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新竹厅
台灣日本時代行政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新竹厅(日语:新竹庁〔新竹廳〕/しんちくちょう Shinchiku chō */?)为台湾日治时期行政区划之一,设立于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至大正9年(1920年)9月改制为新竹州前共辖有新埔、树杞林、北埔、头份、南庄、苗栗、大湖、三叉河和通霄等9个支厅,共包含41区6街291庄[1]。
沿革
1901年11月11日,台湾总督府以办务署负责地方政务,而县及厅介于总督府与辨务署之间,造成行政事务上的欠缺灵活而废止“三县四厅”,设“二十厅”之行政单位,划分台北县为基隆、深坑、台北、新竹、桃园等五个厅级行政区,新竹厅下辖新埔、树杞林、北埔、头份、南庄等五支厅。同月26日,新竹厅设立1至22区[2]。1903年1月1日,新竹厅实施街庄整并[3] 。1904年3月9日,头份支厅废止并改为中港支厅[4];同年11月1日,22区整并为20区[5]。1905年9月1日,区名由数字改为地名[6]。
明治42年(1909年)10月25日,台湾的行政区划由原来之二十厅,废止合为十二厅,原苗栗厅大甲支厅并入台中厅,其余地区并入新竹厅,辖区扩大后的新竹厅下辖北埔、树杞林、新埔、中港、南庄、苗栗、后龙、通霄、三叉河、大湖等10个支厅,而“出矿坑庄”、“石围墙庄”由三叉河支厅改隶苗栗支厅[7]。1912年12月1日,中港支厅厅舍迁到头份庄,中港支厅亦改称“头份支厅”[8]。1913年7月29日,台中厅大甲支厅的“鲤鱼潭庄”改隶三叉河支厅,并由苗栗三堡改为苗栗一堡[9]。1915年2月17日,后垅支厅并入苗栗支厅[10]。
1920年10月1日,时任台湾总督田健治郎为提高地方官的权限,废西部十厅,实施“五州二厅”制度,新竹厅与桃园厅(三角涌支厅除外)合并为新竹州,原新竹厅的范围设立新竹郡、竹东郡、竹南郡、苗栗郡、大湖郡。
-
新竹厅厅舍,1920年后作为新竹郡役所
-
1902年(明治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一日,新竹厅学校生徒联合运动会。在新竹城墙外空地举行的一场小学运动会中,来自新竹地区的十二所学校共同参加
-
1901年新竹厅位置,北侧灰色与青绿色间的红色地区
-
1909年新竹厅位置,北侧青绿色地区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Remove ads
族群分布
1926年的普查统计中,新竹厅人口中58,000人籍贯为福建、126,900人为广东。(以移民时清朝及明朝的区域划分福建省及广东省。)
县民组成以祖籍通行海陆腔客家话的广东省汕尾市辖下陆河县全县、海丰县及陆丰市两县之北部乡镇,河源市紫金县东南部乡镇,梅州市五华县南部乡镇,揭阳市揭西县上砂镇及五云镇、普宁市西半部乡镇、惠来县西北部乡镇等客家人后裔为主。
四县和潮州籍客家人次之;旧泉州府福佬人后裔、漳州府福佬人后裔、潮州府潮州福佬人后裔、海陆丰福佬人后裔、外省人及原住民族赛夏族、泰雅族为少数。
Remove ads
历届厅长

设施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