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泰陵
宋哲宗赵煦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永泰陵是宋哲宗赵煦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芝田镇八陵村[1],为宋陵八陵陵区的两座帝陵之一(另一座为永裕陵)。永泰陵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驾崩后修造。同年八月八日,宋哲宗入葬永泰陵[2]。
历史

赵煦初名赵佣,为宋神宗赵顼的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去世前被立为皇太子,并于神宗驾崩后继位[3]。赵煦在位15年,于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十二日驾崩,享年23岁,庙号宋哲宗[4]。
哲宗驾崩后,因其无子,由其弟赵佶即位,是为宋徽宗。哲宗驾崩次日(元符三年正月十三日),由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惇任山陵使,尚书、吏部侍郎徐铎任礼仪使,尚书、兵部侍郎黄裳任卤簿使,御史中丞安惇任仪仗使,知开封府吴居厚任桥道顿递使,开始山陵修造和丧礼准备[5]。同年四月二十四日,由礼部侍郎赵挺之代替徐铎出任礼仪使,御史中丞丰稷代替安惇出任仪仗使,尚书、兵部侍郎陈轩代替黄裳出任卤簿使[6]。山陵名称“永泰陵”由章惇所上[7]。同年八月,哲宗灵柩出殡,灵车行至巩县时因雨陷入泥沼不能出,在野外暴露整宿。桥道顿递使吴居厚等人因此被贬[8][9]。八月八日,哲宗入葬永泰陵[2]。
Remove ads
布局
永泰陵位于永裕陵西北约500米处,陵区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370米,布局与宋陵中其他帝陵大致相同,由上宫、下宫、祔葬皇后陵和陪葬墓组成[10]:254。
永泰陵上宫主要地面建筑的基址皆存,陵园地势南高北低,大致分四阶,从最南端的鹊台至乳台为第一阶,乳台至南神门为第二阶,南神门至陵台为第三阶,陵台至北神门为第四阶,每阶落差约1-1.5米[10]:254。
陵园的最南端为鹊台,分东、西两座,均存夯土基址,平面大体呈正方形。两座鹊台基址间距40米,东鹊台基址边长约7.7-7.8米,高4.1米;西鹊台基址东西长12米,南北宽9.6米,高6.3米[10]:254。
鹊台以北约136米处为乳台,亦分东、西两座,现均存夯土基址,平面呈长方形。两座乳台基址间距42米,其中东乳台严重损毁,现存基址呈长方锥状体,东西长8米,南北宽5米,高5.2米;西乳台基址东西长9.6米,南北宽6.3米,高5.2米[10]:254。
乳台以北约134米处为宫城的南神门。宫城为陵园的核心区域,最中央为陵台。现存陵台呈方形覆斗状,高14.7米,底部边长49-51米,顶部边长14-16米。陵台下为地宫,陵台四周为神墙,四面神墙正中均开有神门,神墙的四角均置角阙。四面神门的阙台和四个角阙现均存夯土基址,根据这些建筑基址的位置实测,宫城平面为边长240米的正方形[10]:254。
-
东乳台基址
-
神道西列石象、石望柱和西乳台基址
-
武士石像(东)与南神门东阙台基址
永泰陵的石像雕刻风格上和永裕陵的相似,反映了北宋晚期更为成熟细腻的雕刻技法。人物类石像形体修长,袍服衣纹刻画自然。动物类石像在突出形状的同时,重视神韵的表达。永泰陵的石象形象饱满,雕刻细腻,被认为宋陵石像中的佳作[10]:456-457。
永泰陵的上宫石像现存56件(北宋帝陵上宫按制应有60件石像),缺失三件宫人石像和神道西列的驯象人石像,另外两件上马石现埋于地下。大多数石像分列于乳台以北的神道东西两侧,东西两列石像生间距40米,每列的石像与石像间距4.4-5米[10]:256。
-
神道西列石像生
-
神道东列石像生
永泰陵神道两侧现存的石像从南向北依次为:
-
石望柱(西列)
-
石望柱(东列)
- 象与驯象人两组:东西列各有一组象与驯象人石像,每组包括一件石象和一件驯象人石像。西列的驯象人已缺失,故现存象两件和驯象人一件。石象的鼻尖向内弯曲,鼻端卷一物,似是甜瓜。象背上披鞯褥,中间雕饰莲花,两侧浮雕莲花蹬。络头和蹬系上雕有团花图案,项带和后鞦上雕有铃铛和缨穗。驯象人石像位于东列石像南侧,形体较矮小,卷发披肩,头束巾带。驯象人身穿圆领窄袖袍,脚穿圆头履,双手握一镐状物[10]:262。
-
石象(西列)
-
石象与驯象人石像(东列)
- 瑞禽石屏两件:东西列各一件瑞禽石屏,造型与永裕陵的相似,屏顶呈山形,四面浮雕山石纹。瑞禽为马首禽身,作展翅回望姿态,禽尾似扇面。东列的瑞禽石屏底座缺失,显得较矮[10]:262。
-
瑞禽石屏(西列)
-
瑞禽石屏(东列)
-
石甪端(西列)
-
石甪端(东列)
- 马与控马官四组:每组包括一件石马和两件控马官石像,东西各两组,共四件石马和八件控马官石像。石马体型瘦高,长颈细腿,身披鞯褥,两侧刻有马蹬。东西两列最南侧的控马官石像的头部残缺,其余均大致完好。控马官均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腰束革带,脚穿圆头鞋,身前腰下垂有两条帛巾,其中东列从南数第一个和西列从南数第二个控马官左臂上搭有汗巾。姿态上,东列从南数第二个和西列从南数第四个控马官手持马鞭,其余控马官则作叉手姿势[10]:262。
-
石马与控马官石像(西列南一)
-
石马与控马官石像(西列南二)
-
石马与控马官石像(东列南一)
-
石马与控马官石像(东列南二)
- 虎四件:东西列各两件石虎,虎头仰视,唇部等细节雕刻较突出[10]:262。
-
石虎(西列)
-
石虎(东列)
- 羊四件:东西列各两件石羊,四肢跪卧,长颈,身型较之前各陵的更为瘦小[10]:262。
-
石羊(西列)
-
石羊(东列)
- 客使六件:东西列各有三件客使石像,均为外族打扮,手捧宝物,面容悲戚。其中东列从南数第一个客使下颌蓄长须,头戴高筒顶敞沿帽,身穿圆领窄袖袍,手捧鹿角状宝物;第二个客使身材矮小,头发束成长鞭披在肩上,头戴六棱卷沿帽,身穿圆领窄袖袍,手捧珊瑚状宝物;第三个客使方脸多髯,双耳戴耳环,头戴高冠,身穿窄袖袍,手捧长方形宝盒。西列从南数第一个客使头部和下身残缺,可看出身穿长衫,手捧瓶状宝物;第二个客使圆脸高鼻,双耳戴耳环,头戴尖顶花帽,身穿圆领窄袖袍,手捧一圆角方形宝盒;第三个客使头部缺损,身穿窄袖袍,手捧长方形宝盒[10]:262-266。
-
客使石像(西列南一)
-
客使石像(西列南二)
-
客使石像(西列南三)
-
客使石像(东列南一)
-
客使石像(东列南二)
-
客使石像(东列南三)
- 武官四件:东西列各有两件武官石像,均戴五梁冠,冠额雕有菱形花饰,身穿右衽宽袖长袍,项间有方心曲领,胸部束帛带,身后的帛带下有两段花结长帛,中间以圆环相连,两侧垂有佩玉。双手拄剑,剑身缠有绶带[10]:266-271。
-
武官石像(西列南一)
-
武官石像(西列南二)
-
武官石像(东列南一)
-
武官石像(东列南二)
-
文官石像(西列南一)
-
文官石像(西列南二)
-
文官石像(东列南一)
-
文官石像(东列南二)
- 南门狮两件:宫城南神门外有一对东西间距22米的门狮,均为行走姿,狮头向内,西侧为合口牡狮,东侧为张口牝狮[10]:272。
-
南神门石狮(西)
-
南神门石狮(东)
-
武士石像(西)
-
武士石像(东)
- 上马石两件:南神门外近门处东西各有一件上马石,间距约6.5米,现均埋于地下不得见[10]:271。
- 宫人一件:按制在陵台两侧和南神门内各应有一对宫人石像,共四件,现仅存南神门东侧的宫人石像一件,头部已残缺[10]:271。
除此之外,宫城的东、西、北三面神门外各有两件门狮,共六件。东、西、北门的石狮间距在7.1-7.5米不等,均为左牡右牝,牡狮均为张口,牝狮则张口和合口的均有[10]:272。
-
南神门东侧宫人石像
-
西神门北侧石狮
Remove ads
永泰陵下宫位于祔葬的昭怀刘皇后陵北部略偏西处,地面上已无任何遗迹。根据考古勘探,永泰陵下宫遗址位于昭怀刘皇后陵北神门外约55米处,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135米。当地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曾挖出一些柱础石[10]:278。

永泰陵祔葬昭怀刘皇后陵(简称“刘皇后陵”)一座后陵。昭怀皇后刘氏为宋哲宗的第二任皇后,宋徽宗即位后尊其为元符皇后,后又尊为崇恩宫皇太后。政和三年(1113年),因刘太后干预朝政,徽宗打算将其废黜,刘太后也在左右的逼迫下用帘钩自缢而死,享年35岁[11]。
刘皇后陵位于永泰陵上宫的西北侧,其西鹊台南距永泰陵上宫西北角阙约45米。陵园地面上现存陵台,以及西鹊台、西乳台、四神门的门阙、东北和西北角阙的基址,根据现存的建筑基址,测得宫城边长约105米。刘皇后陵现存的陵台呈方形覆斗状,高9.7米,底部边长26米,顶部边长7米[10]:272。
永泰陵的陪葬墓区位于下宫西北,在永泰陵下宫北部曾出土“宋故杨国公主墓志铭”,应为宋哲宗第四女杨国公主墓的所在地,惟地面已不存任何形迹。陪葬墓区地面上还存有两件石马,立于原位,应分属另两座陪葬墓[10]:280。
参见
巩义宋陵被称作“七帝八陵”,除永泰陵外,还包括以下陵墓: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