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高雄市区道列表

维基媒体列表条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高雄市区道列表列出高雄市境内的区道。高雄市境内区道原为旧高雄县乡道,在升格直辖市后解编既有乡道,改制为区道。

高雄市区道列表

更多信息 编号, 路线名称 ...
Remove ads

参考资料

注释

勘误

以下注解指出在交通部所公布的2010年全台乡道统计资料参照资料中的地名谬误之处。

地名勘误资料
  1. 参照资料中作“白沙仑”,正确地名应作“白仑”。
  2. 参照资料中作“竹滤”,正确地名应作“竹”。
  3. 参照资料中作“三爷坤”,正确地名应作“三爷”。
  4. 参照资料中作“冈山头”,正确地名应作“山头”。
  5. 参照资料中作“新廓”、“九闯”,正确地名应作“新”、“九”。
  6. 参照资料中作“乌树林”(位于永安区东北侧保宁里),正确地名应作“乌林投”(位于永安区西侧新港里)。
  7. 参照资料中作“螺潭”,正确地名应作“石螺潭”或“石潭”(位于冈山区石潭里)。
  8. 参照资料中作“冈山边”,正确地名应作“山边”为宜,因此处路口位于大岗山东侧山脚下。
  9. 参照资料中作“山脚厝”,正确地名应作“脚厝”。此地为高46线旧终点,后段路线纳编为县道186号甲线后,终点应改为“番仔坑”。
  10. 参照资料中作“盐田”,正确地名应作“盐埕仔”。
  11. 参照资料中作“前保厝”,正确地名应作“前厝”。
  12. 参照资料中作“乌林林”,正确地名应作“乌林”。
  13. 参照资料中作“乌松”,正确地名应作“松”。
  14. 参照资料中作“国厝”,正确地名应作“国公厝”,现已废庄消失。
  15. 参照资料中作“下寮”,正确地名应作“下大寮”,为大寮区大寮里大寮日治时代旧名,相对于上寮里上寮的旧名“顶大寮”。
  16. 参照资料中作“浓公子”,正确地名应作“浓公”。
  17. 参照资料中作“半廓子”,正确地名应作“半廍”。
  18. 参照资料中作“三张廓”,正确地名应作“三张”,旧庄頭位于今日屏东县里港乡中和村,约在二重溪(荖浓溪)与楠梓仙溪汇口的东北侧土地,新庄頭目前则移到较东侧的三廍村境内。
  19. 参照资料中作“大埔”、“新三角子”,正确地名应作“大”、“新三角”。
  20. 参照资料中作“菜子坑”,正确地名应作“莱仔坑”。
  21. 参照资料中作“尾庄硕”,正确地名应作“尾庄”。
  22. 参照资料中作“分子内”,正确地名应作“内分仔”。
  23. 参照资料中作“柿园”,正确地名应作“米市园”。
Remove ads

附注

下列注解列出关于本列表中部分道路的补充讯息。

补充或附注资料
  1.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刘厝”(位于湖内区刘家里,或称小海埔),实际终点应为湖内区海埔里。
  2. 高3线由原高1线部分路线改编而来,暨有路线(高3线旧线)行经茄萣路一、二段路段,因路幅过于狭小已改为北向单行道,故需改行水道东侧仁爱路之新线(高3线新线),里程仅为4.5公里。
  3. 高3-1线由原高1-1线线路线改编而来,路线定位高3-1线
  4.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起点作“草子寮”(或草仔寮,位于湖内区西侧忠兴里),实际起点应为茄萣区白砂仑东侧不远处。
  5. 高4线路线定位高4线
  6. 高2-1线原为跨县道路“南高155线/南高161线”─“上仑~太爷”,台南市(原台南县)路段现改编为南155线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湖内区太爷里二仁溪上二层行桥旧桥(市界)~纵贯公路路口,改编为“高4-1线”。
  7. 高4-1线二仁溪堤防加高后已无法直通二层行桥(旧桥),此桥目前已列为危桥与暂定古迹并不开放通行。
  8. 高10-1线由原高7-1线线及大社市区金平路(原称一甲路及信义路)路线整编而来,路线定位高10-1线
  9.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福安”(疑为路线中途经过的阿莲区复安里复安),实际终点应为冈山区三和里山隙西侧,华岗路、山隙路及中仑农路路口处。
  10.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南安”(位于田寮区南安里),实际终点应为冈山区大同里大崎顶西侧,即在国道三号跨越桥东侧大同路、南安路及平安路口处,附近有石头公祠及大同社区活动中心。
  11. 高15线路线定位高15线
  12.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五里林”(位于桥头区东林里),实际终点应为桥头区西林、芋寮里间。
  13.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起点作“福安”(疑指阿莲区复安里复安),实际起点应为冈山区三和里山隙西侧,山隙路及菜寮路路口处。
  14.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起点作“尖山”(位于燕巢区尖山里尖山),实际起点应为燕巢区西燕里,中兴北路、工程路及红山巷路口处。
  15. 高30线原为跨县市道路“高市30线/高市42线”─“梓官楠梓”,高雄市楠梓区内约600米路段已解编,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梓官区梓义、梓和里信义路、和平路、进学路路口~桥头区桥南里土库一路、楠梓路路口区界处(原高雄县高雄市界),改编为“高30线”─“梓官桥头”。
  16. 高30-1线原为跨县市道路“高市30-1线/高市37线”─“青埔~甲围”,高雄市楠梓区内约100米路段已解编,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桥头区新庄里桥新六路、桥南五街路口~桥头区新庄、甲北里明德路区界处(原高雄县高雄市界),改编为“高30-1线”。原桥头区青埔起点,桥南里桥南路、楠梓路、经武路路口~新庄里桥新六路、桥南五街路口经桥头新市镇都市计划后应已解编,才可符合表列1.1公里的里程数字。
  17. 高30-2线为新编道路尚无确切路线资料,推测做为高雄捷运桥头糖场站连外道路而编成,路线定位高30-2线
  18. 高33线原有一支线高33-1线“九甲围~援中港”,已先解编。高33线桥头区路段(起点至区界)现已整编在新编高36-2线路线中。
  19. 高38线国道三号陆桥北侧七星路路段已用新线取代,里程应而略为缩短为9.0公里左右。
  20. 高45线国道十号路段已建新跨越桥通过,里程应而略为缩短为3.6公里左右。
  21. 高46线原线全长为凤山厝(燕巢区凤雄里凤旗路、凤加路口)~三脚厝(大树区大坑里竹脚寮东侧大坑路岔路口;后来由大树区三和里番仔坑顺安桥以东的路线皆纳编为县道186号甲线后,里程应仅余7.589公里。
  22. 高47线原为跨县市道路“高市2线”─“楠梓~嘉诚”,嘉诚~大社路段改编为如今之高47线后,高市2线则改编为“楠梓~三奶坛”。高市2线原高雄市境内路段解编后,余下的大社区三民路路段改编为如今的“高47-1线”。
  23. 高48线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盐埕子”,或称“盐埕仔”、“盐埕”,因位于大社区中里里南侧丘陵边水塘“盐埕陂”而得名,与仁武区北侧观音湖相邻。本乡道路线根据里程及旧资料推断,前段由中正路、中山路口起,至翠屏岩后转入翠屏路108巷、盐埕巷,在大滥陂与另一条乡道高50线相接。由起点至翠屏岩路段纳编为县道186号甲线后,里程应仅余1.8公里左右。
  24. 高52-1线原为跨县市道路“市高4线”─“竹仔门~乌树林”,高雄市楠梓区稔田里约275米路段并未解编,与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仁武区竹后里水管路仁武桥区界处(原高雄县高雄市界)~仁武区乌林里仁林路、水管路路口,全段改编为“高52-1线”。
  25. 高53线原为跨县市道路“高市53线”─“仁武~后港”,原高雄市左营区境内约625米路段已解编,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仁武区文武里仁林路、中正路、中华路路口~仁武区高楠里后港西侧后港巷区界处(原高雄县高雄市界),改编为“高53线”。
  26. 高55线原为跨县市道路“高市55线”─“乌材林~湾内”,原高雄市三民区境内约3公里路段已解编,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仁武区乌林里仁林路、仁心路路口~仁武区大湾里仁雄路鼎力陆桥区界处(原高雄县高雄市界),改编为“高55线”。
  27.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起点作“岭口”(位于大树区统岭里岭口),实际起点应为大树区大树里,中正一路、大树路路口处。
  28.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起点作“凤山”(位于凤山区),实际起点应为鸟松区大华、鸟松里,本馆路、青年路二段、澄清路路口处,路口西南侧即跨入三民区
  29. 高69-1线原为跨县市道路“市高12线”─“前镇~湾仔头”,原高雄市前镇区境内约2.46公里路段已解编,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凤山区新武里瑞隆路、瑞隆东路路口(原高雄县高雄市界)~凤山区诚义、过埤里凤顶路、凯旋路路口处,改编为“高69-1线”。
  30. 高71线原为跨县市道路“高市71线”─“山仔顶~昭明”,在小港区大坪里~大寮区义仁里路段大致在原高雄市高雄县县市边界处进出,由起点大寮区复兴、山顶里高雄市立凯旋医院旁内坑路~终点大寮区义仁里凤林一路、义仁里161巷路口,改编为“高71线”。
  31. 高74线原为跨县市道路“市高14线”─“大坪顶~新庄”,原高雄市小港区境内约5.0公里路段已解编,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小港区大坪里高坪十五路、大坪路路口(邻近原高雄县高雄市界)~大寮区新厝里凤林二路、光明路一段、新厝路路口处,改编为“高74线”。
  32. 高81线未表列于交通部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中,疑为废编或资料缺漏造成,里程3.500公里为地图概估值。
  33. 原为县道179号旧线,现已解编。
  34.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新光里”(位于旗山区新光里),实际终点应为北邻的旗山区南洲里。
  35.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五谷庙”(或称五壳庙,位于美浓区中坛里南侧),实际终点应更接近“五只寮”(位于美浓区中坛里东侧)。
  36. 高99线原为跨县市道路“高屏99线”─“美浓~堤防边”,原屏东县里港乡境内约1.6公里路段已改编为屏10-1线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美浓区合和里成功路、中正路一段路口~美浓区吉洋里南侧中正路三段县市界处,改编为“高99线”。
  37. 高101线过十全桥后路线尚待资料确定。
  38. 高103线原为跨县市道路“高屏103线”─“美浓~堤防边”,原屏东县里港乡境内约11.53公里路段已改编为屏10-2线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美浓区广林里朝元寺前~美浓区龙肚里部分路段,改编为“高109线”,其余由美浓区龙肚里龙东街、龙肚街路口~美浓区吉洋里南侧土库堤防旁县市界路段,改编为“高103线”。
  39.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起讫点作“三张廍~龙肚”,这与高屏103线的命名规则中“高雄屏东”的方向相反,因此应该更正为“龙肚~三张廍”。
  40.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起点作“横溪”,疑为“横”地名的误植。起点聚落称为“龙背”,位于横山(亦称为蛇山或龙山)龙阙的西侧。
  41. 高113线原先路线包括杉林区上平里湖底~月眉里月眉、月眉里月眉~月美里南山及旗山区东平里竹寮巷~旗尾三段路线组合而成,后来“湖底~月眉”路段解编为一般道路,“南山~月眉”路段仍为“高113线”,而“旗尾~竹寮巷”路段则改编为“高143线”。高113线高143线比较特别的是路线方向是是由南往北。
  42.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仙林”(位于甲仙区大田里),实际终点应为旗山区圆富里的“口隘”。
  43.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起点作“头社”(位于内门区沟坪里广兴),实际上应位于更南侧的“沟坪”。
  44.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内湖”(位于内门区三平里),实际终点应为内门区石坑里东势埔桥北侧岔路口,往南过桥后即为内门区主市区。
  45. 高121-1线并非直接连接至台3线二层桥旁路口,而是往东绕经旧路弯后,连接到更东侧的台3线岔路口终点。
  46. 高122线三湾终点处路口,往北行可连接南171线到达台南市左镇区草山里境内,往南行则可连接南167-1线到达台南市龙崎区龙船里。
  47.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起点作“姑远寮”,查无实际图资相关资枓,实际起点为木栅里“中新”附近。
  48.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班芝埔”(位于甲仙区关山里东侧山区),实际终点应为甲仙区关山里西侧的“内芎蕉”。
  49. 高131线以Google Map实侧里程约为11.1公里左右,但本线在八八水灾后,水冬瓜~狮额头中间多处临溪路基流失、冲毁,北段路段呈现半废弃状态。
  50. 高134线原为跨县市道路“嘉高133线”─“石硖内~三民”,嘉义县大埔乡境内约3.14公里路段已改编为“嘉133线”,但高雄市(原高雄县)改编后的高134线路段,路线位置则无法确定,且尚且查无资料。
  51. 高138线原为跨县市道路“南高159线”─“龟洞~新廍仔”,台南市(原台南县关庙区境内约1.6公里路段至西龟桥路段已解编,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田寮区西德里西龟桥前~田寮区西德里西德路路口,改编为“高138线”。
  52.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山田”,实际终点应为田寮区西德里“新廍仔”。
  53. 高139线原为“县道184号”阿莲峰~西德路路段,在台28线/县道184号改道北侧外环道后,此路段新编为“高139线”。
  54. 高140线原为“县道184号甲线”,在县道184号升格为台28线后,此段县道184号支线改编为“高140线”。
  55. 高141线原为跨县市道路“南高165线”─“米市园~大坪”,台南市(原台南县龙崎区境内约3.54公里路段已改编为南165线高雄市(原高雄县)路段由田寮区古亭里北侧市界~田寮区古亭里古亭路路口,改编为“高141线”。
  56. 交通部于2010年全省乡道统计资料终点作“大坪”,实际终点应为田寮区古亭里“水库”。
  57. 高145线原为“台21线县道179号”佛光山~砖仔窑旧路线,在台21线改行市区外环新线后,将大树区内部分路段新编为“高145线”,多数路段与台21线互有交错及共线。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endpoint12”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kh142”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引用错误:在<references>标签中name属性为“kh144”的参考文献没有在文中使用
Remove ads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