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段祺瑞

前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國務總理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段祺瑞
Remove ads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启瑞,字芝泉安徽合肥[1],祖籍江西饶州中华民国政治家,历任参谋总长国务卿国务总理临时执政。在任期间,反对帝制总统制,再造共和,提倡责任内阁制,主张武力统一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带领中国成为战胜国,加入国际联盟,并迫使外蒙古撤治。下野后隐居天津和上海,1936年病逝。著有《正道居集》。

事实速览 段祺瑞 段启瑞,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
Remove ads

生平

早年

段氏祖籍江西饶州,明末迁英山,清初迁安徽寿县,清末再迁安徽六安。祖父段佩,属李鸿章组建的淮军,以军功累提督,授振威将军,曾杀当地土豪刘楠、刘枢,与刘家结怨。父段从文,在乡务农,母范氏。[2]

幼年及入伍

1865年(同治四年),段祺瑞生于安徽六安太平集,为段佩长孙。[2]

1868年,段佩在外,刘家寻仇,父母携段祺瑞避安徽寿州。1870年,段佩回乡,声势浩大,全家迁合肥西乡,置田百余亩。[2]

1872年,段佩驻江苏宿迁,统领刘铭传军马队三营,他把段祺瑞接到身边,送私塾读书,又为段氏定下姻亲,女方为宿迁举人吴懋伟的女儿。[2]

1878年,段佩卒于任所,段祺瑞转学合肥西乡,一年多后因贫辍学。[2]

1881年,段祺瑞只身投奔族叔、威海某营管带段从德,补军营哨书。[2]

1882年,父亲在探访回家途中遭劫杀,不久破案,凶手伏诛。次年,母亲悲伤过度去世。段祺瑞将父母合葬于合肥西乡。[2]

学习经历

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紫竹林创办武备学堂,杨宗濂为总办,段祺瑞以优异成绩考入炮科一期。在天津,段祺瑞学习兵法、地形、军器、炮台、算法、测绘、国文等课程,“力学不倦,每届学校试验,辄冠其侪辈,与王士珍等齐名于时。”还修好从德国进口的管退炮瞄准器,受学校器重。1886年,段祺瑞赴合肥与吴氏完婚。[2]李鸿章至武备学堂考察,其他学生连射六炮都未中浮靶,段祺瑞每发必中。李鸿章又问了一些试题,段祺瑞对答如流,李鸿章叹:熟知军事,俾易造就,是一个可用之材![3]

1887年,以最优等从天津武备学堂毕业,分配旅顺炮台监修。次年生子宏业。冬,李鸿章奏派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生赴德意志帝国,第一批共五人,名单初呈时未有段祺瑞名,李鸿章予以修改。[3]另一说段祺瑞考取第一名。[2]另外四人为:商德全、吴鼎元、滕毓藻、孔庆塘。

1889年春,五人抵柏林,在普鲁士军官学校学理论与操练,之后到埃森克虏伯兵工厂实习。弗里茨·克虏伯英语Friedrich Alfred Krupp与李鸿章交好,曾亲往梅喷射击场授课。次年春,光绪帝特使洪春偕弗里茨探望留学生,五人操演各式口径的大炮,十分成功。其他四人先行回国,段祺瑞继续学习弹壳加工、铣磨来福线、灌制优等钢技术,以及火炮构造、保养等课程。冬,回国。[3]

Remove ads

回国初期

段祺瑞入禀李鸿章,李审视一番他的辫子,和颜悦色地说:你的责任是报效国家而不是剪辫子。段祺瑞感到惭愧,因为他很想剪掉。[3]先任天津机器制造局委员,1891年改任威海随营武备学堂教习。

1895年,日军围困威海卫,段祺瑞带学生搬运炮弹,又操作大炮与日军激战。[3]

中年

清朝

结交袁世凯

甲午战争大清惨败,刘坤一张之洞等举荐浙江温处道袁世凯练兵,光绪帝下令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新军采德国建制,按德军教条训练,装备全由德国进口。袁世凯又从淮军、天津武备学堂和李鸿章等处选拔一批军官,段祺瑞主管炮兵,又任炮兵学堂监督。[2]

1898年,段祺瑞升叙加衔。12月,袁世凯新军编入武卫军,改称武卫右军,由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节制。冬,荣禄派段祺瑞等赴日本观操。回国后编纂《训练操法详析图说》。[2]

光绪廿六年二月,袁世凯任山东巡抚镇压义和团,段祺瑞随往。次年吴氏病逝于济南。袁世凯将表侄女张佩蘅许配给段。张佩蘅幼年丧父,由袁世凯夫妇养大,其祖母即袁世凯之姑母。袁世凯又请段总办随营学堂。萧县徐树铮投奔段氏,拜为记室。1902年,袁世凯奏段氏总办学堂卓有成效,镇压广宗、威县义和团有功,遂赏戴花翎、加奋勇巴图鲁。[2]

Thumb
1912年唐绍仪内阁,段祺瑞在后排左三
Thumb

训练新军

1903年10月,清政府决定设立练兵处,统辖新军训练,同年12月袁世凯兼任练兵处会办大臣,因袁世凯推荐,段祺瑞升任练兵处军令司正使、加副都统衔。此时段祺瑞与冯国璋王士珍并称为“北洋三杰”,段被称为“北洋之虎”[4]。1904年,段祺瑞兼任常备军第三镇翼长署理;1905年2月正式升任新军陆军第四镇统制,驻军天津马厂,同年进行的河间秋操演习段祺瑞担任北军总统。

1906年,段祺瑞改任陆军第三镇统制兼北洋武备学堂督理,1906年3月被任命为福建省汀洲镇总兵,段祺瑞南下赴任。5月8日,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在保定成立,段祺瑞任督办[5]:27。段祺瑞在北洋军系影响力是基于他长期主掌军队训练及养成,新军逐渐编练成形的同时,段祺瑞也逐渐在军队中植入属于他专属的伦理性影响力。

1909年1月2日,袁世凯一度失势,遭清政府下令“着即开缺,回籍养疴”,袁世凯临别前将北京私宅赠与段祺瑞。段祺瑞则在同年12月回任陆军第六镇统制。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办北洋陆军学务有功,赏头品顶戴。12月18日加侍郎衔,外放任江北提督,驻江苏淮安清江浦,负责本地治安。

共和双电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重新启用袁世凯,袁世凯将段祺瑞召回北京,10月25日段祺瑞升任清军第二军军统;第二军随后开拔南下与第一军(军统冯国璋)一同清剿革命党,清廷增封段祺瑞为湖广总督。由于袁世凯与革命党间持续进行谈判,南下清军并未尽全力扫除武汉当地之敌;待11月13日袁世凯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取得职权后,段祺瑞除湖广总督之位外会办抚剿事宜;由于冯国璋攻克武汉三镇进度过顺,11月28日袁世凯任命段祺瑞调任第一军军统,第二军军统换由冯国璋担任。12月5日,段祺瑞下令第一军退出汉阳,开始进行南北议和,革命军黄兴孙文等同意,倘能促使宣统退位,可由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26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等北洋军联名发布徐树铮起草的《段祺瑞等要求共和电》,向隆裕太后逼宫,不久,段祺瑞又发表《第二电》,直接挑明“谨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直接以武力恐吓隆裕太后,隆裕于2月12日颁降懿旨,接受优待条件,溥仪退位,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Remove ads

中华民国

袁段反目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段祺瑞同时出任陆军总长。

1913年7月,段祺瑞代理国务总理,组成段祺瑞临时内阁,调兵镇压二次革命;12月陆军总长一职由周自齐接任。此后又署理湖北都督兼领河南都督,镇压白朗起义。

1914年2月,袁世凯召段祺瑞回北京述职,其湖北都督由段芝贵接任,河南都督在4月由田文烈接任;1914年5月,袁世凯增设海陆军大元帅统率办事处,试图收回由陆军部主控的军权,段祺瑞担任陆军总长;段祺瑞因不满这个调任,在陆军总长一职任内主要业务都由亲信徐树铮定夺。6月30日,段祺瑞获授建威上将军,兼管理将军府事务[6]。11月,日本军队占领青岛,段祺瑞主张与日本决一死战。此后,袁世凯与段祺瑞的不和日趋浮上台面。

1915年5月“二十一条”签订后,段祺瑞告病辞职,赴西山养病,8月29日,袁世凯批准他辞去陆军总长一职,由王士珍接任,但仍留管理将军府事务及统率办事处办事员[7]。袁世凯在1915年底推行洪宪帝制时,段表示不拥护帝制。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共和制,23日,委任段祺瑞为参谋总长[8],4月22日,改任国务卿[9]

府院之争

6月6日,袁世凯病逝,7日,黎元洪接任大总统,段祺瑞依旧担任国务总理,但二人对政事处理方向不同,21日,段祺瑞提出辞职,虽然段祺瑞同意留任[10],府院之间不和,由此而起。8月,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与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互争事权,段祺瑞又再辞职,虽然段很快便被劝回[11],但两方互斗,没有停息。段祺瑞成为北洋政府内皖系的领袖。

1917年5月,段祺瑞因对德国宣战一事,与国会闹翻,督军团又从旁怂恿,要求解散国会,迫使大总统黎元洪于23日将段祺瑞免职[12],引发由张勋领导的溥仪复辟。复辟历时十二日后即被段于天津马厂誓师镇压。

战败下野

虽然溥仪复辟失败,但黎元洪拒绝复总统任,只得由冯国璋继任;段祺瑞无意重开国会,使孙文等革命党人有借口在广州发起护法运动,南北因此分裂,冯、段二人对于统一中国的方式,意见相阻,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1917年8月14日,中国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正式加入一战,并派华工到欧洲,及换取列强对中国如大国的待遇。9月下旬,湘南护法战争爆发,段祺瑞派兵入湖南讨伐护法军。11月14日,北军总司令王汝贤和副司令范国璋二人突然通电全国,要求停战,段祺瑞大吃一惊,11月22日,他辞去了总理职务[13]。为要安抚段祺瑞皖系军阀,12月18日,冯国璋任命段为督办参战事务[14]

1918年3月18日,北军夺回湖南岳州,主战派士气大振,翌日(19日),曹锟等二十多人联名请段祺瑞出山[15],段便于23日复职总理[16]。10月10日,冯国璋大总统的任期届满,由安福国会推选的徐世昌接任为大总统,段祺瑞亦于同日辞任国务总理[17](一说段祺瑞辞职,是与冯国璋约定共同下野[注 1],但仍藉安福系在幕后操纵政局。),可是段仍任参战督办,手握数万士兵。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军战败被击溃。皖系势力自此被完全瓦解,段亦随即彻底失势下野,退隐天津并甚少过问政事。

晚年

Thumb
晚年的段祺瑞
南北和议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甲子政变,推翻大总统曹锟,先邀请孙中山北上,后与奉系妥协,请段祺瑞出山,出任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称“外崇国信”,承认一切不平条约继续有效[19]:43。针对孙中山主张召开国民会议,段祺瑞宣布召开善后会议,只限各省首领、各省区长官、有功勋及特殊资望者,不包括人民代表[19]:43

1925年4月24日,段祺瑞正式下取消法统令,废除断续运行12年的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由中华民国临时参政院替代之。

隐居天津

1926年3月18日,发生北洋政府镇压北京学生运动的三·一八惨案,同年4月9日被鹿锺麟驱逐,避入东交民巷法使馆。后联奉军不成,20日下野返天津日租界隐居,作寓公潜心礼佛,自号“正道居士”。

1928年7月3日蒋抵北平后,听闻段祺瑞之安福系在天津活动之说,乃以学生身份致书段氏,劝其爱惜令名:“弟子蒋介石谨致敬于芝泉夫子座前,而问起居……中正与先生别垂二十三年,知先生或忆当年弟子中有蒋志清其人者。此二十三年中,先生几度秉国大政,备极喧赫;而中正始终追随先总理,奔走革命,致力扑灭奉先生为领袖之北洋军阀,历尽艰苦,而未尝偶一修音问者公也。今燕云收复,北伐即告完成,中正身临旧都,未遑宁处,上书敬候居者私也。公私之间,截然有鸿沟在。……中正对于先生已往翊赞共和之勋绩,深知尊重,无敢或忘;并深愿先生爱惜令名,善用勋望,以固革命之基,而奠共和之实,使天下后世皆知先生救国爱民之真诚,而不终为奸邪宵小之所误,是则公私之幸也。语曰:君子爱人以德。辄敢以弟子之私,布其诚悃,惟希鉴察。”[20]:161-162

移居上海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就多次到天津日本租界区秘密会晤溥仪、郑孝胥、段祺瑞、吴佩孚等人,欲在东三省和华北地区扶植代理人。[21]

1932年,据阎锡山日记,段祺瑞使人来访,欲出兵平津攻打张学良,掌权华北以对抗国民政府:“合肥(即段祺瑞)使人来云:北方军人均一致倒张,倒后段可收回东省,北方另成政府以抗南,只俟公一诺。余答曰:未闻内乱愈张而外患能息者。日,大国也,不可测度,请段公勿受其欺。此为四月间事。五月间复专使来云……七月下旬,复由王军长寄语云:外交、内部均已办妥,拟入宋哲元军中,效马厂誓师法,通电抗日驱张,只得公一诺即行发动。余曰:外患已成,国固不幸,然负咎有人,段公此举,恐以救国之心,蒙乱国之责。”[21]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华北情势危急,蒋恐段祺瑞为日人利用,乃请交通银行董事长钱新之作为特使,持其亲笔函赴天津,往见段氏,邀请南下;段氏亦恐遭日人劫持,经思考后决定接受,于1月21日凌晨离开天津南下,1月22日抵达南京,蒋亲自于下关码头迎接[20]:162。1月23日,蒋复陪同段氏往谒中山陵,向孙致意,并“与之畅谈辛亥年要求共和通电以前之历史”,谓:“此老骨格与精神,求之当世不可多得也”,午夜蒋送段氏登车赴上海定居[20]:162。2月段祺瑞移居上海,其宅邸位于法租界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的盛宣怀公馆;日后该公馆先后成为日本国驻沪领事馆、日本国驻沪总领事官邸,旁边为上海图书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在其附近。

对于段祺瑞的悬崖勒马,国民政府财政部每月支付2万元的巨款,用以维持段祺瑞及其家人旧属的生活。[21]1935年,段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但没有就职。

逝世

1936年11月2日,段氏于上海病逝[20]:162,享年71岁。遗嘱:[22]

11月3日,蒋致电中央,以其“赞成共和与再造之功,殊不可没”、“实为元勋”,建议国葬,指示军事委员会及军政部派员协助治丧;又亲撰挽联。[20]:162

褒恤令:[23]

前临时执政段祺瑞,持躬廉介,谋国公忠。辛亥倡率各军赞助共和,功在民国。及袁氏僭号,洁身引退,力维正义,节概凛然。嗣值复辟变作,誓师马厂,迅遏逆氛,卒能重奠邦基,巩固政体,殊功硕望,薄海同钦。兹闻在沪溘逝,老成凋谢,惋悼实深,应即予以国葬,并发给治丧费一万元。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示国家笃念耆勋之至意。此令!

中华民国行政院    

蒋审视此令后,又说:“段氏对于国家确有不没之功,于己之师生关系尤无任哀悼也。”[20]:162

段氏葬于万安公墓

历代内阁

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内阁

1916年4月23日成立。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陆徵祥(后由曹汝霖兼署),内务总长王揖唐,财政总长孙宝琦,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章宗祥,教育总长张国淦,农商总长金邦平,交通总长曹汝霖(大半由梁士诒决定),参谋总长王士珍,审计院长庄蕴宽。1916年6月30日改组,1917年5月23日因府院之争结束。

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唐绍仪(唐未到前由陈锦涛兼署,9月唐抵达,因督军团通电反对,旋即辞职,伍廷芳接任),内务总长许世英,财政总长陈锦涛,陆军总长段祺瑞(兼任),海军总长程璧光,司法总长张耀曾(张耀曾未到前由张国淦兼署),教育总长孙洪伊(次长吴闿生代理,范源濂继任总长,孙洪伊改任内务总长,原内务总长许世英改任交通总长),农商总长张国淦,交通总长汪大燮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内阁

1917年7月17日成立,11月22日因第二次府院之争结束。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汪大燮、内务总长汤化龙、财政总长梁启超、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林长民、教育总长范源濂,农商总长张国淦、交通总长曹汝霖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内阁

1918年3月29日成立,12月13日因新国会(安福国会)成立结束。国务总理段祺瑞、外交总长陆徵祥、内务总长钱能训、财政总长曹汝霖兼,陆军总长段芝贵、海军总长刘冠雄、司法总长朱深、教育总长傅增湘、农商总长田文烈、交通总长曹汝霖、机密院院长曹泾沅。

西原借款

西原借款为1917年至1918年间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一系列公开和秘密借款的总称。

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后,为推行“武力统一”政策,镇压孙中山倡导的护法运动,以中国权利为抵押品,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亿日元。其中由西原龟三与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商办议定的有吉会铁路、满蒙四铁路、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森林和金矿、有线电信、参战、交通银行等八项借款,共计1.45亿日元。

通过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国山东和东北地区的铁路、矿产、森林等权益大量抵押给日本。

西原借款所得款项,日后用于财政性支出占65.22%,军费占总支出占25.40%。

中日协定

1918年5月16日,日本陆军少将斋藤季治郎日语斎藤季治郎与段祺瑞政府代表靳云鹏,在北京秘密签订《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19日又签订《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

“协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与日本采取“共同防敌”的行动;日本在战争期间可以进驻中国境内;日军在中国境外作战时,中国应派兵声援;作战期间,两国互相供给军器和军需品。

通过“协定”,日本派出大批军队进入中国东北,此时沙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对上德国处于苦战状态,于是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东三省的战略地位,中国东北面临沦为日本殖民地的局面。

六不总理

段祺瑞是当时少有的人品高尚的廉洁官员。他一生做人信条是“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当时,达官贵人多有三妻六妾,段祺瑞的第四位姨太太貌美且知礼,段祺瑞很喜欢。但得知她已经有了意中人之后,段祺瑞便忍痛割爱,成全她和意中人的婚事。段祺瑞让姨太出嫁的事,在当时民国社会传为佳话,此外,段祺瑞一生没有房产,从来不收礼,晚年保持气节,拒绝与日本军部合作。其人格与作风,是中国政治中的一股清流[24]

评价

  • 1918年3月,段祺瑞复任总理时,有评论说:“段氏头脑简单,目光不远,固尽人而知之;然此外段氏尚有极大之病,即止以包围其左右之二三人为人物。盖彼以为全国之人物止有徐树铮、吴光新等,此外,彼概无所感触。自此点言之,谓段氏为澈头澈尾之军人,甚为妥当;谓澈头澈尾之非政治家,亦极妥当……或谓其最大之病在好好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殊不知彼实不知何为好何为恶,盖一单纯浑朴之人也。以上所言,指其短处,然尚有长处 —— 即有肝胆、重言诺、肯负责。此三长处虽不足掩其短,然求诸全中国露头角之人物,无一可以比肩。”[25]
  • 段祺瑞因致电要求清帝退位、抵制洪宪帝制和讨伐张勋复辟这三件事,有“三造共和”的美誉。梁启超评价段祺瑞:“其人短处固所不免,然不顾一身利害,为国家勇于负责,举国中恐无人能比。”吴佩孚:“天下无公,正未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奠国著奇功,大好河山归再造;时局至此,皆误在今日不和,明日不战,忧民成痼疾,中流砥柱失元勋。”[26]
  •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段祺瑞被推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1926年,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联合发动学生抗议,北京军警镇压请愿学生,造成“三·一八惨案”,旋被冯玉祥赶下台。“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有说法认为段祺瑞随即赶到现场,向死者长跪不起,并决定终身食素,至死都没有违背这一决定。根据当时新闻档案,段祺瑞根本没有去“三一八”惨案现场,也没有出现在“悼念三一八惨案死难同胞大会”[27],并且段政府称示威学生为“暴徒”[28]。有回忆者称段祺瑞在三一八之后在家中也吃荤,在其他场合吃素只是与信佛有关[29]

著作

段祺瑞晚年喜好吟咏,有《正道居诗》、《正道居诗续集》、《正道居感世集》、《正道居感世续集》等,后合编为《正道居集》,计有文八篇,诗三十五题五十四篇。

香港学者陈炜舜积数年之力,在《正道居集》的基础上补辑逸作,包括文(联、颂)三十二篇、诗十题十篇,集合近三十位青年学人撰写解题、注释,附以〈剪影集锦〉与〈公文电报选辑〉,编成《段祺瑞正道居诗文注解》(台北:万卷楼,2020年3月)[30]

影视作品

参见

注释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