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强风暴玛丽 (1960年)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强风暴玛丽(英语:Typhoon Mary,国际编号:6003,中国大陆编号:6001,联合台风警报中心:03W)为1960年太平洋台风季第3个被命名的热带气旋。玛丽于1960年6月3日生成,经过南海中、北部之后,再于6月9日在香港西北偏西约10公里掠过,并给香港造成灾害,并穿过广东和福建。它再次出现于太平洋并增强为台风。随后于6月12日朝东移动,并减弱成为外热带气旋。
![]() |
强风暴玛丽在香港和中国造成相当大的损失。这被认为是自1937年台风以来袭击香港的最严重风暴。风暴摧毁了由来自中国大陆的难民建造的棚屋,让数千人无家可归。发生多宗山崩,且大部分基础设施都受到损坏。超过400艘小型水上船只受损及被摧毁。在中国,堤坝和水坝遭受严重损坏,多座公共建筑倒塌,并且摧毁大片农田。在风暴期间,超过1600人遇难。
Remove ads
影响
英属香港[1]

- 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十号风球
- 最接近当地位置:天文台总部西北偏西约10公里(掠过香港境内)
玛丽在6月3日于香港以南形成一热带低气压,天文台于6月4日下午3时15分县挂一号风球,并于同日晚上7时05分县挂3号风球,其后并在6月5日增强成一强烈热带风暴。它在6月6日向北移动,天文台于晚上9时40分县挂7号风球(现8号东北烈风或暴风信号),虽然翌日减弱,但7号风球仍然维持,由于玛丽在6月8日再度增强,并转吹东南风,天文台在早上9:05分改挂8号风球(现8号东南烈风或暴风信号),及后在它在6月9日清晨向北横过新界西部,天文台在凌晨1时07分改挂9号风球,继而在上午3时30分改挂10号风球,这段期间造成严重人命及财物损失。随着玛丽登陆并减弱及远离香港天文台于下午12时40分改挂6号风球(现8号西南烈风或暴风信号)取代县挂了9小时多的10号信号,并在下午4时30分改挂3号风球,最后晚上11时40分取消所有热带气旋警告信号。
6月4日至7日期间,天文台间中录得强风,但离岸持续吹强风;6月8日下午2时起普遍风力逐渐达烈风程度。天文台未能于一分钟内持续录得飓风,但录得每小时191公里的最高阵风。横栏岛测风站位于海平面70.1米的空旷地方上,平均风速达每小时112公里(暴风程度),阵风则高达每小时194公里。风眼在6月9日清晨4时至6时之间掠过长洲附近;当地平均风速却不达每小时88公里,但当风向转为西南时令当地变得十分当风。
当风球悬挂期间,天文台录得427.5毫米雨量。
玛丽袭港期间,为本港热带气旋警告信号系统创下了多个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
- 8号或以上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发出的时间就长达2日18小时50分钟,乃历来之冠;
- 单以8号信号计算,7号风球及8号风球发出的时间合共2日3小时27分钟,乃历来持续发出最长8号信号的纪录;
- 7号风球发出的时间长达1日13小时35分钟,亦为香港历来发出最长的8号东北信号纪录;
- 天文台发出7号风球时,玛丽距离香港有500公里,乃天文台发出8号信号时距离香港最远的热带气旋。(此记录曾维持超过61年后才被热带风暴狮子山的550公里打破)
- 玛丽是历来发出十号风球的热带气旋中,登陆之后路径最为偏东的一个,同时亦是最久完全消失的两个之一,历时接近2天。
Remove ads
- 当地悬挂之最高热带气旋信号:
九号风球
玛丽登陆后曾吹袭中国大陆,为该区带来暴雨和风暴潮,造成638人死,5,316人伤,205人失踪。
热带气旋警告使用纪录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