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美式中國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美式中國菜(英語:American Chinese cuisine)是由華裔美國人所改造的中國菜,在北美地區更為流行。由於菜式會依據當地人的口味進行改良,與中國本地常見的菜式往往有很大差別,特別是烹飪和調味方式。到了20世紀後期,美式中菜已被視為中國菜系的一種。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8年3月29日) |
Remove ads
歷史
美式中餐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加利福尼亞淘金潮(1848—1855年)。當時,有約2至3萬名來自中國廣東省(多為台山)的華人移民到美國,尋求金礦、鐵路工人的工作。隨着移民人口增加,加州頒布禁止移民擁有土地的法律[1]。因此,華人多聚居在城市中,開設小型企業,其中包括餐廳和洗衣店。這些餐館將模仿中餐,結合美國顧客(如礦工和鐵路工人)口味,提供豬排三文治、蘋果派、豆類、蛋類等菜式。後來,他們又在小鎮開設餐館,並使用當地的食材和烹飪方式[2]。就誰是第一家美式中餐館一直存在爭議。有的說是「Macau and Woosung」,也有人認為是 「Canton Restaurant」[3][4][5];這兩家餐館均於1849年在舊金山開業,但都沒有現存照片。
這些美式中餐館是華人移民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為他們提供了與故鄉的聯繫。當時華人移民的男女比例為18:1,所以存在許多不會做飯或沒有食材的單身漢[6]。這些餐館也同時是華人社區的聚會場所和文化中心。到了1850年,舊金山已有五家中餐館。不久,大量食品開始從中國進口到美國西岸[7]。到了19世紀末,舊金山的華裔美國人開始經營主要面向華人顧客的高檔中餐館。許多餐館老闆都是自學成才的家庭廚師,他們利用手上僅有的食材即興創造[8]。
他們參照中國菜炒的方法發明李鴻章雜碎,且發展了非地道的中國菜模式。[9]
至20世紀中後期,不少台灣和香港人移民美國,成為另一批美式中餐廳的業主。
至21世紀初,由於中國經濟發展,美國出現了許多較富有的中國移民和留學生,隨之而來的是針對此客群的中國餐廳,販售中國各地的菜餚(而不限於香港和台灣菜),並且大多不會針對非華裔美國人的口味改造。
2011年,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在「酸與甜:美國的中國菜歷史(Sweet & Sour: A Look a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專區內展示歷史上美國華人的飲食文化[10]。
Remove ads
與地道中國菜不同的特點
美式中國菜主要用蔬菜作為配菜和伴碟。中國菜會以綠葉蔬菜和肉類、海鮮為主要食材。

當地華人的中餐館,分為「人餐」和「鬼餐」兩類,前者的主要客戶以華人為主,後者以非華人為主[11]。對非華人顧客會提供寫有英語或附帶圖片的菜單,對華人則提供中文菜單,推介豬肝、鳳爪或其他未必適合非華人口味的食品[12]。
在美式中國菜中,爆炒、油煎和炸這三種用炒鍋就能輕而易舉完成的中餐烹調法最為常用[13]。

炒飯在美式中國菜的烹調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炒飯上添加更多調味。而有些食品如點心會被改良至適合美國人的口味,例如在小炒內添加勾芡和較多醬油。而受中國菜影響而來的美式小炒會以糙米代替白米,或加上芝士粉來製作,而傳統中國菜甚少用牛奶製品。[14]
美式中國菜餐廳通常包含中國菜各地菜譜,並改良得較清淡、較濃稠和較甜去迎合美國民眾的口味,普遍同時提供3至5個不同中國菜系的食物,例如李鴻章雜碎或回鍋肉、「8種不同的酸甜小炒」或「一大堆20種不同的炒麵或炒飯」。[15]
Remove ads
菜式
以下的菜式經常出現在美式中國菜的菜單中:
Remove ads
- 炒麵三明治(麻省東南部)
在美國境內的美式中國菜連鎖店
Remove ads
參考文獻
參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Remove ads