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注音符号
汉语标音系统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注音符号,原名注音字母,简称注音,是标准汉语标音系统之一,以章太炎编创的“纽文”、“韵文”为蓝本,1912年由中华民国教育部制定、1918年正式发布,1930年改为现名。经过百年演变,现有37个字母(声母21个、介音3个及韵母13个)。中华民国自建国之初以来一直以注音符号为国语(现代标准汉语)的主要拼读工具,也是小学国语教育必修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则一直使用至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前夕。
Remove ads

Remove ads
历史

清朝末年,自1892年起出现汉语发音教育的革命,许多知识份子研拟汉字的拼音符号系统,称为“切音字运动”,此运动出现许多套改造汉字的方案。其中,章太炎的“纽文”与“韵文”方案后来成为注音符号的前身。章太炎在1906年6月之后,第3次避难日本,他成为当时日本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的主编。在1908年6月10日出版的《民报》第21号,刊登章太炎的〈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一文[1],文中发表他创造的36个“纽文”,22个“韵文”,是为今日注音符号的前身。因为当时的中国汉字仍是用二千年以来的“反切”方法,用汉字为汉字注音,相当不便。章太炎模仿日语假名“简化偏旁”的办法,利用汉字小篆的结构,创造一套记音字母。[2]
“注音”二字意谓注译汉字的发音[3]。清末时期的“切音字”到中华民国初年公布时,名称变成“注音字母”的原因,据时任教育部“读音统一会”议长的吴稚晖的解释,是为了避开造字的嫌疑,表示此一方案是专门为了“注译读音”而设计。当时参加会议的切音字家王照则表示:“…专为白话教育计,绝非为读古书注音…。”“读音”的意思,即读旧书之音注也。[4]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通过马裕藻、朱希祖、钱稻孙、许寿裳、周树人等人的提案,以他们的老师章太炎所创造的“纽文”、“韵文”为基础,从该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

在1918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注音字母,初次公告的注音字母及其顺序大致依三十六字母的传统,以“见溪”开始,“来日”结束。字母的顺序规定如下:
- 1919年的顺序调整
重新排定注音字母,废弃原本36字母的次序,以语音归类的方式,依发音部位排列并分组,即:
- 1920年正式增加字母“ㄜ”
1920年,官方正式公布增字母“ㄜ”排列于“ㄛ”之后,注音字母共计达40个。
- 1922年修改声调符号标示位置
注音字母的声调符号原为旧式的四声点法,在字母的左下、左上、右上、右下四角加点,以标示四声符号(平、上、去、入)。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表”时,为方便横行连写,声调符号(ˊ ˇ ˋ)改标在注音字母右方。
- 1928年再次更动次序
将“ㄧ、ㄨ、ㄩ”的位置改列在“ㄦ”的后面。
- 1930年改称“注音符号”
1930年1月,吴稚晖到北平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年会并担任主席,建议将“注音字母”的名称改为“注音符号”[5]。同年4月21日,吴稚晖在中国国民党中央第88次常会发表〈改定注音字母名称为注音符号及推行办法案〉,提案指出:“教育部前颁注音字母……其于音理之整齐画一,实胜于假名。惟其功用,亦不过或注字音,或注语音,足当音注而已;与假名相同,仅适注音,不合造字,称为字母,名不副实,……日本称为假名者,名即谓独体之简单初文,假则谓其代音而已,不作文字论。犹言此为传音之记号也。可以注音字母,亦宜改称为注音符号,以昭核实。”此案于当日通过。[6]教育部于同年5月19日以483号训令,令各级教育机关将注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
- 1932年废弃“ㄪ、ㄬ、ㄫ”3个注音符号,增加轻声符号(˙)
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即以北京音为标准,本来的三个注音符号“ㄪ()”(v)、“ㄬ(
)”(gn)及“ㄫ(
)”(ng)不再使用,后标注为只作拼写方言之用。注音符号表成为现在使用的形式:
1932年教育部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便利说明,添补一个注音符号“ㄭ()”,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七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另外有三个注音符号“ㆭ(
)”(-ng)、“ㆬ(
)”(-m)、“ㄯ(
)”(-n),用作解释声随韵母(ㄢ、ㄣ、ㄤ、ㄥ)时使用。“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为“ㄚ+ㄯ”、“ㄣ”是“ㄜ+ㄯ”;同理,复韵母“ㄞ”解为“ㄚ+ㄧ”、“ㄠ”是“ㄚ+ㄨ”。“ㆭ、ㆬ、ㄯ”绝少单独使用,“嗯”常念作“˙ㄣ”,也有人念成“˙ㄯ”。但以上符号只作为发音辅助说明用,未列入正式符号表中。

198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罗马字拼写的“注音符号第二式”,注音符号因此又称为“第一式”。
Remove ads
![]() |
在台湾,小学生学习汉字前,必须上十周的注音符号教学课,也有不少幼儿园亦已经教授。日常生活中,注音符号既用来标注生僻字,亦是台湾最普遍的汉字输入法,多数电脑使用者均熟练使用。
在中国大陆,学校一般不教、民间也不使用注音符号,但是一些字典、词典会以汉语拼音、注音符号并列使用的方式为字词注音,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2021年中国大陆网易公司推出的手机游戏《天谕》,将注音符号当成游戏中“汐族”使用的精灵语,还引起大陆玩家翻译研究与破解。[7]
至于香港和澳门地区,绝大多数人口以粤语为母语,多数人不认识注音符号,以注音输入作为常用键字工具的比较罕见。
注音符号系统
中华民国国民小学教育所使用的注音符号表为传统中文的直排。顺序由上而下、由右而左。
Remove ads
注音声调采用黎锦晖的提案[14]:四声调号标在韵母右上角,而轻声在直写时则是标在整个字音上头,横写时标在整个字音前头[15][16]。轻声只是将字轻读,一般而言不列入四声。
轻声点号原为老国音的入声。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书法体式》三种(印刷体、楷体、草体),[17]遇到拼音相同的字且有分别五声之必要时,可将声调符号标示在韵母上。因北京语无入声,其声调律动另有表示法。[18]
1935年教育部通过并公布黎锦熙草拟的《注音符号印刷体式》(分为汉字旁注与独立用),保留了四声符号,除了阴平声不标示,阳平声、上声及去声皆标示于注音右上角空白处。[18]
Remove ads
依照中华民国教育部于1935年规定,注音符号的“ㄧ”在直写时要写成〈一〉、而横写时写成〈丨〉。依据《国音字母标准体式》内提及的印刷体标准,〈一〉字横写时写成〈丨〉是为了避免与破折号相混。另外,〈一〉的铅字在当时一般作其他符号的二分之一,排版时需要挤压以避免“ㄧ”的上下或左右留有太多空白;横排时使用〈丨〉形才可让注音符号进行挤压[13]。台湾国语教育一般使用直写,故在台湾一般人并没学过〈丨〉,在横写时亦写成〈一〉。但为因应电脑化,要输入直的〈丨〉较为困难,故2000年,横式以写成〈一〉为原则,亦可写成〈丨〉;另外早期电子排版难以进行挤压,因此台湾也废除了“ㄧ”的字形框是其他注音符号的二分之一的条例。[15]中国大陆由于提倡横写,故字典等采用的注音符号字型,都固定造成〈丨〉的形状。下为瓶子两字的排列方法:
|
或 |
|
或 |
|
系统特征及对应
注音符号诉求系统性采用底层形式标音,而非实际念法的表层形式。故某些特殊符号组合时会有音变现象,一般人不注意并不会发觉,代表脑中已有一个音韵规则。注音符号中的音变现象及与汉语拼音、威妥玛拼音有差异的音节表列如下:
注音与拼音系统其他相异之处还有:
扩展符号
注音符号主方案为国语而设计。基于汉语族下各种汉语的注音需求,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1932年四月出版了《注音符号总表》,由赵元任担任主编,以注音符号为基础修改,增加40个符号,称作“闰音符号”,用来为各种汉语注音。委员会并为各个汉语族语言设立其分表,例如在“广州闰音分表”上所载的,就是专门拼写粤语的粤语注音符号方案。见下表“闰音符号”栏。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1950年代颁布了多种汉语的新注音方案,用于农民速成识字课本。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出版了《全国主要方言区方音对照表》,记录各区的方音注音符号。与注音符号总表相比,此方案修改了一些符号,一些无须对立、可视作同一音位的符号被取消。例如粤语声母“、
、
”被取消,改为标记作“ㄐ、ㄑ、ㄒ”,以节省闰音符号。有些复音韵母的符号也被取消,改用两个或多个符号组合出来。见下表“方音符号”栏。
此外,在闽南话、客家话的教学上,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称之为“台湾方音符号”。当中有不少发音虽早已有适用的闰音符号,但添制者并没有沿用,而是另行新造。见下表“台湾方音”栏。此外,中华民国的连江县政府也在教育部指导下推出马祖闽东(福州)话注音符号[22],亦见下表“台湾方音”栏。
人们还把注音符号运用到汉语以外。澳大利亚内地会传教士胡致中于1920年代在炉山县旁海为当地的黑苗(Hmu)创制的文字,借用了注音字母、并添加了三个辅助子音字母,来直接拼写旁海苗语的发音,称为“注音字母苗文”。
电脑支援
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流行电脑编码,均有收录现代标准汉语的37个注音符号。台湾的Big5把注音符号收录在A3区段(注音符号内码为A374-A3BA,调号为A3BB-A3BF),中国大陆的GB 2312-80则收录在08区段(EUC-CN内码为0xA8C5-0xA8E9,调号另行收录)。
在Unicode方面,自1.0版即收录了40个注音符号(包括ㄪ、ㄫ、ㄬ)在 U+3105-U+312C[23]。“ㄭ”在过往各版本的Unicode均未收录。在2008年4月发行的Unicode5.1 版,把“ㄭ”放到U+312D[24][23]。后来再陆续加上“ㄮ”和“ㄯ”。
注音符号 Bopomofo[1][2] Unicode联盟官方码表(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310x | ㄅ | ㄆ | ㄇ | ㄈ | ㄉ | ㄊ | ㄋ | ㄌ | ㄍ | ㄎ | ㄏ | |||||
U+311x | ㄐ | ㄑ | ㄒ | ㄓ | ㄔ | ㄕ | ㄖ | ㄗ | ㄘ | ㄙ | ㄚ | ㄛ | ㄜ | ㄝ | ㄞ | ㄟ |
U+312x | ㄠ | ㄡ | ㄢ | ㄣ | ㄤ | ㄥ | ㄦ | ㄧ | ㄨ | ㄩ | ㄪ | ㄫ | ㄬ | ㄭ | ㄮ | ㄯ |
注释 |
1999年9月发布的Unicode 3.0版,加入U+31A0至U+31BF的注音符号扩展区,增加了台语方音符号及注音字母苗文,比如闽南话音节的“ㆭ、ㆬ”被正式订为闽南话方音符号,载入Unicode注音符号扩展区用字:
注音符号扩展 Bopomofo Extended[1][2] Unicode联盟官方码表(PDF) |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A | B | C | D | E | F | |
U+31Ax | ㆠ | ㆡ | ㆢ | ㆣ | ㆤ | ㆥ | ㆦ | ㆧ | ㆨ | ㆩ | ㆪ | ㆫ | ㆬ | ㆭ | ㆮ | ㆯ |
U+31Bx | ㆰ | ㆱ | ㆲ | ㆳ | ㆴ | ㆵ | ㆶ | ㆷ | ㆸ | ㆹ | ㆺ | ㆻ | ㆼ | ㆽ | ㆾ | ㆿ |
注释
|
Unicode的注音符号照顾了台语方音符号,但早在1932年已公布的闰音符号却没有收录。这导致其他汉语语言的使用者,无法以电脑直接处理其语言的注音。好像粤语注音符号中使用到的好些符号,都无法电脑编码化录入,反而有个别发音相同的台湾方音符号却迟来先上岸。有些民间使用者只好借台语方音符号来代替Unicode缺收的闰音符号,例如借用〈ㆲ〉来表示“”,借用〈ㆰ〉来表示“
”。有时其他汉语语言的使用者还要借用其他形近符号,来标示该汉语语言的注音。例如“
”得借用形似的日语片假名〈ハ〉,“
”更要借用形似的货币符号〈¥〉。直至2020年公布的Unicode 13.0版,才收进粤语注音符号。而闽东语注音符号、苏州注音符号等,至今仍未收进Unicode中。
Unicode 3.0也在占位修饰符号区段里加上了 U+02EA(˪,阴去声)和U+02EB(˫,阳去声)字元。由Unicode6.0起,它们被视为注音符号字元[25]。
注音标音符号 占位修饰符号 | |||
音调 | 标音符号 | Unicode 码位 | 备注 |
阴平 | ˉ | U+02C9 | 通常不标 |
阳平 | ˊ | U+02CA | |
上声 | ˇ | U+02C7 | |
去声 | ˋ | U+02CB | |
轻声 | ˙ | U+02D9 | |
阴去声 | ˪ | U+02EA | 闽南语及客家语专用 |
阳去声 | ˫ | U+02EB | 闽南语及客家语专用 |

注音符号的电脑键盘排列共分为大千式、倚天式、精业式、IBM式等。当中大千式在Microsoft Windows称为标准式,是台湾使用最广的排列方式。而行动电话另采另外的编排法,大致是将注音依序分散各键,因各家而异故无一定标准。
台湾市面上的键盘多数为大千式。其特点是直接将注音符号表放在键盘上,由上至下、由左而右把注音符号依序排列。由于注音符号一定按照“声母→介母→韵母”的顺序出现,注音符号表也有如此的顺序。故使用大千式键盘时,一定是从左边向右边输入(除声调外)。另外,初学者学习的时候,也比较有迹可循找到注音的位置,不需要大海捞针。

注音符号与汉字相似,可以以横排或直排形式出现,中国大陆使用横排,台湾使用直排。注音符号一般标注在对应汉字的临近位置以标示该汉字的声音,也可单独在内文出现,例如没有通用汉字可以表示该音节的时候。在HTML语言内,注音汉字的功能通过 <ruby>
实现。[26]
注音“一”(/i/)于横排时写作一竖(“”),竖排时写作一横(“
”)[13],需要字体功能支援方可实现。现代由于排版习惯和需求更动,台湾在数字化时代后只常见一横的形式。
台湾保留使用直排书写,注音符号标注在汉字右方从上至下书写;音调标注于韵尾之右方。由于西式排版系统的普遍化,台湾也开始使用横排内文,此时注音符号标注在汉字上方从左至右书写;音调标注于韵尾的上方。日常使用时受限于软件功能,一般民众如果是在内文使用注音符号,会把音调标注于韵尾的右方,视为单独的字符。台湾依据竖排排注音“一”的习惯,允许横排时使用一横的形式。[15][27]
中国大陆在汉字简化时改用横排,注音符号标注在汉字上方从左至右书写。音调标注于韵尾的上方;这时的音调功用更接近于组合附加符号。注音“一”使用的是横排一竖(“”)的形态,在GB/T 2312-1980,GB18030和《新华字典》等中国大陆出版的辞典可见其形。
默认情况下,注音符号的排版方向是依据书写方向而定,和汉字相同。例如在竖排时声母、介音、韵母、韵尾是依照顺序从上至下排序(例如粤语注音符号)。在一些注式过长的注音符号系统内(例如台湾方音符号)会制定特例,将小号的辅音韵尾标注在书写方向的外面以确保注式长度保持在三个字符以内以方便注音汉字。目前多数排版系统并不支援将小号辅音韵尾放置在行外的注音排版方式[28]。
参见
- 粤语注音符号
- 马祖闽东(福州)语注音符号
- 苏州注音符号
- 潮汕注音符号
- 台湾方音符号
- 注音字母苗文
- 注音输入法
- 汉字拉丁化
- 现代标准汉语拼音对照表
- 国音电报
- 注音文
注解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