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四川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省行政单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四川省 (中華民國)
Remove ads

四川省邮政式拼音Szechwan),简称为“”,为中华民国的一个省,延续清朝所设置的22省之一,华中七省之一,辖境相当于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

事实速览 四川省, 国家 ...
Remove ads

管辖范围

Thumb
亚新地学社1936年《袖珍中华全图》的四川省地图

民国初,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重庆市的全部及现时西藏自治区的江达、贡觉、江卡一线以东区域。民国3年(1914年)将康定等31县、1委员划属川边特别区;民国27年(1938年)9月将雅安等14县2局划属西康省;民国28年(1939年)5月将重庆市改置院辖市,并将巴县沙坪坝、磁器口、小龙坎、歌乐山、石桥场、九龙铺、黄葛垭、唐家沱、寸滩、香国寺等地划归重庆市。因此,四川省辖域在民国时期有三次缩小。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303,318平方公里。辖境包括今四川省大金川河流及宝兴、芦山、美姑、昭觉等县以东地区,重庆市大部(除渝中、江北、南岸、沙坪坝、九龙坡、大渡口六区大部分外)。东与东南滨湖北省湖南省,南接云南省贵州省,西界西康省,北邻甘肃省、西北与东北则是青海省陕西省

人口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1]

更多信息 调查年代, 户数 ...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四川省的人数为12万0830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4.48%[2]

Remove ads

历史沿革

更多信息 四川历史系列条目 ...

保路运动与辛亥革命

宣统三年(1911年),成都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蒲殿俊尹昌衡先后任都督。民国元年(1912年)3月11日,成都、重庆两地军政府合并,成立中华民国四川都督府。民国2年(1913年)6月,袁世凯任命胡景伊为四川都督。民国5年(1916年)5月22日,四川督军陈宧在四川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称帝。同年6月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为民国大总统,于7月6日任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旋蔡锷病情恶化,于9月离川东渡日本治病。民国7年(1918年),熊克武自任四川靖国军总司令,并兼摄四川省之军、民两政。

川系军阀割据

民国8年(1919年)4月,四川防区制形成,各个防区军阀割据,相互混战近十五年之久。其中逐渐形成了刘湘刘文辉邓锡侯田颂尧杨森李家钰罗泽洲刘存厚等八个主要军阀派系。民国10年(1921年)6月熊克武辞职,推举刘湘就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民国13年(1924年)刘湘任川滇边防督办,四川善后督办。民国十七年(1929年)国民政府授于刘文辉为四川省政府主席。民国21年(1932年),刘湘、刘文辉交战。民国22年(1933年)刘湘邀蒋中正入川平叛。民国23年(1934年)12月刘湘任四川省主席、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刘文辉任西康省主席。

川军出川抗日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沿海沿江的各类工矿企业、高等学校和文化团体也纷纷内迁至四川,四川成为中国的大后方。同时300万川军出川抗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民国28年(1939年)9月,蒋中正兼任四川省主席,同月,重庆成为一等院辖市,一个月后便再升重庆市为陪都。民国29年(1940年)11月,蒋中正辞去四川省主席职务,由张群兼任。同年12月,重庆成为永久陪都,划离四川省,四川成为战时的直隶省。

国共全面内战

民国35年(1946年)之后,邓锡侯王陵基先后任四川省主席。民国38年(1949年)11月30日,同样来自四川的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第二野战军占领重庆。12月10日,蒋中正携其子蒋经国,从成都飞往台湾,从此就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大陆。12月11日晚,刘文辉以西康省主席兼二十四军军长的名义通电投降解放军,是为彭县起义。四川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化装逃亡,被解放军逮捕。12月27日,共军贺龙部占领成都,中华民国四川省至此结束[3]

1950年2月,唐式遵被任命为四川省政府主席,四川省政府复置于西康省西昌县。3月27日,解放军占领西昌县。同日,逃亡至越嶲县的唐式遵战死。至此,四川省政府彻底消亡。

行政区划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道制

辛亥革命后,四川省与其他起义各省不同,并未撤道。保留清代道的举措,应与四川省辖域辽阔、事务繁杂、各地情形不一有关。直至民国元年(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道仍继续存在。民国2年(1913年)2月7日,全省置川西、川东、上川南、下川南、川北、边东、边西7道。民国3年(1914年)4月,将边东、边西2道往属川边特别区;5月,各道改名为西川、东川、建昌、永宁、嘉陵道。在接受南京国府领导后,也没有立即废除道制。直至南京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令四川省政府取消道尹制并更正实业厅等名称电》的公电后[4],四川省政府才遵照此令,于民国19年(1930年)初废道。

西川道
民国2年(1913年)2月置川西道,观察使驻成都县(今四川省成都市城区)。民国3年(1914年)5月改名[5]。道尹为繁要缺,一等[6],辖成都、华阳简阳广汉崇庆什邡双流新都温江新繁金堂郫县灌县彭县崇宁新津平武江油北川彰明茂县汶川绵阳德阳安县绵竹梓潼罗江懋功松潘理番等31县[7]。民国19年(1930年)废。
东川道
民国2年(1913年)2月置川东道,观察使驻巴县(今重庆市城区)。民国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铜梁、大足、璧山、涪陵、合川、江北、武胜、奉节、巫山、云阳、万县、开县、巫溪、达县、开江、渠县、大竹、宣汉、万源、城口、忠县、酆都、垫江、梁山、酉阳、石砫、秀山、黔江、彭水等36县。民国19年(1930年)废。
建昌道
民国2年(1913年)2月置上川南道,观察使驻雅安县(今四川省雅安市)。民国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要缺,二等,辖雅安、名山、荣经、芦山、汉源、西昌、冕宁、盐源、昭觉、天全、会理、盐边、越嶲、乐山、峨眉、洪雅、峨边、夹江、犍为、荣县、威远、眉山、丹棱、彭山、青神、印崃、大邑、蒲江等28县。民国19年(1930年)废。
永宁道
民国2年(1913年)2月置下川南道,观察使驻宜宾县(今四川省宜宾市)。民国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简缺,三等,驻泸县(今四川省泸州市城区)。民国4年(1915年)3月改为二等[8]。辖泸县、宜宾、庆符、富顺、南溪、长宁、高县、筠连、璜县、兴文、隆昌、屏山、马边、合江、纳谿、江安、资中、仁寿、资阳、井研、内江、叙永、雷波、古宋、古蔺等25县。民国19年(1930年)废。
嘉陵道
民国2年(1913年)2月7月置川北道,观察使驻阆中县(今四川省阆中市城区)。民国3年(1914年)5月改名。道尹为要缺,二等,辖阆中、南充、西充、营山、仪陇、邻水、岳池、苍溪、南部、广元、昭化、通江、南江、巴中、剑阁、蓬安、广安、三台、射洪、盐亭、中江、潼南、遂宁、蓬溪、乐至、安岳等26县。民国19年(1930年)废。
边东道
民国2年(1913年)3月22月置[9],观察使驻巴安县(今四川省巴塘县),辖康定、巴安、义敦、泸定、雅江、道孚、理化、怀柔、稻城、贡噶、盐井、甘孜、丹巴、定乡、安良、炉霍等16县。民国3年(1914年)4月裁道,地入川边特别区。
边西道
民国2年(1913年)3月22月置,观察使驻昌都县(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县),辖昌都、德荣、武成、宁静、察雅、贡县、察隅、科麦、恩达、邓柯、石渠、白玉、德格、同普、嘉黎、硕督、太昭等17县。民国3年(1914年)4月裁道,地入川边特别区。
Remove ads

行政督察区

四川省当初并未推行督察专员制度。后因围剿红军需要,仍自民国24年(1935年)4月起,参照《剿匪区内各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条例》,划定全省为18个督察区,选择适中之县为专署所在地,并于5月实施,作为省政府辅助机构,次年7月呈准备案。民国27年(1938年)9月,第十七、第十八区及所属14县、1设治局划入西康省,行政督察区减为16区。抗战胜利后,行政督察区数目不变,唯各区辖县有所变化,成都市、自贡市直属省政府,于民国36年(1947年)6月核准备案。其设置情形如下:[10]

四川省政府直辖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时,辖有成都市。民国28年(1939年)1月设自贡市筹备处,隶属于省政府管辖。
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温江县,辖温江县成都县华阳县新都县灌县新繁县郫县双流县新津县崇庆县彭县崇宁县12县。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第十三区金堂县划入第一区,辖县增为13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温江专区,属川西行署区
第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资中县重龙镇,辖资中县资阳县内江县威远县荣县井研县仁寿县简阳县8县[11]。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资中专区,属川南行署区
第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永川县,辖永川县巴县江津县綦江县荣昌县大足县璧山县江北县合川县铜梁县10县。民国30年(1941年)8月,专署迁驻巴县土桥镇,9月增领北碚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巴县专区,1949年12月20日巴县专署机关迁至璧山,改称壁山专区,属川东行署区
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眉山县,辖眉山县洪雅县夹江县青神县丹棱县彭山县蒲江县邛崃县大邑县9县。民国28年(1939年),第十七区名山县来属,辖县增为10县。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眉山专区,属川西行署区
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乐山县,辖乐山县犍为县屏山县峨嵋县马边县峨边县雷波县7县。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第十二区沐川县划入第五区,辖县增为8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乐山专区,属川南行署区
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宜宾县,辖宜宾县南溪县长宁县庆符县江安县兴文县珙县高县筠连县9县。民国33年(1944年)增领沐爱设治局。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民国37年(1948年)12月,沐爱设治局改称沐爱县,辖县增为10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宜宾专区,属川南行署区
第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泸县,辖泸县隆昌县富顺县合江县纳谿县古宋县古蔺县叙永县8县。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泸县专区,属川南行署区
第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酉阳县,辖酉阳县涪陵县酆都县南川县彭水县黔江县秀山县石砫县8县。民国30年(1941年)10月增领武隆设治局,民国33年(1944年)8月改称武隆县,辖县增为9县。民国34年(1945年)11月增领农祥设治局。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专署改驻彭水县,石砫县划属第九区,辖县减为8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涪陵专区,属川东行署区
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万县,辖万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云阳县开县忠县城口县8县。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第八区石砫县划入第九区,辖县增为9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万县专区,属川东行署区
第十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大竹县,辖大竹县(驻城厢镇)、渠县(驻渠江镇)、广安县(驻城厢镇)、邻水县(驻鼎屏镇)、垫江县(驻桂溪镇)、梁山县(驻中城镇)、长寿县(驻城关镇)[12]。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大竹专区,属川东行署区
第十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南充县,辖南充县岳池县西充县蓬安县营山县仪陇县南部县武胜县8县。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南充专区,属川北行署区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遂宁县,辖遂宁县潼南县安岳县乐至县中江县三台县射洪县盐亭县蓬溪县9县。民国29年(1942年)12月,增领沐川设治局,民国31年(1942年)2月改称沐川县,辖县增为10县。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沐川县划属第五区,辖县减为9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遂宁专区,属川北行署区
第十三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绵阳县,辖绵阳县安县梓潼县罗江县绵竹县德阳县什邡县广汉县金堂县9县。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第十四区彰明县划入第十三区,金堂县改隶第一区,辖县数不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绵阳专区,属川西行署区
第十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剑阁县,辖剑阁县广元县苍溪县阆中县昭化县江油县北川县平武县彰明县9县。民国30年(1941年)10月,增领青川县旺苍设治局,民国34年(1945年)7月改称旺苍县,辖县增为11县。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专署改驻广元县,彰明县划属第十三区,辖县减为10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剑阁专区,属川北行署区
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达县,辖达县开江县宣汉县万源县通江县南江县巴中县7县。民国33年(1944年)10月析巴中县、达县、通江县地置平昌设治局,隶第十五区。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民国37年(1948年)12月,平昌设治局改为平昌县,治江口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达县专区,属川北行署区
第十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茂县,辖茂县汶川县理番县松潘县懋功县5县。民国28年(1939年)增领靖化县,辖县增为6县。民国30年(1941年)3月增领兴中设治局麦桑设治局(该2局实陟并未成立)。民国36年(1947年)调整行政督察区,辖域未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茂县专区,属川西行署区
第十七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雅安县,辖雅安县名山县芦山县宝兴县天全县荥经县汉源县7县及金汤设治局。民国28年(1939年),名山县改属第四区,其余划入西康省,改称“西康省第二行政督察区”。
第十八行政督察区
民国24年(1935年)4月成立,专署驻西昌县,辖西昌县昭觉县宁南县会理县冕宁县盐源县盐边县越嶲县8县。民国27年(1938年)4月增领宁东设治局。民国28年(1939年),划入西康省,改称“西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Remove ads

县级行政区

清代四川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15府、4直隶厅及9直隶州,下辖11厅、11州、120县。辛亥革命后,保留清代各府、州、厅,仅将各府附郭县废除,以首县原有辖境为各府区域。民国2年(1913年)2月,各府、厅、州改置为县[13],仅懋功、松潘、理番等厅境内各族杂居,且地处边隀,仍保留厅制;3月,四川民政长将行政区划呈报内务部[14]。民国3年(1914年)4月,将边东、边西2道所辖康定、安良、化林、雅江、道孚、理化、怀柔、定乡、稻城、贡噶、巴安、义敦、德荣、武成、盐井、宁都、昌都、察雅、贡县、察隅、科麦、恩达、邓科、甘孜、炉霍、石渠、德格、白玉、同普、丹巴、嘉黎、硕督、太昭等32县划属川边特别区;6月,懋功、松潘、理番等厅才改制为县[15]

民国27年(1938年)9月将雅安、天全、荣经、芦山、汉源、宝兴、西昌、晚宁、盐源、昭觉、会理、盐边、越嶲、宁南等14县及金汤、宁东2设治局划属西康省。民国28年(1939年)5月将重庆市改置院辖市。民国38年(1949年)时,四川省划分为16行政督察区,下辖2市、141县、3设治局及北碚管理局。民国77年(1988年)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年)10月停用。四川省各县、市、局沿革情况如下:

更多信息 四川省, 行政督察区 ...

行政区划年表

更多信息 西元, 民国纪元 ...

政府

省会

设于成都,但自民国5年(1916年)至民国24年(1935年)重庆升为院辖市之前,省长多不愿去成都就职,故先后7次在重庆设立四川省长行署、四川省长公署、四川督军公署、四川省政府。重庆是当时四川省实际上的政治中心。民国38年(1949年)12月,共军进驻成都,省政府迁往西康省西昌县。

省行政机构

辛亥革命爆发后,张培爵夏之时等人领导重庆新军于宣统三年十月七日(1911年11月27日)起义,并于当日成立蜀军军政府,下设总司令处及军政、行政等部,由张培爵任都督。此前,十月一日(西历11月21日),在广安县已经建立蜀北军政府。十月六日(西历11月26日),在泸州成立川南军政府,后又称川南军政分府。次日,在省会成都建立大汉四川军政府,长官为都督,下设内政厅、外交司等机构。民国元年(1912年)1月,川南军政府并入蜀军军政府。2月2日,蜀军军政府与大汉军政府合并为四川军政府。7月12日,设民政长。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长为巡按使,下设政务、财政、教育、警察等厅。民国5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民国15年(1926年)11月27日,国民党中央叔治会议议决设立川康绥抚委员会,作为处理四川全省及川边特别区军务、政务的临时权力机构。翌年1月1日,川康绥抚委员会在重庆成立。民国16年(1927年)1月后,四川省隶属于武汉国民政府。4月5日,武汉国民政府命令将川康绥抚委员会改组为四川省临时政务委员会。4月12日蒋中正发动清党以后,四川省改隶南京国民政府。民国17年(1928年)11月7日,国民政府裁四川省临时委员会,置四川省政府委员会,下设民政、财政等4厅。

民国24年(1935年)10月8日,改组四川省政府,任命卢作孚等为厅长[58]。民国36年(1947年)5月13日,行政院决议改组四川省政府[59]。民国38年(1949年)12月,解放军攻入成都,省主席王陵基在逃亡途中被解放军逮捕。民国39年(1950年)2月,唐式遵在胡宗南保荐下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驻西昌。同年3月,解放军分成南北两路进逼西昌,西昌最终撒守。唐式遵逃亡至川南途中,遭到彝民与解放军包围,最终遭到击毙,四川省政府至此结束。

川西行署

民国38年(1949年)12月,为了适应战时需要与配合反攻军事而设置川西行政公署,由冷寅东任川西行署主任,但他上任后没多久便投共。

历任四川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大汉军政府都督
四川军政府都督
  • 尹昌衡(1912年2月 - 1913年6月,由大汉都督改任;1912年7月以后由胡景伊护理)
  • 胡景伊(1913年6月 - 1914年6月)
四川将军
  • 胡景伊(1914年6月 - 1915年8月,由四川都督改任)
  • 陈宦(1915年8月 - 1916年5月,1915年5月会办军务)
  • 周骏(1916年5月 - 6月,署理)
  • 蔡锷(1916年6月 - 1916年7月)
四川督军
  • 蔡锷(1916年7月,由将军改任)
  • 罗佩金(1916年7月 - 1917年4月,护理)
  • 戴戡(1917年4月 - 11月,署理)
  • 周道刚(1917年11月 - 12月,代理)
  • 刘存厚(1917年12月 - 1918年2月)
四川靖国军总司令
四川督军
  • 刘存厚(1920年10月 - 1921年3月,北洋政府任命)
  • 熊克武(1920年10月 - 12月,广州国民政府任命)
川军总司令
  • 刘湘(1921年6月 - 1922年5月)
  • 刘成勋(1922年7月 - 1923年5月,1922年10月起为临时总司令)
四川善后督办
  • 刘湘(1923年7月 - 1924年5月)
四川督理
  • 杨森(1924年5月 - 1925年2月)
四川督办
  • 杨森(1925年2月 - 5月,由四川督理改任)
  • 刘湘(1925年5月 - 1926年7月)
  • 邓锡侯(1926年5月 - 10月?,由吴佩孚任命)
四川行政公署民政长
四川省巡按使公署巡按使
  • 陈廷杰(1914年5月23日 由民政长改任)
  • 陈宧(1915年5月1日 署理)
  • 黄国瑄(1916年4月14日 署理)
  • 刘体干(1916年5月24日 署理)
  • 蔡锷(1916年6月 - 7月,兼任)
四川省长公署省长
  • 蔡锷(1916年7月,由巡按使改任)
  • 罗佩金(1916年7月 - 9月,兼署)
  • 戴戡(1916年9月 - 1917年11月,署理)
  • 张澜(1917年11月 - 1917年8月,护理)
  • 熊克武(1920年12月30日)
  • 刘湘(1921年6月 - ?,推兼)
  • 刘成(1922年12月 - ?,推临时省长)
  • 刘湘(1922年12月 - ?,推临时省长)
  • 杨森(1924年2月 - ?)
  • 邓锡侯(1924年5月 - ?)
  • 赖心辉(1925年2月 - ?)
  • 杨森(1926年5月 - ?,由吴佩孚任命)
  • 刘湘(1927年)
  • 赖心辉(1927年)
  • 刘成勋(1927年)
  • 刘文辉(1927年)
四川省政府主席
  • 刘文辉(1928年11月 - 1934年12月)
  • 刘湘(1934年12月 - 1938年1月)
  • 张群(1938年1月 - 8月,4月起由王缵绪代理)
  • 王缵绪(1938年8月 - 1939年9月)
  • 蒋中正(1939年9月 - 1940年11月)
  • 张群(1940年11月 - 1947年5月,1946年9月起由邓锡侯代理)
  • 邓锡侯(1947年5月 - 1948年4月)
  • 王陵基(1948年4月 - 1949年12月,被解放军俘虏)
  • 唐式遵(1950年2月 - 3月,由胡宗南推荐)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