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天津意租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天津意租界(义大利语:Concessione italiana di Tientsin)位于天津市河北区,是近代中国唯一的意大利租界,也是意大利在海外的唯一专管租界。租界呈四方形,由河北区的五经路、博爱道、胜利路和建国道围合,总面积约771亩,南临海河,北接津山铁路沿线,毗邻俄国和英法租界,是天津九国租界之一。
租界最初由意大利军队占领,并与清政府签订租界章程合同后正式设立。区内逐步建设了道路、广场和基础市政设施,以居住和文化活动为主,曹锟、张廷谔、汤玉麟、梁启超、曹禺等曾居住于此。天津意租界形成了意大利本土以外唯一的大型意大利风格建筑群[1]。
目前,该区域保存有近200栋历史建筑,基本保持原有的意大利建筑风格。

Remove ads
设立
1900年10月,意大利驻华公使萨尔瓦葛下令派遣参加八国联军的义大利皇家陆军占领海河东北岸,毗邻俄国占领区以东,占地约700余亩。当时,该地区临近海河的部分为露天储盐场——“盐坨”,其余地段多为沼泽和垃圾堆。占领后,意大利方面与清政府就开辟租界展开谈判。1902年1月,署理意大利驻华公使罗玛纳明确表示,如果无法尽快签订租界开辟约章,意军将占用界内的盐坨。经过交涉,天津海关道唐绍仪与新任意大利驻华公使嗄里纳于1902年6月7日签署了《天津意国租界章程合同》,正式划定租界的范围。

天津意大利租界位于天津奥租界与天津俄租界之间,南临海河,北至紧邻津山铁路的意中交界路(Via Fiume,今兴隆街),距离天津站不远。租界与市中心的天津法租界和天津日租界隔河相望,总面积约771亩。该地区最初以军事占领为主,随后逐步发展为居住、商业和行政综合区。
Remove ads
历史
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北京使馆区遭到围困,引发国际关注。围困持续数月,直到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八国联军在北京战役中解围。根据《辛丑条约》,列强获得在使馆区驻军的权利,以保护各自使馆,同时意大利也获准在天津设立租界区。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将天津海北岸的一片土地划给意大利王国。1902年6月7日,该租界正式由意大利领事管理。首任领事为切萨雷·波马(Cesare Poma),末任领事(1943年)为费鲁乔·斯特法内利(Ferruccio Stefanelli)。
在租界成立初期,主要用于军事驻扎和行政管理,意大利陆军在区域内设立了兵营、仓库及军事设施。1920年代末,意大利在天津的经济活动增加,租界内逐渐建设了学校、教堂、医院及商业设施,形成较为完整的城市功能区,同时呈现出典型的意大利建筑风格。
1925年,贝尼托·墨索里尼组建“驻华意大利营”,并与圣马可团士兵驻扎在新的埃尔曼诺·卡洛托兵营(Caserma Ermanno Carlotto)。租界内的警察由中国人担任,而军官为意大利人。租界甚至成立了一支足球队[2]。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意大利在满洲山海关附近及汉口还设立了小型堡垒,以保护其利益[3]。
二战期间,天津意大利租界驻有约600名意大利士兵。1943年9月9日,意大利对盟军停战协议公布后,租界被日本帝国陆军占领。意大利驻军最初进行了抵抗,随后被押往唐山拘禁[4]。11月,他们被要求选择是否效忠墨索里尼新成立的意大利社会共和国。选择效忠者收回了个人武器,并被日本军方用作劳工部队[5]。
1944年7月,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正式将租界交给汪精卫政权[6]。汪精卫政权随日本战败而解散。与此同时,意大利在上海、汉口及北京的商业租界也交还给中华民国。
1946年6月2日,意大利王国改为意大利共和国。1947年2月10日,根据与盟国签订的和平条约,意大利正式将天津租界移交给中华民国。
Remove ads
管理

原意大利领事馆位于当时的大马路(今河北区建国道52号)
- 首任领事:费洛梯(FILETE)上尉。
1902年建立,在现在的河北区光明道。1900年以后,意大利在中国常驻一个混成营的军队,将近千人,大部分驻扎在天津意租界兵营。1928年北伐军进入天津时,驻天津的意军在意租界周围用沙袋和电网组成防御工事,实行武装戒备。截至日军在1943年9月占领意租界,意租界内约有600名意大利士兵。
市政


天津意租界南临海河,东南侧距京奉铁路天津东站较近,区位条件较为便利。然而,其所在地原为露天储盐场地,周边多为沼泽和垃圾堆积地,地势低洼,不利于开发。同时,意大利在华贸易规模有限,在天津缺乏重要商业基础,因此该租界的开发在经济上面临一定困难。意大利首任驻天津领事费洛梯(FILETE)上尉到任后,进行了勘测与规划,随即展开建设。首先利用海河清淤废土填平洼地,修建排水系统;随后通过较低的地税吸引土地买家,并规定购地者需在限定年限内兴建意大利风格的花园住宅,且设计图纸不得重复使用。这些措施使得天津意租界的整体市容既保持风格统一,又避免了雷同。区内建筑多见圆拱、廊柱及高低错落的角亭,配以广场和花园,形成一定特色。租界内设有俱乐部、意国花园、菜市和警察局(兼管消防)等设施,但由于面积有限,水、电等公用事业依赖邻近他国租界供应。
费洛梯在道路建设方面尤为重视现代化。1914年,他与美孚公司合作,将意租界大马路(今建国道)铺设为天津首条柏油路,随后逐步推广至其他街道,使该租界成为天津最早实现道路全面铺设柏油路面的区域之一[7]。
经济
天津意租界是一片典型的住宅区,界内商店较少,1930年界内仅有102个商店,和2个小型工厂[8]。1937年因为日军占领天津地区后因为大量难民拥入外国天津租界,包括意租界,再加上意大利是日本盟友的身份,比起英法两国能更加自由地运输,所以在1939年天津意租界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
宗教
居民和历史风貌建筑
意大利对华贸易有限,来华商人不多。但天津意租界当局注意市政建设,将其发展成一处高级住宅区。1906年,天津意租界有251名意大利人和12419名华人居民。到1943年,天津意租界内共居住965名西方人和13642名华人居民[9]。
民国年间,许多下野的中国政界人物,出于安全的考虑,入住天津意租界:
交还
1937年8月平津战役日军占领天津地区时,有大量中国难民及有钱人搬入意租界避难。
因为自1937年11月起(意大利入反共协定),意大利和日本是盟国关系,所以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没有像占领天津英租界那样占领意租界,租界因此亦相对稳定、界内的中国难民也得到暂时的安宁。1943年9月义大利无条件投降,日军进驻了天津意租界,将租界的义大利军队缴械,大部份意大利人加入纳粹德国扶植的傀儡政权意大利社会共和国,一部份成为日本的战俘。同年义大利社会共和国交还予汪精卫国民政府。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国民政府接收。
现状
原天津意租界现在属于天津市河北区光复道街道。2002年,天津市政府对原天津意租界所在地域进行保护性开发,命名为新意街,形成天津意式风情区。2005年,修缮完毕,对外接待游客,为天津具有特色与吸引力的旅游景区。
相关条目
研究资料
- Maurizio Marinelli, “天津的意大利租界(1901-1945):建构混合态的异托邦空间” (The Italian Concession in Tianjin (1901-1945): The Construction of a hybrid heterotopic space), 城市史研究, Dec. 2008, 25, 45-63.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