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汐止街
臺灣日治時期1920至1945年之行政區劃,隸屬臺北州七星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汐止街(日语:汐止街/しおどめがい〔しほどめがい〕 Shiodome gai [注 1])为台湾日治时期1920年至1945年间存在之行政区,辖属台北州七星郡。今新北市汐止区。
汐止街之区划名称为1920年(大正九年)所制定,该境域清朝初期之前为平埔族之一凯达格兰族之“峰仔峙社”(Kypanas)所在,18世纪初期,陈赖章垦号首次批准汉人开垦权。1758年,汉人已于此形成街肆,名称沿袭为峰仔峙庄,之后则因此地为淡水河潮汐终点,故称水返脚。1870年代,台湾建省之后行政区划归基隆厅石碇堡,仍不成镇。日治时期初期设水返脚辨务署,1920年设街,并将水返脚更名为日式地名“汐止”。而汐止街之名称直至中华民国时期仍旧沿用,仅将“街”改为“镇”。至今,老一辈汐止市民仍称汐止闹区为“街仔”,此等说法于其他原台北县县辖市相当普遍。
Remove ads
行政区划

汐止地区在清治时期及日治时期初期属石碇堡的街庄,在1895年6月隶属“台北县基隆支厅”,在1897年7月1日隶属“水返脚辨务署”。1900年9月16日,水返脚辨务署被并入基隆辨务署,改为水返脚支署[1]。1901年11月11日,台湾的行政区划改为二十厅,汐止地区隶属“基隆厅水返脚支厅”。1903年11月1日,基隆厅实施街庄整并,并改为23个数字分区,汐止地区被划分为第14、15、16、19区[2]。1905年7月1日,汐止地区的四区合并为“水返脚区”[3]。1909年10月25日,台湾的行政区划由二十厅整并为十二厅,基隆厅被并入台北厅,汐止地区隶属“台北厅水返脚支厅”,此时的街庄如下:
- 石碇堡:水返脚街、保长坑庄、乡长厝庄、十三份庄、横科庄、康诰坑庄、白匏湖、樟树湾庄、北港庄、社后庄、叭𪡏港庄、鹄鹄仑庄、茄苳脚庄、石硿仔庄、姜仔藔庄[4]
1920年10月1日,原堡里之行政区废除,街庄改为大字;前述15街庄合并为台北州七星郡“汐止街”,辖域内分为汐止、保长坑、乡长厝、十三分、横科、康诰坑、白匏湖、樟树湾、北港、社后、叭𪡏港、鹄鹄仑、茄苳脚、姜子寮、石硿子等15个大字。
- 汐止大字下有“汐止”、“街后”、“下寮”小字名
- 保长坑大字下有“保长坑”、“溪洲寮”、“石门”小字名
- 乡长厝大字下有“乡长厝”、“过港”小字名
- 横科大字下有“横科”、“南港子”、“东势坑”小字名
- 樟树湾大字下有“蕃子寮”、“樟树湾”小字名
- 社后大字下有“社后顶”、“社后下”小字名
- 北港大字下有“北港口”、“烘内”、“新山”、“柯子林”、“五指山”小字名
- 叭𪡏港大字下有“叭𪡏港口”、“烘内”、“小溪”、“双溪”、“车坪寮”小字名
- 鹄鹄仑大字下有“鹄鹄仑”、“小坑”小字名
- 石硿子大字下有“石硿子”、“作坡内”小字名
- 姜子寮大字下有“姜子寮”、“石壁子”小字名[4]
Remove ads
街长
交通
- 煤矿轨道
到了1941年,因煤矿的蓬勃发展,更有铁路的铺设。以下是汐止街1942年架设铁路及轻便轨道概况:
Remove ads
设施
经济
主要物产为煤炭和茶叶。1934年至1937年间,汐止街植茶面积达800甲,制茶户数多达800户。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资源短缺,将种茶土地改为种植其他作物,导致茶业逐渐走下坡。[9]
1938年起,台湾总督府推行矿物增产令,益兴炭矿株式会社借各项助成金铺设3吨蒸汽机关车铁路:鹿寮线、北港线等共约12公里,并在五堵驿附近装设千千岩式机械水洗机及开凿鹿寮二新坑,扩充企业。使得五堵成为当时台湾第一的高炉炼铁工业区。[10]
注释
参考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