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宋陵
北宋皇室的陵墓群,位于河南省巩义市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宋陵,又称北宋皇陵,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巩义市,是北宋的皇家墓葬群,共包括八座帝陵,包括除徽钦二帝之外的北宋其余七位帝王的陵墓,以及宋太祖赵匡胤之父宋宣祖赵弘殷的陵墓,又称“七帝八陵”。除此之外还有21座皇后袝藏陵,以及上千座陪葬墓[1]:6。宋陵以大量的石像著称,地面上现存上千件石刻造像,被称为“大地上的露天石雕博物馆”[2]。
地理环境
北宋王朝定都于东京汴梁,但汴梁城地处平原地带,周围地下水位较高,不适合建造大型陵寝。当时皇室信奉“五音姓利”的阴阳勘舆术,北宋皇帝为赵姓,为角音,与木行相对应。木主东方,阳气在东。因此,赵姓在阴阳地理上以东高西低为最佳,南高北低亦可。而巩县地处嵩山之阴,东侧为青龙山,南侧为金牛山和白云山,北边则为伊洛河,东南依山,西北傍水,整体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与最利角姓木行的地理形势相符。另外,巩县东距东京开封约122千米,西距西京洛阳约55千米,位于两京之间的来往要道上。因此,巩县东南一带被选为北宋皇陵的陵区[1]:3-4, 448-449。
历史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宋太祖在巩县营造安陵,并迁葬父亲赵弘殷于此,为北宋皇陵的营建之始[3][4]。其后又先后建造了永昌陵、永熙陵、永定陵、永昭陵、永厚陵、永裕陵和永泰陵[1]:6。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设永安县管理陵区。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升永安县为永安军[1]:440-441。
靖康元年(1127年),金军攻陷东京城,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变,宋徽宗和宋钦宗都被金人虏走。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徽宗死于金国,初葬于五国城。绍兴和议后,金人将宋徽宗的灵柩送回南宋,宋高宗将之安葬在绍兴的南宋六陵,上陵号永祐陵。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钦宗也死于金国,宋高宗为钦宗发丧,上庙号、谥号,给陵寝遥上陵号为永献陵。但直至十年后,金人方将钦宗依一品礼安葬于回郭镇南原,陵台为圆形,无石刻神道,目前已无任何地面遗存[5]。
北宋灭亡后,宋陵遭到了严重破坏,金军和刘齐政权先后对宋陵进行了大规模的盗掘。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秘书少监郑刚中赴西安途径巩县,曾记录永昭陵的阙角楼已经半毁,下宫仅剩地基,永厚陵的下宫亦被火焚毁[6]。韩淲在《涧泉日记》中曾记录绍兴十八年(1148年)太常少卿方庭硕出使金国路过宋陵的情状:“先是诸陵俱遭发,哲宗至暴骨,庭硕解衣裹之,惟昭陵如故”[7]。元朝时期,宋陵再次遭到破坏,成为废墟[1]:20。


宋陵在明清时期受到了保护,朝廷不时会遣官致祭,并树碑以纪念。陵区土地被划为官地,禁止种植农作物。但民国以后,陵区土地渐渐转入私人手中,农民为了扩大耕地,对陵区土地进行平整。因宋陵南高北低,一些靠北的石像被埋入土中,一些石像直至近年方才从土中重新挖出[1]:20[8]。时至今日,宋陵部分陵园仍为耕地,在油菜花开或麦收的季节,田野中的石像形成一景,吸引一些游客和摄影爱好者专程前往[9][10][11]。
宋陵于1963年被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82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Remove ads
布局与制度

宋陵诸陵园的布局大致相同,皆由上宫、下宫、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陵区附近还设有寺院,以为陵墓主人魂灵诵经祈祷[1]:410。北宋帝陵在布局上大体上承袭唐代的皇陵制度,但因北宋皇帝生前不建陵寝,死后又要在第七月下葬,陵园修建时间短,因此陵园规模上比起唐代帝陵较小[1]:448[13]。
另一方面,北宋皇室信奉堪舆术和“五音姓利”,宋陵的选址和构筑受此影响极大。根据阴阳堪舆术的理论,角音最利方向为丙(东南)、壬(西北)方位,其中丙地又尊于壬地。因此,宋陵的皇后陵、陪葬墓、下宫和寺院等均位于帝陵上宫的西北方位。同一陵区中,晚建的帝陵位于之前的帝陵西北侧,而同一个陵园中,晚建的皇后陵亦位于最早建的皇后陵西北侧,即是由丙地向壬地排列。同样因阴阳堪舆术的影响,宋陵诸陵均坐北朝南,但又呈南高北低的态势,从鹊台、乳台至宫城逐渐降低,陵台则位于全陵的低凹处,一反中国古代建筑逐进增高的传统,成为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孤例[1]:448-449[13]。
上宫为祭奠的核心区域,帝陵的上宫皆以陵台为主体,封土下为地宫。神墙围于陵台四周,形成宫城。神墙四角建有角阙,每面正中开神门,门侧为阙台,四门外均置石狮一对。南神门外为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着象征依仗的石像生。神道南端设置一对乳台,整个陵园的最南端设一对鹊台。北宋帝陵的宫城平面为方形,据《宋史·礼志》记载,永安陵“陵台三层正方,下层每面长九十尺,南神门至乳台,乳台至鹊台,皆九十五步,乳台高二十五尺,鹊台增四尺。神墙高九尺五寸,环四百六十步,各置神门、角阙”[14]。其后的七座帝陵都大体遵循了这个制度。据实测,永安陵的南神门至乳台的距离为151米,乳台至鹊台的距离为141米,神墙东西宽230米,南北长227米,陵台底边长22.5米,上边长8.5米,高6.4米[13]。


除永安陵外,宋陵中其他帝陵的上宫均有60件石像,皇后陵的石像数目减半,为30件。石刻种类上,望柱、马和控马官、虎、羊、文官、武官、宫人和狮子为帝陵与后陵均有,而象和驯象人、瑞禽、甪端、客使和武士则为帝陵独有。其中象和驯象人为宋陵始设,并为之后的明清皇家陵寝所沿用,其位于仅次于望柱的最南端,造型设计和位置均符合史料中关于宋朝卤簿的记载[1]:454-455[15]。
帝陵的石像除东、西、北神门各一对石狮外,其他石像均位于乳台以北、宫城以南的神道两侧。神道石像东西对称,从南向北分别为:一对望柱、一对象和驯象人(共二象二人)、一对瑞禽、一对甪端、两对马和控马官(共四马八人)、两对虎、两对羊、三对客使、两对武官、两对文官、一对南门狮、一对武士、一对上马石、神门内和陵台前各一对宫人。帝陵的一对南门狮为行走状,而其他各门的石狮均为蹲坐姿。皇后陵的石像除四神门各一对石狮外,神道两侧从南向北分别为:一对望柱、一对马和控马官(共二马四人)、两对虎、两对羊、一对武官、一对文官、一对宫人。皇后陵四门的石狮均为蹲坐姿。另外,一些陪葬墓前也置有石像,大臣墓前各置一对望柱、一对石虎和一对石羊,三品以上则再加一对石人[1]:21。
Remove ads

下宫又称寝宫,用以供奉墓主饮食起居。宋陵的下宫皆位于帝陵上宫的西北部,其中永安陵、永昌陵和永熙陵的下宫位于袝葬的皇后陵南侧,其余五陵的下宫位于袝葬的皇后陵以北[1]:449。
下宫自成宫院,门前有一对石狮。以永厚陵下宫为例,下宫有正殿、影殿、斋殿和守陵人居所等建筑,内供奉帝后的衣冠画像等[16]。

宋陵诸陵中,除被追封的宋宣祖赵弘殷和昭宪杜太后合葬于永安陵外,其他的皇后均袝葬于帝陵,在帝陵的西北方向单独修建陵园。皇后陵的平面布局与帝陵相同,只是规模较小,从南到北依次为鹊台、乳台、神道、神墙围绕的陵台。神墙四角有角阙,每面中间有神门。除保泰陵外,其余皇后陵均无专门的陵名,而是统一称“园陵”[1]:449-450。章献明肃皇后下葬时,因其曾临朝听政长达十一年,因此将其谥号由二字增为四字,陵墓名称亦由“园陵”改称“山陵”。此后北宋一朝曾临朝听政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包括慈圣光献皇后、宣仁圣烈皇后、钦圣宪肃皇后,陵墓均称“山陵”[1]:452。
与之前的后陵相比[17],章献明肃皇后的山陵制度,除地宫有所增深外,地面建筑尺寸并未变化[18]。在永安陵、永昌陵、永熙陵和永定陵的袝葬后陵中,除章穆郭皇后陵和章惠杨皇后陵宫城较小(边长约80米),其余后陵宫城的边长均在100-110米。但在慈圣光献皇后下葬时,其山陵“诏增十步”,此后宣仁圣烈皇后和钦圣宪肃皇后的山陵亦尊此制。此三座后陵的宫城边长经实测超过115米。而之后于永裕陵和永泰陵袝葬的其他皇后陵,宫城边长仍在100-110米之间,体现出“园陵”与“山陵”制度上的差异[1]:452。
由于宋朝皇帝不在生前预先建陵,皇后若先于皇帝而死,因帝陵位置未定,则袝葬于先代皇陵。这种帝后异陵域而葬的作法在历代皇陵中所罕见[13]。
Remove ads
北宋朝廷为宋陵专门设置了四处寺院,分别为永昌禅院、永定禅院、昭孝禅院和宁神禅院,分别位于西村、蔡庄、孝义和八陵四大陵区。永昌禅院供永安陵、永昌陵和永熙陵三陵享用,位于三陵附近,具体位置今已无考。永定禅院专为永定陵修建,遗址位于今芝田镇后泉沟村西,东南距离永定陵上宫约1千米。昭孝禅院为永昭陵和永厚陵而建,建成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徽宗政和年间曾改称寿圣寺,遗址位于伊洛河北岸的今康店镇寺沟,地面已不存形迹。宁神禅院为永裕陵和永泰陵而建,遗址位于今芝田镇八陵村西,东南距永裕陵上宫约1300米,南距永泰陵上宫约850米,民国时尚存山门、大殿、东西厢房等建筑,文革期间被毁[1]:410-414。
现存陵墓
北宋皇陵现有地面遗存的陵墓包括8座帝陵,18座皇后陵,以及一些附葬墓,分别位于四处陵区[1]:8:
西村陵区为宋陵最早的一处陵区,位于西村镇常封村和滹沱村之间,东南依嵩山北麓的金牛山,东邻青龙山,依坡地而建,南部地势较为隆起,北部地势平坦,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永安陵、永昌陵和永熙陵[1]:9。
- 永安陵:史料中称“安陵”[3][4][19],为赵匡胤之父宋宣祖赵弘殷与昭宪杜太后的合葬墓。赵弘殷最初葬于开封东南,昭宪杜太后于太祖建隆二年(961年)六月崩,同年十月与其合葬。乾德元年(963年)一同迁葬于此。永安陵袝葬有四座皇后陵,分别为宋太祖孝明王皇后、孝惠贺皇后以及宋太宗懿德符皇后、淑德尹皇后的陵墓,目前仅有孝惠贺皇后陵和淑德尹皇后陵有地面遗存。
- 永昌陵:为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位于永安陵西部略偏北处,两陵上宫东西距离约为450米。赵匡胤崩于开宝九年(976年)十月,次年四月葬于永昌陵。永昌陵附葬两座皇后陵,均有地面遗存,分别为孝章宋皇后陵和宋真宗章怀潘皇后陵(保泰陵)[1]:12。
- 永熙陵:位宋太宗赵炅的陵墓,位于永昌陵上宫西北侧约1千米处。赵炅崩于至道三年(997年),同年十月葬于永熙陵。永熙陵袝葬三座皇后陵,均有地面遗存,按时间先后分别为元德李皇后陵、明德李皇后陵和宋真宗章穆郭皇后陵[1]:12。
西村陵区各帝陵的具体位置和图片如下表所示:
西村陵区各皇后陵的具体位置和图片如下表所示:
蔡庄陵区位于芝田镇蔡庄村北岭,包括永定陵一座帝陵及其袝葬陵墓。
- 永定陵:为宋真宗赵恒的陵墓。赵恒崩于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同年十月葬于永定陵。永定陵西北侧袝葬三座皇后陵,均有地面遗存。其中章献明肃刘皇后陵紧邻永定陵上宫,其西北方向上还分布着两座后陵,分别为章懿李皇后陵和章惠杨皇后陵[1]:13-14。
永定陵的袝葬墓除三座皇后陵外,还有有两座陪葬墓和一组已失原位的石像群。1号陪葬墓紧邻章惠杨皇后陵西侧,地面现存石虎和石羊各一对,应为皇室陪葬墓。2号陪葬墓位于章惠杨皇后陵以北约230米处,目前立有一通清代石碑,上书“宋丞相孝肃包公墓”,因此也称包公墓。墓前现存一根望柱,一对石虎和一件石羊。此外,在永定陵西北约3千米处有一组石像群,共四件,包括一件石虎,一对石羊和一件武官,被习传为寇准墓[1]:133-135。
永定陵及各袝葬皇后陵的具体位置和图片如下表所示:
Remove ads
孝义陵区是四个陵区中最靠北的一处,位于巩义市区南部,西南距永定陵约4.5公里,依岗地北坡而建。孝义陵区由东南向西北分别建有永昭陵、永厚陵两座帝陵,两陵上宫东西间距约为300米[1]:15。
- 永昭陵:为宋仁宗赵祯的陵墓。赵祯崩于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同年十月葬于永昭陵。永昭陵于1995年起开始实施抢救保护工程,其上宫建筑按原制复建,为宋陵诸陵中唯一一座[20]。永昭陵西北隅为慈圣光献曹皇后陵[1]:16。
- 永厚陵:为宋英宗赵曙的陵墓。赵曙崩于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同年八月葬于永厚陵。永厚陵西北隅为宣仁圣烈高皇后陵。其西北部还曾清理出三座宗室陪葬墓,分别是魏王赵𫖳墓,燕王赵颢墓和兖王赵俊墓[1]:16-17。
孝义陵区各帝陵和皇后陵的具体位置和图片如下表所示:
Remove ads
八陵陵区位于芝田镇八陵村南,在四个陵区中处于西南方,南依嵩山余脉白云山,北接伊洛河,地形开阔,岗坡平缓。从东南向西北依次分布着永裕陵和永泰陵[1]:17。
- 永裕陵:为宋神宗赵顼的陵墓。赵顼崩于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同年十月葬于永裕陵。永裕陵西北隅最靠近上宫的为钦圣宪肃向皇后陵,其西侧分别为钦慈陈皇后陵和钦成朱皇后陵,另一座位于钦慈陈皇后陵和钦成朱皇后陵北侧,为宋徽宗显恭王皇后陵[1]:19。以上四座皇后陵目前均有地面遗存,另据记载,徽宗的明达、明节皇后亦袝葬于显恭王皇后陵[21],惟现已无地面遗存[1]:19。永裕陵下宫的西北侧还有四处陪葬墓,其中一座为宋徽宗第十女康淑帝姬(商国公主)墓,现存有“宋故商国公主追封记”碑和石像,另外三座现存墓冢,墓主不明。此外,因在此区域还发现了“故赠邓国公主追封记”碑和“宋故蜀国公主追封记”碑,说明宋徽宗女惠淑帝姬(邓国公主)和安淑帝姬(蜀国公主)的墓亦在此处[1]:245-254。
- 永泰陵:为宋哲宗赵煦的陵墓,位于永裕陵西北约500米处。赵煦崩于元符三年(1100年)一月,同年八月葬于永泰陵。永泰陵西北隅为昭怀刘皇后陵[1]:19。在永泰陵的西北部曾出土“宋故杨国公主墓志铭”,应为宋哲宗第四女杨国公主墓的所在地,惟地面已不存任何形迹。此外,永泰陵下宫西北约1.5公里处的清西村南岭一带分布有陪葬墓群,墓主均为北宋皇室成员,在该处曾收集到9件零散石像,目前于永定陵内集中保存[1]:280-282。
八陵陵区各帝陵的具体位置和照片等信息如下表所示:
八陵陵区各皇后陵的具体位置和照片等信息如下表所示:
其他相关遗迹
宋陵及其附近还保留着一些与宋陵相关的其他遗迹,主要包括宋陵采石场、砖瓦窑场、永裕陵防洪堤和会圣宫遗址[1]:441。
宋陵采石场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区大口镇,地处南横岭南麓,东距宋陵陵区约25千米。采石场山谷长约1千米,大致呈东西向,斜坡上布满采石面与采石坑。山谷底部堆积着大量半成品和废料。宋陵石像应为在采石场先雕刻为半成品,运抵陵区后再进行加工雕刻。山谷南侧的山坡上有采石运料的断续车道遗迹,为车轮经过轧磨形成的车辙痕迹,车辙间距约为105厘米。采石场的坑壁断崖上刻有七处与宋陵采石有关的题记,惟年代久远,多数已模糊不清[1]:441-443[22]:121-122。
宋陵采石场于2013年3月5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
1994年于巩义市坞罗河北岸台地上发现一处宋代砖瓦窑遗址,该处遗址东距北宋永安县城(现芝田镇)约1千米,共发现13座宋代砖瓦窑,并出土了大量的宋代砖瓦构件。从该处发现的部分刻有“定陵官”和“官”等字样的陶板、筒瓦,以及出土的兽面瓦当和嫔伽头像等建筑构件,与永定陵上宫和永定禅院出土的同类器物完全相同,由此证实此处砖瓦窑场是专为宋陵烧制砖瓦建材的官办窑场[1]:443-445。
在西村镇张嘴寨村北至堤东村之间的白云山下,保留有一处宋代防洪堤的遗迹。该防洪堤用经过修整的红石杂河卵石堆砌而成,西北距永裕陵约2公里,略呈东西向,南北共分三道,用以分流白云山北麓下泄的洪水向东、西两边,以保护永裕陵免遭山洪[1]:445。

会圣宫地处凤台山南麓,北宋时为东、西两京之间的交通要道,属永安县管辖。会圣宫仿汉代原庙之制,于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动工兴建,并于次年落成。落成时,宫内供奉宋太祖、宋太宗和宋真宗的御容[24],神宗熙宁年间增加供奉宋仁宗和宋英宗的御容[1]:445-446。
会圣宫遗址位于今洛阳市偃师区山化镇寺沟村,南距北宋时期的永安县城约4千米,与其隔伊洛河相望。遗址南北长约260米,东西宽约180米,现为耕地,其东、西、南三面均为断崖。遗址上现存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全称“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碑铭”,刻立于景祐元年(1034年)。该碑通高9.2米,碑文由翰林学士石中立撰文,记录了会圣宫的建设经过、地理位置和建筑,宫内“奉安圣容”的礼仪以及“士庶朝谒”的盛况[22]:478。该碑于2013年3月5日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3]。
在该碑西北方约百余米处尚存一件八棱石柱。该柱为青石质地,柱身八个棱面,其中四个棱面的上、下腰部各雕饰有一个凸三棱体。柱顶为双重圆顶,之间有椭圆形装饰。柱底为方形石座,座上作素面覆盆[1]:446。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