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超强台风柏美娜 (1961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台风柏美娜(英语:Typhoon Pamela,国际编号:6120,中国大陆编号:6122,联合台风警报中心:20W)是1960年代中有名的强烈台风,也是造成台湾相当严重风灾之一,而灾区集中在北台湾。
Remove ads
路径
1961年9月6日,关岛海面生成一热带低气压,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向西北移动,但是之后导引气流不明显,7日至9日时速只有5公里,而当时它发展的很缓慢,一直到9月9日下午才增强为轻度台风(以现在的标准应该尚未成为轻度台风),此时它来到了硫磺岛西南海面上约850公里,此时台风才开始快速增强,从中心最大风速每秒15米到隔日上午的35米,速度开始加快,每小时增为15公里往西北西移动,柏美娜此时已经为中度台风。
9月11日上午,柏美娜已经移至那霸南方海面,北方强劲的高压脊引领往西北偏西方向前进,同时气压为950毫巴,中心最大风速已经到达了50米,强度发展成当时强烈台风的标准,同时突然加速,从缓慢加速到每小时33公里,偏西路径对台湾构成严重威胁。傍晚八点,柏美娜已经到达了930毫巴,中心最大风速每秒60米的巅峰,距离花莲东方约270公里。在12日凌晨两点,登陆了宜花交界一带。后来,二次登陆中国大陆。柏美娜登陆中国大陆后,逐渐减弱消散。
Remove ads
影响
相当惊人的不只是柏美娜台风如此直接的通过中央山脉,基本上相对移速较快的台风,一般而言影响风大于雨,但是仅100毫米的雨量,却为台北地区造成大淹水,包括三重,芦洲,新庄,永和,士林,大直一带淹水严重,许多淹水地区都包括大汉溪流域,除了暴雨之天然因素外,据说还有人为因素,大汉溪上游当时刚落成的石门水库,情势错估突然泄洪,在当时资讯不发达之时,民众疏忽而未防备,造成大汉溪流域惨重淹水和死伤。据当时警务局的资料,柏美娜台风造成全台153人死亡,140人失踪,以及1874人受伤,房屋全倒12349间,房屋半倒26442间,伤亡惨重,还有许多渔船翻覆损毁,宜兰地区首当其冲,也遭受空前的损失。行政院于灾后成立“台北地区河川防洪计划审核小组”,积极办理台北防洪计划[1]。
- 以下为9月11日8时起至12日20时台风侵台期间各测站总雨量[16]:
Remove ads
纪录

一般而言,许多台风在通过台湾中央山脉时,都因为高低层环流爬过山脉难易度不一,容易诱发副低压中心导引台风通过山脉,但是柏美娜的时速相当快速,还没有生成副低压就已经爬过雪山山脉,早上八点就在台中西北出海,在陆上期间只有短短的五小时多,相当惊人,此时台风结构也遭到破坏,为中度台风,在通过雪山山脉时也因为风和地形的影响,台东地区出现焚风情形,从当日凌晨一点的27度飙升到二点的32.3度到六点才结束。下午两点柏美娜就进入大陆快速减弱,隔日早上就变性为温带气旋。
柏美娜的最大平均风速在基隆市,每秒有35米,其次是登陆点宜兰县,有34.8米,瞬间最大阵风有44.8米,而雨量方面,台北县乌来最多,在侵台期间降下347.2毫米,苏澳镇也有319.8毫米,而宜兰市有203毫米,台北市仅有100毫米,西南部平地以及东部几乎不超过50毫米,恒春镇几乎没有下雨(0.9毫米)。
除此之外,柏美娜形成时,因为初期三天发展缓慢,结构不是很好,但是在之后快速增强成强烈台风,只有短短两三天(近年发展最快的有名台风应该是瑞伯),并且从原本牛步开始飙快,气象局原本认为柏美娜应会维持往西北的方向前进,却没想到北边高压不让它往北进,反而往西威胁台湾,当时的气象技术缺乏,没有足够海上资料可以准确预测,必须依赖美军的气象资料发布了柏美娜的台风警报,气象局原本预测十二日上午九点登陆,因为当台风在登陆台湾东部时,时有速度趋缓找寻登陆点之情形,但是它却在凌晨两点就已经登陆了宜花交界一带,使气象人员措手不及,之后更以狂飙通过雪山山脉,让气象人员大为傻眼,也使一般民众有所责难,其预测误差过大,更加上台北大汉溪流域大淹水染上人为因素色彩,柏美娜台风所需去追究的,不只是其路径本身,还有人为疏忽的原因。
Remove ads
热带气旋警告使用记录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