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北盆地

位在台灣北部的盆地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盆地
Remove ads

台北盆地台湾北部的一个地理区域,是一片平坦的冲积平原的盆地海拔20米以下的盆底面积243平方公里[1],以首都台北市为中心。台北盆地北侧为大屯火山群,西邻林口台地,南接雪山山脉,东南边则是松山丘陵。台北盆地的形状接近三角形,三个端点分别是南港回龙关渡

Thumb
四兽山眺望台北盆地
Thumb
台北盆地范围简图

流经台北盆地的主要河流包括淡水河基隆河大汉溪新店溪,重要的人工渠道则有瑠公圳二重疏洪道等。西部麓山带是一系列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岭和谷地,高度低于1000米。它的岩盘以褶曲的第三系沉积岩为,夹少许火山岩。

史前时代,台北盆地是凯达格兰族等原住民的居住地,并且与西班牙人和荷兰人贸易[来源请求]

今日,台北盆地是台北市及新北市的发展核心。

Remove ads

形成

Thumb
台北盆地空拍图

在3000万~500万年前,台湾西半部大部分区域还只是欧亚大陆板块东南边缘的一小部分,属于滨海到浅海的环境,不断地累积由邻近欧亚板块河川所带来的沉积物,形成台北最古老的沉积岩地层。到了大约500万年前,菲律宾海板块开始碰撞欧亚大陆板块,引发了造山运动,且不断持续著。直到约200万年前,造山运动达到高峰期,将现在的台湾岛推出海平面,但那时候的台北地区还只是一片丘陵,古淡水河自东南流向西方,经泰山由林口附近出海,在河口形成林口冲积扇。此时由于造山运动的推挤,不但让山脉隆起,也造成断层带的产生。

大约80万年前,大屯火山群开始爆发,形成较高的火山地形;地形的变动使古淡水河因此转而偏北,流入台湾海峡;由于河川的转向,林口冲积扇便停止发展。大屯山火山群的活动持续进行着,台北地区也一直维持着丘陵的地形,直到大约40万年前,位于林口与台北之间的山脚断层陷落,使林口抬升为台地,而台北则开始陷落形成盆地;除此之外,观音火山也开始喷发,促使古淡水河南岸的地形上升,由于台北陷落成为盆地,再加上观音火山喷发所造成的地形改变,台北盆地成为较低处,所以邻近的基隆河与大汉溪均转向注入淡水河,形成庞大的淡水河流域。

大屯火山群的活动直到约20万年前才渐渐的趋向缓和,但是火山的熔岩阻断了淡水河的入海口,将台北盆地堰塞成湖(即古台北湖),于是台北盆地的表面开始有沉积物,逐渐将崎岖的丘岖的丘陵填平。虽然出海口被阻断,但是河川的流动仍然在进行;约至3万年前,因为河川的侵蚀作用,使脆弱的火山崩塌堆积物开了口,积聚在古台北湖中的水,也随着河川的流动,流向大海,留在盆地中的只有湖水褪去后的污泥和原本就已形成的淡水河流域,而盆地的底部则持续沉降。

距今约6000年前,台北盆地持续沉降,但是由于整个地球的气温回暖,及冰河融化的影响,造成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回台北盆地,使盆地内部再度陷入一片汪洋,此时的台北湖是呈现半淡水湖的堆积。当海平面下降后,台北湖内的水再次回到海洋的怀抱,再加上河川的堆积,使台北盆地逐渐变成现在这种面貌。

更多信息 年代, 大事记 ...
Remove ads

地质

台北盆地地质结构研究,自日治时代由出口雄三(1911年)与丹桂之助(1939年),以钻井资料及区域地质特性,推论出盆地由正断层陷落所造成。[2]

台北盆地基盘以上为第四纪地层,包含[2]

松山层

松山层由丹桂之助命名,泥砂互层为主,分布于台北盆地大部分地表附近,于盆地西北区域最深,东南最浅。

景美层

主要是石英岩为主之砾石,砾径最大约10公分。

五股层

以砂层为主,杂以砾石层与泥层,泥层属细粒黏土,砾石层由石英岩组成夹带少量安山岩块。

板桥层

板桥层之最深部为安山岩砾石层,于盆地西北区域则含有火山碎屑岩块,顶部则呈缟状泥层,乃湖相沉积物。

台北盆地内所属行政区

台北市:约270万人

万华区 中正区 中山区 大同区 信义区 松山区(全区)

内湖区 南港区 大安区 文山区 士林区 北投区(不含山区)

新北市:约308万人

板桥区 永和区 三重区 芦洲区(全区)

中和区 土城区 树林区 三峡区 新庄区 泰山区 五股区 新店区

桃园市:11560人[3]

龟山区回龙地区回龙、龙寿、龙华三里)

合计约579万人(2014年7月)

相关

资料来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