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永昌陵
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永昌陵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陵墓,位于河南省巩义市西村镇,永安陵西部略偏北处[1],是宋陵西村陵区的三座皇陵之一。永昌陵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后开始建造,次年四月,宋太祖入葬永昌陵[2]。
历史

赵匡胤是赵弘殷的次子,母为昭宪杜太后,于后唐天成二年(927年)生于洛阳夹马营[3]。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赵匡胤成为枢密使郭威的部属[4]。后周世宗显德元年(954年),跟随世宗征战,拜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5]。显德六年(959年),升为殿前都点检[6]。恭帝即位后,赵匡胤于显德七年(960年)在陈桥驿发动兵变登基,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7]。
开宝九年(976年)十月,赵匡胤崩于万岁殿,庙号太祖,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十一月五日,太宗命开封府尹、齐王赵廷美为山陵使兼桥道顿递使,翰林学士李昉为礼仪使,知制诰李穆为卤簿使,侍御史知杂事雷德骧为仪仗使,开始山陵的建造和礼仪的筹备,薛居正为山陵上陵名“永昌陵”[8]。次年四月十三日,太祖的灵柩出殡,并于二十五日入葬永昌陵地宫[9]。
布局
与宋陵的其他帝陵一样,受阴阳堪舆术的影响,永昌陵的上宫南高北低,陵园最南端的鹊台与上宫最北端的北神门石狮之间的高度落差达17.3米。上宫的核心部分为宫城,陵台居于宫城中央,呈方形覆斗状,现存陵台底部南北长45米,东西长48米,顶部南北长14米,东西长18米。距陵台93-97米处,四周围有神墙,每面中间设神门,四角置角阙。神墙现已不存,仅存四个神门两侧门阙和宫城四角角阙的基址。其中神门两侧门阙之间距离为15米,门阙与角阙之间的距离在85-90米。根据门阙与角阙的位置,可测算出宫城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为240米[10]:33-35。
南神门以南约165米处为东西并列的两座乳台,为夯土台体,外侧包砖,平面呈长方形。现存乳台的部分台体,其中东侧乳台底部东西长12米,南北长6米,高3.2米,西侧乳台底部东西长11米,南北长6米,高3.6米,东、西乳台之间的间距约为42米。东侧乳台的西南角和西北角尚存有底层包砖[10]:33。
乳台南侧约155米为东西并列的两座鹊台,亦为夯土台体,外侧包砖,平面大致呈正方形。现存东鹊台底部边长9-10米,高5.7米,西鹊台底部边长12-14米,高5米。东鹊台西壁暴露出夯土层,南壁近西南角处有两块平砌砖,东南角处亦有一层断续的平砌砖。西鹊台东壁的北段尚存有六层包砖,残长1.2米,高0.44米[10]:33。
永昌陵上宫现存石像45件,除东、西、北三神门外门狮外,其余石像均对称分布于神道的东西两侧。东西两列石像生之间的距离为43.8米,而每列之中石像之间的间距为6-7.1米[10]:35。从永昌陵起,石像的制度已经完备,石像的体型比起永安陵明显增大,底座各面也进行了磨光处理[10]:456
永昌陵神道两侧的石像从南向北依次为:
-
望柱(西)
-
望柱(东)
- 象与驯象人两组:神道东西两列各有一件石象,西列有一件驯象人石像,东列的驯象人缺失。象为立姿,长鼻着地,头上系络头,身上披鞯褥,背上雕有莲花座饰,胸前和后鞦上挂有铃铛和缨穗。驯象人立于象北侧,圆脸卷发,身穿圆领窄袖短袍,左手执杖[10]:35。
-
象与驯象人石像(西)
-
石象(东)
- 瑞禽石屏两件:瑞禽石屏东西各一件,石屏均为平顶,两边斜杀,石屏侧面为素面,正面背景为山石,正中为瑞禽浮雕。瑞禽为马头禽身,面向南侧。石屏南下角雕刻有一只小兽,头部向上探望,后半身藏于洞内[10]:35。
-
瑞禽石屏(西)
-
瑞禽石屏(东)
-
石甪端(西)
-
石甪端(东)
- 马与控马官四组:每组包括一件石马和两件控马官石像,东西各两组,西列缺失三件控马官,共有四件石马和五件控马官石像。马四腿透空伫立,长尾及地,头戴络头,背披鞍鞯,颈部系有铃铛。控马官立于马两侧,头戴幞头,身穿袍服,腰束革带,脚着麻鞋。靠南的两件控马官为窄袖紧身袍,靠北的两件则为广袖宽身袍[10]:41。
-
马与控马官石像(西)
-
石马(西)
-
马与控马官石像(东)
-
马与控马官石像(东)
- 虎四件:石虎东西各两件,均为昂首蹲坐,长尾卷于一侧,腹下透雕。东列靠南的石虎头部缺损,西列靠南的石虎作张口状,其余为合口[10]:42。
-
石虎(西)
-
石虎(西)
-
石虎(东)
-
石虎(东)
- 羊四件:石羊东西各两件,均为昂首跪卧,长角盘曲。西列靠南的石羊为张口,其余三只皆为合口[10]:42-44。
-
石羊(西)
-
石羊(西)
-
石羊(东)
-
石羊(东)
- 客使两件:客使按制应为三对六件,现东西列各存一件客使石像,各缺两件。客使的容貌和服饰皆为外族样貌,东列客使头部残缺,身穿圆领窄袖袍,双手捧一圆盒;西列客使身材矮小,戴头盔,留长须,身穿窄袖袍,双手托圆盘,内盛一方形宝物[10]:44-47。
-
客使石像(西)
-
客使石像(东)
- 武官两件:武官按制应为两对四件,现东西列各存一件武官石像。武官身材高大,面蓄长须,头戴进贤冠,身穿交领右衽宽袖长袍,腰系帛带,脚着翘头履,双手拄剑[10]:47。
-
武官石像(西)
-
武官石像(东)
-
文官石像(西)
-
文官石像(东)
-
文官石像(东)
- 南门狮两件:南神门前两侧各有一件石狮,间距18米,均为行走姿,颈间套有项圈,背上拖有锁链,东狮张口,西狮合口[10]:47。
-
南神门石狮(西)
-
南神门石狮(东)
-
武士石像(东)
-
武士石像(西)
- 宫人一件:宫人按制应为两对四件,南神门内和陵台前各一对,现仅存陵台前西侧的宫人石像一件,身高头小,头戴幞头,身穿圆领宽袖长袍,腰间系革带,右手持长杖[10]:47。
Remove ads
永昌陵的下宫位于上宫西北约350米处,地面上现存一对南门石狮,两件石狮合口蹲姿,东西间距8.5米。石狮以北为下宫的范围,据勘探,下宫南北长约165米,东西宽约135米[10]:56。

孝章宋皇后为宋太祖的第三位正妻,崩于至道元年(995年)四月,权殡普济佛舍,于至道三年(997年)正月祔葬于永昌陵北[11]。孝章宋皇后陵位于永昌陵上宫以北约450米处,现仅存陵台,石像与其他建筑均已不存。现存陵台南北长17米,东西长16米,高5.7米。陵台以南约43米处有一道东西田埂,可判断为南神墙的位置,其余三面神墙已无迹可寻[10]:47。

保泰陵为宋真宗章怀潘皇后的陵墓,章怀皇后潘氏为北宋名将潘美的第八女,是宋真宗赵恒的首任妻子,于端拱二年(989年)五月薨逝。宋真宗即位后追封潘氏为庄怀皇后(后在仁宗年间改谥为章怀皇后以连真宗谥),葬永昌陵之侧,陵名保泰,为宋陵中唯一一个有陵名的后陵[12]。
保泰陵位于孝章宋皇后陵以西略偏北处,距孝章宋皇后陵约280米,地面上现存陵台和石像生。陵台现存部分平面呈方形,高3.8米,底面南北长11米,东西长9米,顶面南北长7米,东西长5米。陵台东侧52米和北侧48米处各有一道田埂,可判断为东、北两面神墙的位置,结合现存南神门宫人的位置,可大致确定保泰陵的宫城为边长不超过110米的方形。保泰陵现存21件石像,分别为2件望柱、1件马和3件控马官、4件虎、4件羊、2件武官、2件文官、2件宫人和3件门狮[10]:47-53。
永昌陵共有皇室陪葬墓15处,墓主包括许王赵元僖及夫人李氏、魏王赵德昭的夫人王氏、楚王赵元佐的夫人王氏等[13]。已发现两座陪葬墓,1号陪葬墓位于保泰陵北约660米处,墓冢已不存,仅存2件望柱和已移位的1件石羊和1件石狮。2号陪葬墓位于1号陪葬墓西北,两墓相距约90米,该墓墓冢已被夷平,墓室塌陷,仅存2件望柱和文武官各1件[10]:56-57。
参见
宋陵被称作“七帝八陵”,除永昌陵外,还包括以下陵墓: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