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小一学校网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小一学校网(Primary One Admission School Net 或简称 POA School Net)香港教育局学校网统一派位。[1]
四大名校网
小一学校网之中,港岛区的11校网(中西区)、12校网(湾仔区)以及九龙区的34校网(何文田/土瓜湾)、41校网(九龙城),被视为香港小学“四大名校网”,吸引家长特地搬迁进去,务求让子女能够入读当区的名校。[2]
跨网求学
现时直接资助学校、私立学校及“自行分配学位”阶段时不受校网限制,家长代表学童直接向心仪学校申请入学。而统一派位阶段,家长在甲部,可以不分校网填写首三个志愿,而在乙部依所属校网为学童填写最多三十个志愿。而在著名的41校网,更出现租信箱及短租的现象[3],更甚者是学童过多,需要向黄大仙的43校网借调学位[4]。
至于申报住址不在香港的学童(此类学童可分为双非儿童及跟随父母居住内地的儿童,较大机会成为跨境学童)申请小一入学统筹办法时,获划入一个虚拟专用校网,由邻近出入境管制站四个地区(北区、元朗区、屯门区及大埔区)八个校网的学校提供学位[5]。而港珠澳大桥落成后,东涌新市镇的学校亦加入此虚拟校网,服务居住在珠海及澳门的学生[6]。而2013至2019年间,此专用校网更包括黄大仙区、葵青区学校[7]。在此以前,此类家长主要依赖北区上水的80校网,导致该区小一学位短缺[8][9],甚至需要跨区借调学位,使当区居民不满[10][11][12]。
Remove ads
校网失衡
因应人口分布、新市镇成立及学童数量变动等因素,每年由非官方人员所组成的小一入学委员会检讨,去变动校网。依据教育署2001年的新闻稿,在深水埗区及观塘区设有多个校网,而非现有模样[13]。同时在该新闻稿中,提及当时将相连的南区第17(薄扶林)及18(香港仔、黄竹坑)校网合并(即现有的18校网),亦把油尖旺的第30(尖沙咀)及31(油麻地)网合并(即现有的31校网),方便小一学童就近入学,便家长有更多学校选择。
2005年有报章报导,当局计划将34(何文田及马头围)、35(红磡)、36(土瓜湾)校网三合一,并且因应当时杀校潮后的学校数目去重组小学校网。最终2006至07学年起,其中13个小一校网合并成6个,使校网由44个减至37个。包括把土瓜湾第36校网合并到何文田第34校网,石硖尾第38校网合并到深水埗第40校网等。然而教育局的校网设计不理想,导致观塘区的46校网学额过多,但48校网学额又不足,使两区的学额失衡,迫使小学生跨区上学。[14]
2009年由46网校长组成的“46小一学校网关注组”,曾建议该校网与48校网合并,但遭教育局否决。
小一学校网列表
参考2000年资料,中西区设有10校网,包括坚尼地城、石塘咀及西营盘西,湾仔区设有13校网包括铜锣湾、扫杆埔、跑马地、大坑、励德邨、渣甸山,东区设有15校网包括筲箕湾、西湾河及亚公岩,南区设有15校网包括浅水湾、赤柱、舂坎角、大潭、石澳[15]
参考2000年资料,油尖旺区设有10校网,包括佐敦道以南范围,九龙城区设有33校网,包括东铁线、佛光街、漆咸道北所包围之范围,36校网,包括江西街、银汉街以北、马头围道、天光道、常盛街、靠背垄道游乐场以东所包围之范围,深水埗区设有37校网,包括又一村、大坑东、南山邨及大坑西,38校网,包括石硖尾、白田、泽安邨及大窝坪,39校网,包括界限街、大埔道、东京街范围,观塘区设有49校网,包括蓝田、丽港城(24-38座)、茶果岭、油塘、鲤鱼门、西贡区马游塘,51校网,包括四顺。[15]
Remove ads
参考2000年资料,葵青区设有60校网,包括丽瑶邨、荔景、华员邨、华景山庄、九华径及钟山台,荃湾区设有63校网,包括众安街、青山公路荃湾段、大河道北以东范围,屯门区设有69校网,包括屯门河以西、皇珠路以南范围,元朗区设有75校网,包括锦田、八乡及石岗,76校网,包括大生围、逢吉乡、攸潭美、锦绣花园、加州花园、米埔、新田、落马洲,北区设有82校网,包括打鼓岭、莲麻坑、麻雀岭、万屋边、禾坑、鹿颈、莱洞,大埔区设有85校网,包括大窝西支路以西至林锦公路交汇处、林村河以南为范围,沙田区设有90校网,包括城门河以西、狮子山隧道公路以北范围,西贡区设有92校网,包括西贡公路沿线及西贡半岛范围。[15]
Remove ads
参看
备注及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