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五戒

佛教术语,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五戒
Remove ads

五戒(英语:Five precepts) ,佛教术语,为五种基本戒(尸罗),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标准,佛陀沿用并发展了其中的内涵,以此教导弟子,作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佛教僧侣为奉行清净的梵行,其戒律要求修行者远离任何形式的性行为,规定出家众应坚守独身;佛教鼓励在家众男女居士遵守五戒、奉行十善业道。

Thumb
上座部佛教

典籍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Remove ads

出处

五戒是佛教徒的基本修行内容,源自于古印度社会中普遍被接受的道德信条沙门修行规范,广泛见于《阿含经》等之中,例如《杂阿含经·八四五经》:

一般而言,五戒中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饮酒的具体规定,和不邪淫的对行淫行为确定,可参照律藏比丘戒;不邪淫的不可行淫对象指定,遵照经藏中的有关契经,其具体释义可参照律藏比丘戒中“媒嫁学处”间接记述的,古印度社会关于女子守护、摄受和婚姻的宗法[7]

Remove ads

综述

汉传佛教三藏》中记载有五部《广律》,未尝禁止在家众研读上座部佛教巴利律藏》,五戒具体内容作为尸罗广见于诸,下面以经论释义为主并援引僧伽跋陀罗翻译的此南传律藏之注释《善见律毘婆沙》,对违犯五项戒律的要素简述如下:

  • 违犯离杀生(不杀生)戒要具足四个条件:
  • 违犯离不与取(不偷盗)戒要具足四个条件:
    • 明知对象是有主之物[11]
    • 存有盗心。
    • 以各种方法取[12]
    • 该物被取离原处[13]
  • 违犯离欲邪行(不邪淫)戒要具足四个条件:
    • 行淫的对象,对于男人,是与有守护女或他女妇等[7],行不净行[14],包括二十种女人:母护女,父护女,父母护女,兄护女,姊护女,宗亲护女,姓护女,法护女,(夫主)自护女,罚护女;买得妇,乐住妇,雇住妇,衣物住妇,水得妇,镮得妇,婢取妇,执作妇,俘虏妇,暂住妇。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注释书中对于女人也有类似的规定[15]
    • 清醒地受乐之淫心[16]
    • 行淫前做种种加行[17]
    • 以男根入于行淫道[14],此道为女人三道或男人二道[18]

戒律与道德信条相比注重行为的实质细节,与世俗法律相比注重行为的本质心态,诸律藏比丘戒对上述三重罪等要区分预备中止未遂既遂等情况,而作不同判罚[19]。律藏的离杀生戒中,指定杀害对象为人类,明确判定堕胎是杀生,比丘戒中的三净肉规定和不杀生戒是不同的戒律。离不与取戒中,对各种各样盗取行为的判定,与世俗律法息息相关,比如盗取包括了逃税这类的犯罪,特别是盗取物价值五钱(合四百贝齿)就形成最重罪的规定,所参照的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货币及其死刑刑法[20]。在律藏中,行淫含摄的性行为还包括了非自愿被迫性行为[21],和无体液交换安全性行为[22],对未至不净行根本业道非插入式性行为亦有判罚[23],其中“故弄出精”[24],和“摩触女人”[25],在比丘戒中分别单立学处

“邪淫”正翻为“欲邪行”,即淫欲引起的邪行[26],指“不适当的性行为”。在《阿含经》当中,明确了不适当的行淫对象[4],尤其是侵犯他人妻妇[27];在论书中,将契经中邪淫的各种成获罪之处统称为“非境”[28]。印度部派佛教,对“不适当”的界定涉及了特定时期的风俗习惯[29],而有所增补。分别论者之《舍利弗阿毘昙论》和犊子部三法度论》增加了“非道”行淫[30]说一切有部中,释义邪淫时以私通为主[31],受害者是女子的夫主或摄受防护者[28],《大毘婆沙论》对“非境”进行了分析补充,未嫁女若已许配他人则摄受者为未婚夫否则为法定顺位监护人,受学禁戒女[32]寄客女、自货女的摄护者是君王等人[33],还简要分析了邪淫的动机根源[34];《法蕴论》将“非道”、“非处”、“非时”等性行为[26] ,也纳入邪淫的范围,后期的说一切有部论书,记述了具体解释:“非道”为非阴道,“非处”为塔庙、寺院、光亮处,“非时”为怀胎、饮儿乳、受斋戒时,并效仿误杀界定而进行了误与不误的论述[35]。此外推测为二世纪或三、四世纪集出的《正法念处经》列有多种邪淫[36]。这些增补规定不见于源于斯里兰卡传承的现代上座部佛教,以及学术界认定的初期佛教时期[37]

大乘佛教经论中的不邪淫戒,依据时空不同、宗派及论师见解,而又有增减变化。比如针对“非时”,在《瑜伽师地论》中增列了“秽下时、有病时”[38],《十不善业道经》又增列了“昼日时、彼不乐欲时”[39]。此外还延伸至后世视为非法的贩卖婚强迫婚性暴力[40],还给出了夫主及旁人不知晓的通奸的获罪理据[41],《瑜伽师地论》又将男性对男性或黄门的性行为,非量(一日超过五次)和非理(不依世礼)之性行为,和教唆媒合他人邪淫的行为纳入其中[38]汉传佛教优婆塞五戒略论[42]提到了与卖淫女性交易不犯邪淫罪,如果不付费,就犯邪淫[43],而大乘佛教有经论要求戒除自慰、和不得获取性服务[39]。《优婆塞戒经》等对邪淫也有专门阐述[44],一般认为,这些是大乘佛教将居士戒扩大改写而成[45]

虚诳语(妄语)[46],如说各种谎言,颠倒是非,毁谤他人[47];最严重的妄语,就是作伪证[5];对比丘则更有“妄说自得上人法学处”[48]。离虚妄语,一般也要远离十恶中的其他三种语恶业[49]:离间语(两舌)[50],如搬弄是非,对某人如此说,对另一人又那般说;麁恶语(恶口)[51],如骂人,声色俱厉羞辱他人;对于比丘则更有与女人“说鄙恶语学处”[52];杂秽语(绮语)[53],如有动机、有私心地说好话,或说无用的玩笑话。以上三项身律仪和四项语律仪合称为圣所爱戒[54]

饮酒导致放逸和失念[55],故而制戒离饮酒[56]优婆塞学处[57],前四学处被归类入性戒,而离饮酒学处被归类入遮戒[58];在受持离非梵行[59]的一昼夜八关斋戒[60],有说法将五学处都列为尸罗支,也有说法将前四学处列为尸罗支,离饮酒列为不放逸支[61]。不饮酒在现代通常也涵盖了摄入能成瘾或致幻的所有管制药物,而是否包括非管制的成瘾物,如官府社会允许的槟榔烟草咖啡、含咖啡因饮食品等,涉及了各地社会风俗习惯的差异[62]

在论书中,有说在家众可视个人能力而受持五戒,从受持一戒直至全部受持五戒,更有加持不淫;有说在家众必须受全部五戒,但可部分持戒[63];有说持戒优婆塞必须受持全部五戒[64]。在佛教的因果论中,一个人此生受持五戒不犯,不造五逆十恶,未来世不堕于三恶趣[65],再投生于人或天人[66],行十善而如法修行[67],直至最终般涅槃[68]。此外诸经中也提到一些前提,如:不毁谤贤圣[69],不伪作沙门[70]

Remove ads

受五戒八戒文

全一卷。又作授五戒八戒文。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一般于受戒之际朗诵本文。内容分为八戒文五戒文两部分。

五戒文,分五章:(1)发诚启请章,(2)悔过洗罪章,(3)转邪归敬章,(4)说相合(令)修章,(5)回向愿海章。

五戒之项目见于第四章。

上座部佛教五戒

根据泰国阿阇黎苏达.法拉.布达哥斯(Somdet Phra Buddhaghosacariya)《奉持八关斋戒》(The Eight-Precept Observance)的五戒戒相[71]

不杀生戒

  1. 杀因:杀的动机。
  2. 杀法:用何种方式夺其性命。
  3. 杀心:有杀的念头。
  4. 杀业:导致生命死亡。

【这些内容需要再核对】以上要素都成立才会违犯此戒,只要有一条要素不成立就不会违犯此戒。

不偷盗戒

  1. 有主物。
  2. 知为有主物。
  3. 意欲偷盗。
  4. 行偷盗。
  5. 物品因此行为而被盗。

五条要素都成立才会违犯此戒,只要有一条要素不成立就不会违犯此戒。

不邪淫戒

  1. 不应发生性关系的对象(他人的配偶、伴侣,以及他人所照顾、监护的未成年少女)[72]
  2. 意欲和上述对象中的任何人交媾。
  3. 行交媾。
  4. 有淫乐。

四条要素都成立才会违犯此戒,只要有一条要素不成立就不会违犯此戒。

不妄语戒

  1. 谎言。
  2. 意欲说谎。
  3. 说谎。
  4. 其他人领解(理解所说的谎言)。

四条要素都成立才会违犯此戒,只要有一条要素不成立就不会违犯此戒。

不饮酒戒

  1. 酒或麻醉品
  2. 意欲饮用(诸酒或麻醉品)。
  3. 受用。
  4. 酒或麻醉品经喉而入。

四条要素都成立才会违犯此戒,只要有一条要素不成立就不会违犯此戒,例如依医师指示服药酒,不犯此戒。

相关

注释与引用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