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十善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十善业(梵语:Daśa-kuśala-karmāni),或称十善行、十善、十善业道,是佛教教义中的十种善行,也是修行者所要实践的善行[1]。
![]() |
居士戒包括五戒[2],和受持一昼夜的八关斋戒[3],在大乘佛教中,十善或作为戒律受持,则称为十善戒、十戒,不是指沙弥十戒。
概论
十善业道,即不做十恶业道,行十善行不犯五戒,可生欲界天[4]。十善业道中的身三善业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语四善业道: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5],再加命清净[6],即是四证净中的圣所爱戒或称贤圣戒[7]。说一切有部等,将七善业道归类入性戒[8],十善业道摄于而不含摄三妙行[9],比如十善业道不摄身语妙行之诸遮戒[10],和《施设论》所说诸业[11];根本[12]七善业道可称为尸罗、妙行、律仪[13]、别解脱、别解脱律仪[14]、业道[15]、业[16],意三善业道:不贪欲、不瞋恚、正见,不是实意业、胜义意业[17]。
龙树《大智度论》称,行善业道及不自放逸,不论受戒与否,皆名尸罗[18],尸罗可略说为八种身口律仪及净命[19],不饮酒是其中身律仪[20];十善业道是总相戒,在身口业七善业道所摄之戒外,不饮酒摄入不贪中[21];十善业道是持戒之根本,又称为旧戒,佛陀出世与否都常在,而其余律仪是佛陀出于恶世时制定的戒律,违犯十善戒,忏悔不能除去其恶报[22];十善业道中,身口七善业道是戒[23],七善业道是业,意三善业道不是业,以其能起业,又因业而生,故而合并为十善业道[24]。
Remove ads
内容
十善业道,是于十恶行所依止之处,远离故而发起之业道[25]:
- 不杀生:不杀害人类以及畜生下至昆虫等生命。[26]
- 不偷盗:不偷取他人财物。[27]
- 不邪淫:不与他人配偶及他人所监护之人发生性行为。[28]
- 不妄语:不对他人说谎话、空话,不颠倒是非。[29]
- 不两舌:不对他人提是非,不挑拨离间。[30]
- 不恶口:不用粗言令他人生起烦恼。[31]
- 不绮语:不花言巧语、阿谀奉承他人。[32]
- 不贪欲:不贪恋他人财富而欲求自身财富。[33]
- 不瞋恚:不怨恨或憎恶他人。[34]
- 正见(不邪见):有施与,有爱乐,有祠祀[35];有妙行、恶行,有妙行、恶行果[36];有此世,有他世,有化生有情[37];有父,有母[38];世间有阿罗汉,有正至,有正行此世他世[39],即于现法,知自通达,作证具足住:“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40]
正见引领[41]诸世间善行、出世间正行[42],正见不等同于三善根中的无痴[43]。三善根为无贪、无瞋、无痴[44],是十善之因[45],是生一切善法之心所法[46]。
Remove ads
世间善行
“ |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所有法,是众之所取,一切皆是四摄事:或有一取施者[47],或一取爱语者[48],或一取行利者[49],或一取同利者[50]。……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布施及爱语,或有行利者,同利诸行生,各随其所应,以此摄世间,犹车因釭运。 世无四摄事,母恩子养忘,亦无父等尊,谦下之奉事。 以有四摄事,随顺之法故,是故有大士,德被于世间[51]。” |
” |
注释与引用
相关条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