由世代居住在蒙古本部的蒙古人演变而来,其源流几乎包含了所有的蒙古部落,比如成吉思汗家族乞颜部、札木合札达兰部,以及蔑儿乞部、乃蛮部等,也有通古斯人突厥人成分。

明朝建立后,蒙古人退出汉地并分裂成许多部落,直到元顺帝的八世孙达延汗逐渐重新统一蒙古本部,晚年将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以北)和乌济叶特(今河北承德一带和辽宁西部)封给长子图鲁博罗特;漠南河套前套(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一带)封给次子乌鲁斯博罗特;河套后套(今内蒙古巴彦淖尔鄂尔多斯一带)封给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漠北漠南原先各自独立的各领地整合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喀尔喀属于左翼诸万户之一,共有12部,内5部居于喀尔喀河以东,将之分封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7部位于河西,分封给幺子格哷森札札赉尔

达延汗死后,内5部在16世纪中叶向南迁徙,从此喀尔喀万户就分成各自独立的漠北地区“外喀尔喀七部”和漠南地区“内喀尔喀五部”,后金征服察哈尔后,只剩下扎鲁特部巴林部保留其部落名,属内扎萨克昭乌达盟,其余部落皆解体;外七部则留居故地,依旧称为喀尔喀,处于漠北地区,随着漠南蒙古被后金统一,喀尔喀随之向清廷朝贡,成为清朝的“北藩”属国。清军入关前,外喀尔喀演变为三个部落:土谢图汗部(今蒙古国中部,以乌兰巴托为中心)、车臣汗部(今蒙古国东部和内蒙古呼伦贝尔岭西)和札萨克图汗部(今蒙古国西部),统称喀尔喀(在雍正年间加划出赛音诺颜部),嘉庆年间《大清一统志》统称其为“乌里雅苏台统部”。[13]

康熙年间,新疆西部伊犁(今中国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一带的卫拉特蒙古人分支准噶尔部噶尔丹率领下进攻喀尔喀各部,喀尔喀活佛第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率臣民逃往内蒙古并向清廷求援,康熙帝亲征,清军在征战中击破准噶尔汗国多伦会盟后诏令喀尔喀返回蒙古本部,蒙古全境至此并入清朝版图。

此外清廷先后在内蒙古设立喀尔喀左翼旗(属昭乌达盟)、喀尔喀右翼旗(属乌兰察布盟),在青海蒙古设立喀尔喀南右旗(属青海右翼盟)。[14]

Thumb
1911年蒙古恢复独立后首位总理、赛音诺颜汗那木囊苏伦
Thumb
20世纪初的喀尔喀贵族女子

20世纪初,随着清朝的覆灭,喀尔喀蒙古也宣告独立,“大蒙古国”成为藏传佛教神权政体。1921年革命后,蒙古摆脱王公和喇嘛的封建体制,并于1924年建立人民共和国。1945年,雅尔塔会议的决议确定外蒙古保持其现状,并于同年通过独立公投获得中华民国的承认。[15]

1989年,蒙古受东欧民主化浪潮影响爆发民主革命,成为亚洲共产主义国家中第一个民主化的国家,1992年国号改为蒙古国,并确立多党民主制度。[16]

Remove ads

产业与生活

产业

第一级产业

畜牧业

畜牧业是喀尔喀蒙古人传统的经济生产模式,从古至今,蒙古人所处的地域环境提供了他们丰富的自然资源及环境作为畜牧业的基础,加上处于草原气候,受各地雨量差异的影响,在此气候环境下,畜牧业为国民的基础产业,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到了近几年,畜牧业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私有化市场化发展,相较于其他产业,畜牧业发展的略为快速,但对于自然灾害和疾病侵袭的预防控制能力较弱。蒙古人畜牧业主要养殖骆驼、马、牛、山羊绵羊。蒙古是世界第二大羊绒出产国,但因加工设备和技术的落后无法实现高附加值产品效益。在蒙古国,2002年成立的蒙古肉制品生产公司是蒙古最大的肉类加工出口企业。

农业

蒙古农业以种植麦类、蔬菜、薯类和饲料作物为主,在经济体制改革后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谷物生产由1990年的72万吨,下降到了2005年的7.52万吨。因为农产品产出量无法满足国民基本需求,只能依靠大量进口。

林业

森林覆盖率为8.2%。[17]

渔业

库苏古尔湖盛产鱼类

第二级产业

工业

蒙古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失衡,以食品中肉、乳、皮革等处产品加工为主[18],采矿业和燃料动力的开发也是蒙古主要的工业发展部分,此外木材加工、电力纺织缝纫采矿业也具一定规模。主要出口畜产品,进口机器设备、燃料、工业原料和生活日用品等。

矿业

蒙古矿产资源丰富,萤石等蕴藏量大,矿储存量位居亚洲之首[18],故矿业在蒙古 经济体系中为主要发展产业,同时也是国家财政收入和出口外汇的主要产业。2005年时占到了蒙古国工业总产值的67.1%,占出口产品的76.9%。[19]

第三级产业

旅游业

蒙古国地域辽阔,拥有丰富多元的自然风光及舒适的气候环境,加上特殊的人文风情,故政府将旅游业视为第一发展产业,近年来极力发展观光产业,成为蒙古极具潜力的产业,并且政府订定出多种旅游相关政策,至蒙古旅游人数年年攀升。[20]

生活

蒙古包

Thumb
蒙古族的蒙古包

蒙古包为蒙古族特有的传统住屋,建筑方式为使用驼绳绑扎固定,使之成为一固定的圆形墙壁。上头圆顶称为陶敖,直径为1.5米,上头有繁复的花纹。蒙古包包顶外型均为圆锥体,会用一层或多层的毛毡、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矩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住以防风雪便于过夜,然后将哈那及乌尼按圆形接在一起绑住,搭上毛毡用锚绳系好。使用完毕后只要将哈那折叠成束,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蒙古包十分轻便,只需双峰骆驼或一辆牛车即可运行,并且只需要两、三个小时便可以搭建完成,十分适合游牧民族搬迁使用。

近年来经济技术发展,蒙古包的结构、材质有新的变革,有些增设窗户,增加通风及采光性,室内也增设许多现代用品。

现况

现今蒙古族大都仍保存传统的游牧生活,以畜牧业为主,过度放牧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问题接踵而来,然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使蒙古族得以发展原料出口工业。[21]此外,居住在都市中的蒙古族人已受西化影响,日常生活中可见到世界各地而至的商品与文化。[22]尤其在1990年代经济自由化过后,蒙古有一部分的人一夜暴富,至今,蒙古族的贫富差距也逐渐扩大。[23]

在蒙古,除了贫富问题之外,男女性别比差距的扩大也是显著的问题之一,女多男少的社会中,婚姻问题也随之而来。[24]

在外交部分,除了部分生活在中国俄罗斯等地的喀尔喀蒙古人,绝大多数的喀尔喀蒙古人多生活在蒙古国,而蒙古国作为中、俄两国之间的缓冲国,受两国较大影响。

参见

地名

明末清初蒙古各部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