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乌克兰文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乌克兰文学(乌克兰语:Українська литература)泛指由乌克兰人创作,或以乌克兰语写成的文学作品。由于乌克兰的民族背景多元,因此作品常有多种语言,主要包括乌克兰语、俄语、混合语言等。
乌克兰文学可追溯回基辅罗斯,当时就有古斯拉夫语和教会斯拉夫语的编年史和史诗。民间则有口语相传的民俗故事。在乌克兰哥萨克人引领下,乌克兰当时曾繁荣一时,但在基辅罗斯沦陷后分裂:古斯拉夫语分裂为乌克兰语、俄语和白俄罗斯语;政治上也被分为东西两块,并由各自的人民统治。随着时间进展,以乌克兰语写成的作品,诗歌、小说、戏剧等作品相继出版。19世纪起,乌克兰民族运动和独立运动也蓬勃兴起。不过从俄罗斯帝国到苏联政府,经常压制乌克兰语文学,并对作品的主题与表达形式多所限制。
乌克兰文学有着悠久的诗歌、民间口语传说、编年史和戏剧传统,著名诗人会受全国支持。1989年,乌克兰订定乌克兰语为官方语言。在1991年乌克兰独立后,乌克兰作家在选择主题和表达形式方面更加自由。过去罕见的类型,如性别、移民、2014年尊严革命后的社会意识等,也开始有作家与读者。
Remove ads
定义
现代乌克兰文学,主要以1987年苏联经济改革后与Bu-Ba-Bu社群开始相关活动为分界线。从语言论,乌克兰文学主要分出乌克兰语及俄语创作,但两者同样会在乌克兰撰写乌克兰主题作品。以乌俄语撰写、或是外国作家以乌克兰语撰写的作品,也属于乌克兰文学。[1]其他还包括以克里米亚鞑靼语撰写、或乌克兰人的外语作品等。[a][2]
学界最近通过历史文献,发现许多尘封的乌克兰文学,并重新评价其地位。俄罗斯文学也出现类似现象[3][4]。从历史上看,乌克兰文学与俄罗斯文学关系不断变化的主因有:过去两者并没有明确独立、分类标准多样而繁杂、难以确定其归属等。[b][7]乌克兰独立以来,以乌克兰语出版的文学比例渐增;乌克兰文学的趋势,也走向去俄语化。[8][9]
历史

有关泛斯拉夫语祖先原始斯拉夫语的相关文献付之阙如。斯拉夫人的起源则有多种说法,但普遍认为其源于奥得河、波罗的海、第聂伯河和多瑙河周围地区,并靠近今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边境。[c][10]历史学家的著作,有详细记载斯拉夫人使用文字前的历史;但针对公元前8世纪,斯基泰人所使用的斯基泰语,则缺乏碑文等直接记录。[d][12][11]公元前5世纪希罗多德的《历史》、公元前2世纪托勒密的《地理志》、还有老普林尼的《自然史》等著作,都记载可能为今日斯拉夫人的祖先民族。[e][12]
斯拉夫语祖语的各地方言差异,自9世纪起开始变大、甚至独立为个别语言[13]。在9世纪,拜占庭帝国开始给斯拉夫语创立文字,作为书面语形式的古教会斯拉夫语(古斯拉夫语)也随之出现[14][15]。拜占庭帝国在基辅罗斯时期引入基督教,并翻译其相关书籍[f][14][17]。翻译工作主要是由保加利亚帝国沦陷后,逃到罗斯的难民执行。[g][15][18]他们当时负责把希腊原文翻译为斯拉夫语。翻译范围有教会文献、世俗故事、编年史、战争史、诗书等[h][20]。在基辅罗斯时期,古教会斯拉夫语主要用于教堂的礼拜仪式和文学;以此为基础建立的古东斯拉夫语,则为日后民间乌克兰语的基础[21]。在识字率提高的背景下,僧人们开始撰写编年史。基辅罗斯第一部历史着作《往年纪事》也就此出现[17]。小说此时也逐渐兴起。12世纪末的《伊戈尔远征记》是最早的古东斯拉夫语史诗[22][23]。由吟游诗人演唱的沉思,起源可追溯至10世纪和11世纪的宫廷仪式和葬礼[24]。
基辅罗斯在蒙古入侵后灭亡,首都基辅也成废墟。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王国则自此兴起。该地首都利沃夫也借着印刷出版,成为大公国的文化中心。[25][26]14世纪,加利西亚-沃里尼亚王国解体,乌克兰地区则由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瓜分。[27]当时的记录包括《基辅基辅编年史》、《加利西亚-沃里希连编年史》等。[28]

哥萨克于15至16世纪出现,是乌克兰文化的重要主题。[i]乌克兰哥萨克人在攻打鞑靼哥萨克人以及波兰人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军事力量、于17世纪重建基辅;并在1615年,兴建了佩乔尔斯克修道院印刷厂(基辅印刷厂)。[29][30]诗人玛鲁西娅·萩莱为此写过多首抒情诗,描写了与哥萨克人的悲恋、乡村生活的美丽等主题,并在作品传达幸福与和平。[31]
17世纪起,乌克兰文学和俄罗斯文学之间的地区差异越加明显,其作为独立文学的地位也得以确立。哥萨克人在重建基辅后,建立了莫希拉神学院,并教授拉丁语,当时成为东正教世界第一所教育机构及高等教育中心。[j]自蒙古入侵以来,东斯拉夫国家持续自外于西欧文化。但这样的情势在文艺复兴后得到改观:作家们除了通晓拉丁语外,不同阶层和种族的学生,也开始阅读希腊和罗马经典著作。[k][32]然而在17世纪,乌克兰文学也逐渐走向世俗化。宗教相关的作品比例不断下降、表现主题开始转向人类、关注视域从历史转向现实、世俗教化的色彩也逐渐浓厚。这种转变对18世纪的乌克兰文学演变产生影响。[34]
波兰巴洛克文化透过莫希拉学院传入基辅,乌克兰巴洛克风格也由此建立。乌克兰巴洛克风格在乌克兰的建筑、绘画、文学等领域皆有所体现,并在乌克兰发挥类似西欧文艺复兴般的成果。第一部以乌克兰口语写成的戏剧文学,也在此时问世。[35][36]西欧文化在莫希拉学院后先传入基辅,再传入莫斯科。[37]而乌克兰文学,也受风靡一时的西欧浪漫小说和童话翻译所影响,而走向世俗。乌克兰启蒙俄罗斯的立场,一直延续到18世纪初。[l][37]
哥萨克人逐渐形成一个民族,并建立了盖特曼国;但波兰帝国和俄罗斯帝国,最后瓜分了该国。[39][40]1798年,伊万·科特利亚列夫斯基写下了《艾涅依达》,讲述哥萨克重建国家的故事。这个史诗以口语写成,对乌克兰文学表现有重要意义,并标志着近代乌克兰文学的开端。[41][42]
Remove ads


此时的乌克兰地区,大体上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由俄罗斯帝国占领,西部则由哈布斯堡帝国占领。[m]但无论东西部,该地的乌克兰人,大多是生活艰苦的农民。东部的俄罗斯还存有农奴制;西部的哈布斯堡,虽然解放了农奴,但当地的波兰统治阶级(什拉赫塔)依旧持续压迫农民。[n][46]在这种背景下,拥有共同文化和语言的人们,开始兴起民族运动;受东西分裂的群体,也逐渐形成共通的乌克兰认同。[47][48]
乌克兰民族主义运动源于知识阶层。[49]作家和历史学家受浪漫主义影响,开始讲述当地的民俗传说、民歌、哥萨克文化等。诗人塔拉斯·谢甫琴科用乌克兰语,演唱了他多热爱乌克兰、还有多反对俄罗斯。东部的谢甫琴科加入了政治组织济利禄及默多狄兄弟会。沙皇政府旋即逮捕组织成员,谢甫琴科也遭流放。[o]但随后秘密社团Hromada(“社区”)成立,济利禄及默多狄兄弟会的活动也获延续。[p]对此,帝国政府以持续镇压乌克兰民族运动回应:1863年至1871年,帝国政府全面禁止乌克兰出版品[48];即使在1876年通过埃姆斯政令后,乌克兰语作品也依旧禁止出版。许多知识分子,因此西迁到哈布斯堡的领土。[41]
东西乌克兰人间的交流渐增。[41]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部哈布斯堡的加利西亚成为乌克兰民族主义的中心。[50]流亡到瑞士的思想家米哈伊洛·德拉霍马诺夫出版了乌克兰语杂志《Hromada》(“市镇”),并在利沃夫大学学生间传开[q][52][46]。作家伊万·弗兰科受德拉霍马诺夫影响,在创作之余也投身民族运动。1890年,他成立了乌克兰基进党,是近代史上首个主张乌克兰统一的政党[53]。1894年,利沃夫大学米哈伊尔·格鲁舍夫斯基开始讲述乌克兰史,并产出多份乌克兰语作品和相关研究[41]。格鲁舍夫斯基此时发表了两本乌克兰通史,分别为《乌克兰民族史概说》与《图解乌克兰民族史》[54]。谢甫琴科将哥萨克的认同带到乌克兰西部,并成为横跨乌克兰东西部的代表性诗人。[41]。纳塔利娅·科布伦斯卡与奥莱娜·普奇尔卡则在1887年,编篡了乌克兰第一部女作家选集《Pershyi vinok》(第一轮花环)[55]。一些乌克兰知识分子和政治家驻扎在维也纳,出版了《鲁塞尼亚展望》(后来的《乌克兰展望》)杂志,呼吁德语圈大众支持乌克兰独立[56]。
Remove ads
1917年俄国革命后,乌克兰内部多权并存,同时也建立了首个以乌克兰为名的国家。[r][60]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除乌克兰语外,还有俄语、波兰语、意第绪语等。尽管时间较短,但还是发展出多民族、多语言的文化。[57][58][2]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随后成立,并于1922年成为苏联的加盟国。[58]

加入苏联后,共产党持续干涉乌克兰,使乌克兰文学受到损害。[61]审查制度也同时规定作品的主题。[s][60]1920年代,乌克兰内部开始兴起一场场文化复兴运动。但在约瑟夫·斯大林掌政,并发动大清洗后,运动嘎然而止。许多乌克兰作家,也在大清洗中受到压制。后世以被处决的文艺复兴泛称该时期的文化人物和作品。[t][63]语言上,乌克兰有时为了和俄语相容,查禁了乌克兰语字母、与乌克兰作家的书籍;在内容上,则呼吁更加强调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当局鼓励创作通过共产党的领导,来解决苏联经济问题的小说。[64]

1963年斯大林政权结束后,彼得·谢列斯特被任命为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为提高乌克兰在苏联境内的地位,谢列斯特开始发展乌克兰化运动,乌克兰文化也随之复兴。[65]这时期出道的作家,开始对单调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生厌,并希望有所创新。此时的新生代作家也被称作六零人。[66][u]然而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开始掌政,乌克兰语再次受到压制。讲俄语在教育和就业方面享有优势,而讲乌克兰语的知识分子,则会被怀疑是异议份子。多数作家因此再度走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老路。[68]
Remove ads
1986年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使乌克兰人开始不信任苏联的莫斯科政府,并令他们更加认同乌克兰。[v][70]1986年,尤里·安德鲁霍维奇等人创立了诗人团体Bu-Ba-Bu,并广受欢迎。这一时期被普遍认为是现代乌克兰文学的开端。[1]1986年,在乌克兰作家联盟代表大会上,乌克兰的状况开始上讨论桌,大会中也提出了诸如改变字母表、增加出版物、改善教育、将乌克兰语定为国语等要求。[71]1980年代末,苏联陷入动荡,经历1960年代的运动家们,领导了乌克兰作家联盟,和乌克兰语学会的变革运动。1989年《语言法》通过,正式承认乌克兰语、并将乌克兰语定为乌克兰共和国的官方语言。[w][70]
《语言法》大大改善了乌克兰文学的创作环境。作家活动蓬勃发展,并开始将文学创作自由表达、民族身份等概念联系起来。[x]1991年苏联解体后,乌克兰获得独立,艺术家们开始创作魔幻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恐怖小说、科幻小说、日记、游记和短篇小说也流行起来。[73]此外,乌克兰还重新评价了20世纪,在苏联时代被忽视的早期作品。[72]2014年,尊严革命推翻了维克托·亚努科维奇政府并导致俄乌战争,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作品也不断出现。[74]
Remove ads
作品形式

乌克兰文学的诗歌体,最早考追溯至12世纪末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其描述了伊戈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与游牧的波洛维茨人之间的战斗。该曲创作技巧复杂,在同时代作品中独树一帜,并与《尼伯龙根之歌》、《罗兰之歌》等并列,获得高度赞誉。尤其是对伊戈尔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因担心他的安全而发出的哀叹,被称赞为富有抒情性。[y][76][23]
哥萨克时期见证了文学和民间艺术的发展。玛鲁西娅·萩莱的诗歌和歌曲,则影响了乌克兰音乐。[77]15至17世纪之间,哥萨克人创作了沉思[z]。[aa]沉思由游吟诗人演唱;其中又分为两类:分别为使用班杜拉琴或者科布扎琴的科布扎尔人,以及使用里拉琴的里尔尼克人。沉思内容涉及广泛,包括描写战争与囚禁的史诗、描写日常生活与家庭社会的抒情诗、宗教诗、描写民族运动和社会斗争的诗歌等。[ab][75][78]后来,沉思作为音乐会艺术而传承下去,其歌手会在基辅音乐学院接受培训。[81]
乌克兰巴洛克时期出现了复杂的语言游戏,包括字母诗(在单词或行首使用字母表中的字母)、由开头字母组成的离合诗、可双向阅读的回文诗(raki)等。[82]19世纪,作曲家米科拉·李森科收集了乌克兰民歌,创作了一部乌克兰语歌剧。[41]
历史歌谣也是17世纪乌克兰民间文学的代表。其融合了抒情诗和叙事诗的特点,诗词规则也较严谨。内容则以摆脱异族统治、争取自由、反应民间生活等为主题。这类诗歌在17世纪的盛行,成为其于18至19世纪蓬勃发展的基础。[78]

塔拉斯·谢甫琴科出身农奴,但当其绘画天赋获发掘,他获得了自由。他在帝国艺术学院学习期间从事诗歌创作,并在1840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科布札尔》。该诗集出版后即获广受好评。[ac][84]谢甫琴科以乌克兰语写成的作品,表达了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同情、对俄罗斯和乌克兰地主等权贵,压迫农民的的愤怒、还有对哥萨克自治的理想,使他成为民族独立的象征。[85]莱西亚·乌克兰卡在患有肺结核之下,仍旧创作戏剧诗和文学评论。在1911年的森林之歌中,她不把以冲突与对立的角度,去描写人类与自然间的关系;相反,她以开创行的共生概念,描写了两者的关系。[86]根据乌克兰公民的调查,塔拉斯·谢甫琴科和莱西娅·乌克兰卡,被双双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位乌克兰人”。[ad][87]
1920年,米科拉·泽罗夫编篡了乌克兰诗人选集《新乌克兰诗歌》;并在1924年,出版了《卡梅纳》诗集。两者推动了推动了乌克兰文学的现代主义运动。[88]作家莉娜·科斯滕科自1960年代活跃,对文明批判有加,并运用了从古典格律诗,到自由诗的多种风格。[89]Bu-Ba-Bu在改革时期举办朗诗会,因其讽刺和喜剧风格而广受欢迎[90]。

《修道院院长丹尼尔的圣地巡礼记》1108年问世,是中世纪早期最受欢迎的作品,也是已知最古老的斯拉夫游记。该作品记录了切尔尼戈的丹尼尔,以朝圣团成员,在巴勒斯坦的游历。[91]
1798年伊万·科特利亚列夫斯基发表了《艾涅依达》,是第一部以乌克兰口语写成的小说。小说改编自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只是将其中罗马的建国传说,改编为哥萨克的重建传说。[48]《艾涅依达》以口语写成,对︁乌克兰文学的历史影响重大。后来的作家也开始跳脱传统的文学写作手法,并尝试把口语转化为文字,以传达活生生的词语发音。[42]
散文也影响了19世纪后的民族主义运动。伊万·弗兰科是活跃于加利奇纳的作家、记者、政治评论员,并致力于提高乌克兰人的地位。[92]在他1885年出版的《铅笔》等小说中,批判了教育现状。[ae][93]该评论列举了乌克兰农民面临的三大匮乏:营养、教育、与权利。[92]1928年,瓦列里安·皮德莫吉利尼出版了第一部乌克兰城市小说《Misto》(都市),同时还翻译了许多法国文学作品。[95]
乌克兰独立后,开始流行短篇小说、历史、社会题材等类型。[96]小说、散文和日记等也在所多有,其中包括莉娜·科斯坚科在2010年的《乌克兰狂人笔记》和伊琳娜·日连科在2011年的《Homo Feriens》等。这些探讨乌克兰社会变化的作品,发行后广获嘉评。[97]
Remove ads

中世纪罗斯的编年史被称为“俄罗斯编年史” ,集合了历史和编年史的记录形式。[98]基辅罗斯的基本编年史是《希帕提安编年史》。该书由个部分构成,分别为《往年纪事》(852年至1117年)、《基辅编年史》(1118年至1200年)、还有《加利西亚-沃里希连编年史》(1201年至1292年)。[98]已知最古老的《原始编年史》是由基辅洞窟修道院的僧侣聂斯特撰写和编纂。[99]他的方法论将罗斯历史,与世界历史联系起来,讲述了罗斯从建国到内部冲突,以及外敌入侵的历史。他执笔的资料来源,包含拜占庭编年史、圣徒传、布道文、圣经、外交文件、地方记录、当代证词、传统记载、斯堪的纳维亚的Saga等。[100]
布道是中世纪最流行的体裁之一。代表作品为基辅大主教伊拉里翁的《律法与恩典》。该作借鉴了拜占庭文学传统和斯拉夫人的形象。[af][101]
在基督教教会文学中,有一种名为帕特里康斯的体裁,主要记载当时修道士的言行。[ag]在基辅罗斯时期,该类作品的代表作为《基辅洞穴的帕特里康斯》。[103]故事主角为弗拉基米尔的西蒙主教、还有僧侣波利卡普。在故事中,西蒙试着劝解不满现状,而想当主教的波利卡普。波利卡普与西蒙互动方式,使得故事即使脱离了宗教内容,也依然引人入胜[ah][105]西蒙和波利卡普的故事写于13世纪,后来于15和17世纪编纂而成。[ai][107]。
17世纪后,宗教文学的比例较为降低,但还是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并展现出辩论性倾向。代表作家有伊万·维申斯基、梅列季·斯莫特里茨基、扎哈里·科佩斯坚斯基、约安尼基·加利亚托夫斯基等。作品则有《佩列斯特罗加》、《特列诺斯》、《否己旧作诗》等。这个时代的作品,除了传统的宗教问题外,还开始关注了乌克兰的文化或文艺需求问题。[108]另外,布道与圣徒行传也在17世纪获得发展与延续。[109]
Remove ads

自中世纪的基辅罗斯时期以来,乌克兰的口语民间故事和翻译文学,成为当时文学的要角。[110]这些故事中描述的自然、风俗、超自然生物等,作为乌克兰理想化的形象,成为其18世纪末至19世纪文学作品的主题。科特利亚列夫斯基还引用了许多民间故事。1819年,德米特里·采尔捷列夫出版了第一本乌克兰民歌集《古老的俄罗斯小歌曲选集尝试》,沉思首次以印刷形式出版。[111]
民间故事也与民族和文化运动有关:19世纪初,在被称为哈尔科夫浪漫主义的文学复兴时期,乌克兰贵族收集并出版了民间故事。[112]即使在不能公开支持乌克兰认同的时代,也有如阿尔卡斯·米科拉约维奇这样的人收集乌克兰民歌,并撰写有关它们的历史书。[113]一些收集的乌克兰民间故事也被翻为俄语,其中包含畅销作品《手套》。[114]伊万·弗兰科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狐狸米基塔》取自法国民间故事《列那狐传说》和歌德的《狐狸雷内克》,通过拟人化的动物,讽刺民族冲突,并讲述如何依靠智慧和勇气生存。《米基塔狐狸》是弗兰科在乌克兰最广为人知的作品。[115]
在17世纪的乌克兰巴洛克时期,曾盛行一种以乌克兰口语写成,名为“Intermedia”(インテルメーディア)的喜剧。其后为现代乌克兰口语文学的先驱。这部喜剧以民间故事和俄罗斯幽默为基础,并在宗教剧之间插行表演。Intermedia创造了大量戏仿作品,尤以宗教题材为盛。在俄罗斯,宗教戏仿被视为亵渎,但在乌克兰则不然。[aj][35]Intermedia具有多语言、多民族的特点,并汇集了各个民族的人物[ak]:除了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和波兰人讲自己的语言外,还穿插了其他民族的口音。Intermedia由巡回牧师和度假的神学院学生主演,喜剧文学也而普及。[116]《艾涅依达》的作者科特利亚列夫斯基,还创作了其他跨媒介喜剧,如1819年首演的《娜塔尔卡·波尔塔夫卡》和《莫斯卡尔的魔术师》,成了乌克兰现代戏剧的基础。[117]
受Intermedia影响的Vertep也在此时诞生。此类表演的演员由学生组成。他们会在圣诞节期间,于各村庄间巡回表演。戏剧内容由宗教和世俗两大部分组成。宗教剧内容偏向降诞剧、世俗内容则偏向Intermedia[al][118]。
1920年代,莱斯·库尔巴斯和尼古拉·库利什共同发表了乌克兰前卫派作品,但在苏联时代反应冷淡;直到后世才获得重新评价。1958年,乌克兰举办了“乌克兰演剧之春”,并演了几出根据小说改编的芭蕾舞剧。此后现代相关主题,也登上了芭蕾舞台。[119]
作品主题

女性也是乌克兰文学的常见主题。在文学和媒体中,家庭保护女神贝雷希尼亚(Berehinya)被指代为“普通女性”、母亲、妻子等角色。[121]苏联文学中流行的女性形象,则是既努力工作又兼顾家务、养育孩子的“苏联妇女”、或“善良而感性的女主角”[122]。乌克兰独立后,这种形象开始生变。奥克萨娜·扎布日科是独立后第一位女性主义作家,并以1996年的著作《乌克兰性行为实地研究》而闻名。[120]这个作品探讨了乌克兰文学先前从未讨论过的性与认同议题,从而风行一时。[123]德尼森科·弗拉基米里夫纳则在她2017年的儿童读物《玛雅和她的母亲们》中,介绍了包含单亲家庭、同性恋家庭在内的各种家庭形式。[124]
纳塔利娅·科布伦斯卡和奥莱娜·普奇尔卡在19世纪率先倡导妇女平等权利。她们在1887年编篡了乌克兰第一部女作家选集《Pershyi vinok》(第一轮花环)。[55]1884年,卡布连斯卡娅创立了乌克兰第一个女权组织:罗斯妇女协会。20世纪,米连娜·鲁德尼茨卡的乌克兰女性联盟延续了乌克兰的妇女运动。[125]2014年的尊严革命,是再度确认乌克兰女性社会角色与地位的重要事件。此后出版了许多女性与女性主义相关书籍与图画书。有五十余名女性作家和画家,为6—12岁的儿童,创作了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126]研究性别和女权主义主题的作家包括索洛米娅·帕夫利奇科、阿吉耶娃·帕夫洛夫娜、马特塞纽克·奥列吉夫娜),以及基斯·罗曼尼夫娜等。[127]
文学风格也可能暗示作者性别。比方说,在古罗斯编年史中,哭泣的情节,大都由女性撰写。《伊戈尔远征记》以女性化的笔调写成,详细描述了波洛茨克家族的内部情况。因此有理论认为该书的作者是波洛茨克家族成员、基辅大公夫人玛丽亚·瓦西尔基夫娜。[am][129]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期间,纳粹德国占领了许多乌克兰城市。诗人奥列娜·伊凡诺夫娜和她的丈夫在基辅出版了一份文学周刊,着重介绍在大清洗中受害的乌克兰作家。[55]基辅的巴比亚尔是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和罗姆人的场所,后世的伊凡·德拉奇和诗人叶夫根尼·叶夫图申科也都曾描写过这里。作家兼记者瓦西里·格罗斯曼则撰写了乌克兰大饥荒相关文章:当时在苏联讨论大饥荒实属禁忌。[130]
2014年尊严革命与乌俄战争后,也出现许多回应战争的作品。其中包括2015年,鲁斯兰·弗拉基米罗维奇的散文《睡前故事》、阿尔乔姆·切赫的日记《零点》等。[74]2017年,纳塔莉亚·沃罗日比特编剧的电影《邪恶之途》以顿巴斯战争为背景,从女性视角描绘战争。[131]以战争为主题的儿童读物也开始出现。罗马娜·洛玛尼新与安德瑞·雷西夫在2015年的《战争改变了小圆城》,共被翻译为15种语言。[132][133]
2022年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对作家产生影响。2023年,撰写俄国战争罪行的作家维多利亚·阿梅丽娜死于一起导弹袭击。[134]诗人奥斯塔普·塔拉索维奇记录了撤离人员在临时住房和其他地方的战争经历,并在2023年,汇整为《战争词汇》一书。[an][136]
除此之外,乌克兰裔作家,也在外国创作移民主题作品。V. 马赫诺的小说,撰写主题为住在美国的乌克兰移民。[137]居于德国的德语作家娜塔莎·沃丁有一篇消说,灵感是根据她父母从马里乌波尔移民到德国的经历。[138]
民族文学的概念,自19世纪初,从西欧传入俄罗斯帝国,俄属乌克兰也因此开始研究文学史。1800年,基辅罗斯时期的《伊戈尔远征记》手稿,首次引起人们的注意。此前,多数人不获认可它与中世纪文学的关联。收集中世纪文学作品、手稿和民间传说,成为探究民族文学的一部分。[ao][140][141]与此同时,包括古斯拉夫语言研究、乌克兰民族史研究等斯拉夫学也有所进展。[ap][142][143]
1820年代起,乌克兰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在俄罗斯流行起来;也有部分俄罗斯作家,以乌克兰为主题撰写文学。[aq]俄罗斯文学评论家维萨里昂·别林斯基对乌克兰语的表现力评价不佳。[144]与此对比,俄罗斯文化史学家亚历山大·皮潘在其著作《斯拉夫文学史》中介绍了俄罗斯领土、哈雷奇纳和乌戈尔罗斯的乌克兰语文学作品。[145]奥地利作家兼出版家卡尔·埃米尔·弗兰佐斯对乌克兰文学作品赞赏有加,并撰写了有关乌克兰和犹太文化的文章。弗朗佐斯还将乌克兰作品翻译成德语。[146]
苏联文学理论不大重视乌克兰文学。在苏联教科书《乌克兰文学史》中,乌克兰文学被其描述为俄罗斯文学的一个小分支。[4][147]文学学者尤里·拉夫里年科编纂了一本名为被处决的文艺复兴(1959年)的选集,收录了1917年至1933年间被禁的作品。该书无法在乌克兰出版,因此由对乌克兰文化有深入了解的《文化杂志》在德国印刷,并于巴黎出版。[ar][149]斯大林政权结束后的“解冻”时期,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变得更加活跃。电影导演奥列克桑德·多夫任科的论文《绘画与当代艺术》是超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局限性的一项有影响力的建议,同时也影响了文学。[147]
塔玛拉·伊万妮芙娜、雅罗斯拉夫·奥莱克西约维奇、罗克萨娜·鲍里西夫娜指出,在乌克兰独立后,文学研究和批评获得进一步发展。[150]有很多分析试图解释乌克兰独立后,文学持续发展的理由。这些分析主要包括三种理论,分别为社会、经济、还有意识形态。社会因素主要从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转变角度切入;经济则主要分析乌克兰当时的市场、出版、发行;意识形态则着重讨论政府不再压制文学的背景等。另外,还有分析基于后殖民理论,认为乌克兰在独立前,文学就处殖民状态。[151]
语言、地理
乌克兰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毗邻;南濒黑海,面对保加利亚、土耳其、格鲁吉亚。[152]在这样的地理与历史联系的脉落,乌克兰文学能多种语言写成,包括乌克兰语、俄语、乌俄语、意第绪语、波兰语等。[8][9]根据2001年的人口普查,67.5%的乌克兰人以母语为乌克兰语,29.6%的乌克兰人母语为俄语。[as][155]乌克兰和俄罗斯作家之间的交流,也令两者产生文化交流。[156]
根据《基辅编年史》的记载,12世纪时基辅罗斯的南端被称为乌克兰。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之间的东部边界也通常被称为乌克兰。[157]第一本受公众瞩目的乌克兰历史书,是1908年,米科拉·米科拉约维奇的《乌克兰罗斯史 (1908年)》。[113]后来,赫鲁舍夫斯基撰写的乌克兰通史《乌克兰罗斯史 (1895年)》产生了重大影响,罗斯和乌克兰开始被相提并论、共同探讨。[157]
西维利亚东北部拥有古老的森林,中世纪的《基辅编年史》和已知最古老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中都提及了该森林。[158]斯洛博达乌克兰地区与俄罗斯南部接壤,乌克兰第一位哲学家赫日霍里·斯科沃洛达出生当地。[159]波尔塔瓦地区位于乌克兰中部,培养了许多古典文学作家。小说《艾涅依达》作者科特利亚列夫斯基出生该地区。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现代乌克兰文学的开端。[160]西部被喀尔巴阡山脉的山谷划分为多个地区,民族成分较为复杂。哈雷奇纳地区是乌克兰第一间印刷厂所在,并成为19世纪民族运动的重心。[25][161]南部的敖德萨,是座透过与黑海贸易,迅速发展的城市;自19世纪以来,一直是汇聚各种国籍和民族。这里的作品以混合乌克兰语、俄语和意第绪语词汇和俚语为主要特征。并与当时俄国文学的思辨性相反,以叙事、幽默和讽刺为主。[at][163]
在斯拉夫语世界,最古老的书面语言为9世纪的古教会斯拉夫语,是为了便于翻译希腊福音书与诗篇而生。[164]9世纪后期,大摩拉维亚公国王子罗斯季斯拉夫请求拜占庭帝国以斯拉夫语传播福音。[au][166]拜占庭传教士基里尔和美多德被派往摩拉维亚,并根据字母系统创造了格拉哥里字母。[167][15]格拉哥里字母传到保加利亚首都大普雷斯拉夫后,演化出更简单的西里尔字母。[168]
在基督教成为国教前,西里尔字母就已传入基辅罗斯。[169]在保加利亚沦陷后,保加利亚的神职人员移居到基辅罗斯,使当地成为古教会斯拉夫语的中心;与此同时,古教会斯拉夫语也逐渐受当地口音影响,演变为教会斯拉夫语。[170]到了11世纪,以僧侣为中心,越来越多识字的人,开始把以古教会斯拉夫语写成的基督教文献,翻抄为教会斯拉夫语。到了在12世纪,以《原始编年史》为始,开始出现各种原创作品。在《原始编年史》中,斯拉夫语的文法与对话结构也越加明显。[av][22]
在基辅罗斯时期,乌克兰语、俄语和白俄罗斯语皆属古东斯拉夫语,没有明确的语言或文学界限。[171][172]古东斯拉夫语在8世纪至14世纪之间开始分支。在基辅罗斯沦陷、俄罗斯帝国分裂后,分支情形加剧,最终导致三种语言分家。[27][172]从14世纪到16世纪的人,开始复写祈祷书;大特尔诺沃的总主教耶胡蒂米,也改进了正写法。[aw][15]
乌克兰语是乌克兰的民族语言和官方语言,属于斯拉夫语族东斯拉夫语支,与俄语和白俄罗斯语同属一语族。[ax]因此,许多乌克兰人都会说两到三种语言。乌克兰语主要用于乌克兰西部地区,当地受波兰王国和哈布斯堡帝国影响较深;而在乌克兰东部和南部,使用的人比较少。该地区历史上主要受俄罗斯影响。[172]在独立前的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时期,乌克兰语有时被称为小俄罗斯语、或小俄罗斯方言;而在哈布斯堡王朝的领土上,鲁塞尼亚语也是常见的名称。[176]
乌克兰语正写法有三个发展阶段,分别为:10世纪至17世纪的乌克兰-罗斯时期(又称古斯拉夫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末的梅勒蒂乌斯·斯摩特里茨基文法时期,以及19世纪至今的新乌克兰语时期。[177]乌克兰语发音的相关资料,最早能追溯到1619年。当时斯莫特里茨基写了一份以斯拉夫语写成的斯拉夫语的正确文法构成,确立了教会斯拉夫语的正写法。[ay][179][180]帕姆沃·贝林达花了30年编纂了《斯拉夫-俄语词典》。辞典包含了教会斯拉夫语词汇的乌克兰语翻译,并解释了专有名词。[181]
18世纪初,彼得大帝启动文字改革。乌克兰学者也参与其中,并以新式西里尔字母,取代传统的西里尔字母。新式西里尔字母也被称为民用文字。民用文字字母表的32个字母,成为后来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和俄语正写法的基础。[az][179]1798年至1905年间,受科特利亚列夫斯基,以乌克兰口语写成的《艾涅依达》影响,乌克兰出现了大约50种不同的正写法。[42]1818年,阿列克谢·帕夫洛夫斯基发行了第一本乌克兰语文法书《小俄罗斯方言文法》。[182]
20世纪后,B. 格林琴科的乌克兰语辞典,影响了乌克兰语的正写法。作家和出版商都以他的拼写规则为依归。1918年,乌克兰中央拉达发表了官方的乌克兰语正写法。[183]1933年,为了让乌克兰语正写法适应俄语,官方禁止使用字母Ґ(ge);但在1980年代末的《语言法》颁布,以及乌克兰独立后,该字母再度恢复使用。[184][70]

首位撰写乌克兰主题的俄语作家是瓦西里·纳列日内。[182]尼古拉·果戈里生于大索罗钦齐,父亲是乌克兰语剧作家;本人则在圣彼得堡以俄语写作,其1829发行的乌克兰小说《狄康卡近乡夜话》广受欢迎。[ba][186]19世纪,也有许多犹太人生活在乌克兰。1920年代,乌克兰在松绑犹太人的居住限制后,犹太人的俄语文学蓬勃发展:例如1921年就有伊萨克·巴别尔的《敖德萨的故事》。[187]从俄国革命到苏联时代,也有许多来自乌克兰的俄语作家。安娜·阿赫玛托娃在她的家乡基辅开始写诗,并在搬走基辅后,继续撰写基辅相关的文章。[bb][162][190]安德烈·库尔科夫是乌克兰独立后,最早登上世界舞台的乌克兰俄语作家。代表作为《企鹅的忧郁》。[191][192]纳塔莉亚·沃罗日比特在回到乌克兰前,曾在莫斯科担任俄语作家。她会根据写作主题,在乌克兰语和俄语间交替使用。[193]
一些作家在乌克兰独立后,开始以乌俄语写作。[194]自俄罗斯入侵以来,乌克兰化进程不断推进,随着越来越多的俄语使用者尝试讲乌克兰语,新的乌俄语作品也应运而生。[195]著名作家包括博赫丹·佐尔达克、米哈伊洛·布林尼克、莱斯·波德维安斯基[194]、科洛梅亚的阿尔乔姆·查佩等。查佩的代表作为《奇怪的人》。[9]

在公元前,犹太人就以商人的身份,出现在克里米亚半岛。随着13世纪波兰王国扩张,以及敖德萨的贸易盛况,在乌克兰的犹太人也诉增加。[196]19世纪,敖德萨成为继纽约和华沙之后,全球犹太人口第三多的城市。[bc][187]意第绪语是欧洲常见的犹太人语言,乌克兰文学也有出现以意第绪语写成的作品。1908年,在切尔诺夫策举行的“意第绪语大会”上,正式通过采用“意第绪语”这个名称。[198][8]肖洛姆·阿莱汉姆是佩列亚斯拉夫人。他以意第绪语写作,并将其译为俄语。[187]音乐剧《屋顶上的提琴手》改编自阿莱赫姆的《送奶工特维》(1894年)。故事背景设定在乌克兰的犹太人小村庄。[199]多维德·伯格尔森(Dovid Bergelson)曾用俄语和希伯来语写作,后来他用意第绪语描写他的乌克兰祖国;而书中的乌克兰人物,则说着乌克兰语[bd][2]。
历史上,波兰人是哈雷奇纳的统治阶级。其首府利沃夫,在波兰语称为 Lwów,是波兰人和乌克兰人的文化中心。[be][202]其中一位出身乌克兰卡利尼克的波兰语作家,是雅罗斯瓦夫·伊瓦什基耶维奇。他后来移居华沙。在他笔下的乌克兰,是一个消失的故乡。[bf][205]伊万·弗兰科是语言学家,出版过德语、波兰语、俄语的创作;他将德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乌克兰语;并将谢甫琴科的作品,翻译成德语的事迹,也使其声名大噪。[bg][207][208]现代主义戏剧导演莱斯·库尔巴斯来自利沃夫。他最初用波兰语、白俄罗斯语和俄语写作,后改用乌克兰语。[209]
随着西方文化通过东正教传播,17和18世纪的基辅作家,不仅使用教会斯拉夫语写作,还使用拉丁语写作。[33]当彼得大帝选择拉丁语,作为俄罗斯帝国现代化的首选语言时,倾向希腊语的莫斯科保守知识分子反对该运动;而来自基辅莫希拉学院的拉丁语学生,则选择参与。[bh][211]1705年,莫希拉学院教授、神学家兼作家费奥凡·普罗科波维奇撰写了《诗学讲义》(De arte poetica libri tres),讨论了基于贺拉斯的讽刺诗。[bi][33]
斯拉夫微语言泛指某些乌克兰语的方言、或与其密切相关的斯拉夫语言。在塞尔维亚、波兰和斯洛伐克,有人使用鲁西尼语,南鲁西尼语则用于诗歌与小说等创意写作。[154][213]在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和俄罗斯交界的波列西耶地区,有使用西波利西亚语的人。白俄罗斯诗人米科拉·谢利亚戈维奇以西波利斯语出版份期刊,其中也包括乌克兰语。2015年,白俄罗斯杂志《Sprava》(活动)在缩小活动后,开始以西波列什语、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和俄语发表文章。[214]
逃离俄国革命的白俄移民中包括乌克兰人,他们也在流亡或移民的国家写作和出版。乌克兰东方学家协会会长费奥多尔·达尼连科在满洲国时期的哈尔滨市创作小说,并出版了乌克兰语杂志《远东杂志》(Далекий Схід),向远东的乌克兰人提供资讯。[215]
瓦西里·叶罗申科听说日本有视障人士以按摩师为生后决定赴日,并用日语出版儿童故事和诗歌。[216]诗人尤里·塔尔纳夫斯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难民,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度过。他在先后在德国和美国生活和写作。[217]
出版、图书馆

在活字印刷术广泛使用前,书籍都是以羊皮纸手稿的形式书写而成。在古教会斯拉夫语发展的过程中,修道院、教堂和皇家宫廷都设有书写室;人们在那里使用羊皮纸、羽毛笔和讲台书写手稿。古教会斯拉夫语手稿展现了拜占庭风格。[220]现存最古老的古教会斯拉夫语手稿,可追溯至10世纪中叶;九世纪之前的书籍,则付之阙如。已知最古老的古教会斯拉夫语铭文,以西里尔文写成。其源自克莱普查的教堂遗址,并可追溯到公元921年。[221]
基辅罗斯大公雅罗斯拉夫一世是一位爱书人。他当时拥有一座藏书500册的大型图书馆,并雇用许多抄写员,负责抄写书籍。到11世纪,基辅罗斯已建造了20座教堂和19座修道院,这些场所也都有抄写活动。当时抄写的手稿,大约有30份留存至今,包括11世纪的《奥斯特罗米尔福音书》(1056—1057年)和《斯维亚托斯拉夫文集》(1073—1076年)等。《斯维亚托斯拉夫文集》是《西美昂文集》的副本,在西美昂一世统治时期于保加利亚制作,由雅罗斯拉夫一世同为爱书人的的儿子斯维亚托斯拉夫编纂。这是首部斯拉夫语的百科全书,其文学内容,包括拜占庭语法学家乔治·乔伊罗博斯科斯的诗论《论想象力》:该诗论本将隐喻和寓言的概念引入斯拉夫文化,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222][223]

1574年,利沃夫开设了乌克兰第一间印刷厂。[224]利沃夫通过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的贸易而繁荣起来,并拥有强大的手工艺和商业部门,包括纺织、版画、手稿、装订、书店等。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印刷业发展。[225]印刷商伊凡·弗德拉夫印刷了首部作品《圣使徒经》。[bk][227]弗德拉夫访问了利沃夫,并在工匠和牧师的帮助下,成功印刷了该作。[228]他在1574年的《基础读本》,是第一份用西里尔文印刷的教科书,也是第一份以教会斯拉夫语印刷的世俗著作。[bl][229]后来,弗德拉夫在康斯坦蒂·瓦西里·奥斯特罗格斯基的帮助下,于奥斯特罗印刷厂出版了第一本教会斯拉夫语圣经《奥斯特洛圣经》。[230]在乌克兰西部,印刷机逐渐增加,并开始印刷教会斯拉夫语、乌克兰语、波兰语、拉丁语、亚美尼亚语等语言。[bm]17世纪下半叶,乌克兰西部频频爆发战争,但基辅印刷厂等印刷厂,仍持续印刷和出版。[30]
17世纪起,乌克兰经常被俄罗斯帝国俄罗斯化。在俄罗斯国内,乌克兰语被定义为与大俄罗斯语相对立的小俄罗斯语,并受到压制。[232][41]帝国政府在俄语的竞争语言(例如德语和波兰语)之外,对乌克兰语的独立性尤加警惕,认为其属俄语方言。[233]帝国政府将使用乌克兰语视为分裂主义,并颁布瓦鲁耶夫通告和埃姆斯政令严加限制。1876年的埃姆斯政令,禁止出版乌克兰语作品、或进口国外出版乌克兰语作品。以乌克兰语开办戏剧、朗诵、唱歌、学校教学等也一慨禁止。[232][41]由于哈布斯堡王朝允许在领土内出版乌克兰语,因此乌克兰语书籍在利沃夫出版,影响了民族和独立运动。[161]
苏联时期,乌克兰有“苏联最爱读书的加盟国”之称,出版业发达,书籍价格低廉。然而,审查制度限制了可以出版的作品。[234][61]1917年至1933年发行的禁书,则以“被处决的文艺复兴”形容之。[149]1941年至1945年,一些乌克兰出版物遭指犯下民族主义的错误,其中包括乌克兰科学院出版《乌克兰文学史》。乌克兰作家联盟主席也因此遭到解雇。[235]当时,乌克兰文学被要求把苏联爱国主义,置于对乌克兰的热爱之上,而1944年出版《我爱乌克兰!》的弗拉基米尔·索秀拉,被指控为乌克兰民族主义者。[236]1954年,共有111本乌克兰人的著作被查禁。[234][61]
在书店里,书放在店员后面出售。[237]自1980年代以来,基辅的公园里每逢周末都会举办露天书市,佩特里夫卡区也建立了官方书市。[234]1970年代以来,作家们经常在夏秋季节,聚集在超市和咖啡馆里。[238]
乌克兰独立后,人们开始能阅读苏联时期被审查和地下传播的作品。受迫害作家的名誉也获回复。[90]书价也随着民间出版和自费出版选择出现而水涨船高。[234]书店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书店允许顾客自由逛逛,挑选他们喜欢的任何书籍。[237]同时,也建立了模仿文学俱乐部的咖啡馆,并举办各种文学活动。[bn][238]
独立后,乌克兰宪法颁布了“去共产主义法”限制部分言论。其旨在恢复共产主义政权下受害者的荣誉,禁止任何否认乌克兰大饥荒等事件、或任何美化纳粹主义的言论或出版物。[239]
1990年代和2000年代的经济动荡,也影响了出版业,乌克兰每年仅出版约20,000本新书。[bo]图书馆也受到了经济的影响,区域图书馆往往收藏旧书,而且经常只有老年人使用。据称,随着数字化的发展,纸本读者数量在减少、但在平板电脑与有声读物的读者则在增加。[241]21世纪以来,创办出版公司的作家数量有所增加。[bp][242]在2014年尊严革命期间,在运动的中心独立广场,还开设了一座由志愿者管理的临时图书馆。[74]
2018年的关于确保乌克兰语发挥国语作用法,规定外语出版物发行配额,必须与乌克兰语出版物的发行量相同;书店出售的出版物中,乌克兰语必须至少有50%。[243]由于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人们对俄罗斯文学的评价发生变化,去俄罗斯化加速进行、国有书店则下架俄语作品。[bq]还有人呼吁关闭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博物馆。该博物馆是纪念出生基辅的俄语作家米哈伊尔·阿法纳西耶维奇·布尔加科夫。[br][244]
在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后,乌克兰图书馆协会向国内图书馆和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发表声明[246]。在2022年8月,15,000座图书馆中已关闭2,475座。[247]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在2023年2月,已有12座图书馆受损。[248]文学是乌克兰文化的主要目标,因此各种保护书面文化和语言的项目正在开展中。图书管理员建立了线上营救乌克兰文化遗产,以数字化馆藏并加以保存。[249][24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其他组织则发起了“翻译乌克兰故事”运动,将儿童电子书翻译成乌克兰语。[247]基辅的莱西亚乌克兰卡公共图书馆,向流离失所的海外儿童提供乌克兰书籍,以保护该国的文学遗产。[250]
活动、文学奖项、组织
21世纪以后,图书节、读书论坛等活动更加普遍。主要活动包括5月份在基辅举办的阿森纳国际图书节,以及9月份在利沃夫举办的利沃夫图书论坛。除了图书介绍外,还会有电影放映、音乐会、戏剧表演等。[bs][252]乌克兰出版商,也开始参加包括法兰克福书展在内的国际书展。[253]
乌克兰谢甫琴科国家奖是1961年设立的文学奖。该奖项分为文学、新闻、音乐、戏剧、电影和视觉艺术六个类别,颁发给对国家文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个人。私人文学奖项也在乌克兰独立后开始设立。1999年创立的加冕之词设有小说、歌词、电影剧本、戏剧和儿童文学等类别。2005年创立的BBC乌克兰年度好书是英国广播公司乌克兰语颁发的文学奖,设有成人和儿童类别。[254]
苏联时期曾有一个名为“乌克兰作家同盟”的作家组织。但其名声不佳,年轻一代拒绝加入[bt],因此在1997年与1998年,分别成立了乌克兰作家联盟与乌克兰笔会。[73]
主要作家
以下主要作家列表根据川端(1986)、伊东(1993)、伊东等人(1998)、小粥(2006)、原田(2007)、三浦(2006)、赤尾(2018)、中村(2018)、藤井(2018)、ホメンコ(2018)、田中(2018、2022)等整理,按时代排列。
聂斯特 Нестор Літописець |
1056年—1114年。乌克兰文学之父。东正教克肖者。东欧最古老的‘往年纪事’作者。 | |
![]() |
玛鲁西娅·萩莱 Маруся Чурай |
1625年—1653年。乌克兰歌手、诗人,被誉为“乌克兰的莎孚”。 |
![]() |
格里戈里·斯科沃罗达 Григорій Сковорода |
1722年—1794年。乌克兰哲学家、文学家、诗人。被誉为“乌克兰的苏格拉底”。 |
![]() |
伊万·科特利亚列夫斯基 Іван Котляревський |
1769年—1838年。现代乌克兰文学之父。《艾涅依达》作者。 |
![]() |
尼古拉·果戈里 Микола Гоголь |
1809年—1852年。乌克兰裔俄语作家。以《狄康卡近乡夜话》、《塔拉斯·布林巴》、《外套》、《死魂灵》等小说闻名。 |
![]() |
塔拉斯·谢甫琴科 Тарас Шевченко |
1814年—1861年。乌克兰诗人、画家。创立了乌克兰标准语。乌克兰最伟大的诗人。 |
![]() |
伊万·弗兰科 Іван Франко |
1866年—1916年。乌克兰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奥匈帝国乌克兰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者。 |
![]() |
列霞·乌克兰卡 Леся Українка |
1871年—1913年。乌克兰女作家、诗人,以诗剧《森林之歌》闻名。 |
以下列表根据ホメンコ(2018、2019、2021)与奈仓(2023)的文献整理,按姓氏字母排列。
- 阿吉耶娃·帕夫洛夫娜(文学评论家、性别研究者。1958年—)
- 维多利亚·阿梅丽娜(作家。1986年—2023年)
- 艾玛·安迪耶夫斯卡(诗人、画家。1931年—)
- 尤里·安德鲁霍维奇(小说家、诗人。1960年—)
- 伊戈尔·巴甫留科(诗人。1967年—)
- 尤里·伊兹德雷克(小说家、诗人。1962年—)
- 纳塔莉亚·沃罗日比特(剧作家。1975年—)
- 奥列西·乌里扬年科(小说家。1962年—2010年)
- 卡特琳娜·卡莉特科(诗人、译者。1982年—)
- 伊连娜·卡帕(小说家、歌手。1980年—)
- 安德烈·库尔科夫(小说家。1961年—)
- 莉娜·科斯滕科(诗人、作家。1930年—)
- 奥克萨娜·扎布日科(小说家、诗人、评论家。1960年—)
- 谢尔盖·扎丹(小说家、诗人。1974年—)
- 博赫丹·若尔达克(剧作家。1948年—2018年)
- 伊琳娜·日连科(诗人、儿童文学作家、记者。1941年—2013年)
- 奥斯塔普·斯利温斯基(诗人、译者、评论家。1978年—)
- 尤里·塔尔纳夫斯基(诗人。1934年—)
- 阿尔特姆·切赫(作家。1985年—)
- 阿尔特姆·查帕伊(作家、译者、记者。1981年—)
- 卢布科·德雷什(小说家。1984年—)
- 拉里莎·德尼森科(作家、人权运动者。1973年—)
- 索洛米娅·帕夫利奇科(作家、评论家、译者。1958年—1999年)
- 叶夫亨·帕什科夫斯基(小说家。1962年—)
- 罗克萨娜·哈尔丘克(评论家、译者、语言学家。1964年—)
- 米哈伊洛·布里尼克(小说家。1974年—)
- 斯维特拉娜·皮尔卡洛(译者、记者。1976年—)
- 斯特潘·普罗秋克(诗人、小说家、散文家。1964年—)
- 塔玛拉·多罗娃(评论家、评论家、语言学家。1955年—)
- 斯维特拉娜·波瓦利亚耶娃(诗人。1974年—)
- 莱斯·波德尔维扬斯基(剧作家、艺术家。1952年—)
- 雅罗斯拉夫·波利修克(评论家。1960年—)
- 鲁斯兰·霍罗维(记者。1976年—)
- 瓦西里·马赫诺(诗人、散文家、评论家。1964年—)
- 特蒂亚娜·马利亚尔丘克(小说家。1983年—)
- 雅罗斯拉夫·梅利尼克(作家、评论家。1959年—)
脚注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