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石硖尾邨

香港公共屋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石硤尾邨
Remove ads

石硖尾邨(英语:Shek Kip Mei Estate)是香港首个由政府兴建的公共屋邨,位于九龙深水埗区石硖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厦,于1973年开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后采用的旧长型大厦及新落成之非标准型楼宇分别于1977年至1984年间、2007年至2019年入伙。徙置大厦(第41座美荷楼除外)于2007年6月20日拆卸后,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开地基工程,于2012年5月入伙,并接收部份2012年苏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旧邨受重建影响的租户。

事实速览 石硖尾邨 Shek Kip Mei Estate, 概要 ...
Remove ads

历史

Thumb
1962年石硖尾徙置区外观
Thumb
1965年的石硖尾

安置大火灾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共内战爆发,大量中国大陆难民移港定居,由于当时香港政府鲜有为低下阶层制订房屋政策(仅模范邨上李屋邨率先提供出租单位,为全港首两个公共屋邨),所以很多难民在山边搭建木屋来居住,但这些木屋设备简陋,卫生环境恶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经常发生火警。于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硖尾木屋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伤,并导致58,203人无家可归[1],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应,市政局成立“徙置事务紧急小组委员会”,1954年2月,在灾场原址兴建首批两层高的包宁平房,以安置火灾灾民[2]

1954年4月,政府设立徙置专员一职,“徙置事务紧急小组委员会”建议政府设立基金以兴建多层徙置大厦,并成立香港屋宇建设委员会。同年6月,成立徙置事务处,首8座工字型的第一型徙置大厦(A-H座,后改称10至13、35至41座)由联合国捐款建造。1955年,政府决定有系统地推行徙置计划重点为兴建多层徙置大厦,安置灾民的石硖尾的两层高平房相继被拆卸,兴建21座第1型徙置大厦取代,连同1954年兴建的8座,成为全香港首批共29座的6至7层高的徙置大厦,每个单位面积均为120平方呎,在两翼相连的中央走廊处设有公用的厕所和淋浴设施,该等大厦于80年代初改建为有独立厨厕的单位[3]

这些徙置大厦大多数均分为2翼,并在两翼中间以楼相连。只有较后兴建的第24、25及29座(后来的第8、9及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当中第29座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厦

自此以后,徙置大厦的兴建奠定香港公共房屋发展基础。除了石硖尾之外,还在大窝口大坑东李郑屋黄大仙秀茂坪等地区兴建徙置大厦,时至今日,除石篱邨10、11座及本邨41座外,其他徙置大厦均已完成重建。

另外,在香港回归前,每年十月临近双十节,石硖尾徙置大厦一带都会有宏伟盛大的庆祝双十节装饰,如在大厦外墙悬挂巨型蒋介石孙中山先生画像、“双十”标志和中华民国国旗旗海,壮观场面更曾吸引台湾媒体赴港采访拍摄[4][5],也在1996年出现过楼高6层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高挂在大楼之间[6]

Remove ads

推行廉租屋大厦

其后政府工务局于1961年推行“政府廉租屋”计划,政府于大坑西街南昌街交界兴建7座7层高的廉租屋大厦,最初称为“伟智街政府廉租屋邨”,于1964年落成,每两个单位共用一厕所。当中第3座是首座采用单塔式设计的廉租大厦。

七十年代改建及重建计划

1973年5月28日,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所有徙置大厦和廉租屋大厦由香港房屋委员会统一管理,而本邨也获分为“上邨”(廉租屋邨)及“下邨”(徙置屋邨)。

下邨部份1973年开始进行重建,重建工程包括拆卸11幢徙厦重建新楼宇,及改建18幢徙置大厦,并重新编配楼宇座号,以第七型徙置大厦设计的新楼宇于1979至1983年入伙。现在的第19及20座兴建于原本的徙厦第3至6座位置,于1979年7月至9月落成;而第21至24座则建于原来徙厦第11至13座位置,于1979年4月至1982年9月落成。上述楼宇用作安置大坑东邨第7至9座及同邨徙厦第7至10座重建的住户。

另外由新福港承建,以旧长型大厦设计的第42座美山楼、第43座美虹楼及第44座美彩楼,建于原来徙厦第7至10座位置,于1983年落成,用作安置大坑东邨第3至6座及第10至13座重建的住户。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厦当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厦拆除中间厕楼,令两翼成为独立的楼宇,涉及徙厦第1、2、14、16至22座,改建后的20座楼宇重新编号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馀下8幢徙置大厦在改装后亦重新编号。

由于“上邨”及“下邨”之间没有座号重叠,两者于1984年,再度合并为石硖尾邨。

Remove ads

千禧年代重建计划及未来发展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体重建计划”,计划全面重建徙置大厦及廉租屋大厦。第1-13、35、36、38座已于1999年10月1日封闭,2000年拆卸,当中邻近山坡的第35、36及38座,于1999年8月25日发生山泥倾泻而需使居民尽快迁出[7],所有受影响租户也于事发后一星期内获发新单位,大多居民都获编配到旺角海富苑

第37座和附近的第39至41座于2005年6月12日封闭,但是第41座美荷楼获列为1级历史建筑,获得保留;第17、18座曾于2004年底改建为“石硖尾人文馆”(与其他徙厦一同于2006年10月16日封闭)。所有旧徙置大厦于2007年6月20日起清拆,并分7期进行重建,但该7期工程并非按数字顺序进行,故此处以各期建成时间先后次序述之。

此重建计划的项目编号为KL48[8]

第1期重建计划

  • 原第1至7座(上邨)的位置于2007年4月落成,即是今天的美如楼及美映楼。

第4期重建计划

第2、5期重建计划

  • 第二期位于窝仔街伟智街之间,前第8-13座位置,建造两座出租公屋大厦美荟楼、美亮楼及石硖尾邨综合服务大楼,由有利建筑施工,于2012年5月入伙[9][10],为邻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单位。
  • 而窝仔街西面的位置,前石硖尾邨25-34座位置,则为第五期重建工地,为保留窝仔街与白田街交界的大树,房署会在该邨重建第5期中,只兴建4幢“T字形”式楼宇,中间位置会成为中央广场[11]。第五期重建计划楼宇于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楼地下,预留地方作为展览厅,展示石硖尾邨文物与历史。

第3、7期重建计划/美荷楼活化计划

  • 范围包括第41座美荷楼,作为活化古迹。香港青年旅舍协会负责活化美荷楼的项目,在2012年美荷楼会变身成一座青年旅舍,当中还会建立一个生活馆,展示石硖尾及深水埗区旧日居民的生活。
  • 2013年政府拨款一亿元在区内兴建社区重点项目,西九新动力副主席沈少雄区议员,3月向深水埗区议会提交了兴建艺术中心的意见书,计划在石硖尾美荷楼对出兴建集“排练场地、展览厅及商铺”于一身的艺术中心,声言要为西九文化区培养观众。其后被报章揭发其中一份“支持”计划的“深水埗文艺协会有限公司”公众人士意见书,内容与沈少雄的建议几乎一模一样,该公司董事竟然有5人是区议员,分别为郭振华、陈镜秋等。但他们在讨论时,却没有申报各人董事身份。公司更发出9,000份问卷,最终只成功收回约100份,当中只有60人支持建文化艺术中心,但声称计划有6成居民支持的“民意”[12][13]
  • 据当区区议员民协秦宝山、文家杰咨询居民意见的单张及报章报导,第三、七期的地盘于2014年进行重建,联同第六期将提供约1520个租住公屋单位,料于2019年分段落成[14]
  • 第3期重建计划,原拟兴建两座分别8和12层出租公屋大楼及平台,但最终修订至1幢12层高的出租公屋大厦,位于平台之上,平台设社区服务中心、商铺、平台花园等。该楼宇名为美葵楼,共提供240个租住公屋单位,已于2019年3月4日开始入伙,并首次出现12间可间三睡房,备有两浴室的构件式非标准设计出租公屋单位,首创出租公屋单位有条件设主人套房的先河。
  • 第7期重建项目主要兴建1座13层出租公屋大楼及平台,该楼宇名为美菖楼,提供247个单位,已于2019年3月20日入伙。设有街铺;范围亦包括古庙,用作活化古迹用途。

第6期重建计划

  • 范围包括窝仔街与石硖尾街交界处以南的土地涵盖2个“住宅(甲类)”地带和一个“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
  • 前者分别设于两个不同的地台上,后者则设于另一地台上。由于石硖尾健康院的位置并不方便,深水埗区议会在2010年1月通过了一项动议,促请政府抓紧石硖尾邨第6期重建的机遇,进行重置石硖尾健康院计划。为使上述3块地台用地的设计布局更符合效益,建议把该等用地由“住宅(甲类)”地带及“政府、机构或社区”地带改划为“住宅(甲类)1”地带,以便把有关用地合并,并规定须在该“住宅(甲类)1”地带内兴建一间政府诊所。考虑到南面的毗连绿化山丘(主水平基准上约80米)能发挥视觉调剂的功能,亦会在有关用地施加主水平基准上80米/110米的梯级式建筑物高度限制。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楼及美柏楼乃是全港最后两座按照“整体重建计划”兴建而落成的大厦。
  • 据当区区议员民协秦宝山、文家杰咨询居民意见的单张及报章报道,第6期的地盘于2014年进行重建,联同第3、7期将提供约1520个租住公屋单位,于2019年分段落成[14]。2019年12月,第6期重建项目入伙。
  • 此期重建项目,兴建2座33层出租公屋大楼及平台,提供1,056个单位,预计可容纳约3,310人居住。二楼亦设有行人天桥连接第2期,方便屋邨居民和顾客通往第6期的新街市及石硖尾健康院,改善连系屋邨上盖设施。第6期亦提供3个货车泊位及8个电单车泊位。
  • 此外,此期设有商铺及小型街市,此期对面的石硖尾商场街市部份档户争取重置街市,惟由于此期的街市太小,只有11档[15],未能完全安置所有档户。亦有部份档户反对兴建新街市,担心会分薄客源[16]
Remove ads

历史影响与事迹

  • 石硖尾邨是香港史上首个由政府兴建的公共屋邨
  • 石硖尾邨是香港公营房屋的历史上首个徙置屋邨
  • 重建的第一期为全港首批全面采用非标准型设计的出租公屋大厦
  • 重建第一期为全港首个全面采用“通用设计”的公共屋邨项目
  • 石硖尾邨亦是最后一个拥有第1、2型徙置大厦的屋邨
  • 第3座是首座采用单塔式设计的廉租大厦
  • 第14座是全香港最后一幢存在的2型徙置大厦,而且是少数采用单幢式设计的同型大厦。(对上一幢拆卸的第2型徙厦为乐富邨第21座)
  • 第41座是现时香港硕果仅存的“H”形7层徙置大厦,获评为2级历史建筑的建筑物。
  • 第41座是全香港第一座及唯一一座经活化工程改变楼宇用途的出租公屋大厦
  • 第三期美葵楼首次在出租公屋采用备有两浴室并可间出三睡房的E型构件式单位,创出有条件在出租公屋单位内可以间出主人套房的先河
  • 石硖尾邨是目前全港唯一提供构件式(美葵楼)及非构件式(美如楼)非标准设计三睡房单位的公共屋邨
  • 石硖尾邨是九龙西及深水埗区首条及目前唯一提供过万单位的公共屋邨
  • 第21、23及24座为全港最后一批落成的第七型徙置大厦,于1982年9月才获发入伙纸
Remove ads

屋邨资料

现存楼宇

更多信息 阶段/期数, 楼宇名称(座号)[17] ...

粗体表示该楼宇牵涉26座问题公屋丑闻,其混凝土强度未达高层单位20.7MPa或低层单位31MPa的标准,但迟至1990年代才被揭发,由于情况并不严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体重建计划”。

历代楼宇

底线标注的楼宇为仍未拆卸的大厦。

粗体表示该楼宇牵涉26座问题公屋丑闻,其混凝土强度未达高层单位20.7MPa或低层单位31MPa的标准,相关楼宇除第21-23座外已纳入整体重建计划下重建、而第21-23座由于情况并不严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体重建计划”。

更多信息 重建前的石硖尾邨, 1984后 的名称 ...

石硖尾新区

石硖尾邨第19至24座,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管理,商场(街市)则由瑞安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

第19至20座

两座建于石硖尾商场(街市)之上,外型相连成L型。设有平台层,有儿童游乐设施、商店、餐厅、非牟利机构办公室、商场管理公司办公室及公厕,而地下层亦有邮政局,四面设有楼梯连接地下层,并有4条天桥连接美山楼、美彩楼、近美亮楼对出空地及重建第六期。第20座因地盘大小问题只有半座,但设独立升降机服务及大堂,与同为半座的24座有所差别。

第21至24座

石硖尾邨第21至24座,4座包围著中央的公园及不同类型的球场,亦设有公厕。有多个特别之处:

  • 这4座只有数字楼名而没有以中文楼名命名。
  • 4座的楼层号码与邻近的南山邨大坑东邨有所不同,本邨同时运用了中、英式楼层分辨,即地下层会称为一楼G/F、二楼1/F......如此类推,这特别情况于升降机按钮、升降机广播、楼层、信箱等可见。盲人辅助的凸字却会跟随中式楼层写出数字层,如1楼是1/F。
  • 4座楼高13层(12/F,不包括天台),12楼(11/F)及13楼(12/F)没有升降机直达;21座2楼(1/F)没有升降机直达,22,23座三楼(2/F)没有升降机直达,可经由21座地下乘升降机前往。
  • 4座的楼梯中,有两座是共用,即走廊也是互通的,可在各层快捷穿梭四座。若整座建筑物来说,一层会有3或4间同号码的房子,故需要特别注意身处的座号范围。
  • 13楼(12/F)设有特式大单位,单位大小是两个标准单位合并而成的。而第21座及第24座的一楼(G/F)设有分别有两间幼稚园及一间自修室,其馀是地下层单位,这些单位可不经大堂直接从侧门按密码进入到达。
  • 第24座比第21至23座迟3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设大堂入口及没有升降机服务,而24座信箱设于第23座大堂内,要从第23座进入或第24座侧门才可到达第24座。
  • 因地面水平不均,3座的出入口均在不同的楼层,并非划一在地下层,部份入口需行一层楼梯才到达闸门。

第41座

第41座,美荷楼(Block 41,Mei Ho House),是现时香港硕果仅存的“H”形6层徙置大厦,获评为二级历史建筑的建筑物。最低两层部份改建为公屋博物馆,重现昔日公屋居民的生活,上层则改建成青年旅舍,由香港青年旅舍协会营运。

第42-44座

第42-44座由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管理。据房屋署网页资料,第42座至44座是以数字为正式命名楼名,以中文名为副。由于本邨全盛时期同时有44座,居民早年已习惯以数字分别及称呼,第1期落成后才改变为以中文名为主的做法。第42座及第43座相连成一个L型,而第43座与第24座一样,只有半座,而43座正正就是面向第24座旁的空地,以致两座不成“握手楼”。

第42-44座楼宇的基座为停车场、酒楼、商铺、社区会堂,平台层设有屋邨办事处、居民协会、非牟利机构办公室、酒楼2楼后门入口、货仓、平台花园、3座天桥连接19座平台及第五期。第42座及第44座楼宇设有平台层(P/F)出入口及升降机大堂,升降机亦会停于此层。

石硖尾邨往时面貌

屋邨重建

第1期

第1期重建成美如楼及美映楼,由房屋署总建筑师(1)设计,单位类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单位均有提供,其中美如楼更是罕见地拥有非构件式3睡房(3B)的非标准型出租公屋大厦。第一期楼宇楼高37-39层不等,大部份单位附设窗台及/或花槽,外墙主色是白色底色衬蓝色及紫色,项目于2007年1月入伙,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管理。两座均采用了“通用设计”,室内及户外公共地方的设施均方便伤健及长幼人士使用[24]。总承建商为保华建业[22]

第2期

第2期重建成两幢40层十字型的非标准设计大厦出租公屋,于2012年中入伙。分别为美荟楼及美亮楼,另设有停车场及楼高8层的服务设施大楼,亦设有地铺。大厦外观髹漆间调跟第5期大厦大致相同,以黄绿色为主色调。其中2栋出租公屋之间设有平台连接,平台层有休憩空间和小型公园,平台亦设住宅大堂,并预留了天桥口作连接日后第20座重建后的新平台。第二期重建计划最低几层的间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厦,由周余石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由领先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另服务设施大楼7楼将会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迁的小型公共图书馆,命名为石硖尾公共图书馆。承建商为有利建筑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第2期楼宇采用非标准设计,但部份1及2房大型单位重新使用了新和谐一型构件,连同第5期成为最后一批附带和谐式设计单位的大厦。

第3及7期

第三期和第七期在美荷楼旁兴建,分别包括1幢12层出租公屋和1幢13层出租公屋,并分别名为美葵楼及美菖楼。由周林建筑师事务所设计。这两幢出租公屋以白色为底色,再衬上深红色,共提供487出租公屋单位,单位类型由1/2人、2/3人、1睡房、2睡房、以至3睡房单位均有提供,其中美葵楼更是目前全港唯一拥有三睡房(3B)构件式单位的非标准出租公屋大厦,于2019年3月入伙。承建商为瑞安建业。两期面向白田街的一边均设有街铺,而美葵楼一楼亦设有商铺。

第5期

第5期重建成4幢出租公屋,分别为美益楼、美贤楼、美笙楼及美盛楼,于2012年中入伙。4幢40至41层高Y字型的非标准设计大厦,近2,500个单位。 美盛楼与前第25座一样设有地铺,1楼为幼稚园,2楼为第2期及第5期管理公司办公室及保安室。

为保留原址的古树,美贤楼及美笙楼之间设有露天广场及休憩设施,广场中央壁画由房委会官员、秦宝山区议员办事处、石硖尾邨居民协会仁济医院邓碧云纪念长者邻舍中心圣方济爱德小学惠侨英文中学等代表,于“石硖尾是我家”社区参与工作坊活动时,用数以万计的马赛克砖块合力并砌而成,并于2013年5月14日由房委会主席张炳良教授、房屋署署长柏志高带领下揭幕[25]

为纪念石硖尾邨历史,美益楼地下设有展览廊,内设展板及互动游戏,介绍石硖尾邨的历史及屋邨生活的演变,对出亦保留了重建前的红砖屏风。美益楼及美贤楼以粉红色间花为主调,而美笙楼及美盛楼以橙黄色为主调,低层的间色模仿原址第1型徙置大厦,由周余石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由领先管理有限公司负责管理;承建商为瑞安建业[23]

第6期

第六期位于石硖尾邨东面,设两幢楼高33层的出租公屋楼宇,提供1,056个租住公屋单位,有3,700人居住,于2019年12月6日起入伙。基座设商场和停车场,其中商场设有12个商铺和街市。2楼设医院管理局临时诊所和食物及卫生局的地区康健中心。而休憩设施位于3楼平台,设施包括羽毛球场、儿童游乐场、长者健身设施及棋桌[26]

社区设施

  • 石硖尾公共图书馆(2014年3月28日启用)
  • 石硖尾邮政局
  • 石硖尾社区会堂
  • 石硖尾健康院(重建为石硖尾社区健康中心大楼
  • 石硖尾邨停车场
  • 石硖尾邨服务设施大楼
服务设施大楼位于重建第2期,楼高7层,大楼内当中包括:
更多信息 楼层, 服务设施[27] ...
  • 石硖尾工厂大厦
石硖尾工厂大厦是山寨厂 (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本土家庭式轻工业)集中地,现已改建为赛马会创意艺术中心。内里保留了昔日的工厂大厦建筑特色,是一项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全年境内建筑大奖”的改建,并于2008年开幕,以自负盈亏非牟利机构模式运作。

社福/非牟利机构

Thumb
石硖尾街坊福利会
  • 圣多马堂幼稚园 (位于21座地下101-108室)
  • 石硖尾社康护理服务中心(19座平台202-204室)
  • 民社服务中心(19座平台206-208室)
  • 自闭症人士福利促进会(19座平台210-214室)
  • 香港新声会(19座平台222-224室)
  • 赛马会数码共融中心(19座平台225-227室)
  • 天主教圣云先会奥撒南综合服务中心 (19座地下119号)
  • 医疗辅助队九龙西训练中心(19座平台)
  • 仁济医院邓碧云纪念长者邻舍中心 (21座地下)
  • 路德会石硖尾失明者中心(21座地下)
  • 石硖尾街坊福利会(21座地下)
  • 保良局石硖尾职业服务中心(42座美山楼及43座美虹楼平台)
  • 邻舍辅导会 乐活石硖尾地区支援网络计划(美禧楼3楼平台)
  • 香港善导会九龙西社会服务中心(42座美山楼平台207-214室)
  • 石硖尾邨居民协会(44座美彩楼平台201-203室)
  • 工程及医疗义务工作协会(44座美彩楼平台207-212室)
  • 香港路德会社会服务处(44座美彩楼平台217-220室)
  • 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石硖尾会所(综合青少年服务中心)(服务设施大楼6楼)

零售设施

  • 石硖尾商场(街市、街铺及熟食档)
  • 石硖尾邨二期街铺
  • 石硖尾邨三期,基座地下及一楼为商铺
  • 石硖尾邨五期街铺
  • 石硖尾邨六期零售设施[28],设有街市档及商铺
  • 石硖尾邨七期街铺

教育设施

幼稚园

小学

中学

已结束的学校

更多信息 已结束的学校列表 ...

公共交通

更多信息 交通路线列表 ...

区议会议席分布

更多信息 范围/年度, 2000-2003 ...

相关电影

知名居民

  • 刘宗义:全港第一名登记在册的徙置区居民[33](已迁出)
  • 吴宇森:知名国际导演,曾居于第四座四十二号二楼
  • 黄旭初:曾任广西省政府主席、中华民国国策顾问
  • 路芙新城知讯台恐怖热线DJ,约于一至两岁时搬往某座九楼居住。(于2013年8月12日的恐怖热线节目中段提及)

重大事件

老妇劫杀案

2006年12月7日,48岁的家庭主妇李瑞香因为自身经济问题而到石硖尾邨寻找长者充当劫财猎物,她结识了80岁独居老妇颜算,与之混熟后,李瑞香上门抢劫,最后更将之打死。警方调查后数个月后拘捕李瑞香,并揭发她是连环杀手,曾在2年前涉及另一宗老妇劫杀案,最终被判处终身监禁[34]

公共屋邨食水含铅超标事件

2015年7月22日,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梁美芬称早前在石硖尾邨中2012年重建完成的第二期及第五期中,抽取6个样本化验,其中第二期美亮楼3个单位的4个水办含铅量超标,最严重的水办更录得每公升含87微克铅,超出世卫标准7.7倍。[35][36]

立法会议员蒋丽芸称,其办事处委托政府认可化验所检验六条屋邨共142个水办后,其中石硖尾邨二期所抽取两户四个水办里,发现其中一个在浴室抽取的水办,含铅量34微克,超出世卫标准上限2.4倍。[37]

香港政府于8月3日公布新一轮验水结果,结果显示石硖尾邨59个水办则有5个超标,数值介乎11至19微克。[38]

注释

  1. 大厦部份一睡房及两睡房单位使用和谐式设计
  2. 其中一个单位改为消防中途泵房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