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1932年中国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年表
世纪 19世纪中国 / 20世纪中国 / 21世纪中国
年代 1900年代中国 / 1910年代中国 / 1920年代中国 / 1930年代中国 / 1940年代中国 / 1950年代中国大陆 / 1960年代中国大陆
年份 1928年中国 / 1929年中国 / 1930年中国 / 1931年中国 / 1932年中国 / 1933年中国 / 1934年中国 / 1935年中国 / 1936年中国
纪年 壬申猴年)、中华民国21年

大事记

  • 淞沪抗战爆发,著名军事家蒋百里蒋介石建言:中日必有一战,要警觉日本模仿八百年前蒙古铁骑南宋之路线,即由山西打过潼关,翻越秦岭,占领汉中,再攻四川与湖北,彼计若成,亡国无疑;必须采取抗战军力“深藏腹地”,建立以陕西、四川、贵州三省为核心,甘肃、云南、新疆为根据地,拖住日本,打持久战,等候英国、美国参战,共同对敌之策略,方能最后胜利[1]:4064
  • 1月1日——香港《破产条例》、《竞博税条例》公布施行[1]:4032
  • 1月2日——下午2时,日军嘉村旅团攻占锦州;中国国民党中政会紧急会议,决定由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长孙科敦请蒋介石重返南京,共商大计;国民政府为日本侵占锦州,照会美国政府请采取行动,防止事态扩大;中国国民党中政会临时会议决议:特种外交委员会、特种教育委员会均应即结束,侨务委员会隶属于行政院,加推陈公博、刘芦隐、马超俊为国难会议筹备委员;国民政府特派杨虎城西安绥靖公署主任[1]:4032
  • 1月3日——日军西进,1月4日日军占葫芦岛;国民政府令免国民政府文官长王树翰、代理文官长叶楚伧本职,特任魏怀为国民政府文官长,准免国民政府参军长贺耀组本职,遗职由吕超继任[1]:4033
  • 1月4日——中国政府照会国际联盟理事会,要求召开理事会特别大会,制止日军侵华,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胡世泽巴黎日内瓦,就日军侵略中国东北事要求国际联盟采取紧急处置[1]:4034
  • 1月5日——北平绥靖主任张学良通告报告锦州失守经过,略谓:“日方兵力增厚,武器精良,在在皆远胜于我,自其发动以后,竟以飞机、坦克车及大口径炮分路猛攻。我军奋勇应敌,激战十画夜之久,前仆后继,死伤蔽野。卒以兵力过疲,损失过重,无术继续坚持,致于江日失守锦县。”[1]:4034
  • 1月6日——中国驻国际联盟代表胡世泽访国际联盟代理秘书长爱文诺,请制止日军继向山海关进袭;国际联盟“满洲调查团”委员名单已确定,有英国李顿、法国克劳德、美国麦考益、德国希尼、意大利马柯迪,李顿为团长,1月21日该团正式成立;国民政府令免京沪卫戍司令长官陈铭枢南京市市长魏道明上海市市长张群本职,特任蒋光鼐为京沪卫戍司令长官,任命马超俊南京市市长吴铁城上海市市长;张学良邀孙殿英李服膺商震徐永昌等及在北平各将领协商华北军政问题[1]:4035
  • 1月7日——汪精卫电南京中央党部、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请辞两常务委员职;日军嘉村旅团自锦州向义县北票推进,图攻热河[1]:4036
  • 1月8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声明,否认1905年中日密约,谓“我国自始即否认其事,嗣后亦屡经驳斥,早成死案,有案可稽”;日军占锦州后,“东北交通委员会”在沈阳设立奉山铁路局,强占北宁路关外段,并改称奉山路;国民政府任命徐寄䫲为中央银行副总裁并代理总裁职务;国民政府令免中央大学校长朱家骅本职,任命桂崇基为中央大学校长[1]:4037
  • 1月9日——新政府成立一旬,行政院长孙科表示独力难支,是晨自南京到上海,吁请汪精卫、蒋介石、胡汉民入京主持一切;国民政府令免教育部政务次长陈布雷本职,任命段锡朋为教育部政务次长,在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未到任以前,由段锡朋暂行代理部务;国民政府军政部规定,高中以上学校施行军事训练,练习实弹射击,每年举行二至三次[1]:4038
  • 1月10日——北平绥靖公署主任张学良在北平招待新闻记者,表示拥护统一,安定北方[1]:4039
  • 1月11日——日军依田旅团攻占锦西县城;何应钦、张继到上海转奉化促蒋介石入南京;国民政府任命楼景樾为第八十七师师长,俞济时为第八十八师师长,钱大钧为第八十九师师长;国民政府令派黄君度、黄艺博为宣慰南洋华侨专员[1]:4039-4040
  • 1月12日——孙科、于右任冯玉祥陈铭枢邹鲁李文范陈友仁、马超俊、李济深李宗仁吴铁城等在上海讨论应付国难紧急办法,议决于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下设立特务委员会,以应付目前国家严重问题;日军于锦朝线失利,改由大通线分三路进袭热河,大通线有激战;邵力子辞甘肃省政府主席,行政院决议慰留[1]:4040-4042
  • 1月13日——孙科、冯玉祥等自上海至南京,开始组织中国国民党中政会特务委员会,在中政会党务委员未到南京前,负责处理“中央各紧急政务”;张学良电促蒋介石、汪精卫、胡汉民入南京,略谓:“人望不可以屡辜,时会不可以再逸”,“宜及此政本未摇,余势犹在之际,集全党领袖于一堂,奋其智勇,以定安攘之策,则桑榆之效,或尚可收,沦胥之祸,其犹得免。若更分崩离析,或貌合神乖,信用一失,断难再复。”;蒋介石由奉化抵达杭州,1月14日在杭州对记者发表谈话,称“汪、胡如能推诚入京,余虽身在诟谇之中,为党为国,也无不乐从其后”,“惟熟审政治之环境,以及最近之事实,实鲜余个人负责之余地,故不得不仍以在野之身,尽个人职责”;行政院通令各部、会,国家财政困难,“一切应采用紧缩政策”,财政部长黄汉梁、次长林康侯因财政困难,无法解决,分别向国民政府提出辞职[1]:4042-4043
  • 1月14日——中国国民党中央第三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特务委员会《组织大纲》,并推于右任、张静江、张继、居正、孙科、陈铭枢、朱培德、何应钦、冯玉祥、李济深、李宗仁、陈友仁、顾孟余为该会委员,规定在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常务委员会未实行负责以前,特务委员会迅速处理紧急事务,并根据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所决定方针和事项,交由政府各主要机关依法定程序迅速执行[1]:4043
  • 1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中政会特务委员会在中央党部召开第一次会詓,讨论对日外交问题;行政院副院长陈铭枢飞杭州晤蒋介石,携孙科敦促蒋出山函,词意恳切,蒋为动容;于右任赴香港促胡汉民入南京;行政院第四次会议决议组织国难会议筹备处,由李文范、陈公博、段锡朋、叶恭绰罗文干、马超俊、吴铁城负责办理,李文范任主任;日军村井旅团占阜新,向新邱推进,为骑兵第三旅及义勇军击退;驻美公使颜惠庆启程赴日内瓦,代施肇基出席国联理事会议;国民政府令:京沪卫戍司令长官蒋光鼐未到任以前,著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邓世增暂行代理[1]:4044-4045
  • 1月16日——陈铭枢自杭州返上海,携蒋介石致汪精卫亲笔函晤汪,转达蒋促汪赴杭州意,下午汪去杭州晤蒋,商谈入南京事,1月17日蒋、汪联电促胡汉民入北,一同入南京,共支危局,并电孙科称:“俟展兄(胡汉民字展堂)驾至,即联袂入京”,“关于一切大计,亦俟商得展兄同意始决定”[1]:4045
  • 1月17日——胡汉民复电汪精卫,称血压未退,非长期休养不可,并称:“只须中央行责任内阁之职权,贯彻吾党数月来共同确定之政策,而吾辈在野之身,竭诚为政府之助,则对内对外,自能发展,开一新局势,以副国人之期望。”;张继、张静江赴杭州迎蒋介石、汪精卫往南京;清逊帝溥仪汤岗子赴沈阳积极准备复辟[1]:4046
  • 1月18日——孙科、何应钦等应蒋介石之召飞杭州,蒋介石、汪精卫、孙科、张静江、张继等在西湖烟霞洞密商外交、财政、军事要政,并决定共同入南京;日僧天崎等5人在上海引翔港一带,手敲钟鼓铙䥽,行至马至山路三友实业社锦纺织厂附近,向围观之群众投石,三友社工人向前劝阻,发生冲突,日女间谍川岛芳子事先收买之流氓趁机袭击日僧,制造事端,日僧二人乘间逃脱,三人被群众殴伤;胡汉民电蒋介石、汪精卫,声明暂不北入南京,称:“望各矢忠诚,俾哲生兄等得行使责任内阁之职权,贯彻其政策。”;国民政府令:定于2月1日在南京举行国难会议,“广集忧时之士,经世之才,各本救国之诚,共谋自卫之道,一心一德,济此艰危。所有会议一切事宜,著由行政院妥为办理”;国民政府特派颜惠庆为国际联盟行政院代表,原驻国际联盟行政院代表施肇基因病辞职照准;国民政府令: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已组织成立,前设之首都卫戍司令部应即撤销,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免职;张学良委荣臻为北平绥靖公署参谋长,荣臻1月20日就职[1]:4047-4048
  • 1月19日——汪精卫、蒋介石再电促胡汉民入南京,称:“此值国难严重时期,吾辈三人,与其天各一方,遇事不能即时商榷,诚不如同聚首都,随时献替,较于党国有裨。”;行政院决议:派顾维钧参加国际联盟满洲调查团;国民政府令:任命邹鲁为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4048
  • 1月20日——晨2时20分,在上海日本浪人32人烧毁中国三友实业社毛巾厂,并冲入附近华德路警亭,砍断电话线,杀死正在报警之华捕田阔生1人,刺伤2人;国民政府特派吴铁城为国难会议秘书处主任,郑洪年为副主任,任命蔡增基为建设委员会秘书长,任命俞飞鹏为交通部常务次长[1]:4049
  • 1月21日——蒋介石离开杭州赴南京,临行对记者谈称:“余此行完全以私人资格入京赞助政府当局,绝不担任何职务。”,晚宿汤山,汪精卫晚10时亦自上海到南京;黄汉梁、林康侯打消辞意,到财政部视事;国民政府任命吴景鸿立法院秘书长,任命沈鸿烈为青岛市长;国际联盟成立关于九一八事变调查团,由英、美、法、德、意五国派员组成,由英国前代理印度总督李顿任团长[1]:4050-4051
  • 1月22日——蒋介石、汪精卫、孙科、张继、李宗仁、冯玉祥等在南京励志社开谈话会,共商对日外交及财政等问题;国民政府举行会议,通过蒙藏委员会增加常委6人,决议照行政院所拟聘任国难会议会员[1]:4051
  • 1月23日——下午,蒋介石、汪精卫、孙科在南京开紧急会议,讨论对日方案,至7时始散,晚上孙科及何应钦、朱培德等复在励志社商谈应付目前外交问题,政府要员连日交换意见,均趋慎重,汪、蒋咸主“先行安内,方可攘外”,蒋对陈友仁等之对日绝交主张,认为“只凭一时之快意,不顾国家永久利害”,力持不可;日本军海军第十五驱逐舰队“葛”、“藤”、“薄”、“荻”4艘及巡洋舰“大井号”到上海,第一等别陆战队457人同时到达,上海形势危急,晚上吴铁城召集上海各界领袖数十人,商治安及对付日本浪人暴动办法[1]:4051-4052
  • 1月24日——外交部长陈友仁以对日绝交之外交方针未蒙中央采纳,口头向孙科辞职赴上海,次日陈在上海发表辞职谈话;蒋介石、汪精卫等在南京励志社开中政会特委会,讨论对日外交问题,主张仍采妥协政策,会议认为陈友仁外交政策,基于隔阂国情,徒为孤注之一掷,决不可行,故毅然不采用,对陈之辞职,经讨论决定不予挽留[1]:4053陈友仁批评蒋之对日妥协政策:“余敢正告国人,蒋氏此种消极政策,如更进一步,难保不接受日人之要求。”[2]:155
  • 1月25日——行政院长孙科在上海分电林森及蒋介石、汪精卫辞职,中国国民党中央临时常会决议慰留,居正、张继、张静江等晚乘车赴上海挽留孙科;国民政府令:兼陆军第三十三师师长夏斗寅辞职照准,任命该师副师长兼第三十七旅旅长万耀煌为陆军第十三师师长[1]:4054
  • 1月26日——财政部长黄汉梁、内务部次长兼首都警察厅长陈群、外交部政务次长傅秉常、外交部常务次长甘介侯同日辞职;中德签订炼钢厂草约,中国向德借美金1,600万至2,000万元[1]:4054-4055
  • 1月27日——居正、张继、张静江等自上海回南京,向汪、蒋报告在上海因孙科拒见,致无结果等情形,中政会决议一致慰留孙科,在孙离职期内,院务暂由副院长陈铭枢代理;中国国民党中政会决议撤销特务委员会,设立外交委员会,蒋作宾为主席兼常务委员;刘峙电何应钦,请转陈中央准予辞去河南省政府主席职,专任绥靖事务[1]:4055-4056
  • 1月28日——“一二八”淞沪抗战开始,夜10时许,驻上海日军挑起战端,日舰13艘驶进三夹水,向吴淞炮台轰击,11时10分驻上海日海军陆战队千余人占领淞沪路天通庵车站,旋由淞沪铁路及虬江路向第十九路军翁照垣旅防地进攻,遭到守军还击,未及撤防之宪兵第六团也并肩作战,第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戴戟星夜自龙华步行至真如车站,设立临时指挥部指挥作战;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宣布戒严,在沪各国将领组织防守委员会,以英国陆军总司令佛平曼任各国联军总司令,并令华捕即日迁入租界;蒋介石主持中国国民党临时中政会,决议:外交部部长陈友仁辞职照准,特任罗文干为外交部部长,接开中常会临时会议,决议选任汪精卫为行政院院长,任孙科为立法院院长,孙未到任以前由副院长覃振代理;汪精卫、蒋介石、冯玉祥联名电张学良、阎锡山入南京;铁道部长叶恭绰电呈行政院辞职[1]:4056-4057
  • 1月29日——晨,第十九路军反攻,翁照垣第一五六旅丁荣光第五团与宪兵第六团机关枪队,公安局第六中队配合,夺回天通庵火车站;中国国民党中政会决定抵抗日本,先迁政府于洛阳,免受敌舰威胁,并决议:一、行政院副院长陈铭枢准予辞职,由宋子文继任;二、设立军事委员会,指定蒋介石、冯玉祥、何应钦、朱培德、李宗仁为常委:财长黄汉梁辞职照准,由宋子文继任;四、中政会秘书长曾仲鸣辞职照准,由叶楚伧继任[1]:4058-4059
  • 1月3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洛阳宣言,称:“政府为完全自由行使职权,不受暴力胁迫起见,决定迁都洛阳办。”,军政、外交两部仍留南京,其他院、部人员是晚启程赴洛阳;蒋介石通电全国将士“抱玉碎之决心,与暴日相周旋”,并称:“今身虽在野,犹愿与诸将士誓同生死,尽我天职。”;上海市政府就日军利用公共租界向中国进攻事,向租界工部局提出抗议;国民政府特任宋子文为财政部长,特派颜惠庆为中国出席国际军缩大会首席全权代表,黄慕松为全权代表;北平政务委员会成立,张学良、李石曾于学忠徐永昌周作民5人为常委[1]:4060-4061
  • 1月31日——驻上海英、美领事邀请中、日两方在英领事馆调停上海战事,上海市长吴铁城、第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师长区寿年,日方司令官盐泽、总领事村井及英、美防军司令佛曼平等均出席,乃约定以三日为期,在此期内,双方暂各不相攻;国际联盟决定组织沪案调查组,由国际联盟会员国西班牙挪威、英国、美国、法国、意大利、德国七国驻上海领事组成;上海市总工会为日军侵上海发表宣言,称“本会愿以万分热忱,率领全沪八十万工友誓死拥护,共作后盾”,朱学范率工会组成之义勇军开赴前线,协同第十九路军作战;国民政府令:行政院秘书长郑洪年呈请辞职照准,任命曾仲呜为行政院秘书长,准免桂崇基中央大学校长职,任命任源隽为中央大学校长;国民政府任命彭振山为陆军第三十师师长,原任李呜钟免职[1]:4062-4063
Remove ads
  • 2月1日——夜11时后,下关江面日舰炮击南京城内狮子山炮台等处,炮台未回击;蒋介石在徐州召开军事会议,讨论长期、全面抗日作战计划,经连续两天讨论,决定划分4个防卫区之“全国防御计划”[1]:4064-4065俞济时自杭州呈陷电:“沪案严重。十九路军应战颇获胜利,唯恐不能持久。可否将本师团调沪增援。乞示”;蒋覆电:“中本日随政府同人已到豫,贵师行动,一听何部长命令,如运沪作战,务希奋勇自强,以保荣誉。中正。东”[2]:158
  • 2月2日——下午1时后,上海日军战斗机数架飞闸北、真如、南市、浦东上空盘旋侦察,并在闸北、真如投弹多枚;下午2时50分,驻上海日本总领事村井仓松电话通知上海市政府,谓日本政府对于1月31日在英国总领事官舍会议所建议之避免两军冲突办法,不能同意[1]:4066
  • 2月3日——日本海空军向上海闸北发动总攻击,上午8时许,由横滨路、宝兴路、福生路、北河南路等处猛攻中国第十九路军防线[1]:4068
  • 2月4日——上海日本海空军继续总攻,炮轰宝山路一带,并由新民路、虬江路、宝通路、天通庵路、青云路全线攻击,均被第十九路军击退,日舰10余艘于上午11时起再攻吴淞,亦被击退,日本海军遣外第一舰队司令盐泽幸一因此被免职调回日本,海军中将野村吉三郎继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被日机轰炸,付之一炬,是日该馆董事会决议停业;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根据徐州军事会议决定,通电划分全国为4个防卫区:第一防卫区为黄河以北,以张学良为司令长官;第二防卫区为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以蒋介石为司令长官;第三防卫区为长江以南及浙江省、福建省,以何应钦为司令长官;第四防卫区为两广,以陈济棠为司令长官;国民政府特任李济深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2月6日军事委员会在洛阳正式成立;徐永昌电行政院请辞山西省政府主席及委员职[1]:4068-4070
  • 2月5日——日军在上海总攻第三日[1]:4070
  • 2月6日——吴淞方面战争沉寂[1]:4071
  • 2月7日——日军改变战略,移其主力攻吴淞、江湾;第五军张治中第八十七师第二六一旅宋希濂部集中昆山,顾祝同部第八十八师俞济时部移驻南翔,准备援上海[1]:4072
  • 2月8日——日军久留米旅团自拂晓起倾全力总攻吴淞,截止下午3时,冲锋达10余次,均被第十九路军第一五六旅击败[1]:4073
  • 2月9日——日本混成第二十四旅团炮击吴淞镇及炮台,民房被毁不少[1]:4075
  • 2月10日——上海前线战事沉寂[1]:4076
  • 2月11日——上午8时起,日军以重炮、飞机向闸北、八字桥、江湾阵地轰击;北平军事整理委员会成立,理事长为张学良[1]:4077
  • 2月12日——闸北上午停战4小时,下午4时起,日军开炮轰击,入晚尤密;国民政府令:特任宋子文为中央银行总裁[1]:4078-4079
  • 2月13日——上午日军3次在蕰藻浜偷渡,一、二两次均被防军第一二二旅张炎部击退[1]:4079
  • 2月14日——上午日军对八字桥方面重炮猛射,飞机六七架在空中侦炸;日军攻上海司令官易人,野村吉三郎免职,由第9师团司令官植田谦吉中将继任[1]:4081
  • 2月15日——日本第九师团进攻布置未就绪,闸北、吴淞前线仅有小冲突[1]:4082
  • 2月16日——第五军军长兼第八十七师长张治中率部赴上海参加抗日,晚11时抵南翔,担任江湾北端至吴淞西端第十九路军左翼防务;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召张景惠马占山熙洽臧式毅在沈阳召开“四巨头”会议,确定“满洲国”建国问题,决定新国体为满蒙独立共和国,溥仪为终身元首,2月17日继续开会成立“东北行政委员会”,张景惠为委员长,马占山、臧式毅、熙洽、汤玉麟任委员,起草通过《独立宣言》[1]:4083-4084
  • 2月17日——晨4时许,日军向八字桥、江湾国军阵地炮击,拂晓即停[1]:4084
  • 2月18日——日军司令植田谦吉向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提出最后通牒,要求立即停止军事行动;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议,3月1日在洛阳召开四届二中全会,准汪精卫辞国民政府委员职,以黄绍竑递补[1]:4085
  • 2月20日——日本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于晨7时20分下总攻击令;国民政府特派阎锡山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特设太原绥靖公署,指挥、节制山西、绥远两省军队,保卫地方,其组织权限,照北平及豫、鄂、赣各绥靖公署成例办理;国民政府任命王兆荣四川大学校长[1]:4087-4088
  • 2月21日——日军自晨至暮,继续向吴淞、江湾、闸北总攻,仍趋重于江湾[1]:4088
  • 2月22日——日军攻江湾不逞,移其主力攻庙行[1]:4089
  • 2月23日——金穆宅之敌尚在被包围中;日本内阁接受植田请援,决定派遣第11师团第14师团组“上海派遣军”,由白川义则任司令官;军政部迁往洛阳;国民政府任命曾仲鸣为铁道部常务次长,褚民谊为行政院秘书长;石青阳电行政院辞蒙藏委员会委员长职[1]:4090-4091
  • 2月24日——上海战况沉寂;蒋介石、汪精卫、陈铭枢、罗文干等在南京开会,讨论上海局问题;马占山日本关东军导演下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省长”[1]:4091-4092
  • 2月25日——日军六七千人,以空军配合,猛攻庙行镇以南至小场庙之线第六十一师第一二二旅阵地;“东北行政委员会”通电,宣布建国,定名“满洲国”,称元首为“执政”,年号“大同”,“国旗”为新五色旗,都长春(改名“新京”)[1]:4092
  • 2月26日——江湾镇被日军炮火猛烈射击,房屋被烧殆尽,且因敌突入小场庙,张励第一二一旅第三团乃于上年自动放弃江湾镇,改守竹园墩、夏家荡、杨家楼下之线;李济深、陈公博奉命抵北平张学良赴洛阳出席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1]:4092
  • 2月27日——上海战全线沉寂,日机不时飞昆山、苏州一带侦察[1]:4093
  • 2月28日——中国外交代表顾维钧等应英国海军司令凯来国之请,与日本海军司令野村及犬养毅首相私人代表松冈在英舰“康特号”上会晤,商定停战办法[1]:4094
  • 2月29日——日军全线发动总攻,庙行、江湾方面由植田指挥,闸北方面由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植松指挥;日军攻上海司令官三易其人,由陆军大将白川义则替代植田谦吉;国际联盟满洲事变调查团抵东京[1]:4095-4096
Remove ads
  • “满洲国国务院”通令“民政部”转知各中小学校:“著暂用四书、《孝经》讲授,以崇礼教。”[1]:4120
  • 3月1日——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在洛阳开幕;日军在上海全线总攻,闸北方面,以飞机、坦克掩护步兵向八字桥、天通庵一带第六十师阵地猛攻,进退凡5次,激战至深夜;“三民主义力行社”成立,蒋介石亲自召集黄埔少壮军人在南京建立最高秘密政治组织,滕杰贺衷寒桂永清、潘佑强、康泽任常务干事,滕杰任书记,设四处:总务处长李一民,组织处长萧赞育,宣传处长康泽,特务处长桂永清(后易戴笠),建二级外围组织“革命军人同志会”、“革命青年同志会”,三级外围组织“中华民族复兴社”,为严守“力行社”核心组织之秘密,一般以“复兴社”名义相称;张景惠等以“东北行政委员会”名义公布“满洲国”《建国宣言》,称“即日与中华民国断绝关系,创建满蒙新国”[1]:4096-4097
  • 3月2日——第十九路军通电说明撤至第二道防线之原因,略谓:“日人猝增援兵,而我以运输艰难,后援不继,自21日起,我军日有重大伤亡,以致倾全力于正面战线。而日人以一师之众,自浏河方面登陆,我无兵抽调,侧面后方均受危险,不得己于3月1日夜将全军撤退至第二道防线,从事抵御。本军决本弹尽卒尽之旨,不与暴日共戴一天。”;军事委员会以国难当前,通电全国绥靖区暂缓结束[1]:4098
  • 3月3日——日军第11师团占真如,前锋抵南翔,向嘉定、太仓间国军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阵地攻击,被击退;翁照垣旅自吴淞沿蕰藻浜向嘉定西退,上午7时至8时间吴淞炮台被日军占领;日军司令官白川以国际联盟限本日下午4时前停,遂下令于今日下午2时停战,并正式通知英国海军提督克莱转致外交次长郭泰祺[1]:4098-4099
  • 3月4日——下午国际联盟开会,颜惠庆要求制止日军行动,以和平方策解决纠纷;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举行正式会议,通过军事、外交等施政报告,并发出慰劳淞沪将士电及慰劳战区同胞电[1]:4100
  • 3月5日——日军进攻第二道防线之嘉定、太仓、黄渡,各处有小冲突,日便衣队百余人今午进至葛隆镇;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一、以西安为陪都,定名西京,以洛阳为行都;二、颁行大赦案;三、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修正案;四、讨伐东北叛逆案[1]:4101
  • 3月6日——中国国民党中政会议决,任命蒋介石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陈铭枢、李烈钧、陈济棠为委员,3月8日国民政府明令发表,3月18日蒋就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电令前线各将士停战;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闭幕,大会决定对东北方针,否认日本武力构成之东北政权,由国民政府迅筹办法,以实力恢复领土主权之完整;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电全国各将领,称“中央对于长期抵抗,夙具决心,一切艰险,均所不避”,勉全国将士“人人抱存则共存、亡则共亡之志,以与暴力相周旋”;溥仪被日本人由旅顺挟赴汤岗子,张景惠、赵欣伯等于3月7日往迎,3月8日溥仪、张景惠、臧式毅等到长春;河南省政府主席刘峙因中国国民党二中全会决议现役军人不得兼任政务官,电汪精卫辞主席职[1]:4102-4103
  • 3月7日——上海日军攻朱家桥,激战竟日,至翌晨被第十九路军击退;赣州战役结束,红三军团和红四军(以后又增调红五军团和红三军)2月4日起发动赣州战役,攻城打援,围攻赣州33天,赣州城池坚固,红军缺乏重武器,屡攻不下,反遭重大伤亡,3月6日第十八军陈诚部驰援,是日红军撤围;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议:一、推陈立夫为中央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谷正纲为副主任委员;二、推陈公博为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王陆一为副主任委员;三、推罗家伦为宣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4103
  • 3月8日——日军进攻黄渡、太仓东陆渡桥及朱家桥、浏河附近诸村镇,被国军击退;国民政府特派褚民谊为国难会议秘书处主任,彭学沛为副主任[1]:4104
  • 3月9日——“满洲国”成立,溥仪长春举行就职典礼,参加者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参谋长三宅光治、“满铁”总裁内田康哉、高级参谋坂垣征四郎等,以及清室遗老、蒙古王公等人,由张景惠呈国玺,臧式毅呈执政印绶,郑孝胥代读《满洲国执政宣言》;英使蓝普森斡旋中日停战;上官云相第四十七师归第五军军长张治中指挥;国民政府特任顾孟余为铁道部长;何成濬以主湖北省政两载,红军力量强大,电林森、汪精卫辞湖北省政府主职,专任绥靖公署主任[1]:4105-4106
  • 3月10日——日军约500人猛攻太仓,炮毁城东南角;中国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巩固国防案及长期抗日案;国民政府宣布国难会议改期于4月1日在洛阳举行;溥仪颁布“满洲国组织大纲”,并按关东军内定之“政府各官属名单”任命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兼文教部总长、臧式毅为民政部总长兼奉天省长、马占山为军政部总长兼黑龙江省长、熙洽为财总长兼吉林省长、谢介石为外交部总长、冯涵清为司法部总长、张燕卿为实业部总长、丁鉴修为交通部总长、赵欣伯立法院长于冲汉监察院长张景惠为参议府议长兼北满特区长官[1]:4106
  • 3月11日——国民政府公布《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暂行组织大纲》,凡五条;行政院通过《国难会议组织大纲》及《议事规则》;张学良为遵二中全会决议,电国民政府恳辞北平政务委员会委员;内政部设立“剿共计划专门委员会”,研究肃清共产党方问题[1]:4107
  • 3月12日——国民政府发表宣言,否认东北组织,声明“在日本军队非法占领东三省期间,所有该处政治组织,中国政府始终认为叛乱机关,同时并认为日本政府之变相的附属机关,对于其一切非法行为,绝对不能承认,并应由日本政府负其全责”;日本内阁会议决定《处理满蒙问题方针纲要》;颜惠庆通知国际联盟大会,表示中国接受中日停战决议案;朱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身份发布命令,重编红一、红三、红五军团:一军团,林彪为总指挥,聂荣臻为政委;三军团,彭德怀为总指挥、滕代远为政委;五军团,季振同为总指挥,萧劲光为政委[1]:4107-4108
  • 3月13日——日军在南翔、嘉定间筑汽车路,在嘉定设司令部;蒋介石在南京接见路透社记者,表示对上海军事决不诿卸责任,“中国愿意和平解决争端,但若日本不停止侵略行为,则中国准备奋斗到底”,并称“日方正在筹备军事行动,如日军实行攻击,华军决计力抗,其责任当在日方”[1]:4108
  • 3月14日——中日停战第一次非正式会议在驻上海英领署举行,外交部次长郭泰祺、日使重光葵及英、美、法、意四国公使出席;晚,国际联盟调查团包括英、美、法、意、德五国委员及随员专家等一行,由李顿率领自日本乘轮到上海,顾维钧、吴铁城、郭泰祺等往迎;国民政府派蒋光鼐中日上海停战会议军事代表;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准朱培德辞参谋总长职,遗缺由蒋介石兼,3月18日蒋就任[1]:4109
  • 3月15日——国际联盟调查团访宋子文、顾维钧、吴铁城,顾开茶会招待,吴设晚宴;“满洲国”决定将长春改为“新京”[1]:4109-4110
  • 3月16日——国民政府特任蒋中正兼参谋本部参谋总长,原任朱培德辞职照准,特任朱培德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任命吴奇伟为陆军第九十师师长[1]:4110
  • 3月17日——吴铁城答拜国际联盟调查团,称“日本允撤兵至租界内,停战会议在调查团离沪前可开成”;“满洲国”在长春设中央银行,溥伟总裁[1]:4111
  • 3月18日——上午,国际联盟调查团接见日本外相之代表松冈洋右及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野村[1]:4111
  • 3月19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致电国际联盟调查团,希望主持正义,将中日争谋一公正解决;上午10时,中日停战第二次非正式会议在上海英总领署举行,出席者中国郭泰祺,日本重光葵,及英、美、法公使、意代办,讨论实行停战及日本撤兵事,具体办法大体已经拟妥,郭泰祺、重光葵分别向各该国政府请示[1]:4112
  • 3月中旬——中共苏区中央局在赣县江口圩举行会议(江口会议),讨论中央红军撤围赣州后之行动方针,毛泽东提出向赣东北方向发展之主张遭否决,会议确定“以赣江流域为中心,向北发展”,迅速夺取中心城市之方针,中央红军一、五军团组东路军由毛泽东率领在赣江东岸活动,三军团、红十六军等组西路军由彭德怀率领到赣江西岸活动[1]:4113
  • 3月21日——下午4时至6时,中日代表及各使第三次非正式中日停战会议在英国驻上海领署举行,议定停战三原则:一、中国军队暂留驻原防;二、日本军队撤退至1月28日前之原防;三、由参加各友邦代表在内之共同委员会证明第一及第二两项之实行[1]:4113
  • 3月22日——行政院会议决议:一、改组湖北省政府,以夏斗寅为湖北省政府主席,二、国难会议改于4月7日举行[1]:4114
  • 3月24日——上午10时,中日停战首次正式会议在上海英国领署举行,中方首席代表郭泰祺、军事代表淞沪警备司令戴戟及第十九路军参谋长黄强,日方首席代表第9师团长植田谦吉、军事代表日军参谋长田代皖一郎、海军参谋长岛田繁太郎、驻华日使重光葵,英、美公使、意代办均参加,讨论停战草约绪言及中国军队暂驻现防问题;国民政府特任李济深兼军事委员会第一厅主任,何应钦兼第二厅主任,朱培德兼第三厅主任,任命夏斗寅为湖北省政府委员兼主席,任命石瑛南京市市长;交通部任命李国杰招商局总经理[1]:4115-4116
  • 3月25日——中日停战会议在上海举行,讨论日军撤退程序问,因日本代表态度强硬,主张日军退至真如狮子林线,中方代表坚决反对,会议几乎破裂;冯玉祥因抗张得不到蒋介石支持,以养病为名,自徐州赴泰山隐居;傅作义请辞绥远省政府主席[1]:4116-4117
  • 3月26日——中日停战会议续开,停战协定草案已大部议妥,会议空气和缓;日军在太仓、嘉定间进攻被击退;国际联盟调查团团长李顿等由上海赴南京;行政院决议,任命王家烈贵州省政府主席;刘文辉遵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议案,辞四川省政府主席职[1]:4117
  • 3月27日——中日停战会议休会[1]:4118
  • 3月28日——中日停战会议讨论修改后之《停战协定新草案》,中方代表郭泰祺提出日军应在一定期限内完全撤退,恢复1月28日前原状,日方反对,反复讨论无结果;国民政府令:内政部长冯玉祥未到任前,着政务次长彭学沛暂代部务;“满洲国”宣布关税、盐税独立[1]:4118-4119
  • 3月29日——中日停战会议继续讨论《停战协定新草案》,正式通过正文第一条,实行停战;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晚宴国际联盟调查团,即席致欢迎词,称“望经过此次调查之后,得一公正及一永久之解决,藉以整理中日关系,保全远东和平”;行政院决议特派陈济棠为广州绥公署主任兼第八路军总指挥,李宗仁为南宁绥靖公署主任兼第九路军总指挥,白崇禧为第九路军副总挥,4月2日国民政府明令发表[1]:4119
  • 3月30日——中日军事小组委员会讨论撤兵地点问题,双方争执不决;蒋介石、汪精卫、罗文干等与国际联盟调查团开谈话会,就中日争端及东北问题再次交换意见,晚上蒋介石宴请调查团;国民政府令准贵州省政府主席毛光翔辞职[1]:4119-4120
  • 3月31日——中日停战会议通过第二项原则,日军撤至1月28日前之原防,但撤兵日期日方以须视秩序能否恢复为辞不作肯定;上海前线日军数百人向纪王庙附近之北渡场及陶泥巷两处进攻,被国军击退;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任吴忠信安徽省政府主席,陈调元专任安徽省绥靖公署主任[1]:4120
Remove ads
  • 4月1日——英使蓝普森邀请中日代表及各使举行茶会,向中日双方调停上海战事;三民主义力行社特务处(亦称复兴社特务处)在南京成立,戴笠任处长,设一室二科,唐纵任书记室书记,郑介民任侦察科科长,邱开基任执行科科长,后增设交通科,梁干乔任科长,编制145人[1]:4121
  • 4月2日——中日停战会议续开,日本仍坚持不确定日军撤退期限;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举行临时会议,讨论外交问题,集中讨论如何应付僵持之中日停战会议;国民政府改组侨务委员会,免去林森、吴铁城、周启刚等38人侨务委员会委员职务,指定吴铁城为委员长,周启刚为副委员长;国民政府任命洪中为军政部兵工署署长,原兼署长陈仪免职[1]:4121-4122
  • 4月4日——中日停战会议在上海续开,日方提议中国代表说明苏州河以南及浦东等处驻兵情形,中方据理反驳,日方坚持撤兵时间不能先行决定,当由日方自定,谈判无结果;郭泰祺电国民政府,因停战会议进行困难,坚辞外交次长及中日停战会议代表职,4月5日政府复电慰留,郭打消辞意;国际联盟调查团抵达汉口,次日赴武昌视察,分别接见各界代表[1]:4123
  • 4月5日——日本代表植田声明,日军目的在保护侨民及商务上权益,决无永占中国领土企图,撤退须视地方情形自主,不得限定撤退日期;“满洲国外交部”电国民政府外交部拒绝顾维钧随国际联盟调查团入境;国民政府任命吴忠信为安徽省政府委员兼主席,贺耀组为参谋本部参谋次长;夏斗寅电军政部,请辞第二十一路军总指挥、国民革命军第十三军军长及武汉警备司令各军职[1]:4124
  • 4月6日——中日停战会议军事小组开会,议定日军暂驻地点,但撤兵仍无日期,前线形势紧张,双方均备战;戴季陶呈国民政府请辞考试院长职,4月11日国民政府复电不准[1]:4125
  • 4月7日——国难会议在洛阳开幕,到命会员144人,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12人,各机关团体代表700余人,汪精卫致开幕词,略称:“国难会议应讨论御侮、救灾、绥靖各事宜。”;上海中日停战会议续开,讨论关于日军完全撤退日期问题;国际联盟调查团由汉口乘轮返南京转车赴北平;上海《晨报》创刊,社长潘公展,主笔陶百川何西亚[1]:4125-4126
  • 4月8日——国难会议开第一次大会,由汪精卫代表国民政府作关御侮、救灾、 绥靖问题之报告[1]:4126
  • 4月9日——上海中日停战会议续开,对英使蓝普森所提三项折衷办法之第一条,日撤兵为六个月,中方主张日军限四个月内撤完,双方争执甚烈,几濒破裂,讨论无结果,日方允会后向东京日政府请示;国际联盟调查团抵北平,张学良等到车站欢迎;马占山4月7日潜赴黑河,是日电北平张学良、国民政府、国内各报馆,表示继续抗日,称“占山一息尚存,誓本以身许国之初衷,决不负期许之至意”,并称“所有军政各机关,即时成立,照常办公”[1]:4127
  • 4月10日——国际联盟调查团晨访张学良,晤荣臻,询九一八事变经过;国难会议开二、三次大会,讨论御侮及政制[1]:4127-4128
  • 4月11日——国际联盟调查团在北平开始调查九一八事变之经过,晚张学良在怀仁堂宴请调查团,力述中国统一之必要;上海中日停战会议延期;国难会议决议,宪政未实施前提前设民意机关,定名为国民代表会[1]:4128-4129
  • 4月12日——国难会议闭幕,通过请政府克日将张学良撤职查办,所部军队着军委会妥为处理,以便收复东北失地等案;国际联盟调查团在北平与张学良、万福麟等原东北军政官吏举行第一次谈话会,对东北问题作详细之恳谈;马占山自苏联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通电全国,揭露日本制造和操纵“满洲国”之真相,称“满洲国”之成立,对东北民众“迫勒威胁,无所不用其极,所谓民意,纯出日人制造而已”[1]:4129
  • 4月13日——上海中日停战会议暂停,郭泰祺已通告各关系国,郭语记者,大会须俟国际解释日本撤兵时期再开;国民政府特派孔祥熙为考察各国实业特使[1]:4130
  • 4月14日——上海中日停战会议军事小组会续开,日方仍提浦东、苏州河南国军不驻兵问题,无结果,小组会展延;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定蒋介石为中国童子军正会长,戴季陶、何应钦为副会长;晋绥军事委员会在太原成立,阎锡山兼委员长,徐永昌、傅作义、张荫梧楚溪春等11人为委员;刘纪文辞广州市长职[1]:4130-4131
  • 4月15日——外交部长郭泰祺入南京报告上海中日停战会议经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发布《对日战争宣言》[3],号召全国人民用民族革命战争,驱遂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并首先推翻中国国民党统治[1]:4131
  • 4月16日——国际联盟大会所组织之监视远东情形之十九国特别委员会开会,讨论日军从上海撤退问题,各小国代表赞助中国之主张,应限定撤兵日期;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成立[1]:4132
  • 4月17日——晨,蒋介石据颜惠庆电陈国际联盟特委会形势,与汪精卫在南京汤山俱乐部召罗文干、陈铭枢、何应钦等商议对策,包括中国最低限度之让步,“满洲国”拒顾维钧出关对付办法等事项[1]:4132
  • 4月18日——下午5时,外交次长郭泰祺自南京赴上海,黄强同行;日军第10师团2,000人,随师团长广濑寿助中将抵哈尔滨,主力1.4万人4月19日全部到达,与第2师团交接防务[1]:4133
  • 4月19日——外交部次长郭泰祺由南京到上海,上海中日停战会议将续开;国际联盟十九国特别委员会通过上海中日问题之决议案,希近期内日军完全撤退,上海混合委员会有权决定撤兵期限;国际联盟调查团离开北平过天津赴秦皇岛转东北,顾维钧同行;国民政府特任何应钦为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陈济棠为副司令,武汉警备司令夏斗寅辞职照准,任命叶蓬为武汉警备司令;国民政府特派章嘉活佛为蒙旗宣化使;军政部令派陈调元办理安徽省“剿匪”事宜[1]:4133-4134
  • 4月20日——外交次长郭泰祺赴驻上海英领署,与英使蓝普森交换中日停战会议续开意见;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福建漳州,歼国军守军第四十九师大部,俘敌2,000人,福建省政府电国民政府及军事委员会告急,电促广东省派部协助,并加强厦门防务;广东空军总司令张惠长抵南京,谒汪精卫、蒋介石,请示扩充空军[1]:4134
  • 4月21日——外交部训令颜惠庆完全接受国际联盟十九国委员会关于要求日军完全撤退上海之决议案;国际联盟调查抵达沈阳;行政院决议:驻英公使施肇基因病请辞应予照准,请任郭泰祺为驻英公使;在中央大学校长任源隽未到校以前,派刘光华代理中央大学校务;裁撤编审处,设立编译馆,任辛树帜为国立编译馆馆长;达赖率藏兵千余占青海南部,马麟调兵抵御[1]:4134-4135
  • 4月22日——美使詹森回上海,与英使蓝普森同邀郭泰祺交换续开上海停战会议意见;军事委员会开会讨论改进全国军队编制问题,拟定将全国军制实行划一,仍以师为单位,每师改为2旅4团,每连改为135人,全师暂定1万人[1]:4135
  • 4月23日——国际联盟调查团赴驻沈阳日本总领事署会见代理领事森岛守人,征诣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情况;蒋光鼐抵达苏州视察防务,同日汪精卫、罗文干、陈铭枢由南京抵达昆山转前线视察;第十九路军参谋长黄强入南京,向蒋介石报告上海中日停战会议经过;行政院讨论筹设各省、市、县民意机关问题,决定先在南京、上海、北平、天津、广州、汉口等大城市筹设参议会[1]:4135-4136
  • 4月24日——英使蓝普森与郭泰祺由上海抵南京商上海事解决折衷办法;黄绍竑抵达南京谒见蒋介石,报告对广东、江西联合防共事[1]:4136
  • 4月25日——罗文干、郭泰祺偕英使蓝普森晤蒋介石、汪精卫谈上海事;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特任居正兼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委员长,内政部长冯玉辞职不就,特任黄绍竑为内政部长(5月3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特任陈树人为侨务委员会委员长[1]:4137
  • 4月26日——英使蓝普森及郭泰祺返回上海;蒋光鼐到南京谒见蒋介石等报告前方情况,并商洽关于日军撤退交涉之应付事宜;国民政府派刘绍先代理陆军第四十三师师长,任命林秉周为海军陆战队第二独立旅旅长;河北、山西、察哈尔、绥远诸省以财政奇绌,定5月1日实行鸦片公卖,以充军费[1]:4138
  • 4月27日——中国代表张以旭与日本代表冈崎在上海英领署开会,整理中日上海停战有关协定文字,日使重光葵通知英使,日本政府对折衷办法表示接受;第五军军长张治中、第一师师长胡宗南,由苏州到南京向蒋介石报告前方情况;李宗仁电吴奇伟回师入福建“剿匪”[1]:4138-4139
  • 4月28日——上海中日停战会议在英总领事馆举行非正式会议,通过英使蓝普森所提之折衷办法;国民政府令准免侨务委员会委员兼常务委员林柏生本兼各职,中华民国驻英国特命全权公使施肇基因病辞职照准[1]:4139-4140
  • 4月29日——驻上海日军在虹口公园庆祝“天长节”,举行阅兵式,韩国独立党尹奉吉掷弹,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白川、公使重光葵、师团长植田、舰队司令官野村、总领事村井、日居留民会长河端均受伤,尹奉吉当场被捕,晚上外长罗文干依国际惯例电重光葵慰问;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开谈话会,讨论召集国民代表会方案,各委员认为国民代表会名称须更改,10月10日召集嫌迫促;广东空军总司令张惠长由南京电广东辞空军总司令职,陈济棠手令空军参谋长黄光锐代理广东空军总司令,任张惠长为第一集团军高等顾问;粤赣闽三省“剿匪”总司令何应钦赴赣部署三省“剿共”事宜,5月1日抵达南昌[1]:4140虹口公园爆炸案,尹奉吉当场炸死河端贞次白川义则重伤而死,植田谦吉重光葵炸断腿,野村吉三郎炸瞎眼,蒋介石一改态度,在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设置韩国人特别班等,积极支援韩国独立运动[4]
  • 4月30日——国际联盟大会通过十九国特委会所提中日停战决议案,共4条,主要内容有:停战撤兵谈判应依据国际联盟3月4日、11日之决议案进行,日本政府担任履行将其军队撤至公共租界虹口界筑路区域,一如1月28日事变以前,日军撤退应于最近之将来履行,设立共同委员会证明双方撤兵,并协助华警接收日军撤退区域;国民政府令:陆军第二十师长公秉藩另有任用,应免本职,任命王懋德代理该师师长,任命公秉藩为军事参议院参议;行政院决议:任蒋鼎文周浑元分别为陆军第九、第五师师长[1]:4141
Remove ads
  • 5月1日——外交部训令郭泰祺签订上海停战协定;国际联盟调查团赴长春,顾维钧同行[1]:4142
  • 5月5日——《中日上海停战及日方撤军协定》由中国代表郭泰祺与日本代表重光葵等在上海签订,共五条及附件三号;日本驻华公使重光葵上午在病床签署停战协定后,下午施行手术,将被炸受伤之右足截断[1]:4145
  • 5月7日——上海停战共同委员会成立,由中日双方及英、美、法总领事、意大利代办组成,美总领事克宁翰为委员长;上海撤兵区域接管委员会成立,以殷汝耕温应星郭德华、朱锡百、韩德勤5人为委员,殷汝耕为主任;海军部长陈绍宽呈请辞职,汪精卫予以慰留[1]:4146-4147
  • 5月8日——苏家埠战役结束,红四方面军3月21日发起苏家埠战役,是日苏家埠、韩摆渡之守军全部投降,战役历时48日,歼敌3万余,俘皖西“剿匪”总指挥厉式鼎及旅长5名,团长1名及以下官兵2万余人[1]:4147
  • 5月9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任命居正为司法院院长、覃振为司法院副院长,准伍朝枢辞司法院院长职;任命邵元冲为立法院副院长、叶楚伧为立法院秘书长;任命钮永建为考试院副院长;任命张继、伍朝枢为国民政府委员[1]:4148
  • 5月10日——国民政府令:准免吴铁城兼侨务委员会委员长职,任陈树人为侨务委员会委员,并指定为委员长[1]:4149
  • 5月11日——国民政府任命郭泰祺为英国特命全权公使[1]:4150
  • 5月12日——上海停战共同委员会委员俞鸿钧、温应星与日方委员冈崎、原田、伊藤会商闸北日军撤退日期,日方允本月16日将闸北铁路区域内之日军撤退,并声明一个月内,日本陆军全数撤离上海[1]:4150
  • 5月13日——淞沪抗日各军、第十九路军总部及淞沪警备司令部移驻苏州;国民政府任命徐庭瑶为陆军第四师师长,李建勋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1]:4151
  • 5月15日——日本海、陆军人发动“五一五”事件,首相犬养毅被枪击身亡,翌日国民政府、汪精卫、罗文干分别电唁[1]:4153
  • 5月16日——中日上海停战协定中、日文副本经文字修改后,由中方代表郭泰祺与日方代表重光葵等签字[1]:4153
  • 5月18日——国民政府任命李默庵为陆军第十师师长,戴民权为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岳盛宣为陆军第四十六师师长︳张贞为陆军第四十九师师长[1]:4155
  • 5月21日——蒋介石令第十九路军开赴福建,参加“剿匪”战争[1]:4157
  • 5月23日——上海战区善后委员会成立,吴铁城为委员长[1]:4158
  • 5月24日——国民政府特派蒋介石为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李济深为副司令,特派章呼图克图为蒙旗宣化使,6月6日中国国民党中政决议追认[1]:4159-4160
  • 5月25日——蒋介石电蚌埠第四师师长徐庭瑶,蚌埠及皖北所有鸦片税收机关一律禁止;驻齐齐哈尔马占山部旅长程志远投敌,进攻呼海铁路沿线马军,是日日军占领呼兰,马占山部北退[1]:4161
  • 5月26日——郭泰祺昨晚到南京,是日分谒见蒋介石、汪精卫、罗文干,报告上海停战协定签字;日本斋藤内阁成立;日本上海派遗军司令白川义则于4月29日被炸伤后,是日死亡,其职务由第9师团长植田代行;邮政工潮和解成立;何应钦派刘建绪余汉谋陈诚分任江西、广东、福建三省“剿匪”指挥[1]:4161-4162
  • 5月27日——蒋介石在南京汤山召集罗文干、蒋作宾协商应付东北问题及解决中日整个外交办法;行政院决议:简派张钫为河南清乡督办[1]:4162
  • 5月28日——蒋介石、汪精卫联名发表通电,称“救国必先剿共”,对于共产党“必须以有效的方法抵制它们,必须不顾一切代价去应付它们”;淞沪抗亡将士追悼大会在苏州举行,到会军民5万余人,主祭官居正,全国各地一律下半旗,停止娱乐一天,以志哀悼;国民政府令:陆军第八十七师师长楼景越免职,任命张治中为该师师长,任王均为陆军第七师师长;韩国独立党员尹奉吉由上海解往日本,12月19日在日本金泽就义[1]:4162-4163
  • 5月29日——汪精卫召罗文干、蒋作宾及外交委员会委员商外交问题,决定外长仍由罗继任,郭泰祺担任驻英公使,日内赴英履任,驻日公使仍由蒋作宾回任[1]:4163-4164
  • 5月30日——蒋介石电令徐庭瑶任蚌埠警备司令,驻蚌各军概归其指挥[1]:4164
  • 5月31日——攻上海日本陆军除宪兵外全撤,第9师团长植田返日,虹口越界筑路周围地区尚留海军陆战队未撤;吴铁城赴南京向蒋介石、汪精卫等人报告日军撤退经过及请示善后;行政院决议,特派蒋光鼐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军政部发表:一、第三师师长陈继承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遗缺以李玉堂接充;二、第九师师长蒋鼎文兼任军长职务,遗缺以李延年补充;三、第九十八师师长钱大钧升任第十三军军长,遗缺以汤恩伯补充[1]:4165
Remove ads
  • 6月1日——颜惠庆报告国际联盟日军进攻北满详情,请从速履行12月10日保证日军退入铁路沿线之国际联盟行政院决议;国民政府令撤销第十九路军卫戍司令部,派蒋光鼐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成立,居正等11人在司法院就职,该会通告本日起实行惩戒职务[1]:4166
  • 6月2日——蒋光鼐、蔡廷锴奉命分率两路入福建“剿匪”,蒋在南京励志社设宴欢送第六士师少校以上官佐;国民政府派张钫为河南全省清乡督办[1]:4167
  • 6月3日——行政院决议:一、指定吴铁城为邮政经济制度研究委员会主席,二、任命驻瑞典兼挪威公使诸昌年兼驻芬兰公使,三、任命刘和鼎为陆军第五十六师师长、毛炳文为陆军第八师师长;国民政府任命周浑元为陆军第五师师长[1]:4167
  • 6月4日——财政部长宋子文电汪精卫、蒋介石辞财政部长职,6月5日汪覆电慰留;国民政府令:派黄乃枢为邮政总局局长,派杨建平为邮政储金汇业总局局长;军事委员会统一各师编制,军为军政部直辖单,军长不兼师长,全国共48个军,96个师[1]:4168
  • 6月5日——国际联盟调查团晚9时由东北回到北平,张学良、于学忠等前往车站迎接;陈铭枢电国民政府、行政院及军事委员会,请辞交通部长及军事委员会委员职[1]:4168
  • 6月6日——蒋介石、汪精卫及其他政府要员在南京会商,决议分别覆电慰留宋子文、陈铭枢,劝“以国家大局为重,继续负责维持”;蒋介石在南京中央军校讲演《中国的立国精神》[1]:4169
  • 6月7日——下午5时,蒋介石离开南京赴汉口“督剿”红军;张治中向军政部请辞第五军军长及第八十七师师长兼职[1]:4169
  • 6月8日——英、美、法、意四国大使访日首相斋藤,密商上海问题,表示反对在东京举行上海圆桌会议之预备会议;国际联盟调查团离开北平赴青岛视察[1]:4170
  • 6月9日——蒋介石自汉口到达庐山,准备召开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五省“剿匪”会议,同日与何应钦等商江西、福建、广东“剿匪”计划;汪精卫返回南京,6月10日在行政院会议上报告前赴上海挽留宋子文、陈铭枢经过,称宋允打消辞意,陈须请假略事休养;青海省政府马步芳为玉树宣慰使[1]:4171
  • 6月10日——军事委员会通令申明职掌:“除关于绥靖、军令及重要情报事项由本会直接掌理外,其他军政、教育训练及国防事项,均由主管各部呈由本会作最高审核决定,交部执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宣告,1月28日起所宣布之戒严办法,自6月13日上午6时起终止[1]:4171
  • 6月12日——蒋介石电召何成濬、徐源泉、夏斗寅等赴庐山,指示“剿匪”机宜,何、徐、夏于6月13日抵九江;顾维钧到南京,6月13日汪精卫在南京召集各部长及顾维钧开谈话会,先由顾报告出关调查经过,然后讨论外交问题及国内财政问题[1]:4172
  • 6月13日——国民政府聘张继为西京筹备委员会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令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各省主席于6月15日齐集庐山会商“剿共”事宜;蒋介石电邀顾维钧赴庐山,并派自用飞机抵南京迎顾,罗文干在南京宴请顾维钧[1]:4173
  • 6月14日——行政院会议决议,慰留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王柏龄等全体委员;汪精卫、罗文干、顾维钧等飞庐山晤蒋介石,商外交、财政及“剿共”事宜;前外交部长陈友仁离开上海赴法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到上海慰留陈铭枢和宋子文,并访孙科,孙称病未见;国立编译馆成立,直隶教育部,掌理学术文化书籍及教育用书之编译与审查,辛树帜任馆长[1]:4173-4174
  • 6月15日——蒋介石在庐山召开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五省“清剿”会议,会商第四次“围剿”红军计划,何应钦、李济深、何成濬、何键、陈诚、钱大钧曹浩森孙连仲刘镇华等将领及汪精卫、顾维钧、黄绍竑、李石曾熊式辉俞飞鹏等参加,6月16日会议闭幕,确定第四次“围剿”计划,决定先肃清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红军,蒋介石亲兼三省“剿匪”总司令,以军事与政治相互配合,齐头并进;国民政府令:任命诸昌年兼驻芬兰特命全权公使,毛炳文为陆军第八师师长,刘和鼎为陆军第五十六师师长[1]:4174-4175
  • 6月16日——国民政府准免甘肃省政府委员贺耀组本职,任命李思愬为陆军第八十师师长;邓宝珊就驻兰州绥靖行营主任职[1]:4175
  • 6月18日——汪精卫、宋子文、罗文干、顾维钧、王树翰、曾仲呜、刘宗杰等自南京同飞北平,往访国际联盟调查团,并与张学良协议对日交涉方针[1]:4177
  • 6月19日——汪精卫、宋子文、罗文干、顾维钧等在北平会见国际联盟调查团交换意见,6月20日继续会晤,调查团对东北义勇军及抑制日货问颇注意,6月22日汪、罗离开北平返南京[1]:4177
  • 6月20日——蒋作宾奉召赴庐山谒见蒋介石;许世英电行政院请辞赈委会委员长职[1]:4178
  • 6月21日——蒋介石任曹浩森为鄂、豫、皖三省“剿匪”总部参谋长[1]:4179
  • 6月2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开会,汪精卫详细报告东北情形,对日人在东省练兵窥伺关内及在东省之种侵略措置,陈述颇多,会议通过追认国民政府特派蒋光鼐为驻闽绥靖公署主任等多案[1]:4181
  • 6月28日——蒋介石由九江抵达汉口,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在汉口成立;国际联盟调查团离开北平赴日本;行政院会议决议:一、段锡朋暂代中央大学校长(6月30日国民政府明令表);二、裁撤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三、颜惠庆、郭泰祺以大使待遇,并增加驻英、美两使馆经费;四、创设官商合办中国建设银行,并通过该行条例[1]:4183
  • 6月29日——蒋介石电令各部队将领,未奉召不得来汉口,在汉口者即日返防;蒋介石令禁“剿匪”各军就地筹饷,鄂军饷由中央发给;国民政府任命李韫珩为陆军第五十三师长[1]:4184
  • 6月30日——蒋介石决定分三路进攻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红军,并任命各路司令官,中路军司令官蒋介石自兼、刘峙副,右路军司令官李济深兼、王均副,左路军司令官何成濬徐源泉副,此外长江上游总指挥王陵基,进攻鄂西红军;蒋介石在三省“剿匪”总部召集旅长以上军官面示“剿匪”机宜,称“要救国救党,御侮对外,须先肃清赤匪”,并表示“匪如一日不肃清,本人即一日不回京”[1]:4184-4185
Remove ads
  • 7月1日——何应钦由九江抵南京,向汪精卫报告江西省“剿匪”近况,并称:决定分区“清剿”,政治、军事双方并进,标本兼施,稳扎稳打,逐步“肃清”;行政院决议:任命李杜代理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长官,丁超代理吉林省政府主席,任命冯占海为哈绥警备司令,王德林为宁安警备司令,交通部长陈铭枢呈请辞职,应毋庸议,给假三个月休养,陈请假期内,由黄绍竑兼代交通部长[1]:4185
  • 7月2日——晨,蒋介石在汉口接见张难先方本仁等,下午接见湖北省政府委员及武昌县长,蒋要求各县县长“应抱城存与存决心,遇有匪警,不得弃城离职”[1]:4186
  • 7月3日——朱德毛泽东率红一军团一部击溃梅岭关守敌一个团,占领梅岭关要隘[1]:4187
  • 7月5日——行政院会议决议:任朱绍良太湖“剿匪”总指挥,张寅为副指挥,7月16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1]:4188
  • 7月6日——行政院议决设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聘蔡元培为委员长,李四光为副[1]:4188
  • 7月7日——国民政府令: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校长李建勋辞职照准,任命李蒸为北平师范大学校长,任命郭汝栋为陆军第二十六师师长[1]:4189
  • 7月8日——汪精卫邀请各地学术专家胡适、陶孟和丁文江蒋梦麟等32人在南京集会,讨论外交、内政、建设、教育等问题,外交侧重对日方针,建设侧重财政,教育侧重制度经费,7月13日闭会;蒋介石任命杨永泰为豫、鄂、皖三省“剿匪”总部秘书长,杨是日到职;国民政府任郝梦龄为陆军第五十四师师长;蒋介石新聘之美国顾问裘伟达上校抵达上海,协助开办航空学校[1]:4189
  • 7月9日——朱德毛泽东指挥红一军团季振同红五军团所属各军与粤军20个团在池江、梅关岭、大庾南雄县水口圩展开争夺战,经过三天两夜战斗,于7月11日将粤军全部击溃,红军克水口圩,敌退南雄;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提高常委职权,在国难期间,由常委全权处理一切政务[1]:4190
  • 7月10日——红军占领福建龙潭[1]:4190
  • 7月11日——豫、鄂、皖三省“剿匪”总部决设党政委员会,是日公布该委员会组织条例[1]:4191
  • 7月12日——蒋介石在汉口三省“剿匪”总部召见湖北各县县长41人训话,强调县长职责最为重要,应抱城存与存决心,有好县长,可抵过一万兵,应在政治上力谋改进[1]:4191
  • 7月13日——豫、鄂、皖三省党政委员会成立,蒋介石兼任委员长[1]:4192
  • 7月16日——国民政府任命马鸿逵为陆军第三十五师师长[1]:4194
  • 7月17日——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张治中再次请辞军、师长各兼职,并请升王敬久为第八十七师师长,所遗第五军军长职,请派员接任或撤销,“以节糜费”,9月7日国民政府令准张治中辞职,任王敬久为第八十七师师长[1]:4195
  • 7月19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张发奎辞军长职,拟出洋游历[1]:4196
  • 7月20日——国民政府任沈光汉为陆军第六十师师长,毛维寿为陆军第六十一师师长,区寿年为陆军第七十八师师长[1]:4196
  • 7月24日——军事委员会调第三十三师师长葛云龙为中将参议,遗缺由副师长冯兴贤暂代[1]:4199
  • 7月26日——行政院会议决议: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因病辞职照准,遗缺由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升任,并暂兼代闽绥靖公署主任职,8月2日国民政府任命正式发表[1]:4200
  • 7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设立惩治委员,审议政务官惩戒案件,准庄崧甫辞立法院委员职,慰留其导淮委员职,任命贾士毅为立法院委员[1]:4200
  • 7月28日——李济深向蒋介石请辞豫鄂皖三省“剿匪”副司令及右路军司令、驻蚌行营主任兼职,蒋覆电慰留,准将“剿匪”指挥事宜着王均负责兼代,7月31日豫鄂皖三省“剿匪”总部驻蚌行营结束[1]:4201
  • 7月30日——国民政府令:公布《县长任用法》,任命孙桐萱军第二十师师长[1]:4202
Remove ads
  • 8月上旬——毛泽东兴国出席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主张中央局在后方“不要干涉前方的军事行动”;会议决定在前方组成最高军事会议,由周恩来任主席,毛泽东、朱德王稼祥为成员,负责决定前方行动方针和作战计划[5]:286-287
  • 8月1日——张学良电南京报告热河情形,称:“日方已开始军事行动,形势渐趋严重,榆关亦告紧急。”;国民政府任命谷良民为陆军第二十二师长,曹福林为陆军第二十九师师长,乔立志为陆军第七十四师师长,展书堂为陆军第八十一师师长[1]:4204-4205
  • 8月2日——国民政府任命高桂滋为陆军第八十四师师长[1]:4205
  • 8月4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第十九路军所指挥之第八、第二十三、第二十四3个师划归第三十七军指挥,以第八师师长毛炳文升任第三十七军军长,9月20日行政院通过[1]:4207
  • 8月5日——国民政府任命顾维钧继钱永铭为驻法公使;军事委员会准津浦路南段警备司令王均辞职,遗职委第二军军长蒋鼎文兼任[1]:4207
  • 8月6日——汪精卫以“外交、财政问题诸感棘手”,分别致电中执委会、林森、蒋介石、各院、部长,请辞行政院长职;汪精卫致电张学良,望其辞职以谢国人,并称:“惟兄拥兵最多,军容最盛,而敌兵所忧,正在兄防以内,故以实力言之,以职责言之,以地理上之便利言之,抵抗敌人,兄在职一日,断非他人所能越俎。”、“令兄未闻出一兵、放一矢,乃欲藉抵抗之名以事聚敛,自一纸宣言捍御外侮以来,所责于财政部者,即筹五百万……昨日则又以每月筹助热河三百万责之行政院……以此相要挟,诚不解是何居心。”;蒋介石接汪精辞职电,急电恳切劝挽,内称:“吾二人既均以共赴国难而来,现在无论有何困难,必须共负仔肩,勉度难关,决不可于国难益加严重之际遽萌退志,务望即日返京,照常主持院务。”;蒋介石电请林森慰留汪精卫,并电何应钦、宋子文、朱培德、吴铁城共同挽劝,蒋表示与汪共进退[1]:4208
  • 8月7日——中国国民党中执会召开临时常务会议,讨论汪精卫辞职事,一致议决由中执会急电慰留,并派何应钦即日赴上海会同居正代表中央挽留;蒋介石再电何应钦、朱培德促赴上海恳切挽汪回南京,何夜车赴上海,朱8月8日晨赴上海;北平政委会开会,张学良决定辞职,张覆电汪精卫,劝汪“以国事为重,勿轻言辞”,“本人军、政权将分交平军分会、政委会”,同日张并电蒋介石请北来主持;罗文干呈行政院请辞司法、外交两部长职,表示与汪精同进退;蒋介石电张群转劝张学良,“以大局为重,宜忍隐处之。北方同袍尤不宜亟有抗辩,以免益陷僵局,更增纠纷”;蒋介石下令总攻鄂豫皖苏区,命令各路“进剿”军疾速进击,深入根据地中心,8月10日陈继承纵队向七里坪急进,卫立煌纵队进抵河口一带;李济深再电蒋介石坚辞三省“剿匪”副司令职;张群电中央请辞北平文化整委会副会长及代理故宫博物院理事长职,8月25日张再电请辞[1]:4208-4209
  • 8月8日——汪精卫在上海对记者发表谈话,促张学良下野,略谓:行政院院长人选,“于右任、戴传贤均可,蔡元培来更好”,继张者“以何应钦、朱培德为宜”,有询以冯玉、阎锡山如何,汪谓不可,“将予人以口实,增加纠纷”;汪精卫再电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坚辞行政院长职,指责张学良治下省份,国家税收悉截留,兵额中央无权过问;张学良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辞北平绥靖公署主任职;张学良覆电汪精卫电请中央罢免本职;蒋介石召见武汉大学校长王世杰,嘱转电蔡元培挽劝汪精卫回南京复职,并派武汉大学教授周鲠生代表赴上海面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宣布:奉中央政府命令,特任毛泽东为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武藤信义在东京就任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特派全权大使职,8月26日武藤抵达沈阳,8月29日前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离开沈阳回日本[1]:4209-4210。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通令宣布:奉中央政府命令,特任毛泽东为红军第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1]:4210。周恩来、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率领红一方面军佯向西行动,主力秘密北上,一周急行到乐安附近;8月17日攻克乐安,8月20日攻克宜黄,8月23日占领南丰;乐安、宜黄战役,歼灭国军第二十七师,俘5千多人[5]:287
  • 8月9日——行政院各部、会长官宋子文等致电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及林森,请总辞职,8月10日林森、蒋介石分别覆电慰留;蒋介石电覆张学良,假拟三策:一、不辞职而带兵入热抗日,二、辞职而带兵入热抗日,三、辞职而改组北平绥靖公署,择一而行,勉出兵收复热河为上策[1]:4211
  • 8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中委谈话会对汪、张辞职拟定方案,汇送中常会决定:一、准张学良辞北平绥靖公署主任职(8月16日国民政府明令发表);二、裁撤北平绥靖公署,改设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8人,以万福麟、荣臻、蒋伯诚为常委,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任军分会委员长;三、再由中常委切实慰留行政院长及各部、会长[1]:4214
  • 8月17日——汪精卫回南京,出席中国国民党中执委会临时常务会议,报告辞职经过[1]:4216
  • 8月20日——蒋介石电张群、蒋伯诚转令张学良,以军事委员会委员资格代理北平军分会委员长职;国民政府训令行政院裁撤北平绥靖公署;国民政府任命梁冠英为陆军第三十二师师长,罗霖为陆军第七十七师师长[1]:4218
  • 8月21日——汪精卫、宋子文等一行由庐山返抵南京[1]:4218
  • 8月22日——中国国民党中委谈话会决定,汪精卫暂不卸职,俟三中全会再讨论,汪在南京主持中政会,由宋子文暂代行政院长;国民政府任命陈树人为侨务委员会委员长,周启刚为副委员长[1]:4219
  • 8月23日——行政院会议决议:一、任罗家伦为中央大学校长,二、管理中庚款会董事程振钧病故,简派李四光补任,三、准甘察青宣慰使贺耀组辞职;蒋介石以第二师第八团团长杨少初,第十师营长郭罳、石泽干,第八十三师连长李肇中,在“剿共”战争中“临阵退𦂨”,令就地枪决;北平政委会例会,张学良请辞委员职,决议慰留[1]:4220
  • 8月24日——张群辞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蒋介石致电慰留[1]:4220
  • 8月25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开会,汪精卫主席,决议行政院长由宋子文代理;北平军事整理委员会举行常会,决议:一、张学良请辞委员职慰留,二、北平军整会改称北平军事训练委员会[1]:4220-4221
  • 8月26日——行政院会议决议:侨务委员会委员兼常务委员曾仲呜辞职照准,任命梁宇皋为侨务委员会委员兼常务委员,8月30日国民政府明令发表[1]:4221
  • 8月27日——国民政府任命蒋伏生为陆军第八十三师师长[1]:4222
  • 8月29日——铁道部长顾孟余打消辞意,到部视事[1]:4223
  • 8月30日——行政院会议决议:准张发奎辞第四军军长职,遗缺以吴奇伟升任;蒙藏教育委员会在南京正式成立,以白云梯为主任委员,专司计划、推进蒙、藏教育办法及审核蒙、藏教育文件[1]:4223
  • 8月3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通令全国,于9月18日举行国难纪念,停止娱乐,各机关、学校、工厂、商店、住户于上午11时停止工作五分钟,对殉难同胞默念志哀,行政院亦于9月8日发出同样通令;外交部长罗文干偕常务次长刘崇杰由南京飞九江见林森,旋飞汉口见蒋介石,商外交问题[1]:4223
Remove ads
  • 9月1日——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在北平“绥靖”公署旧址正式成立,蒋介石再电张学良,请以军事委员委员资格主持;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选举高一涵周鲠生刘师舜杭立武杨杏佛等22人为干事[1]:4224-4225
  • 9月2日——蒋介石令前方各部队合组粮食保管会,企图封锁苏区红军粮食;国民政府考察各国实业特使孔祥熙自上海启程赴美国转欧洲考察[1]:4225
  • 9月3日——国际联盟调查团总报告已完成,各委员及秘书长在北平签字,下午4时该团国长李顿等向张学良辞行[1]:4225
  • 9月5日——蒋鼎文谒见蒋介石,报告津浦铁路警备状况,及处理灵宿民变经过,蒋嘱组织民众,严防共党鼓动;国际联盟调查团李顿一行离开上海返回欧洲,驻法公使顾维钧赴任偕行[1]:4226-4227
  • 9月6日——张群上日在大原晤阎锡山,商讨国是,是日与晋军将领徐永昌杨爱源傅作义等共商御侮维护华北治安问题[1]:4227
  • 9月7日——国民政府任命岳森为陆军第五十师师长,陈耀汉为陆军第五十八师师长,赵观涛为陆军第六师师长,张印湘为陆军第三十一师师长,冯钦哉为陆军第四十二师长,谢彬为陆军第八十五师长,李延年为陆军第九师师长[1]:4227-4228
  • 9月9日——日本内阁正式通过承认“满洲国”,日本外相内田对记者发表谈话,称日率先承认“满洲国”之三大意义:一、他国无论如何压迫,日对满政策固定不变,二、安定“满洲国”人心,三、明示日本无并吞汉洲之野心;中国国民党中政会秘书长唐有壬奉中央令到上海敦促汪精卫返回南京主持政务[1]:4228
  • 9月10日——林森由南京到上海,劝汪精卫返回南京,9月11日蒋介石又派张群自汉口兼程赴上海,促汪入南京主持政务;何应钦以第二十七师师长高树勋上月20日在宜黄“临阵畏缩,放弃防地”,呈准蒋介石将其撤职查办[1]:4229
  • 9月12日——中国国民党中委谈话会讨论中政会常委代理问题,决定不另推人,在汪精卫未康复前,中政会改开谈话会,重要议案电汪请示办理,次要者待汪病愈返回南京补行签署;蒋介石在汉口总部报告,称湖北省“剿匪”计划第一期已完成[1]:4229-4230
  • 9月13日——行政院会议决议,任王文锦为陆军第七十九师师长,9月21日国民政府明令发表[1]:4230
  • 9月15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通过关于九一八纪念决定,下半旗一天,机关、工厂照常工作,学校照常上课,自行集会纪念[1]:4232
  • 9月16日——平顶山血案发生,日本宪兵抚顺公遣队长小川一郎和守备中队长川上精一率大批日兵至平顶山,集中平顶山、千金堡、栗子沟等村居民3,000余人于平顶山西南洼地,用机枪扫射,除极少数人逃脱外,男女老少2,700余人死于非命,事后用汽油将尸体及民宅700多座焚烧;行政院会议,外交部长罗文干报告对日承认“满洲国”之严重抗议及致九国公约签字国之照会,决议任孙蔚如为陆军第三十八军军长,马步青为新编陆军骑兵第二师师长;汪精卫赴莫干山养病[1]:4232
  • 9月18日——曾仲呜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托,自南京赴上海转莫干山谒见汪精精卫,商中国国民党中政会主席问题,并促汪早日返回南京,主持中政会事宜[1]:4233
  • 9月19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为解决康、藏问题,巩固西陲国防,在南京召开“西防会议”,四川、云南、陕西、甘肃、青海五省及有关部、会代表参加,9月21日该会决议请中央召开康、藏和平会议,9月26日该会第三次会议决议西藏建省,请中央迅筹实现,9月28日会议闭幕;中国代表颜惠庆致牒国际联盟,对日本正式承认“满洲国”提出抗议,要求国际联盟迅速采取行动制止日本侵略[1]:4234
  • 9月20日——蒋介石由汉口电南京、上海军政当局,称:“京、沪毗连,人口繁杂,闻有不肖之徒,假救国人民团体名䒧,希图越轨行动,望以后对此项举动从严取缔。”[1]:4234-4235
  • 9月2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准汪精卫请假二星期,在请假期中,中政会主席由中常委轮流担任,准湖北省政府发行绥靖善后短期公债300万元,准安徽省政府发行公路公债500万元,派江翰暂代故宫博物院理事长,制服一律采用国货,增补严庄王子壮王觉民李元鼎谷正鼎监察院监察委员;蔡廷锴于漳州通电就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职;杭州航空学校改归中央直接办理,蒋介石自兼校长,以原校长毛邦初为副[1]:4235
  • 9月22日——蒋介石抵庐山,电请林森往商要政,林语记者,称“意、日两使呈递国书在即,事实上暂难离京。”[1]:4235-4236
  • 9月25日——蒋介石在江西各将赴庐山,会商第二步“剿匪”计划;蒋介石由汉口电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福建八省政府、各绥靖主任及各军高级长官,将“境内烟曲、铲除净尽,永远不得再种”;南京中央日报社是日起发行《中央夜报》[1]:4237
  • 9月26日——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发布《在敌人尚未大举进攻前部队向北工作一时期的训令》,命令所部北移,在乐安、宜黄、南丰一带部署第四次反“围剿”战场[1]:4237
  • 9月28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设立研究“剿共”收复区善后委员会,通过合作社法原则;宋子文由南京飞庐山晤蒋介石,商财政问题,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克宁翰同往;内政部长黄绍竑奉蒋介石命赴莫干山探视汪精卫疾,并商要政;日使有吉朋由上海抵达南京,向林森呈递国书[1]:4238-4239
  • 9月30日——国民政府令免甘肃宣慰使孙蔚如本职,另任为陆军第三十八军军长[1]:4240
Remove ads
  • 10月上旬——宁都会议召开,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开会体会议,会议根据临时中央之决议和指示,指责毛泽东“诱敌深入”方针、反对打赣州等是“纯粹防御路线”、“右倾主要危险”,要求红军在敌合围开始之前,粉碎敌人进攻,夺取中心城市,实现江西首先胜利,会后毛泽东被撤销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1]:4245-4246
  • 10月1日——苏炳文满洲里通电正式成立东北民众救国军,自任总司令,张殿九为副总司令,率部进迫齐齐哈尔;四川刘文辉刘湘部为争夺防地,发生战争[1]:4240
  • 10月2日——《国际调查团报告书》在日内瓦、南京、东京三地同时发表,《报告书》承认“九一八”为日方“预定精密计划”所造成,但认为满洲问题之解决,必须“遵守现行多方面之条约”,“承认日本在满洲利益”,并提出国际共管东三省,设立“自治政府”之主张[1]:4241
  • 10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讨论《国际联盟调查团报告书》,以案关重要,决先交外交委员会详加研究,签注意见,再行集议;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加推朱家骅、居正、陈果夫叶楚伧、何应钦、贺耀组、黄慕松、朱培德为外交委员会委员,推定汪精卫、宋子文、罗文干、朱培德、顾孟余等为常委[1]:4243
  • 10月7日——宋子文偕诸民谊乘机飞上海征求汪精卫对《国际联盟调查团报告书》意见,并促汪入南京主持中枢[1]:4244
  • 10月10日——“双十节”纪念,全国各机关学校遵照中央电令不放假,仅举行仪式;红四方面军政治委员张国焘等于黄安西北之黄柴畈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放弃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主力向外线转移;吴奇伟在江西乐安就第四军军长职[1]:4245
  • 10月11日——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根据地,中共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红十、红十一、红十二师师,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和少金国际团共2万余人,枪15,000余支从四姑墩地区出发,向平汉铁路以西转移[1]:4246
  • 10月12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一、汪精卫患肝硬化症,准续假三个月,二、通过“匪”区善后问题讨论会组织条例,推陈立夫、何应钦、黄绍竑负责主持,三、通过建设西北专门教育计划,推戴季陶、于右任等筹备委员,交行政院饬教育部负责进行[1]:4246-4247
  • 10月15日——国民政府准国际联盟行政院代表颜惠庆辞职,特派顾维钧继任[1]:4248
  • 10月18日——行政院决议,派颜惠庆、顾维钧、郭泰祺为国际联盟特别大会代表,颜任首席代表[1]:4249
  • 10月21日——汪精卫决定赴德国就医,行政院各部、会长集上海与汪话别,10月22日汪及家属、秘书等7人离开上海赴欧洲;交通部长陈铭枢电行政院宋子文代院长坚请辞职[1]:4251
  • 10月23日——夏斗寅恐因病久旷职守,再呈蒋介石请辞湖北省政府主席职,蒋派杨永泰问病并慰留[1]:4252
  • 10月24日——蒋介石自汉口电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称陈独秀等所犯之罪,“系危害民国之生存,国家法律对于此种罪刑,早布法律上有明白规定,为维持司法独立尊严计,应交法院公开审判”,是日经中国国民党中常会讨论后议决交法院公开审判[1]:4253
  • 10月25日——国民政府令张学良全权调处鲁事,同日刘珍年电呈中央请将该师调离鲁境[1]:4253
  • 10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交通部长陈铭枢辞职照准,内政部长兼代交通部长黄绍竑呈辞兼职照准,任朱家骅为交通部长,翁文灏为教育部长,10月28日国民政府明令发表;中共临时中央任命周恩来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1]:4254
  • 10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定,12月15日召开三中全会;国民政府令派萧吉珊为宣慰华侨专员[1]:4254
  • 10月30日——军政部奉蒋介石电谕,以陶峙岳升任第八师师长;日本关东军司部由沈阳移长春,另设特务机关沈阳,以板垣征四郎少将为特务机关长[1]:4256
Remove ads
  • 11月1日——国民政府参谋本部国防设计委员会成立,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兼任委员长,由秘书长翁文灏、副秘书长钱昌照负实际责任,主要任务是从事军事、国防、文教、工矿、交通、农林等方面调查,写出专题报告,供蒋介石等作决策时参考[1]:4257
  • 11月2日——蒋介石委朱绍良为湘、鄂、赣三省边区“剿匪”总指挥[1]:4257
  • 11月7日——翁文灏函宋子文辞教育部长职,11月9日朱家骅兼理教育部部务[1]:4260
  • 11月8日——宋子文由南京飞汉口,11月9日与戴季陶等晤蒋介石,商内政、外交及山东、四川内争解决办法;行政院会议将招商局收归国营,11月9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在朱德、周恩来指挥下,红一方面军克光泽;康、藏纠纷经年,血战已达半载,是日西康代表康军旅长邓蟠村与藏方代表琼让代本在西康正式签订《康藏停战协定》,规定双方防地以金沙江为界,不得互相侵,“所有历年康、藏一切悬案,听候中央与达赖解决”;行政院发布保护宗教通令,内称“以后各种刊物,对于任何宗教,不得稍存侮视”[1]:4260
  • 11月10日——张学良飞汉口晤见蒋介石,面商东北、华北问题,并协议海军接防烟台龙口,11月12日飞杭州,11月16日复飞汉口见蒋[1]:4261
  • 11月12日——国民政府新建之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幕,并正式播音[1]:4262
  • 11月13日——蒋介石以第十师第二十八旅旅长刘戡在湖北“剿共有功”,著调升第八十三师师长[1]:4262
  • 11月16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调节民食案,决定设立民食委员会,商同国民政府财政部,向美国借购大宗美麦[1]:4263
  • 11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中常会决议:一、中央党部、国民政府及各院、部、会定12月1日由洛阳迁回南京,二、进行长安陪都及洛阳行都之建设事宜,交政治会议筹备;刘珍年部退出莱阳赴烟台,军政部电令刘部缩编为乙种师[1]:4264
  • 11月18日——甘肃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因财政困难,电中央辞职[1]:4265
  • 11月20日——国民政府出席军缩会议首席代表颜惠庆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会李维诺夫,在日内瓦秘密商定中苏复交[1]:4265
  • 11月22日——行政院会议,交通部长朱家骅报告处理招商局经过,并通过准刘珍年辞山东省政府委员职[1]:4267
  • 11月2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建设陪都西京、行都洛阳案,交行政院、军事委员会妥议办法进行,并通过保留行都中央党部及国民政府现有地址等案;刘珍年部第二旅约6,000余人,由烟台分乘5轮,开往温州[1]:4267-4268
  • 11月24日——翁文灏就任教育部长,但不辞地质调查所长职[1]:4268
  • 11月27日——国民政府通电各省、市,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定12月1日同时迁回南京,11月29日国民政府公布12月1日迁回南京令[1]:4269
  • 11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议:特任王用宾为考选委员会委员长,任命陈大齐为副委员长,推定张静江张继、叶楚伧、陈果夫经亨颐杨树庄恩克巴图政务官惩戒委员会委员[1]:4271
  • 12月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民政府自洛阳迁回南京,是日分别举行回京典礼,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抵南京;陈诚由南昌赴临川,就抚河“剿匪”总指挥职;翁文灏因母丧电国民政府恳辞教育部长职[1]:4272
  • 12月3日——陈诚部周至柔第十四师陷江西金溪[1]:4274
  • 12月8日——陈诚电约蔡廷锴第十九路军进攻江西福建边界中央红军[1]:4276
  • 12月10日——蒋介石乘舰离开汉口前赴南京,出席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12月12日午抵下关;训练总监李济深离开上海前赴香港养病,致电蒋介石,称即日具呈国民政府,请辞本兼各职[1]:4277
  • 12月11日——蒋介石委任卫立煌兼鄂东“剿匪”总指挥[1]:4278
  • 12月12日——下午,中国代表颜惠庆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在日内瓦交换中苏复交照会,宣布中苏两国政府自即日起恢复正式外交关系,照常交换使领[1]:4278
  • 12月14日——蒋介石在内政会议讲话,称“救国必先改革人心,攘外必先安内,刷政首须痛除积习”;蒋介石在南京各界迎蒋大会上演说,称:“欲民族复兴,须从民族固有之精神,即恢复礼义廉耻作起。”[1]:4279
  • 12月15日——中国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在南京开幕,到执监委百人,阎锡山、胡汉民、汪精卫、冯玉祥、张学良、李济深、程潜、陈济棠、李宗仁、白崇禧等均不出席,于右任主席,下午预备会议,推蒋介石、孙科、于右任、顾孟余、丁惟汾、戴季陶、居正为主席团[1]:4280
  • 12月16日——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首次大会,蒋介石主席,决议组织特种外交委员会,推戴季陶、宋子文、于右任、孙科、顾孟余、王正廷、朱培德、朱家骅、伍朝枢为委员,并指定外交部部长、次长参加,由宋子文召集;李济深再电蒋介石坚训练总监职,军事委员会、国民政府、蒋介石先后慰留[1]:4280
  • 12月18日——中国国民党三中全会主席团会议,蒋介石等以中央政治会议人数过少,应加充实,提请加推于右任、孙科为中政会常委[1]:4282
  • 12月19日——国民政府任刘戡为陆军第八十三师师长[1]:4282。中央红军主力由资溪、黎川开至光泽、邵武、建宁、广昌一带,毛泽东、朱德在黎川曾召集军事会议,进行战前改编整顿,充实连队战斗力[1]:4282
  • 12月24日——班禅在南京宣誓就西陲宣化使职[1]:4285
  • 12月26日——国民政府令免王家烈贵州省政主席兼职,遗缺由犹国才暂兼代;章嘉在南京就蒙旗宣化使职[1]:4286
  • 12月27日——罗文干辞司法行政部长兼职[1]:4286
  • 12月28日——国民政府令:特任朱培德兼代训练总监部训练总监,唐生智兼代军事委员会第一厅主任;中国国民党中政会会议决议西京设市,直隶行政院[1]:4286-4287
  • 12月31日——国民政府电复苏联政府同意鲍格莫洛夫为苏驻华大使[1]:4289

逝世

  • 6月——刘天华,民族音乐家、作曲家,逝世[1]:4185
  • 7月17日——杜竹轩天津益世报》创始人,因心脏病突发逝世[1]:4195
  • 8月11日——岳维峻,国军第三十四师师长,身为红军俘虏在光山被处死,10月19日国民政府明令褒扬,赠陆军上将[1]:4213
  • 8月19日——马福祥,国民政府委员,去北平就医过良乡时病死车中,11时半护送抵达北平[1]:4218
  • 9月3日——张宗昌,在济南车站被郑继成及陈凤山枪击毙命,郑称系为其叔郑金声报仇[1]:4226
  • 10月18日——韦拔群,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始人之一、右江独立师师长,在东兰西山遭杀害[1]:4250
  • 11月12日——于冲汉,“满洲国”监察院长,在大连病死[1]:4262

参考文献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