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干支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干地支是十干与十二支的合称、简通称为十天干十二地支,由两者经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成六十对,为一周期,循环往复,称为一甲子或花甲之年。
历史


古代中国用以记录年、月、日子及时期。汉字文化圈地区也曾跟随古代中国用干支记录时间。
因干支纪年法纪年时一周期为六十年,所以也用“甲子之年”或“花甲之年”来形容(60+1虚龄)或岁数之一的老人。
考古发现,最早在商朝后期帝王帝乙时的一块甲骨上,刻有完整六十甲子,说明在商朝时已经开始使用干支纪日了。根据考证,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即农历辛酉年属鸡)曾发生日食,这是中国古代使用干支纪日的确切证据。而使用皇帝年号纪年则始自汉武帝太初年号。[1]
干支在古代称干枝,好比树干和树枝[2][3],有主干分枝之意。
干支历作为中国传统历法,在古代中国一直使用,从未间断,对研究历史相当有帮助,便于推算历史时间。
Remove ads
修改法置闰倍数格里历
儒略历:4579年前,即公元前2997年的六十甲子儒略历(1582年的格里历前身),在同年1月1日起即星期五开始执行,取代旧罗马历的历法。一年设12个月(闰月只有13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只有366日不等,平年365日、包括平年:354-355天,闰月:384-385天,闰年于二月底增加一闰日(2月29日),年平均长度为365.25日。该历法将罗马执政官上任的一日订为一年的开始日,即由于累积误差随着时间越来越大,然后,教宗额我略十三世于1582年10月创建格里高利历提议的主要发起人。里利乌斯改革了儒略历制定的历法,由教皇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才颁行,后来得以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通行颁布后,委托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阿洛伊修斯·里利乌斯修订改为400置闰日历法的钦定后正式颁行,是定为10月15日的格里历。
干支年号
天干地支之起始点为5022年前的公元前2997年[来源请求],与之减去公元纪年换算后即为六十甲子纪年法。
- 公元纪年天干地支的是减去分别在以六十甲子:纪年以黄帝纪元后建立天干地支为开始,来自约公元前2997年+,循环以黄帝纪元(格里历前2997年)即元年开始计算,其余月份安排等与农历相同。换算方法为格里历年份+2997为干支年份,如2025年,则为干支2025+2997=5022年。起即由为六十甲子十天干十二地支纪年法计算机方法。
Remove ads
循环天干地支(甲子至癸亥年)
原则要求天干与地支配对使用,两两相配,始于甲子,终于癸亥,六十为一循环。即如下两组配对且交叉使用:
根据红色字体的又遁还历天干上(甲、丙、戊、庚、壬)而配对红色字体的地支上(子、寅、辰、午、申、戌);即由起蓝色字体的十天干(乙、丁、己、辛、癸)并配对蓝色字体的十二地支(丑、卯、巳、未、酉、亥)。
十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甲 | 乙 | 丙 | 丁 | … |
十二地支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亥 | 子 | 丑 | … |
Remove ads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巳 | 壬午 | 癸未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干支纪年
《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载记轩辕黄帝“作甲子,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谓之枝,枝干相配以名日,而定之以纳音。”创立干支纪年法,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共配成为六十组合,用来表示年、月、日之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即农历乙酉年属鸡),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四分历与干支纪年。可是,其实是类似的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位置来纪年,干支只是用以表示十二辰(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太岁)11.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会多走过一辰,这叫做“超辰”。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即农历丙子年属鼠)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将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前95年,即农历乙酉年属鸡)从乙酉改变为丙戌。而东汉的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从太始二年表面一样。
干支纪年,周期第一年为“甲子”(如黄巾起事口号为“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周期;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60甲子年后的天干地支,如:1744、1804、1864、1924、1984、2044年同为甲子年;1745、1805、1865、1925、1985、2045年同为乙丑年,依次类推。这种作记法俗称一为“天运岁次○○年”。
Remove ads
西历新年和华夏新年或干支历新年相差少于两个月;在西历新年后,华夏新年或干支历新年之前,例如西历1月2日,则续用上年之干支。夏历以正月初一为一年之始,[5]而干支历八字则以立春为一年之始。[6]
- 6×干-5×支+3(或1983)+60n=西历年(n为整数)
- 即,设年是西元后某年,干是年的天干(甲=1,乙=2,丙=3,…,癸=10),支是年的地支(子=1,丑=2,寅=3,…,亥=12),则
- 年≡6干-5支+3(mod 60)
- 证明
甲子=1,乙丑=2,丙寅=3,…,癸亥=60。设(干,支)是六十干支的第x组,则
x和干分别除以10时余数相同:x≡干(mod 10)
同乘以6:6x≡6干(mod 6×10)
x和支分别除以12时余数相同:x≡支(mod 12)
同乘以5:5x≡5支(mod 5×12)
两式相减:6x-5x≡x≡6干-5支(mod 60)
公元3年是癸亥年,是六十干支的第60组兼最后一组:年≡x+3(mod 60)
代入即得:年≡6干-5支+3(mod 60)。
- 注和例子
注一:第一行的意义是在60年循环中的位置。负数并无不可,因后面可任意加或减60的倍数(n是整数);但若规定头一行须为正数(第1至60个之间),则当(干-支)是负数时,在括号内加12或在括号外加60(12×5=60)。当且仅当(干-支)是负数时,[(干-支)×5+干]不是1至60间的整数。
注二:为何加3或1983:因公元4年和1984年是甲子年(1),1+3=4,1+1983=1984。这两年的差额1980是60的倍数。3容易记,1983年是小于现在的年份中,最接近现在者。
例子1:辛亥年。辛是天干中的8,亥是地支中的12。6×8-5×12=-12。1983-12=1971,1971+60=2031,1971-60=1911;计算得2031年、1971年和1911年都是辛亥年。
例子2之1:癸巳年到辛酉年最少隔几年?癸=10,巳=6,辛=8,酉=10,6×(8-10)-5×(10-6)=-32,-32+60=28,故最少隔28年。
例子2之2:反过来问,辛酉年到癸巳年最少隔几年?只要将上述答案取相反数,再加60,使之为正整数(或说用60减去上述答案),即为答案,故最少隔-28+60=32年。此运算特性符合一般大众对于循环事项的先后间距的认知。
可见所有亥年在60循环中都相当于[天干×6]:乙亥年:12;丁亥年:24;己亥、辛亥、癸亥:36,48,60。这是很简单直接的(第一次亥年是12),亦可从以上公式得出。
Remove ads
将西元后年分减3,再除以10,所得余数即为第几干(余0则视为第10干);将西元后年分减3,再除以12,所得余数即为第几支(余0则视为第12支)。
- 例如:公元1995年
1995-3=1992,1992除以10的余数是2,第2干——乙;1992除以12的余数是0,第12支——亥,故公元1995年为乙亥年。
- 再如:公元1861年
1861-3=1858,1858除以10的余数是8,第8干——辛;1858除以12的余数是10,第10支——酉,故公元1861年为辛酉年。
公元前纪年与干支纪年的换算表: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
天干 | 辛 | 庚 | 己 | 戊 | 丁 | 丙 | 乙 | 甲 | 癸 | 壬 | 辛 | 庚 |
地支 | 酉 | 申 | 未 | 午 | 巳 | 辰 | 卯 | 寅 | 丑 | 子 | 亥 | 戌 |
如:公元前155年
尾数5对应天干的“丙”;155除以12得余数11,对应地支的“戌”。该年为丙戌年。公元前8年则为癸丑年;公元前2年为己未年。
干支纪月
史书中通常以序数纪月[7],干支纪月除了月建(月支)之外,月干在研究中国历史时并不普遍,而较常用于计算八字。月建于春秋时期即已可见[8]。“以子建月”即以日南至的十一月为一岁的开始。可能到了唐代才配上天干[9]。
此外由于各帝王可能采用不同历法,因此干支纪月亦不见得准确。例如三国时期用景初历,可能出现在不同国家,却在不同日换月分的情况;一国是初一,另一国是前一个月的月末,此时月干支即不同。
计算八字时使用的干支历,与史书、传统历法(包括农历)或使用太阴历的紫微斗数有所不同。传统历法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作为一月,[10]而八字计算则以二十四节气其中的十二节气(非中气)所在时刻(非以日首)分月,并赋以地支之名,如大雪小寒之间为子月,小寒到立春为丑月[11]。因此八字计算过了当月节气发生之时刻才换月干支,可能产生月中与日中换干支的情况。
计算八字时使用的干支历以立春时刻为一年之始,每五年一循环,每月的天干由该月支所在年的天干决定。例如:若某年的子月所在之年为甲子年,则该子月为丙子月,紧接着其后的丑月是丁丑月。
年上起月的歌诀,《五虎遁月歌》:甲己之年丙作初,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岁首从庚起,丁壬壬位顺流行,若问戊癸何方法,甲寅之上好推求。
具体推算如下[12]:
公元纪年以下丙寅年六十月干纪年纪元后天干地支为开始,来自约(公元5年)开始计算:
公元纪年以下壬戌年六十月干纪年纪元后天干地支为开始,来自约(公元前4559年)开始计算:
干支纪日
干支纪日,60周期的时候大致合2个月一周期;一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天文计算指出干支纪日至少始于[13]《春秋》所记,鲁隐公三年夏历二月己巳日(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2月22日)之日食[14][15]。
儒略历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西元年能由4整除,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5日,4年1461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20日,合80年。这就是说,过了罗马失闰之后,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儒略历月日日期会反复一次循环。
格里历平年有365日,而每4年一次,西元年份可由100但非400年一次整除(非闰年,如1700、1800、1900、2100、2200、2300年为平年没闰年;如2000、2400年为闰年),闰年有366日,平均一年365.2425日,所以400年146097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2921940日,合8000年。这就是说,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由100但非400整除的西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800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2月18日,合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1949年10月1日[16],都是“甲子日”。
公式法
若为天干的“甲、乙、……、壬、癸”编上1,2,……,10等序号;地支的“子、丑、……、戌、亥”亦编上1,2,……,11,12等序号,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儒略历
格里历
其中奇数月i=0,偶数月i=6,C是年份除一百向下取整,y是年份后两位,M是月份,d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例如1912年2月=1911年14月。表示向下取整。gz除以60的余数是干支数,如果余数为0,则取60;gz或g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gz或z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查表法
口算法
- a=Y mod 80
- b=(5a+a÷4)mod 60
- c=10+C÷4-C(格里历),c=8(儒略历)
- d=(M+1)mod 2×30+[0.6(M+1)-3]-i
- M=13或14时平年i=-5,闰年i=-6(详见下表)
- e=D
- f=(b+c+d+e)mod 60
- g=f mod 10,z=f mod 12
一、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 a=-719 mod 80=1
- b=5×1+1÷4=5
- c=8
- d=(14+1)mod 2×30+[0.6(14+1)-3]-5=31
- e=22
- f=(5+8+31+22)mod 60=6
- g=z=6,己巳
二、公元前211年11月1日
- a=-210 mod 80=30
- b=(5×30+30÷4)mod 60=37
- c=8
- d=(11+1)mod 2×30+[0.6(11+1)-3]=4
- e=1
- f=37+8+4+1=50
- g=50 mod 10=0,z=50 mod 12=2,癸丑
三、公元1912年2月18日
- a=1912 mod 80=72
- b=(72 mod 12×5+72÷4)mod 60=18
- c=10+19÷4-19=-5
- d=(14+1)mod 2×30+[0.6(14+1)-3]-6=30
- e=18
- f=(18-5+30+18)mod 60=1
- g=z=1,甲子
由于华夏历法中每个月日数不定,且可能有闰月,故若在史书中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在计算经过的时间长度时会非常麻烦。而利用干支计日则可以方便地计算。
例:《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秦历每年十月为岁首,然后是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九月。计算此次出游的总日期数。
解:从癸丑(第50日)到丙寅(第3日)总共是13日。所以总出游日期数一定是60n+13。9个月大约是270日,但270日并不是60的倍数,所以可以判断有一个闰月;从而,n=5,总共出行10个多月,日期数为313天。
事实上,如果换算成西历,则为前211年11月1日出游,前210年9月10日驾崩,共313天。
干支纪时
以12时辰为期1日之纪时法,在周髀算经已有雏型[17]。干支纪时法则源起年代未明[7]。《史记‧历书》以十二支纪时,可能到了唐代才将十二支配上十干[8][9]。
以干支纪时,60时辰合5日一周期;一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日上起时亦有歌诀[18][19]。下表列出日天干和时辰地支构成的时辰干支,以东八区为准[20]:
宋代记时辰已有“初”、“正”之分[7][21][22]。如23时为“子初”,0时为“子正”。并可配合刻使用,如“己初初刻”、“子正四刻”、“寅初四刻”。
隋后普遍行百刻制,每天100刻[23]。至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颁行时宪历后,改为日96刻,每时辰八刻(初初刻、初一刻、初二刻、初三刻、正初刻、正一刻、正二刻、正三刻)[24][17]。自此每刻15分,无“四刻”之名。
从前一日23时到凌晨1时叫作子,继续下去,丑、寅……从11时至13时叫作午。所以现代,半夜0时叫“子夜”,白画12时叫“中午”。中午之前叫“上午”,中午之后叫“下午”。
在中国天文星象以及历法计算上,皆以子正0时分日[25][26][22]。惟在八字命理上,由于这会造成12时辰中,独有子时出生者被分割[27];造成当日凌晨0时至1时(早子时)出生者与前一日深夜23时至0时(夜子时)出生者虽有相同时干支,却为不同日干支的特殊情况,或存有命盘不连续之问题[28]。因之该如何处理子初出生者(是以子初、抑或子正换日柱),仍有很大争议。自古虽有取子正分日者[29][30][31],亦有当以子初分日之论[32];甚或认为徐子平四柱八字以子正分日、紫微斗数以子初分日者[33]。
年月日干支全同
阴阳五行说

-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五行中每一行都有不同性能。“木曰曲直”,意思是木有生长、升发之特性;“火曰炎上”,是火有发热、向上之特性;“土曰稼穑”,是指土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之特性;“金曰从革”,是金有肃杀、变革之特性;“水曰润下”,是水有滋润、向下之特性。古人基于此种认识,将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木、火、土、金、水本身,而是一大类在特性上可相比拟之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之抽象性能。
- 十干
阴阳五行是针对十干表示命运的说法,用了五行(木、火、土、金、水)与阴阳(阳为兄、阴为弟)配对。
- 十二支

十二支皆有相对应的五行。四季所对应的五行为:春季为木、夏季为火、秋季为金、冬季为水,土则是对应各季节的最后一个月分,用于表示季节转换。另外日语的训读来自地支所对应的生肖,比如“亥”的训读い(i)来自于いのしし(inoshishi),日本汉字写作“猪”。
将其分配为:
阴阳五行说是起源于中国的战国时代,为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与阴阳思想相互结合所产生。并且与干支结合而成为干支五行说,进一步成为天地间万物的根本起源。[来源请求]
方位和角度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