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台风娜拉 (1973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风娜拉(英语:Typhoon Nora,国际编号:7315,联合台风警报中心:17W,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Luming)是1973年太平洋台风季第15个被命名的风暴。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评定娜拉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为每小时295公里,海平面气压为875毫巴(百帕,25.84英寸汞柱),是全球有纪录以来中心气压第三低的热带气旋,仅次于1979年台风泰培的870毫巴(百帕,25.69英寸汞柱)及2015年飓风派翠莎的872毫巴(百帕,25.75英寸汞柱)。
![]() |
![]() | 此条目不完整。 (2015年7月1日) |
Remove ads
气象历史

1973年10月9日,娜拉在雅浦岛西北方海面形成后,掠过吕宋东北部,再向北北西进行,扫过台湾西南部海面,由金门附近进入中国大陆。该台风虽未登陆,却为东部地区带来连续三昼夜的暴雨,导致东部地区有严重水灾及人员伤亡、失踪[1]。
防灾措施和影响
受灾区域:花莲县-玉里镇;台东县-台东市、池上乡、鹿野乡、卑南乡、太麻里乡、东河乡、关山镇。
据内政部资料,此风灾造成30人往生,38失踪,85受伤,1251间房屋全倒,433间半倒。
Remove ads
参见
其他最强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例子:
参考资料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