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运头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2月11日) |
运头塘(英语:Wan Tau Tong)是位于香港新界大埔区南部的一个地方,现在主要为住宅用地。运头塘通常指包括有一个公共屋邨运头塘邨,和三个居屋屋苑(逸雅苑、德雅苑、景雅苑)的范围,就是区议会分区运头塘区的范围,但有时亦包括附近的的私人参建居屋富雅花园、私人住宅新达广场、大埔宝马山、悠然山庄和新峰花园,以及邻近乡村,如泮涌、山塘、碗窑村等。
名称来源
运头塘的名称总给人古怪的感觉,有传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杀害市民后,将他们的头一车接一车的运过来这里弃置成乱葬岗而因而得名。不过其实早在清朝已有运头塘的名字,在英国接收新界之前,大埔七约成立时,运头塘村已列在名单之上。[1]而英国接收新界时所登记的原居民村落亦已包括运头塘村。而据部分老一辈大埔原居民所称,大埔在日治期间相对太平,运头塘亦一直为耕地,并没有曾经成为乱葬岗。当时的日军亦无必要长途跋涉地把市民的尸体从市区运入新界。可见运头塘的名称由来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无关系。虽然与战争无关,但香港开埠初期,和合石已开辟坟场,经历过天灾,例如甲午风灾,其中一些冇人认领尸会运到大埔附近安葬,运头塘就是其中之一。
而另一个说法是的原名实为“运陶塘”,背景是村内的居民大多从事运输工作,并负责运送陶瓷而得名。后来因为音近和居民以客家人为主问题,被误读作“运头”。[2]
最后一种说法,运头塘是鸿运当头的意思. ( 资料来源:资深村民陈瑞麟口述 )
Remove ads
发展
运头塘在1940年代初以村落和农地为主,民居大多集中在近春晖园的位置,而山塘村亦有少量寮屋。不过自从1960年代开始,受到大陆新移民来港下,寮屋数量大增。其后更有工厂和商店进驻,当中包括药铺“保和堂”和“柱兴饼铺”。到1980年代,政府为配合大埔新市镇发展,在运头塘建成新大埔墟火车站,而大埔墟南部的土地开始进行开发和建设工程。1981年起,山塘村一半地方被削山进行取泥。政府同时将运头塘的鱼塘,农田及接近山塘村的屋宇全部收回发展。到1982年底,政府开始在旧有山塘的采泥区兴建山塘新邨。[3]
交通
参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