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气候变化对牲畜的影响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氣候變化對牲畜的影響
Remove ads

气候变化对牲畜的影响(英语: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livestock)间具有关联性 - 例如牲畜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所以饲养活动既会受到人为活动导致气候变化的严重影响,而活动本身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全球截至2011年约有4亿人以某种方式依靠牲畜来维持生计。[3]:746 这个部门的商业价值估计接近1兆美元。[4]气候变化(迄2023年)已对畜牧生产造成一系列不利影响,其中包括动物饲料英语Animal feed由于干旱或是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英语CO2 fertilization effect的二次影响,造成数量或品质的下降。动物寄生虫和媒介传播疾病也比以前到达更远的所在,而在牲畜的数据品质通常会优于对人类病原体传播的研究。[3]

Thumb
全球各地放牧牲畜中受气候变化影响分布图,颜色越深,影向越严重。。[1]
Thumb
气候变化对牲畜产生不同面向影响的文字叙述。[2]

随着气温上升,全球除最冷的国家外,其他国家畜养的牲畜总体热压力效应都会相应增加。在最坏的情况下,将有致命性,在热浪期间已见到大量牲畜死亡的案例,但仍有一系列亚致命性的影响 - 包括牛奶等产品品质下降,到牲畜更易跛行,甚至是繁殖能力受损。根据未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由此导致的变暖,而到本世纪中叶,由于饲料作物种植困难,将会导致全球牲畜数量减少7-10%。[3]:748虽然有些生产牲畜地区预计纵然在本世纪末有升温甚高的情况,仍可避免"极端高热",其他地区可能早在本世纪中叶就不再适合畜养。[3]:750

一般而言,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被认为是最易由于气候变化,而对其牲畜产生影响,继而造成粮食安全的冲击,预计在此区的国家有超过1.8亿人的牧地将在本世纪中叶左右大幅失去其适宜性。[3]:748 另一方面,日本美国欧洲国家被认为最不具气候变化脆弱性。这既是人类发展指数和其他社区韧性英语community resilience衡量标准中既有的差异,也是游牧业英语pastoralism在国民饮食重要性巨大差异的结果,更是气候变化对每个国家产生直接影响的结果。[1]

畜牧业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整体农业排放的大部分,并耗用约30%的农业淡水用量,但仅提供全球卡路里摄入量的18%。产自动物的食品在满足人类蛋白质需求方面发挥较大作用,但仅有39%的占比,其余部分由农作物提供。[3]:746–747

根据IPCC采用的共享社会经济路径,其中只有SSP1路径提供实现升温1.5°C (2.7°F) 内目标的可能性,[5]并且除大规模部署环境科技等外,该路径还假设产自动物来源的食品,相对于现在的全球饮食,要占有更低的作用。[6]因此有人呼吁在全球许多地方逐步取消目前提供给畜牧业的补贴,[7]并且净零排放计划包括有对牲畜总头数的限制,如大幅减少一些拥有大量动物的国家的现有头数(如爱尔兰等国家)。[8]然而要彻底结束人类对肉类和/或动物产品的消费,在目前不被认为是个现实的目标,[9]因此任何涉及气候变化调适的综合计划,特别是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当前和未来影响,还必须把牲畜列入考虑。

Remove ads

对健康的影响

热压力

Thumb
气候变化导致热指数(thermal heat index (THI))(热压力)增加,对牙买加不同畜养动物的影响。[10]

一般来说,适合牲畜的理想环境温度范围是10°C (50°F) 到30°C (86°F) 之间。[3]:747当气候变化将世界较寒冷的地区的气温变成适合人类的时候,[11]这些地方的牲畜也也将受益于温暖的冬天。[2]然而在全世界其他地方,当夏季气温升高,以及更频繁和强烈的热浪将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大幅增加牲畜遭受热压力的风险。在最高排放和最严重变暖的气候变化情景下(SSP5-8.5,参见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低纬度地区的家牛绵羊山羊家猪家禽每年将会受到额外的72-136天的高温和高湿极端压力"。[3]:717

在被认为是加勒比地区代表的牙买加,于目前的气候下,除蛋鸡之外,其余的畜养动物都已经暴露在"非常严重"的热压力之下,在夏季的五个月和初秋的几个月里,家猪每天至少暴露一次,而反刍动物肉鸡只有到冬季才有机会避免每天暴露在非常严重的热压力。预测即使全球升温能控制在1.5°C(2.7°F)时,对肉鸡和反刍动物而言是每日均曝露于"非常严重(very severe)"的热压力之下(于今日的冬季并无此问题),对蛋鸡和猪而言,每年各有7及9个月是每日均曝露于"非常严重"的热压力(于今日有0及5个月)。当升温到2°C (3.6°F) 时,对肉鸡和反刍动物而言是全年均非常严重,对蛋鸡和猪而言是大部分的时间均非常严重。当升温达到2.5°C (4.5°F) 时,除蛋鸡之外,对肉鸡、猪及反刍动物而言均为全年非常严重。为应对热压力问题,人们已开始讨论装置冷却系统的必要性。[10]

Thumb
热压力对畜养动物产生的各种影响。[2]

一旦牲畜的体温高于正常温度3-4°C(5.4-7.2°F)时,很快就会导致"中暑、热衰竭、热晕厥热痉挛,最终导致器官衰竭"。在一年中最热的月份以及热浪期间,牲畜死亡率会更高,是已知的事实。例如在2003年欧洲热浪期间,仅在法国布列塔尼半岛卢瓦尔河地区大区就有数千头猪、家禽和兔子因而死亡。[2]

牲畜也可能遭受热压力带来的多种亚致死影响,例如产奶量减少。一旦气温超过30°C (86°F),随后温度每升高一度,家牛、绵羊、山羊、家猪和鸡的饲料摄取量就会因而减少3-5%。[12]同时它们的呼吸率英语Respiratory rate汗液分泌率也会增快,所有反应结合后会导致代谢失调。其中一例是发生酮症(原因为动物体内的葡萄糖不足时,肝脏会将脂肪转换成脂肪酸酮体,取代原本由葡萄糖负责的能量来源,导致血液中酮体快速积累)。[2]热压力也会导致抗氧化活性增加,而导致氧化剂和抗氧化剂分子间的不平衡(也称为氧化压力)。饲料中添加等抗氧化剂可帮助解决氧化压力,并防止其导致其他病理状况,但作用受限。[13]

遭受热压力的动物,其免疫系统也会受损,导致它们更易受到各种感染[2]同样的,当牲畜遭受热压力时,接受疫苗接种的效果会较差。[14]研究人员迄今所使用估计热压力的定义并不一致,且当前模拟的牲畜电脑模型与实验数据的相关性仍有限。[15]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像家牛这样的牲畜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是躺卧状态,因此完整的热压力估计也需将地面温度列入,[16]但第一个将此列入考虑的电脑模型直到2021年才出现,而且仍倾向于系统性地将体温高估,且将呼吸率低估。[17]

Thumb
研究人员Schauberger等(2019年)提供的处理猪舍气温的热交换设施功能示意图。[18]

历史上对热压力和牲畜的研究重点主要是放在家牛身上,由于家牛通常被置于户外饲养,会因此立即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另一方面,即使到2006年左右,全球猪肉产量的50%多和禽肉产量的70%都来自于完全圈养在密闭建筑中的家猪与家禽,换算为生猪,数量预计将增加3-3.5倍,蛋鸡数量为2-2.4倍,肉鸡数量为4.4-5倍。从史上来看,这些条件下的牲畜因为居住在隔热建筑中(利用通风系统来控制温度),而被认为比饲养于室外的动物更不容易受到变暖的影响。但在历史上较凉爽的中纬度地区,即使在夏季,室内温度也已经高于室外温度,并且随着气温升高,封闭于室内的动物有可能比饲养于室外的更容易受到高温的影响。[19]

目前有一系列调适措施可用于保护牲畜,例如增加饮用水取得、为户外动物创造更好的遮蔽,以及改善现有室内设施空气流通。[20]安装专门的冷却系统是资本最密集的干预措施,但也许能够完全抵消未来暖化的影响。[18]

仅在美国一地,牲畜于2003年因热压力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已达到16.9至23.6亿美元,其分布也反映出对当代适应措施有效性的不同结果。[21]一些评论认为美国是最不容易受到气候变化而造成牲畜负面影响,继而产生粮食安全影响的国家,但就其牲畜的暴露程度和社会对曝露的敏感性而言,美国于此的脆弱性排名却处于中间位置,虽然就美国的国内生产毛额(GDP)和发展状况,该国应该拥有世界上最高的调适能力。日本欧洲国家于此则有较低的脆弱性。

虽然蒙古国的牲畜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程度与美国牲畜并无太大区别,但游牧业在蒙古国社会中的重要性及其有限的调适能力而让其被列为世界上最脆弱的国家之一。牲畜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社会中具有甚高的重要性,当地普遍遭受高暴露、低调适能力和高敏感性的影响,这些因素在东非国家尤其严重,[1]其中4%至19%的牲畜产区(依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预计将在2070年后遭受"严重"与更"危险"的热压力事件。[22]在最严重的情景(SSP5-8.5)下,到2050年,因为某些地方的热压力已变得难以忍受,能够养活牲畜的净土地面积将会减少(高置信度)。[3]:748

Remove ads

营养

Thumb
美国南达科他州福尔里弗郡牧地的比较,图左是过度放牧后的结果,图右部分则尚未受放牧的影响。

饲养牲畜的方式或是让它们直接在牧场上吃草料英语forage,或是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作为其饲料。玉米与大豆两者都非常重要 - 大部分大豆均用作饲料,而全球有三分之一的农田用于种植饲料,用于饲养约15亿头家牛、2.1 亿头水牛、12亿只绵羊和10.2亿只山羊。[23]两者的供应量或是品质不足时,都会导致家畜生长和繁殖效率下降,特别是与其他压力因素结合发生时,最坏的情况下,可能会增加牲畜因饥饿而造成的死亡率。[24]当牲畜群体已达到不可持续的规模时,将会变成一个特别严重的问题。例如伊朗三分之二的动物饲料由牧地提供,目前约占其土地面积的52%,但只有10%的牧草品质高于"中等"或是"不良"的程度。因此是伊朗的牧地要承载的是其可持续能力的两倍,这导致在年份不好的时候会有大量牲畜死亡,例如伊朗约有80万只山羊和绵羊因1999年至2001年期间的严重干旱而死亡。于2007年至2008年干旱期间,则导致超过几百万动物的死亡。[25]

气候变化可透过多种方式影响到牲畜的食物供应。首先是气温升高,会直接影响饲料种植和牧地生产力,但影响方式各不相同。全球气温,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每升高1°C (1.8°F) 就会导致四种最重要作物的产量减少,其中水稻和大豆(主要供饲料用途)各减少约3%,小麦和玉米分别减少6%和7.4%。[26]这种下降主要是对于本来已够温暖国家的负面影响,而气候凉爽国家的农业预计将从暖化中受益。[27]但这不包括可用水量变化的影响,无论对于苜蓿苇状羊茅等牧草物种,[28]还是对于农作物,这可能比变暖更为重要。一些研究显示透过灌溉可让农作物与气候"脱钩",因为如此做更不容易受到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29]但这种做法的可行性显然受到地区整体水安全英语Water security的限制,特别是一旦升温达到2°C (3.6°F) 或3°C (5.4°F) 的时候会更为明显。[30]:664

Thumb
世界苜蓿(重要的牲畜用草料)生产分布,颜色越深表示单位面积产量越大。

虽然气候变化平均而言会增加降水量,但会具更大的区域可变性,仅这种可变性会对"牲畜的生育力、死亡率和畜群恢复产生不利影响,而降低牲畜饲养者的韧性"。[3]:717津巴布韦,于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降水量不确定性即表示到2070年,有20%到100%的农民会受到负面影响,而平均饲养牲畜的收入可能会增加6%,但也可能会下降多达43%。[31]许多地方的干旱将会加剧,而影响到农作物和牧地。[32]例如在地中海地区,饲料产量于干旱年份已下降达52.8%。[23]干旱也会影响到人畜所需的淡水资源:于2019年发生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干旱,所导致约82.4万人和56.6万头牲畜严重缺水,100多条河流和180座水库干涸。由于气候变化,此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从前的1.4至6倍。在山区的冰河融化也会影响牧地,因为它先会淹没土地,但冰河退缩之后,将来就无融水供应。预计最早到2050年,全球约有10%的牧地将会受到气候变化造成的水资源短缺的威胁。[30]:614预计到2100年,在SSP5-8.5情景下,当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总面积的30%将在气候变化下变得不再适宜,而在较低排放的SSP1-2.6情景下,总面积的8%会变得不再适宜。但这两个数字均未将生产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地区列入考虑。[3]:717

Thumb
于2005年到2045年期间,于其中之一的气候变化中情景下,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与气候变化调适策略对于农业成本的影响。[33]

当前饲料作物和草料极大受益于二氧化碳施肥效应,此效应促进其生长并提高其用水效率,有可能抵消掉某些地方(即许多美国的牧地)受到干旱的影响。[34]但同时二氧化碳施肥效应也会导致植物所含的营养价值下降,[35][36]有些草料在某些条件下(即在秋季,其营养成分已经很差时)可能会对牲畜变得毫无价值。[37]在混合大草原环境做两种试验,把白天实验性局部升温达到1.5°C (2.7°F) 和夜间升温3°C (5.4°F) ,与将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600百万分比(ppm,比2023年的420ppm高出近50%),前者所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实验的大草原上有96%的牧草主要来自六个品种,其生产力提高达38%,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水平的增加,但它们对牲畜的营养价值也因此下降达13%,因为可食用的组织减少,变得更难消化。.[38]暖化和缺水也会影响到营养价值,有时甚至会发生协同效应。例如大黍是热带地区的重要草料植物,这种植物为分别应对缺水和气候变暖,成分中已增添更多不可食用的木质素(前者条件下增加43%,后者条件下增加25%)。木质素含量在同时应对两种压力源时的增加量最少(+17%),[39]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进一步降低其营养价值,纵然在植物少受到水分压力的情况下也是如此。[40]于热带地区的另一种重要草料物种笔花豆属中也观察到类似的反应,这种植物会变得随着变暖而分布更广,但需要利用灌溉以避免所含营养价值大幅损失。[41][42]

如果气温于2050年升高2°C (3.6°F),则预计现有牲畜的7-10%将因饲料供应不足而损失,价值达10-130亿美元。[3]:748同样的,一项较早期的研究发现,如果2005年至2045年期间出现1.1°C (2.0°F) 的升温(相当于到2050年达到升温2°C (3.6°F) 的速度),依据当前的牲畜管理范式,全球农业成本将会增加3%(估计达1,450亿美元),影响集中在游牧式的畜养系统。而截至2013年,作物-畜牧混合系统已生产全球90%以上的牛奶供应量,以及80%的反刍动物的肉类,[43]但这种做法仅会承担小部分的气候变化成本,将纯粹游牧系统改为作物-畜牧混合系统可将全球农业的气候变化成本从3%降低到0.3%,而将这些纯游牧系统的一半作转换,也可将成本降低到0.8%。全面转变也可将热带地区于未来的森林砍伐面积的损失减少7,600万公顷。[33]

Remove ads

病原体和寄生虫

气候引起的热压力可直接降低家畜对所有疾病的免疫力,[2]气候因素也同时会影响许多牲畜病原体的分布。例如已知东非的裂谷热疫情在干旱或厄尔尼诺现象期间会更为严重。[12]另一例是欧洲的寄生虫,这种蠕虫现在因具有更高的存活率和更高的繁殖能力,已进一步朝南北两极传播。[44]:231欧洲牲畜疾病和各种农业所建立干预措施的详细长期记录,已证明气候变化在增加牲畜寄生虫负担方面的作用,实际上比增加人类的疾病负担更易发生。[44]:231

Thumb
一只已感染蓝舌病病毒的绵羊。

温度升高也可能有利于一种蠓科Culicoides imicola英语Culicoides imicola,其会传播蓝舌病病毒英语Bluetongue virus)。[12]如果流行病控制措施没显著改善,目前被认为是20年才发生一次的蓝舌病疫情,但到本世纪中叶,除最乐观估计的暖化情景外,将会变成五到七年发生一次。预计东非牲畜发生裂谷热疫情的频率也会增加。[3]:747篦子硬蜱是种会传播莱姆病森林脑炎等病原体的蜱虫,预计此类疫病于英国畜牧场的流行率将会增加5-7%,取决于未来气候变化的程度。[45]

气候变化对钩端螺旋体病的影响更为复杂:只要洪水风险增加,这种疫病的爆发就可能会恶化,[12]但气温升高预计将会降低其在东南亚的总体发病率,特别是在高温情况下。[46]病媒宿主舌蝇属似乎已失去栖息地,因此受到影响的区域比以前更小。[3]:747

Remove ads

畜养动物分类

水产养殖

在高度暖化的情况下,2060年后全球适合贝类养殖的面积将会下降。在此之前,亚洲地区会先出现区域性下降。[3]:725养殖鱼类与任何其他动物一样会受到热压力的影响,并且已经在研究其对大盖巨脂鲤或钝口等物种的影响和缓解的方法。[47][48]

骆驼

山羊与骆驼一样,比家牛更能抵抗干旱。在埃塞俄比亚东南部,一些放牧家牛的牧民已转向饲养山羊和骆驼。[49]

Thumb
由热压力导致的不同病征,其中许多是牛所专有。[2]

全球截至2009年饲有12亿头牛,其中约82%位于发展中国家[50]此后总数开始增加,于2021年增为15.3亿头。[51]截至2020年,研究发现在当前的东地中海气候下,牛于近半年(159天)在未经改造的牛栏内会经历轻度热压力,而于5月、6月、7月、8月、9月和10月在室内和室外会感受到中度热压力。此外,6月和8月是家牛在室外遭受严重热压力的月份,在室内会减轻至中度。.[52]即使是轻微的热压力也会降低牛奶产量:于瑞典所做的研究发现,每日平均气温为20–25°C (68–77°F) 会让每头乳的日产量减少0.2公斤,当气温到25–30°C (77–86°F),损失会增至0.54公斤。。[53]于潮湿热带气候环境所做的研究描述更呈线性的关系,每单位热压力会导致产量减少2.13%。[54]在集约化养殖系统中,严重热压力发生期间每头乳牛的日产乳量会下降1.8公斤。在有机养殖系统中,热压力对牛奶产量的影响有限,但牛奶品质受到严重影响,脂肪蛋白质含量降低。[55]在中国,7月(一年中最热的月份)每头乳牛的日产乳量已比平均值低0.7至4公斤,到2070年,由于气候变化,每日每头牛乳产量会降低50%。[56]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中国和西非已有记录的乳制品生产停滞可归因于热压力的持续升高。[3]:747

热浪也会导致产乳量降低,如果热浪持续四天或更长时间,影响尤其严重,因为此时乳牛的体温调节能力通常已经耗尽,其核心体温开始升高。[57]在最坏的情况下,热浪可能导致大规模死亡:1995年7月,美国中部之中的热浪导致4,000多头牛死亡,1999年,内布拉斯加州东北部的热浪导致5,000多头牛死亡。[24]研究显示婆罗门牛及其杂交品种比普通牛品种更能抵抗热压力,[50]但人们认为不太可能以更快的速度培育出更耐热的牛品种来跟上预期变暖。[58]雄性和雌性家牛的繁殖能力都会因热压力而受损。对雄性而言,严重的高温会影响精子发生和储存的精子。精子可能需要长达八周的时间才能再次恢复活力。对于雌性而言,热压力会对受孕率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其黄体会受到损害,继而损害卵巢功能和卵母细胞品质。即使在受孕后,由于子宫内膜功能和子宫血流量下降,妊娠至足月的可能性也较小,导致胚胎死亡率增加和早期胎儿流产。[24]遭受热压力母牛所生的小牛通常体重低于平均水平,而且由于代谢功能的永久性变化,即使生长一年后,它们的体重和身高仍然低于平均水平。[59]遭受热压力的牛也表现出白蛋白分泌和肝脏酵素活性降低。这是由于肝脏加速分解脂肪组织,导致溶小体储积症的缘故。[2]

Thumb
乳牛感染大肠杆菌乳腺炎,其乳房分泌的液体(图左)与正常牛乳(图右)的比较。

牛只可能会发生某些特定的热压力风险,例如瘤胃酸中毒。当牛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曝露于急性热压力时,会吃得更少,只有在天气凉爽时才能补充摄取,这种不平衡很快就会导致酸中毒,而发生蹄叶炎英语laminitis。此外,通常牛为应对较高气温的方法之一是更频繁地喘气,这会迅速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并提升pH值。为避免呼吸性碱中毒英语alkalosis,牛只被迫透过排尿排出碳酸氢盐,这是以牺牲瘤胃缓冲为代价。这两种病症都可能发展成跛行,这种症状被定义为"会导致动物改变行走方式的任何足部异常"。这种效应会在严重热压力暴露后"几周到几个月"发生,同时还会出现溃疡白线病英语White line disease[2]另一个具体风险是乳腺炎英语Mastitis in dairy cattle,通常是乳牛乳房英语udder受伤或"乳头管因细菌入侵而产生的免疫反应"引起。[2]牛的嗜中性球功能在较高温度下受损,让乳房更易受到感染,[60]且已知乳腺炎在夏季更会普遍发生,因此预计这种情况会随着气候的持续变化而恶化。[2]

引起乳腺炎的细菌载体之一是丽蝇属,预计其数量会随着持续变暖而增加,特别是在英国等温带国家。[61]微小扇头蜱是种主要寄生于牛的蜱虫,一旦于秋季和冬季升温约2–2.75°C (3.60–4.95°F),它们将会在目前的温带国家定居。[62]另一方面,随着气候变暖,预计褐胃蠕虫(Ostertagia ostertagi英语Ostertagia ostertagi在牛只中的流行率将会大幅降低。[63]

到2017年,已有报导称由于炎热季节较长而造成损失,尼泊尔农民饲养的牛只数量已减少。[3]:747随着水循环变得更加频繁,影响草料生长,怀俄明州东南部的乳牛牧场预计将遭受更大的损失。虽然预计年平均降水量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异常干旱年份和异常湿润年份的频率将会增多,负面影响会大于正面的。有人建议采取在干旱年份期间,保持较小的牛群以维持灵活的调适应对。[64]由于降水量有较大变率,因此难以预测,这是公认的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的其中一种,[65]:85后来在美国其他地区[66]以及全球建立了类似的减少饲养头数的调适模式。[67]于2022年有看法,认为年降水量每增加一毫米,热带国家的牛肉产量就会增加2.1%,温带国家的牛肉产量会减少1.9%。但暖化的影响要大得多,在SSP3-7.0情景(显著暖化和极少调适措施)下,每升高1°C(1.8°F)将导致全球牛肉产量减少9.7%,主要是因为它对热带和贫穷国家的影响。在有能力承担调适措施的国家,产量将下降约4%,而在无力承担的国家,产量将下降27%。[68]迄今为止只发现有一些例外情况:例如由于气候驱动的降雨变化,阿根廷东部和南部将变得更适合养牛,但可能需要转向饲养瘤牛,以尽量降低变暖的影响.[69]

Remove ads

马科动物

Thumb
马匹调节体温示意图(2023年制作)[70]

截至2019年,全球约有1,700万匹马。健康成年马体温在37.5°C (99.5°F) 到38.5°C (101.3°F) 之间,当环境温度在5°C (41°F) 到25°C(77°F)之间时,它们可维持这种体温。但剧烈运动会让其核心体温每分钟增加1°C (1.8°F),因为马肌肉使用能量的80%都会以热量的形式释放。马匹与灵长目动物一样,是唯一运用出汗作为主要体温调节方法的动物群体:事实上,出汗占其热量散发的70%,马匹在进行相对剧烈的运动时的出汗量是人类从事体力活动时的三倍,但马的出汗与人类不同,这种汗液不是由汗腺,而是由顶分泌腺英语apocrine gland所产生。[71]在炎热的条件下,马在三小时的中等强度运动中会损失30至35升的水和100克的、198克的氯化物和45克的[71]马类与人类的另一个区别是马匹的汗水是高渗溶液,并且含有一种称为BPIFA4P英语BPIFA4P的蛋白质,[72]这使得它能容易地扩散到全身,并形成泡沫状,而非滴落形式。这种适应是为补偿马匹较低的身体表面积与质量比,但会让马匹更难被动式散发热量。长时间暴露在非常热和/或潮湿的条件下会导致无汗英语anhidrosis、中暑或脑损伤等后果,如果不采取冷水降温等方式处理,可能最终会导致死亡。此外,大约10%与马匹运输相关的事故都是由于热压力所造成。这些问题预计将来会变得更严重。[70]

病毒性疾病非洲马病英语African horse sickness造成的死亡率接近90%,而子的死亡率为50%。名为Culicoides imicola英语Culicoides imicola的蠓是非洲马病的主要媒介,预计气候变化将会强化其传播。[73]由于未来暖化将扩大宿主的地理范围,人畜共通的亨德拉病毒狐蝠属宿主向马的外溢也可能会增加。据估计,在"中度"(RCP4.5)和"高度"( RCP8.5)气候变化情景下,受威胁的马匹数量将分别增加110,000和165,000,即增加175%和260%。[74]

山羊与绵羊

Thumb
已知羊类比牛更能耐受较高的气温。此处为一座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州的绵羊牧场(摄于2019年)。

山羊与绵羊通常被统称为小型反刍动物,且会放在一起研究。[75]已知羊类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比牛小,[3]:747尤其是山羊被认为是最能适应气候变化的家畜之一,仅次于骆驼。[76]在埃塞俄比亚东南部,一些放牛的牧民已经转向饲养山羊和骆驼。[77]

即便如此,伊朗于2007年-2008年发生的干旱已导致该国绵羊数量减少近400万只 - 从2007年的5,380万只减少到2008年的5,000万只,而山羊数量则从2007年的2,550万减少到2008年的2,230万只。[25]一些研究人员预计气候变化将推动基因选择,培育出更能适应高温和干旱的绵羊品种。[78]值得注意的是适应热的绵羊可以是生产羊毛品种,也可以是一般(非用于生产羊毛)品种,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一般品种会更能抵抗热压力。[79]

由于未来气候变暖,冬季变得更加温和,预计寄生性蠕虫捻转血矛线虫环束背带线虫英语Teladorsagia circumcincta将更易在小型反刍动物中传播(但在某些地方,夏季的气温比这些蠕虫喜爱的温度更高,会将这种影响抵销)。[63]早些时候,在另外两种寄生虫(Parelaphostrongylus odocoilei和Protostrongylus stilesi)中也观察到类似的效果,由于亚北极英语Subarctic地区气温较低,这两种蠕虫已经能够在羊体内有更长的时间繁殖。[80]

Remove ads

Thumb
一座于台湾的养猪场。(摄于2020年)

对于猪来说,热压力的影响会根据其年龄和体型而有变化。平均体重为30公斤,生长中的仔猪在可耐受高达24°C (75°F) 的温度,超过后才会感受到热压力,但在其长大到约120公斤(被认为适于屠宰)后,它们的耐受温度降为仅20°C (68°F)。[18]

一篇研究论文估计在奥地利一个用于育肥约1,800头生长猪的集约化养殖设施中,于1981年至2017年间已经观测到的变暖将导致相对热压力每年增加0.9%至6.4%。这些数据被认为是中欧其他类似设施的代表。[19]

后续发表的一篇论文将多项适应措施的影响列入研究。安装地面耦合热交换器英语ground-coupled heat exchanger是解决热压力的最有效干预措施,可将其降低90%至100%。另外两种冷却系统也显示显著的效果:由湿纤维素制成的蒸发冷却英语evaporative cooler垫可将热压力降低74%至92%,但此设备也有增加湿球温度压力的风险,因为其必然会湿润空气。将此类垫与蓄热式热交换器英语regenerative heat exchanger结合使用可消除此问题,但也会增加成本,并将系统的效率降低至61%至86%。这几种干预措施都被认为能够完全缓冲至少未来三十年气候变化对热压力的影响,但安装则需要大量的初期投资,而且它们在商业可行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其他干预措施被认为无法完全缓冲变暖的影响,但相较之下也更便宜、更简单。其中包括将通风能力加倍,让猪白天休息,晚上天气凉爽时再喂食:这样的10小时轮班所需的设施只会用到人工照明,且主要改为夜间轮班工作。同样的,将每个设施所饲养的生猪减少绝对是最简单的干预措施,但有效性性最低,且必然会降低盈利能力。[18]

Remove ads

家禽

Thumb
一座位于美国新英格兰的蛋鸡农场(约摄于2009年)。

据信家禽的热舒适区在18–25°C (64–77°F) 范围内。一些论文将26–35°C (79–95°F) 描述为热压力的"临界区",但其他论文则说,由于顺应环境,热带国家的鸟类直到32°C( 90°F)才会开始感受到热压力。一般认为高于35°C (95°F) 和47°C (117°F) 的温度分别形成"上临界区"和致命区间。[81]据了解,每日平均温度约为33°C (91°F) 会干扰肉鸡和蛋鸡的饲养,并降低其免疫反应,而导致体重减轻/产蛋量减少或沙门氏菌属感染、足垫英语footpad皮肤炎脑膜炎发生率增加等结果。持续的热压力会导致组织发生氧化压力,宰杀后的白肉维生素E叶黄素玉米黄素等重要化合物的含量较低,但葡萄糖胆固醇含量却会增加。多项研究显示于饲料中补充可帮助缓解这些问题,因为铬具有抗氧化特性,特别是与酢浆草属等草药结合使用。[[82][83][84][85][86][87]由于这些原因,白藜芦醇是另一种流行用于家禽的抗氧化剂。[88]虽然补充效果有限,但比降温改善或简单将饲养数目减少的干预措施便宜得多,因此仍然很受欢迎。[89]虽然大多数关于家禽热压力和膳食补充剂的文献都集中在鸡身上,但在日本鹌鹑也发现类似的结果,当其于热压力下吃得少,体重增加少,生育能力下降,供孵化的蛋品质较差,似乎也可经由矿物质补充而有所改善。[90][91][92]

估计美国家禽业在2003年左右,因热压力造成的损失高达1.65亿美元。[81]一篇发表的研究论文估计,如果全球暖化达到2.5°C (4.5°F),那么巴西现代化程度最低的农场的肉鸡饲养成本将增加35.8%,鸡舍技术水平中等的农场则增加42.3%,而在采用最先进冷却技术的农场中,成本的增幅最少。相反的,如果升温维持在1.5°C (2.7°F),中等现代化农场的成本增幅最小,为12.5%,其次是最现代化的农场,增幅为19.9%,而科技含量最低的农场则增幅最大。[93]

驯鹿

到2010年代中期,北极原住民已观测到驯鹿繁殖数目减少,能够越冬的数目减少,因为气温升高有利于昆虫叮咬,并导致更强烈和持久的昆虫群体攻击。它们也变得更容易受到此类昆虫传播寄生虫的影响,且随着北极变得更暖而更容易受到入侵物种的影响,预计它们将受到其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害虫和病原体的侵袭。[44]:233

饲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本节摘自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英语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from agriculture#Livestock。

畜牧业和畜牧业相关活动(例如砍伐森林和使用燃料日益密集的耕作方式)导致超过18%[94]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包括:

  • 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9%
  • 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35-40%(主要来自肠道发酵与其粪便)
  • 占全球一氧化二氮排放量的64%(主要是由于使用化学肥料的结果。[94]

畜牧业活动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也特别严重,因为种植玉米和苜蓿等农作物是为喂养动物。

于2010年,肠道发酵英语Enteric fermentation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所有农业活动总量的43%。[95]针对生命周期评估研究所做的统合分析,发现来自反刍动物的肉比其他肉类或素食蛋白质来源具有更高的碳当量足迹。[96]每年全球绵羊和山羊等小型反刍动物排放的温室气体约为4.7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约占世界农业部门排放量的6.5%。[97]动物(主要是反刍动物)产生的甲烷估计占全球甲烷产量的15-20%。[98][99]关于使用各种海藻物种(特别是Asparegpsis armata英语Asparegpsis armata)作为助于减少反刍动物甲烷产生的食品添加剂,研究工作仍在进行中。[100]

全球的畜牧业用地占所有农业用地的70%,即地球陆地表面的30%。[94]其中的放牧方式也会影响未来土地的肥力。不采循环放牧会导致产生土壤板结后果。牧地的扩张会影响当地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导致其数量变少。减少肉类和乳制品的摄取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另一有效方法。于2022年接受调查的欧洲人,其中略多于一半(51%) 支持人们为应对气候变化而减少购买的肉类和乳制品的数量,40%的美国人和73%的中国受访者也表达相同的看法。[101]

参见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