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36年中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年表 |
世纪: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
年代: 1900年代中国 / 1910年代中国 / 1920年代中国 / 1930年代中国 / 1940年代中国 / 1950年代中国大陆 / 1960年代中国大陆 |
年份: 1932年中国 / 1933年中国 / 1934年中国 / 1935年中国 / 1936年中国 / 1937年中国 / 1938年中国 / 1939年中国 / 1940年中国 |
纪年: 丙子年(鼠年)、中华民国25年 |
大事记
- 蒋介石再度向一群大学师生辩护其外交政策,称虽然他“不惧日”,中国仍不够强大到足以和日本一战;其立场不能让中国人民满意,但是中国若按照进度在未来四年继续整军经武,必可在对日抗战时重大发挥;此外,西方民主国家仍未把中国与欧美命运视同一体,完全无意提供实质援助[2]:134。
- 1月1日——国民政府授予蒋介石、何应钦、朱培德、唐生智、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陈济棠一等云麾勋章,熊式辉、何键一等宝鼎勋章,1月7日授予张学良一等云麾勋章[1]:5045。
- 1月4日——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副司令张学良与杨虎城自西安飞抵绥德同高桂滋、毛侃会商防止陕北红军北攻榆林、绥德[1]:5048。
- 1月5日——胡汉民离开欧洲返回中国;夜10时许,北平日兵30余名演习回城,朝阳门中国守军因开城门稍迟,驻守警士张玉亭及保安二队班长张巨挺等均被击伤,1月6日晨北平卫戍司令部与日驻军派员调查,日方反诬“中国兵对日本军射击”,1月17日宋哲元向关东军驻沈阳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天津日驻屯军司令多田骏等赔偿、道欺,了结“朝阳门事件”[1]:5048-5049。
- 1月7日——魏道明携蒋介石亲笔函由上海赴新加坡迎接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胡汉民返回中国[1]:5050。
- 1月8日——国民政府任命杨永泰兼湖北省保安司令,商震兼河南省保安司令;准免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委员会委员长云端旺楚克职,遗缺以索诺木喇布坦继任; 任任巴宝多尔济为乌兰察布盟盟长兼保安长官,原任云端旺楚克准予免职[1]:5050-5051。
- 1月9日——中国国民党中常委选任云端旺楚克为国民政府委员[1]:5051。
- 1月11日——国民政府任命程潜为陆军上将,叙第二级,特任张作相为军事参议院参议[1]:5053。
- 1月12日——日本增设驻绥远特务机关,以羽山喜郎为特务机关长[1]:5054。
- 1月14日——国民政府派陆军中将刘兴为陆军第二十七军军长;行政院决议任命卫立煌为豫鄂皖边区清剿总司令,张发奎为闽浙赣边区清剿总指挥;冀察绥靖公署在天津成立,主任宋哲元,参谋长富占魁,总参议石敬亭,秘书长王式久;国民政府明令特赦为父报仇杀孙传芳被处徒刑七年之施剑翘[1]:5055-5056。
- 1月15日——蒋介石为遏制“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在南京召集各地中等以上学校师生代表360人开谈话会,北平各大学生学生会拒绝推代表参加,会上由胡适、张伯苓及北平市中学代表等发言,要求惩办汉奸、公开外交、反对任意修改教科书等[1]:5056。
- 1月17日——王宠惠辞去海牙国际常设法庭法官职[1]:5058。
- 1月18日——北平市长秦德纯致电行政院长蒋介石、军政部长何应钦称:“平津学生联合会近来秘密进行甚力……显系共产党从中主持……究竟如何制止……伏乞电示方略。”[1]:5058-5059
- 1月19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主席胡汉民自法国返抵香港,蒋介石派司法院长居正及中央党部秘书长兼立法院副院长叶楚伧、中央委员陈策抵港迎接[1]:5059。
- 1月22日——蒋介石同苏联驻华大使鲍格莫洛夫会谈,要求苏联充当国共关系之调停人,劝说中共放弃武装,服从南京政府,大使表示苏联支持中国抗日战争[1]:5061。
- 1月26日——胡汉民昨天由香港乘舰抵达广州,是日与陈济棠、邹鲁、萧佛成、李宗仁、林云陔等会商时局;张学良飞抵南京,次日见蒋介石、冯玉祥报告陕西军情[1]:5063-5064。
- 1月27日——中日新派大使人选,经双方同意,中派许世英,日派有田八郎;上海《晨报》停刊[1]:5064-5065。
- 1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在陕西延长开会研究东征战略方针,会议决定东征进军路线,部署兵力,正式组成“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彭德怀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委[1]:5067。
Remove ads
- 2月13日——国民政府特派阎锡山为绥远省境内蒙古各盟地方自治指导长官[1]:5079。
- 2月14日——胡汉民在广州招待各界,发表谈话,指责南京国民政府[1]:5080。
- 2月15日——国民政府令平津卫戍司令部着即裁撤,津沽司令部着即裁撤,任命刘家鸾为天津保安司令[1]:5081。
- 2月17日——国民政府任命彭济群为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任命陆军少将朱怀冰为陆军第九十四师师长[1]:5082。
- 2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陆军少将李铁军为陆军第九十五师师长五,原任唐俊德另有任用免职[1]:5082。
- 2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发表《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废除抗日军之不同名称,一律改称为东北抗日联军,并号召海内外同胞团结一致,抗日救国[1]:5084。
- 2月22日——绥境蒙政会在归绥正式成立,委员长沙克都尔札克及各委员宣誓就职[1]:5087。
- 2月23日——蒋介石下令调阳、徐州、浦口等地重兵10几个师约20余万人,迅速开入山西,堵截红军东征抗日去路,又下令东北军、第十七路军及陕、甘部队进红军后方根据地,以牵制红军东征行动[1]:5088。
- 2月25日——国民政府任陈庆云为中央航空学校校长,原任周至柔另有任用,应免本职[1]:5089。
- 2月28日——国民政府特派孔祥熙为整理内外债务委员委员长,叶楚伧、宋子文、张群、顾孟余等为委员[1]:5092。
- 蒋介石命令陆军整理处长陈诚拟定同日本作战之全面计划,负责编制60个国防师,准备对日作战[1]:5149。
- 周恩来在蒋介石担保其人身安全无虞下,偕同共产国际代表潘汉年,在上海和陈立夫、张群密会,继续交涉抗日统一战线事宜[2]:140。
- 5月3日——晋陕军奉令对东征红军全线总攻[1]:5132。
- 5月4日——蒋介石视察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江西6省结束,是日到安庆,5月5日抵芜湖换汽车返回南京[1]:5132。
- 5月11日——重庆设市,将巴县、江北县辖境各划分一部辟为市区[1]:5135-5136。
- 5月12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主席胡汉民突患脑溢血,于下午7时40分在广州逝世,留有遗嘱谓:“归国以来,外力日见伸张,抵抗仍无实际。”[1]:5136
- 5月30日——白崇禧先返南宁准备发动反蒋,李宗仁留广州,与陈济棠等主持西南大计[1]:5147。
- 6月1日——“两广事变”爆发[1]:5150。
- 6月2日——陈济棠、李宗仁等,借口抗日为名,率部北上[3]:93。
- 6月3日——蒋介石通电发起设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蒋自任会长,南京设总会[1]:5152。
- 6月5日——陈济棠、李宗仁等侵陷湖南永州[3]:93。
- 6月6日——国民政府令派徐永昌为山西清乡督办[1]:5155。
- 6月9日——陈济棠、李宗仁等下动员令,同日逼近衡州[3]:93。
- 6月15日——国民政府任命吴国桢为汉口市市长[1]:5163。
- 6月17日——国民政府明令国葬国民政府前常务委员、立法院院长胡汉民[1]:5165。
- 6月22日——两广设“独立军事委员会”,陈济棠任“委员长”兼“抗日救国军总司令”,李宗仁副之[3]:93。
- 6月23日——陈济棠就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第一集团军总司令职[1]:5169。
- 6月26日——国民政府任命刘汝明为察哈尔省政府主席,任命原任张自忠为天津市市长[1]:5170。
- 6月29日——李宗仁、白崇禧分别在广州、南宁就任抗日救国军第四集团军总、副司令职[1]:5172。
Remove ads
- 是月下旬,蒋介石派陈诚到广州筹设委员长行营,又调大军40多万围困广西[1]:5201。
- 7月2日——粤空军投中央,7月6日粤空军人员通电反对两广发动内战:当胡汉民先生逝世之后,李宗仁曾秘密赴沙面与日人密商六天,又派陈中孚、潘宜之赴日,要求日军进占华北,扰乱闽南,牵制中央[1]:5176。
- 7月4日——蒋介石发起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委员会总会在南京成立;粤空军飞机48架飞离广东境效投中央,7月6日通电表示“服从中央,报效党国”[1]:5177-5178。
- 7月6日——天津驻屯日军司令田代等应宋哲元、秦德纯宴请,共商签订冀察政治、经济协定,在“中日互利、不损主权”之下,开发华北矿藏、棉业、公路等;粤军第二军副军长广东东区绥靖委员李汉魂在汕头通电辞东区绥靖委员职,7月7日抵达香港[1]:5178-5179。
- 7月7日——新任日驻华大使川樾茂在南京晤见蒋介石,交换中日关系意见[1]:5179。
- 7月8日——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秘密由大廋去南京见蒋介石,表示愿受蒋命收拾粤局,李汉魂于7月12日亦电蒋授权余汉谋办理粤善后[1]:5180。
- 7月9日——余汉谋在南京电促广东各将领“服从中枢”,“团结御侮”,其所属第一军副军长李振球以下师、旅长20余人亦于同日联合发出通电,反对内战,力谏陈济棠停止军事行动;晚上,陈济棠与西南各领袖在广州开紧急会议,决定派巫剑雄兼第二军副军长7月10日衔命赴大廋[1]:5181。
- 7月10日——白崇禧派黄旭初、刘斐由南宁到广州,与陈济棠商议,决定在军事上组第一、第四集团军联军总司令部,并请粤军改取内线作战部署;陈济棠调第十三师赴韶关,防余汉谋回师,并派机轰炸吉安附近,威胁余汉谋军,又调重兵驻东江北,准备开往江西、福建,桂军向贵州推进[1]:5182。
- 7月12日——陈济棠在广州访李宗仁及白崇禧之代表黄旭初,共商时局[1]:5184。
- 7月13日——军事委员会命令:广州绥靖公署主任陈济棠免去本兼各职,派余汉谋为广东绥靖公署主任,派余汉谋为第四路军总司令兼第四路军第一军军长、李振球为副军长;陈济棠接中央撤职电后,邀李宗仁、李敬扬会商对策,并令第二军第四师向南雄推进;余汉谋自南京飞回大廋,7月14昌通电就广东绥靖公署主任、第四路军总司令职,回师韶关﹐并通电限陈济棠24小时内离开广东[1]:5185。
- 7月14日——国民政府特派蒋介石为国防会议议长,汪精卫为副议长[1]:5186。
- 7月15日——陈济棠、李宗仁在广州召开会议,议决:一、以西南政务委员会、执行部名义否认二中全会各议决案,通电拒绝中央撤销两机关令,宣布将在广州召开中央执监委员特别会议;二、组织抗日救国军一、四集团军联军,陈济棠、李宗仁分任总、副司令[1]:5187。
- 7月16日——陈济棠、李宗仁就“中华民国国民革命抗日救国军第一、第四集团军联军”正、副总司令职,并召开军事会议,讨论设置联军总司令部之部署及两广军事策略[1]:5188。
- 7月17日——午,陈济棠召开紧急军事会议,提议离开广东,实现和平,并电中央请停止派军南下,13时又派陈汉光先飞南雄见余汉谋,后北飞见蒋介石,提出和平条件:请中央派员来粤主持军务,给陈济棠名义出国;余汉谋电陈济棠,由7月18日午起,24小时内离开广东,蒋介石也致电促陈引退下野,从速入南京[1]:5190。
- 7月18日——陈济棠在广州宣布下野,17时15分陈乘英舰“蛾号”离开广州去香港;李宗仁闻陈济棠下野,急调桂军两师入广州,李以桂军被阻,遂于16时45分乘西南民航机返南宁;蒋介石偕宋美龄、钱大钧等20余人由南京飞南昌转赴庐山避暑,并与湖北省政府主席杨永泰长谈,杨向蒋建议趁此千载一时之机会彻底解决广西李、白[1]:5191-5192。
- 7月19日——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等在南宁开会,决定服从中央命令,李就广西绥靖公署主任,白就副主任,黄就广西省政府主席,李、白、黄三人联名通电维持和平,拥护中央,7月20日黄乘民航飞长沙转赴庐山谒蒋表明李、白态度;留广东日空军人员60余人分批化装入广西[1]:5192。
- 7月20日——蒋介石电令白崇禧出洋考察,李宗仁调往南京军委会任职,李白覆电指责中央“墨沈未干,自毁信誉”,表示“殊难遵令”[1]:5193。
- 7月24日——李宗仁、白崇禧联电国民政府、行政院、军事委员会,定于8月1日广西省绥靖公署正、副主任,请派员监誓[1]:5196。
- 7月25日——国民政府令免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李宗仁、副主任白崇禧职,特派李宗仁为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任白崇禧为浙江省政委员兼主席,特派黄绍竑为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李品仙为副主任,负表处理桂局善后;夜,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宁召集军政首脑开紧急会议,决定拒绝中央对李、白之罢免令,并决议组织军政府;陈诚抵达广州访余汉谋,代蒋介石指示收拾粤局机宜,7月26日余访陈诚商谈粤局[1]:5197。
- 7月26日——黄绍竑抵达庐山见蒋介石,辞广西省绥靖公署主任职[1]:5197。
- 7月27日——钱大钧飞庐山见蒋介石报告粤局;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朱德等为委员[1]:5198。
- 7月28日——李宗仁、白崇禧决定备战[1]:5199。
- 7月29日——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宁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决议拒绝新任命,扩大组织成立军政府,请李济深到南宁主持工作,扩编部队为四军[1]:5199。
- 7月30日——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黄旭初、刘芦隐、林翼中等开党政军联席会议,决定8月5日组织军政府,内定李宗仁为主席,李济深为副主席,白崇禧为全军总指挥,蒋光鼐、蔡廷锴、刘芦隐、林翼中等任政府委员,7月31日桂军参谋长张任民不满李、白行动,辞职去香港;国民政府令陆军第三十三军军长徐永昌、陆军第三十四军军长杨爱源另有任用,均应免本职;派陆军中将王靖国为陆军第十九军军长、陆军中将孙楚为陆军第三十三军军长、陆军中将杨效欧为陆军第三十四军军长;国民政府任命曾养甫为广州市市长[1]:5200。
Remove ads
- 8月1日——李宗仁、白宗禧在南宁举行抗战宣誓典礼,决心抗击中央军,8月6日李白将全省民团编为省防军,由14个团扩编为44个团[1]:5202。
- 8月2日——国民政府任命顾祝同为贵州省政府委员兼主席,原任吴忠信辞职;国民政府撤销滇黔剿匪总司令部,特派龙云为滇黔绥靖公署主任、薛岳为副主任[1]:5203。
- 8月3日——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宁开军事会议,决定放弃梧州,以平南为第一防线,并分别任廖磊、李品仙、夏威、白崇禧为第一、二、三、四路军指挥[1]:5204。
- 8月4日——桂机11架飞长沙,投降中央[1]:5204。
- 8月7日——绥东形势紧张,日人控制之王英等“边防自治军”2万余人进攻陶林、兴和;日本内阁召开五相会议,通过《基本国策纲要》,规定日本之根本国策,“在于外交和国防的互相配合,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李宗仁、白崇禧电请蒋介石派黄绍竑入广西谈判,蒋介石电覆决携黄绍竑赴广东[1]:5207。
- 8月8日——国民政府任命林云陔为审计部部长,吴忠信为蒙藏委员会委员会委员长[1]:5208。
- 8月9日——商都王英部数千人,编成若干纵队向西南移动,并有日军约千人开入商都,运来大批枪械、粮秣,晋军李服膺第六十八师一部到达兴和、丰镇防御[1]:5208。
- 8月10日——徐青甫代理浙江省政府主席;日军两联队由热河开抵张北,并在多伦等地增兵,商都日机场停有轰炸机9架、侦察机5架、坦克7辆[1]:5209。
- 8月11日——蒋介石偕宋美龄、陈布雷等由九江飞抵广州,召集长官会议,研究和平解决桂局办法,蒋电邀李宗仁、白崇禧到广东会谈,李、白以疾为辞,派李品仙为代表见蒋[1]:5209。
- 8月12日——国民政府特派顾祝同兼贵州全省保安司令,原兼司令吴忠信免兼职[1]:5211。
- 8月14日——蒋介石电召黄绍竑,指示解决桂局办法[1]:5212。
- 8月17日——李宗仁、白崇禧在南宁开紧急会议,决定:召集非常会议,以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主席兼组织部长、刘芦隐兼宣传部长、陈铭枢兼国际特派员及侨务部长、黄旭初等为委员;设立“中华民国人民抗日救国军政府”,李宗仁为主席,白崇禧、蔡廷锴为副主席;组织军部,李宗仁任总司令,蔡廷锴、白崇禧分任第一、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1]:5214-5215。
- 8月21日——宋哲元委冯治安代理第二十九军军长[1]:5217。
- 8月26日——国民政府特派盛世才为国防会议会员[1]:5221。
- 9月1日——李宗仁、白崇禧电余汉谋表示和平诚意,请居正等赴南宁和谈,并令粤桂军撤退[1]:5225。军政部航空学校正式更名为中央航空学校,蒋介石亲自兼任校长[4]。
- 9月6日——国民政府令: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李宗仁免职,特派李为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浙江省政府委员兼主席白崇禧免本兼各职,特任白为军事委员会委员,并指派为常务委员;广西绥靖公署主任黄绍竑免职,任命黄为浙江省政府委员兼主席[1]:5229。
- 9月9日——李宗仁、白崇禧电居正、程潜等,表示接受新命,蒋介石决定派陈诚赴西整理军事,桂军改为第五路军,下设五个师[1]:5231。
- 9月12日——国民政府令陆军中将余汉谋加陆军上将衔,任命张发奎为陆军中将加陆军上将衔[1]:5233。
- 9月13日——蒋介石委陈诚兼第三路军总指挥,罗卓英擢升第三路军参谋长,李宗仁为第五路军总司令,何键为第一路军总司令,卫立煌为第二路军总司令[1]:5233。
- 9月14日——李宗仁、白宗禧发出和平通电[1]:5234。
- 9月21日——李宗仁在南宁电居正,谓桂军各将领对蒋介石意旨均表示竭诚拥护,桂局将遵中央颁布组织条例改组[1]:5242。
- 9月22日——周恩来致函蒋介石,重申“共产党今日所求者,唯在停止内战,建立抗日统一战线与真正发动抗日战争”[1]:5243。
- 9月26日——国民政府特派何应钦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广州行营主任[1]:5245。
- 9月27日——蒋介石在广州召广东省政府主席、各厅长等训话,提出今后改进政治根本要点四端:一曰勤考察以求得人,二曰求迅确以谋振刷,三曰任劳怨以期改革,四曰当合作以策成功[1]:5246。
Remove ads
- 11月1日——国民政府明令撤销驻鄂绥靖公署,特派何成濬为武汉行营主任,陈诚为副主任[1]:5265。
- 11月2日——段祺瑞逝世,于10月6日预立遗嘱,谓:“余年已七十有余,一朝怛化,揆诸生寄死归之理,一切无所萦怀。惟我瞻四方,蹙国万里,民穷财尽,实所痛心。生平不喜多言,往日曲突徒薪之谋,国人或不尽省记。今则本识途之验,为将死之鸣,愿我国人静听而力行焉!则余生虽死犹生,九原瞑目矣。国虽微弱,必有复兴之望,复兴之道亦至简,慎勿因我见而轻启政争,勿尚空谈而不顾实践,勿兴不急之务而浪用民财,勿信过激之说而自摇邦本,讲外交者勿忘巩固国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国粹,治家者勿弃固有之礼教,求学者勿骛时尚之纷华。本此八勿,以应万有,所谓自力更生者在此,转弱为强者亦在此矣。”[1]:5267。
- 11月14日——绥远抗战揭幕[1]:5276。
- 11月19日——国民政府令: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及四川剿匪总司令部均著撤销,特派刘湘为川康绥靖公署主任[1]:5279。
- 11月20日——傅作义在绥远新城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收复百灵庙,以孙长胜为前敌总指挥,孙兰峰为副总指挥[1]:5280。
- 11月23日——清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袖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邹韬奋、王造时、史良、沙千里七人以所谓“鼓动工潮”、“反动嫌疑”等罪名,被上海市公安局逮捕,此即“七君子事件”;傅作义部派骑兵绕袭百灵庙,激战10小时,次晨9时占领百灵庙[1]:5283。
- 11月28日——蒋介石派陈诚到绥远安抚傅作义,并指示傅作义和汤恩伯、门炳岳准备“剿共”[1]:5287。
- 军阀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囚禁蒋介石总司令,给中国共产党带来良机;蒋为使自己获释,被迫同意开始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邓小平在延安作为第一军团宣传部长领导文工团,并通过演讲教育军政干部[5]:29-30。最后,中共派周恩来赴西安同中国国民党协商解决问题,在宋子文、宋美龄斡旋下,蒋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而获释,国共两党表面上联合抗日,成为日后影响中国抗日战争与国共内战关键因素之一[6]。
- 12月1日——国民政府特派何成濬为军事委员会武汉行营主任,陈诚为副主任,任命郭忏为武汉警备司令,撤销驻鄂绥靖公署主任:国民政府任命陆军中将黄显声为陆军第一一九师师长[1]:5289-5291。
- 12月2日——国民政府任命朱家骅为浙江省政府主席,原任黄绍竑另有任用,应免本兼各职,任命黄绍竑为湖北省政府主席;朱德、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到达陕北保安,与中共中央会合[1]:5291-5292。
- 12月3日——张学良乘军用机飞洛阳见蒋介石,请求率东北军赴绥远前线抗日,蒋坚决主张“剿共”,仍令即日回陕,张央求释放救国会负责人,蒋亦拒不采纳[1]:5292。张学良至洛阳,告以所部不稳,请蒋介石亲莅西安加以安抚[3]:107。
- 12月4日——蒋介石由张学良等陪同,自洛阳抵西安,设行辕于临潼华清池,陈诚、卫立𤇢、蒋鼎文、陈继承、朱绍良等亦先后到达[1]:5293。蒋介石偕张学良自洛阳飞西安,下机时遭东北军官数百人包围,要求停止剿匪,一致抗日[3]:107。中央军纷开潼关,最新式战斗机分批在西安机场降落[1]:5293。
- 12月6日——是日起蒋介石在华清池排次召见张学良、杨虎城及东北军、西北军师长以上军官谈话,要求听从命令,继续“剿共”,并对张、杨提出:服从“剿共”令,将东北军和第十七路军全部开往陕北前线“进剿”红军,中央大军军在后接应督战,如张、杨不愿在陕、甘“剿共”,则将陕、甘两省让出,东北军调往福建,第十七路军调往安徽[1]:5293。
- 12月7日——张学良到华清池见蒋介石“哭谏”,痛陈东北失陷,华北局势严重,要求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联合共产党,团结抗日,被蒋拒绝,晚上张、杨密议捉蒋,实行“兵谏”;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扩大组织,毛泽东为主席,周恩来、张国焘为副主席,朱德为中国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为副司令[1]:5295-5296。
- 12月8日——国民政府特派刘湘为第六路军总指挥;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南京朝天宫文物保存库竣工,存沪古物共2.4万余箱,分5批运南京,12月31日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撤销[1]:5297。
- 12月9日——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发表《一二九宣言》,并组织1.5万余名学生和市民游行请愿,要求张学良、杨虎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宪兵二团及武装警察开枪击伤1名小学生,群情激愤,学生决定徒步到临潼华清池向蒋介石请愿,蒋令张学良武力阻止,“格杀勿论”,张驱车至浐桥,答应一星期内以事实答复学生抗日救国之要求,将学生劝回[1]:5297。蒋介石宣布任蒋鼎文为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前敌总司令,卫立煌为陕甘绥宁边区总指挥,陈诚以军政部次长身份驻前方指挥“督剿”,樊崧甫、万耀煌分别为总预备队司令、副司令,准备全面进攻红军[1]:5298。
- 12月10日——蒋介石严令“在三个月内对红军进行扫荡,十二日开始总攻击”[1]:5293。蒋介石西安向东北军、西北军将士训话称:“我们最近的敌人是共产党,日本离失门很远,如果远近不分,便是前后倒置,便不是革命。”;蒋又召集全体谋人员会议,决定如张、两部不服从命令,即解除其武装[1]:5298。
- 12月11日——下午张学良、杨虎城商定捉蒋军事部署,东北军负责到临潼捉蒋,第十七路军逮捕在西安城内之督剿大员,拉城防,完成后对临潼山以南警弁,张仍到华清池对蒋再次苦谏无效,并获悉蒋将要解除张、杨武装和按预定名单逮捕共产党之同情者之消息,遂决心按原计划实行兵谏蒋、逼蒋抗日[1]:5299。
-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1]:5300。下午3时50分,西安事变消息传至南京,当夜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及中央政治委员会举行紧急会议,决议由孔祥熙代理行政院长,何应钦负指调动指挥军事之责,张学良褫夺本兼各职,交军事委员会严办,所属军队归军事委员会直接指挥[3]:108。张学良致电宋美龄,保证蒋介石生命安全[1]:5301。张学良、杨虎城趁蒋介石亲自到西安指挥剿共之机,对蒋“兵谏”,震惊中外[7]。斯大林闻讯后下令限十日内释放蒋介石,毛泽东对于苏联不杀蒋介石的命令感到愤怒[8][9]:238。
- 12月13日——宋美龄、孔熙和蒋介石之顾问端纳由上海飞抵南京,宋子文、宋美龄等反对何应钦“讨伐”张、杨,炸平西安主张[1]:5302。国民政府空军开始轰陇海铁路渭南、华县沿线[3]:108。张学良部队由渭南向临潼集中,洛川、庆阳均放弃,中国工农红军即由陕北南下,配合张部抗击中央军[1]:5303。
- 12月14日——曾任张学良顾问、澳洲人端纳作为蒋顾问飞抵西安[3]:109。下午,端纳由洛阳飞抵西安晤张学良,携有宋美龄致张学良和蒋介石的信,致蒋信中有“南京戏中有戏”一语,晚上张偕端纳探视蒋[1]:5304。西安宣布成立“联合抗日救国军”[3]:108。张学良、杨虎城宣布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成立“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由张、杨分任正、副主任,董英斌为参谋长[1]:5305。
- 12月15日——端纳飞洛阳,电宋美龄告蒋平安并张、杨主张,称张学良希望孔祥熙与宋美龄到西安谈判;中央军由洛阳陆续开进潼关,一部进至华县以东地区,空军在渭南、华县等地轰炸,一架飞西安上空侦察[1]:5306。全国200余家报社和通讯社就西安事变发表《全国新闻界对时局共同宣言》,要求张、杨即日恢复蒋介石自由,安全护送其出境[1]:5307。
- 12月16日——国民政府正式明令讨伐张学良,特派何应钦为讨逆军总司令[3]:108。红军进驻延安城[1]:5309。是夜张学良偕蒋百里见蒋介石,经蒋百里再三劝说,蒋介石答应手令钦对西安停战三日[1]:5311。
- 12月17日——任命刘峙、顾祝同为东西两路集团军总司令,督师西进,合围西安[3]:108。张学良偕蒋鼎文再见蒋介石,蒋介石当即写给何应钦手令曰:“敬之吾兄:闻昨日空军在渭南轰炸,望即令停止,以近情观察,中于本星期六日(十九日)前可以回京,故星期六日以前,万不可冲突,并即停止轰为要!”[1]:5311
- 12月18日——蒋鼎文携蒋介石停战手令飞抵南京,向何应钦面交[1]:5311。
- 12月19日——行政院代院长孔祥熙召开会议,何应钦、孙科、居正、宋子文、宋美龄、叶楚伧、王宠惠等出席,经过激烈辩论,决定:“一、准宋委员子文以私人资格即日飞赴西安,营救蒋公:二、准许至十二月二十二日(养日)暂行停止轰炸;但张、杨在此期间不得向南移动。”;南京讨逆军总司令部急电前方,12月20日仍照常进攻,并令飞机继续轰炸;中共中央电示潘汉年立即与南京国民政府接洽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可能及最低限度条件,12月21日中共中央又指示潘汉年与陈立夫谈判[1]:5312-5313。
- 12月20日——宋子文应张学良电邀与端纳同机自洛阳飞抵西安,12月21日宋子文与端纳飞回南京,报告与张、杨、周晤谈情况[1]:5313。
- 12月21日——国民政府派陆军中将邓锡侯为第六路军副总指挥[1]:5315。
- 12月22日——宋子文偕宋美龄、端纳、蒋鼎文、戴笠飞抵西安与张、杨谈判,蒋介石授意宋子文、宋美龄负责谈判改组政府,3个月后开救国会议,改组中国国民党,改组国民政府,同意联俄容共等;张、杨与周恩来提出以八项主张为谈判之基础,签应蒋提出两个条件:一、他本人不出头,由宋子文、宋美龄代表他谈判;二、商定条件,他以“领袖的人格”作保证,不作任何书面签字[1]:5315-5316。宋美龄同张学良商谈,张说:兵谏只是要求委员长同意抗日,绝无没有伤害化他的意思,并要宋转告蒋介石,“我等实一无要求,不要钱,不要地盘,即签署任何文件,亦非我等所希望”[1]:5316。
- 12月23日——宋子文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正式开始谈判,周恩来作为中共全权代表参加,宋个人同意,承认转达蒋;下午,宋子文与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继续谈判,宋首先提出先组织过渡政府,3个月以后再改造成抗日政府,宋提议由蒋下令撤兵,蒋即回京[1]:5317。
- 12月24日——上午,宋子文、宋美龄代表蒋介石与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谈判,达成释放蒋介石,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之《西安协定》:一、孔、宋组行政院,肃清亲日派;二、中央军撤兵调离西北;三、蒋允许回后释放爱国领袖;四、苏维埃、红军仍旧,两宋担保停止“剿共”,并可经张手接济,抗战发动,红军改番号,统一指挥,联合行动;五、开放政权,召集救国会议;六、分批释放政治犯;七、抗战发动,中共公开;八、联俄,与英、美、法联络;九、蒋回后通电自责,辞行政院长职;晚上,周恩来会见蒋介石,向蒋说明中共抗日救国之政策以及西安方面之意图,蒋表示:一、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统一中国,受他指挥;二、由宋子文、宋美龄、张学良全权代表他与周解决一切;三、他回南京后,周可直接去谈判[1]:5318-5319。
- 12月25日——下午2时半,张学良、杨虎城见蒋介石[1]:5319。张学良决心送蒋回南京,下午4时由张学良陪同蒋飞离西安[3]:109。下午5时半,蒋介石由张学良护送离开西安飞抵洛阳[1]:5319。下午,张、杨释放蒋,张亲自陪蒋飞洛阳,临行张写手令交杨,令东北军由于学忠统帅,归杨虎城指挥;全国民众庆祝蒋介石离开西安飞抵洛阳,南京中央广播电台将此消息向全国及海外播放,首都及各地报社发放“号外”[1]:5320。
- 12月26日——午,蒋介石由洛阳飞抵南京,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暨各院、部、会等党国要人到机场迎接,随后张学良与宋子文陪同由洛阳飞南京,至此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5321。张学良抵达南京,表示愿受国法之制裁[3]:109。当晚蒋介石发表书面谈话,声称:“余对西安事变之见解,已见余今日发表之在西安对张、杨二人之训话中,现在一切均应听中央之决定。余身为统帅,率导无方,至生此事变,深觉内疚。”[1]:5321宋子文、张学良由洛阳乘机于2时10分抵南京,张一下车即被送至宋子文私邸软禁,蒋并派人示意张写“请罪书”,张遂函蒋表示前往南京待罚,称:“学良生性鲁莾粗野,而造成此次违犯纪律不敬事件之大罪。兹䩄颜随节来京,是以至诚愿领受钧座之责罚,处以应得之罚。振纲、警将来,凡有利于吾国者,学良万死不辞。”;蒋将此函交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1]:5321。
- 12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暨国民政府各机关在南京举行庆祝蒋介石回京大会[1]:5321。
- 12月28日——蒋介石为西安事变具呈中国国民党中央、国民政府,引咎自请处分,并请免去本兼各职,12月29日国民政府指令“应无庸议”,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议慰留;孔祥熙通电卸除代理行政院长职[1]:5322。
- 12月29日——晚上,国民政府发布命令即日停止军事行动,撤销“讨逆军”总司令部及“讨逆军”东西两路集团军总司令部[1]:5322。
- 12月31日——国民政府令:行政院仍由蒋介石院长继续执行职权,主持大计,又令终止军事委员会由副委员长及常务委员负责案;下午,蒋介石具呈国民政府请予特赦,并请责令张学良“戴罪图功,力自赎”;国民政府令李烈钧为陆军上将;军事委员会派李烈钧为审判长,朱培德、鹿锺麟为审判官,组成高等军事法庭会审张学良,10时开庭审判,以“首谋伙党,对于上官为暴行胁迫”之罪名,判处张有期徒刑10年,褫夺公权5年,次年1月1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1]:5323-5324。
逝世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